优课网
首页
数学
语文
英语
化学
物理
政治
历史
生物
首页
> 如图,已知直线l1∥l2,且l3和l1、l2分别交于A、B两点,点P在AB上.(1)试找出∠1、∠2、∠3之间的关系并说出理由;(2)如果点P在A、B两点之间运动时,问∠1、∠2、∠3之间的关系是否发
如图,已知直线l1∥l2,且l3和l1、l2分别交于A、B两点,点P在AB上.(1)试找出∠1、∠2、∠3之间的关系并说出理由;(2)如果点P在A、B两点之间运动时,问∠1、∠2、∠3之间的关系是否发
题目简介
如图,已知直线l1∥l2,且l3和l1、l2分别交于A、B两点,点P在AB上.(1)试找出∠1、∠2、∠3之间的关系并说出理由;(2)如果点P在A、B两点之间运动时,问∠1、∠2、∠3之间的关系是否发
题目详情
如图,已知直线l
1
∥l
2
,且l
3
和l
1
、l
2
分别交于A、B两点,点P在AB上.
(1)试找出∠1、∠2、∠3之间的关系并说出理由;
(2)如果点P在A、B两点之间运动时,问∠1、∠2、∠3之间的关系是否发生变化?
(3)如果点P在A、B两点外侧运动时,试探究∠1、∠2、∠3之间的关系(点P和A、B不重合)
题型:解答题
难度:中档
来源:陕西省期中题
答案
解:(1)∠1+∠2=∠3;
理由:过点P作l1的平行线,
∵l1∥l2,
∴l1∥l2∥PQ,
∴∠1=∠4,∠2=∠5,
∵∠4+∠5=∠3,
∴∠1+∠2=∠3;
(2)同理:∠1+∠2=∠3;
(3)同理:∠1﹣∠2=∠3或∠2﹣∠1=∠3.
理由:当点P在下侧时,过点P作l1的平行线PQ,
∵l1∥l2,
∴l1∥l2∥PQ,
∴∠2=∠4,∠1=∠3+∠4,
∴∠1﹣∠2=∠3;
当点P在上侧时,同理可得∠2﹣∠1=∠3.
上一篇 :
如图,△ABC中,D为边AC的中点,过点
下一篇 :
已知:BC∥EF,AC∥DF,BC=EF,试说明A
搜索答案
更多内容推荐
如图,已知a∥b,l分别与a、b相交,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A.∠1=∠3B.∠2=∠3C.∠1=∠4D.∠2=∠5-数学
一个角的两边与另一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其中一个角为40°,则另一角为______.-数学
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______.也叫做平行线的传递性.-数学
经过______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数学
若AB∥EF,CD∥EF,则______∥______,依据是______.-数学
直线a、b、c中,a∥b,b∥c,则直线a与直线c的关系是()A.相交B.平行C.垂直D.不确定-数学
如图,点E在BC上,AB∥DE,∠B=80°,∠C=60°,则∠EDC的度数为[]A.40°B.60°C.50°D.80°-八年级数学
下列说法中可能错误的是()A.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B.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C.两条直线相交,有且只有一个交点D.若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则这两-数学
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A.有且只有一条B.不存在C.有两条D.不存在或有且只有一条-数学
如图,已知a∥b,∠1=70°,则∠2=______度.-数学
如图,已知a∥b,∠1=40°,那么∠2的度数等于______度.-数学
如图,已知OA∥BE,OB平分∠AOE,∠4=∠5,∠2与∠3互余;那么DE和CD有怎样的位置关系?为什么?-七年级数学
已知等腰梯形的一条对角线与一腰垂直,上底与腰长相等,且上底的长度为1,则下底的长为______.-数学
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BAD=90°,对角线BD⊥DC.(1)△ABD与△DCB相似吗?请回答并说明理由;(2)如果AD=4,BC=9,求BD的长.-数学
如图,∠1=70°,若m∥n,则∠2=______度.-数学
如图,AB∥CD,若∠1=45°,则∠2的度数是()A.45°B.90°C.30°D.135°-数学
如图所示,AB∥CD∥EF,∠B=100°,∠C=130°,则∠BFC=()。-七年级数学
如图,结合图形作出了如下判断或推理:①如图甲,CD⊥AB,D为垂足,那么点C到AB的距离等于C、D两点间的距离;②如图乙,如果AB∥CD,那么∠B=∠D;③如图丙,如果∠ACD=∠CAB,那么AD∥-
经过直线外一点,______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数学
如图,E,F分别在△ABC的边上,且EF∥BC,D是BC延长线上一点.下列结论错误的是()A.∠ACD>∠AEFB.∠AFD>∠AEF+∠AC.∠ACD>∠AFED.∠AFE=∠CFD+∠D-数学
如图,若AB∥CD,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A.∠3=∠4B.∠A=∠CC.∠3+∠1+∠4=180°D.∠3+∠1+∠A=180°-数学
如图,∠BAC=30°,AD平分∠BAC,DE⊥AB于E,DF∥AB,已知AF=4cm,则DE=______.-数学
已知一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于另一个角的两边,且一个角的两倍比另一个角大60°,则这两个角分别是()度.-七年级数学
如图,AB∥CD∥EF,AF∥CG,则图中与∠A(不包括∠A)相等的角有()A.5个B.4个C.3个D.2个-数学
如图,若AB∥DE,BC∥FE,∠E+∠B=______度.-数学
如图所示,AB∥CD,∠A=45°,∠C=29°,则∠E=()。-七年级数学
如图,直线a∥b,∠2=95°,则∠1等于()A.100°B.95°C.99°D.85°-数学
已知:如图,BD为平行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O为BD的中点,EF⊥BD于点O,与AD,BC分别交于点E,F.求证:(1)△BOF≌△DOE.(2)DE=DF.-数学
已知:如图,点E为四边形ABCD外一点,连接EB、EA、ED、EC,其中EA、ED与BC交点分别为M、N,且AD∥BC,AE=DE,BE=CE.求证:AB=DC.-数学
如图,若∠A+∠B=180°,∠C=65°,∠ADE=90°,则∠1=(),∠2=().-七年级数学
下列结论中,不正确的是[]A.两点确定一条直线B.两点之间,直线最短C.等角的余角相等D.两直线和第三条直线都平行,则这两直线也平行-七年级数学
已知三条不同的直线a、b、c在同一平面内,下列四条命题:①如果a∥b,a⊥c,那么b⊥c;②如果b∥a,c∥a,那么b∥c;③如果b⊥a,c⊥a,那么b⊥c;④如果b⊥a,c⊥a,那么b∥c.其中真命
如图,已知AB∥CD,AD∥BC,回答下来问题.(1)判断∠1与∠2是否相等,并说明理由.(2)∠1与∠BAD是一对什么的角?它们是否相等?为什么?(3)∠2与∠BAD是一对什么的角?它们是否相等?为
如图,点P在∠AOB内(1)画出∠AOB的余角∠AOC;(2)过点P作直线PD∥OB,交OA于点D;(3)过点P作OA的垂线段PQ,交OA于点Q.-数学
一条公路两次转弯后又回到原来的方向(即AB∥CD,如图),如果第一次转弯时的∠B=140°,那么,∠C应是______度.-数学
若a∥b,b∥c,则直线a、c的位置关系是______.-数学
如图,直线a与直线b被直线c所截,a∥b,若∠1=62°,则∠3=______度.-数学
如图,AB∥CD,若∠ABE=120°,∠DCE=35°,则∠BEC=()。-七年级数学
如图,P是△ABC中∠B,∠C两角平分线的交点,过点P作DE∥BC,分别与AB、AC交于点D、E,DE=4cm,则DB+EC=______cm.-数学
如图,已知AB∥ED,则∠B+∠C+∠D的度数是______.-数学
如图所示,AD∥EF∥BC,AC平分∠BCD,图中和α相等的角有()A.2个B.3个C.4个D.5个-数学
如图,过四边形ABCD的四个顶点分别作对角线AC、BD的平行线,如所围成的四边形EFGH是矩形,则原四边形ABCD需满足的条件是______.(只需写出一个符合要求的条件)-数学
如图,等边△ABC中,CD平分∠ACB,DE∥BC.求证:DE=DB.-数学
在△ABC中,O是∠ABC,∠ACB平分线的交点,DE∥BC,(1)求证:DE=BD+CE;(2)若AB=9,AC=8,求△ADE的周长.-数学
如图,直线DE交∠ABC的边BA于点D,若DE∥BC,∠B=70°,则∠ADE的度数是______度.-数学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B.两条直线相交,有且只有一个交点C.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D.若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直角,则两条直-数学
在同一平面内,若直线a∥c,b∥c,则a______b.-数学
若PA//MN,PB//MN,则P、A、B在同一直线上吗?()。-七年级数学
已知,如图,AD⊥BC于D,EF⊥BC于F,EF交AB于G,交CA延长线于E,且∠1=∠2。求证:AD平分∠BAC,填写“分析”和“证明”中的空白。分析:要证明AD平分∠BAC,只要证明∠=∠,而已知
如图,AB∥CD,直线MN分别与AB、CD相交于点E、F,若∠MEB=65°,则∠CFN=______度.-数学
返回顶部
题目简介
如图,已知直线l1∥l2,且l3和l1、l2分别交于A、B两点,点P在AB上.(1)试找出∠1、∠2、∠3之间的关系并说出理由;(2)如果点P在A、B两点之间运动时,问∠1、∠2、∠3之间的关系是否发
题目详情
(1)试找出∠1、∠2、∠3之间的关系并说出理由;
(2)如果点P在A、B两点之间运动时,问∠1、∠2、∠3之间的关系是否发生变化?
(3)如果点P在A、B两点外侧运动时,试探究∠1、∠2、∠3之间的关系(点P和A、B不重合)
答案
理由:过点P作l1的平行线,
∵l1∥l2,
∴l1∥l2∥PQ,
∴∠1=∠4,∠2=∠5,
∵∠4+∠5=∠3,
∴∠1+∠2=∠3;
(2)同理:∠1+∠2=∠3;
(3)同理:∠1﹣∠2=∠3或∠2﹣∠1=∠3.
理由:当点P在下侧时,过点P作l1的平行线PQ,
∵l1∥l2,
∴l1∥l2∥PQ,
∴∠2=∠4,∠1=∠3+∠4,
∴∠1﹣∠2=∠3;
当点P在上侧时,同理可得∠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