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课网
首页
数学
语文
英语
化学
物理
政治
历史
生物
首页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然则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非尔者,则虽今日变一法,明日易一人,东涂西抹,学步效颦,吾未见其能济也。夫吾国言新法-高三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然则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非尔者,则虽今日变一法,明日易一人,东涂西抹,学步效颦,吾未见其能济也。夫吾国言新法-高三历史
题目简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然则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非尔者,则虽今日变一法,明日易一人,东涂西抹,学步效颦,吾未见其能济也。夫吾国言新法-高三历史
题目详情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然则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非尔者,则虽今日变一法,明日易一人,东涂西抹,学步效颦,吾未见其能济也。夫吾国言新法数十年,而效不睹者何也?则于新民之道未有留意焉者也。……若以今日之民德、民智、民力,吾知虽有贤君相,而亦无以善其后也。
——摘自梁启超《论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
材料二 许多人以为中国不适用民主政府,因为人民知识程度太低。我不信有这话,……人民是民国的主人,他只要能指定出一个目标来,象(像)坐汽车的一般。至于如何做去,自有有技能的各种专门人才在。所以,人民知识程度虽低,只要说得出“要到那里”一句话来,就无害于民主政治。
——摘自《孙中山文集·关于民主政治》
(1)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梁启超、孙中山关于国民素质与实现民主政治关系的主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梁启超与孙中山的上述观点本质上对立吗?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材料题
难度:中档
来源:专项题
答案
(1)梁启超认为提高国民素质是当务之急,先培养“新民”,再建立民主政治;孙中山认为国民素质低下无碍实行民主政治,可以先建立民主政治,保障民权。
(2)不对立。理由:两者都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都是为了实现民主政治,推动社会变革,顺应时代发展潮流。
上一篇 :
梁启超在1922年这样认为:“孟子
下一篇 :
梁启超是中国揭示和宣传近代民
搜索答案
更多内容推荐
晚清时期,有人提出:“议院者,公议政事之院也。集众思,广众益,用人行政,一秉至公……”“昏暴之君无所施其虐,跋扈之臣无所擅其权,大小官司无所卸其职,草野小民无能积其怨,-高三历史
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是早期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这里的“进一步”是指①提出了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②要求进行政治领域的变革③维新思想发展成为政治运动④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口号[]A-高二历史
材料一:大清帝国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久尊戴。君主神圣不可侵犯。法律虽经议院决而未奉诏令批准颁布者,不能见诸实行。用人之权操诸君主,而大巨辅弼之,议院不得干涉。-高三历史
孙中山曾提及,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时,“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到1900年惠州起义失败,“则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惜”。人们对-高一历史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经历了数千年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①“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幼吾幼,及人之幼。老吾老,及人之老”②“天行有常,不-高二历史
19世纪末的中国面临瓜分豆剖的危机,应当如何自救?当时中国人对这一艰深的时代课题做出的最符合时代潮流的回答是[]A.师夷长技以制夷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C.穷则变,变则通,-高三历史
“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公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孙中山的这段论述突出体现了三民主-高三历史
民生问题是古今中外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隋炀帝)大业八年,天下旱,百姓流亡。时发四海兵,帝亲征高丽,六军冻馁,死者十八九。十三年,天下大旱-高三历史
梁启超说:“我国蚩蚩四亿之众,数千年受制于民贼政体之下,如盲鱼生长黑壑,不知天地间有□□二字。”省略的两字“□□”最可能是[]A.君主B.科学C.西学D.民权-高三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民权者,所以拥护宪法而不使败坏者也。……故苟无民权,则虽有至良极美之宪法,亦不过一纸空文……是故欲君权之有限也,不可不用民权;欲官权之有-高三历史
在历史上,自由是人们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明朝后期,李贽认为,“夫私者,人之心也。”“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性(即本性)者,心所生也,亦非一种已也-高二历史
1901年1月29日,清廷以光绪皇帝名义发布变法谕旨称:“世有万古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治法,深念近数十年积弊相仍,因循粉饰,以致酿成大衅。现在议和,一切政事尤须切实整-高三历史
资产阶级维新派人士指出“三权分立,然后政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为政府,出入纳王命……”。其主张实际上要求建立[]A.君主专制政体B.总统共和政体C-高三历史
严复《辟韩篇》:“秦以来之为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耳。国谁窃?转相窃之民而已。……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对该思想的评价不准确的有[]A.深受西方启蒙-高三历史
谭嗣同在其代表作《仁学》中说,幸亏清朝的兵不够强,假如其海军如英法,陆军如俄德,那么君主专制的祸害会更大。此话主要[]A.体现谭嗣同的汉奸卖国思想B.强调君主专制的祸害C-高三历史
下列说法属于维新思想的是[]A.“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B.“天不变,道亦不变”C.“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D.“立国之道,尚礼仪而-高二历史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有生法,有守法,有法于法。夫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法于法者,民也。”——《管子·任法》(《管子》是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思想家管仲及管仲学派-高三历史
“主张尊孔,势必立君;主张立君,势必复辟……孔教与共和乃绝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该材料主要揭示了[]A.民主和科学应成为潮流B.儒家思想是君主立宪制的思想基础C.坚持-高二历史
民国初年,孙中山针对民众出现的放弃理想社会的思想,为革命建设事业提出了新的思维方式是[]A、“知易行难”学说B、“知难行易”学说C、“三民主义”D、“三大政策”-高二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物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高三历史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现了一个留学日本的高潮,但清末留日学生运动的发展在全国各省之间极不平衡。以下是清朝留学生会馆于1903年对留日学生人数的统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高三历史
严复在《辟韩》一文中说:“秦以来之为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耳。国谁窃?转相窃之于民而已。”从当时的历史时期来看,严复的这一言论反映了[]A.严复接受了进化论的思想B.严复的中体-高二历史
清末有舆论说:“中兴名臣曾国藩仅赏侯爵,李鸿章不过伯爵,其余百战功臣,竟有望男爵而不可得者,今乃以子、男等爵奖创办实业之工商,……斯诚稀世之创举。”此“创举”反映了[]A.-高三历史
孙中山在一次演说中说:“试想明太祖驱除蒙古,恢复中国,民族革命已经做成,他的政治,却不过依然同汉、唐、宋相近。故此三百年后,复被外人侵入,这由政体不好的缘故……”据此-高三历史
孙中山先生建立民国时倡导在三权的基础上加上中国从前的弹劾权,他说“弹劾权,在中国君主时代,有专管弹劾的官,像唐朝谏议大夫和清朝御史之类,就是遇到了君主有过,也可冒-高三历史
“昔吾倡新学,乃保中华之大体;今人尚新学,或言暴力,或言革命,无君无父,本末倒置也。”上述言论属于中国近代哪一派[]A.顽固派B.洋务派C.维新派D.革命派-高三历史
马克思指出“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以帮助,借用他们的名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这种不受崇敬的衣服,用这种借用的语言,演出历史的新场面。”这一观点适用评价下列人-高二历史
胡适评价19世纪末的梁启超为“革命第一大功臣,其功在革新吾国之思想界”。这主要是因为梁启超宣传了[]A、民主科学,自由平等B、民主共和,主权在民C、托古改制,变革维新D、开-高二历史
黄宗羲是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其思想的闪光之处越来越引人注目。阅读下列材料:为了配合维新变法运动,这部书(《明夷待访录》)被大量秘密印发、传播。梁启超说这部书“对于三千-高二历史
孙中山认为:“我们现在要集合中外的精华,防止一切流弊,便要采取外国的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加入中国的考试权和监察权,连成一个很好的完璧,造成一个五权分立的政府。”-高二历史
法治社会取代人治社会,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治民无常,唯以法治……明主之所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高三历史
1902—1906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只有学生512人,其中举人62人、贡生48人、生员232人、监生84人。这表明此时[]A.传统教育制度稳定发展B.新式学堂教育得到普及C.学生以求取功名-高三历史
1920年11月,孙中山指出:“有人说推翻清室后,民族主义可以不要了,这话实在错了,即如我们住的租界,外国就要用治外法权来压制中国人,这还是前清造成的恶果,现在清廷虽然不-高一历史
下图是1908年《申报》刊登的一幅反映清末立宪的漫画。请替作者加上一幅标题[]A.根本不净,百事皆非B.立宪专制,一脉相承C.立宪专制,互不相干D.立宪专制,性质相同-高二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材料-高二历史
历史学者钱乘旦认为,民族国家的形成对现代化的起步具有关键的意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以地球上最大之民族-高二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民权者,所以拥护宪法而不使败坏者也。……故苟无民权,则虽有至良极美之宪法,亦不过一纸空文,……是故欲君权之有限也,不可不用民权;欲官权-高三历史
“凡君主专制,立宪和民主三法,必当一一循序行之,若紊其序,则必大乱。”持上述观点的应是[]A.顽固派B.资产阶级维新派C.洋务派D.资产阶级革命派-高三历史
之所以说严复的思想在当时远远超过了大多数改良思想家的认识,主要是因为他[]A.极力主张学习西方B.把西方近代政治文化概括为“自由为体,民主为用”C.对“中体西用”思想作了全面-高三历史
孙中山从青年时代就关心植树造林,提倡“植树以收利,蓄木以为薪。”孙中山关心植树造林主要体现了[]A.民本思想B.民生主义思想C.民族主义思想D.民权主义思想-高二历史
1901年1月,清廷发布上谕:“世有万古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治法。……盖不易者三纲五常,昭然如日星之照世。而可变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这里的“改弦”指的是[]A.洋-高三历史
哲人们认为,思想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民族,才能拥有不断前进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驱除-高二历史
革命党人陈天华说:“国家譬如一只船,皇帝是一个舵工,官府是船上的水手,百姓是出资本的东家,倘若舵工水手不能办事,东家一定要把这些舵工,水手换了,另用一班人,才是道理-高三历史
下图是1908年《申报》上刊登的一幅漫画(原图上的文字改为简体),如果为漫画拟定标题,下列标题与其寓意最贴切的是[]A、中体西用B、救亡图存C、宪政闹剧D、共和风云-高三历史
康有为认为:要达到幸福快乐的大同之世,必须推行“公养”、“公教”、“公恤”的社会福利制度。……儿童6岁入“小学院”,11岁入“中学院”,16岁入“大学院”,20岁毕业。经过长达14年的义-高三历史
19世纪末,康有为、梁启超宣传变法维新,他们的主要贡献是[]A.倡导学习西方科学技术B.阐明“中体西用”思想C.提出进行政治体制改革D.宣传西方民主共和思想-高二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然则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非尔者,则虽夸日变一法、明日易一人,东涂西抹,学步效颦。吾未见其能济也。夫吾国言新法数-高三历史
下图为1833—1898年“共和”“民主”这两个关键词在部分著作和报刊中出现频率的统计图。“共和”“民主”在1833—1913年的出现的频率度统计从图中可见1893—1898年“民主”出现的频率远远-
某学者曾对晚清时局疾呼:“民权则志在必行,公理则今日万不能尽行也。盖今日……由君主而至民主,正当过渡之世,……万无一跃超飞之理。凡君主专制、立宪、民主三法,必当一一循序-高三历史
“西人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提出这一主张的是中国近代[]A.地主阶级改革派B.地主阶级洋务派C.资产阶级维-高三历史
返回顶部
题目简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然则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非尔者,则虽今日变一法,明日易一人,东涂西抹,学步效颦,吾未见其能济也。夫吾国言新法-高三历史
题目详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梁启超与孙中山的上述观点本质上对立吗?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2)不对立。理由:两者都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都是为了实现民主政治,推动社会变革,顺应时代发展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