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课网
首页
数学
语文
英语
化学
物理
政治
历史
生物
首页
> 孙中山在一次演说中说:“试想明太祖驱除蒙古,恢复中国,民族革命已经做成,他的政治,却不过依然同汉、唐、宋相近。故此三百年后,复被外人侵入,这由政体不好的缘故……”据此-高三历史
孙中山在一次演说中说:“试想明太祖驱除蒙古,恢复中国,民族革命已经做成,他的政治,却不过依然同汉、唐、宋相近。故此三百年后,复被外人侵入,这由政体不好的缘故……”据此-高三历史
题目简介
孙中山在一次演说中说:“试想明太祖驱除蒙古,恢复中国,民族革命已经做成,他的政治,却不过依然同汉、唐、宋相近。故此三百年后,复被外人侵入,这由政体不好的缘故……”据此-高三历史
题目详情
孙中山在一次演说中说:“试想明太祖驱除蒙古,恢复中国,民族革命已经做成,他的政治,却不过依然同汉、唐、宋相近。故此三百年后,复被外人侵入,这由政体不好的缘故……”据此他认为
[ ]
A.应该致力于民族革命,赶走帝国主义
B.应该进行政治革命,实现民权
C.必须立即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现民生
D.必须迅速掀起反对帝国主义的革命浪潮
题型:单选题
难度:中档
来源:专项题
答案
B
上一篇 :
清末有舆论说:“中兴名臣曾国藩
下一篇 :
孙中山先生建立民国时倡导在三
搜索答案
更多内容推荐
“昔吾倡新学,乃保中华之大体;今人尚新学,或言暴力,或言革命,无君无父,本末倒置也。”上述言论属于中国近代哪一派[]A.顽固派B.洋务派C.维新派D.革命派-高三历史
马克思指出“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以帮助,借用他们的名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这种不受崇敬的衣服,用这种借用的语言,演出历史的新场面。”这一观点适用评价下列人-高二历史
胡适评价19世纪末的梁启超为“革命第一大功臣,其功在革新吾国之思想界”。这主要是因为梁启超宣传了[]A、民主科学,自由平等B、民主共和,主权在民C、托古改制,变革维新D、开-高二历史
黄宗羲是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其思想的闪光之处越来越引人注目。阅读下列材料:为了配合维新变法运动,这部书(《明夷待访录》)被大量秘密印发、传播。梁启超说这部书“对于三千-高二历史
孙中山认为:“我们现在要集合中外的精华,防止一切流弊,便要采取外国的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加入中国的考试权和监察权,连成一个很好的完璧,造成一个五权分立的政府。”-高二历史
法治社会取代人治社会,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治民无常,唯以法治……明主之所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高三历史
1902—1906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只有学生512人,其中举人62人、贡生48人、生员232人、监生84人。这表明此时[]A.传统教育制度稳定发展B.新式学堂教育得到普及C.学生以求取功名-高三历史
1920年11月,孙中山指出:“有人说推翻清室后,民族主义可以不要了,这话实在错了,即如我们住的租界,外国就要用治外法权来压制中国人,这还是前清造成的恶果,现在清廷虽然不-高一历史
下图是1908年《申报》刊登的一幅反映清末立宪的漫画。请替作者加上一幅标题[]A.根本不净,百事皆非B.立宪专制,一脉相承C.立宪专制,互不相干D.立宪专制,性质相同-高二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材料-高二历史
历史学者钱乘旦认为,民族国家的形成对现代化的起步具有关键的意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以地球上最大之民族-高二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民权者,所以拥护宪法而不使败坏者也。……故苟无民权,则虽有至良极美之宪法,亦不过一纸空文,……是故欲君权之有限也,不可不用民权;欲官权-高三历史
“凡君主专制,立宪和民主三法,必当一一循序行之,若紊其序,则必大乱。”持上述观点的应是[]A.顽固派B.资产阶级维新派C.洋务派D.资产阶级革命派-高三历史
之所以说严复的思想在当时远远超过了大多数改良思想家的认识,主要是因为他[]A.极力主张学习西方B.把西方近代政治文化概括为“自由为体,民主为用”C.对“中体西用”思想作了全面-高三历史
孙中山从青年时代就关心植树造林,提倡“植树以收利,蓄木以为薪。”孙中山关心植树造林主要体现了[]A.民本思想B.民生主义思想C.民族主义思想D.民权主义思想-高二历史
1901年1月,清廷发布上谕:“世有万古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治法。……盖不易者三纲五常,昭然如日星之照世。而可变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这里的“改弦”指的是[]A.洋-高三历史
哲人们认为,思想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民族,才能拥有不断前进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驱除-高二历史
革命党人陈天华说:“国家譬如一只船,皇帝是一个舵工,官府是船上的水手,百姓是出资本的东家,倘若舵工水手不能办事,东家一定要把这些舵工,水手换了,另用一班人,才是道理-高三历史
下图是1908年《申报》上刊登的一幅漫画(原图上的文字改为简体),如果为漫画拟定标题,下列标题与其寓意最贴切的是[]A、中体西用B、救亡图存C、宪政闹剧D、共和风云-高三历史
康有为认为:要达到幸福快乐的大同之世,必须推行“公养”、“公教”、“公恤”的社会福利制度。……儿童6岁入“小学院”,11岁入“中学院”,16岁入“大学院”,20岁毕业。经过长达14年的义-高三历史
19世纪末,康有为、梁启超宣传变法维新,他们的主要贡献是[]A.倡导学习西方科学技术B.阐明“中体西用”思想C.提出进行政治体制改革D.宣传西方民主共和思想-高二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然则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非尔者,则虽夸日变一法、明日易一人,东涂西抹,学步效颦。吾未见其能济也。夫吾国言新法数-高三历史
下图为1833—1898年“共和”“民主”这两个关键词在部分著作和报刊中出现频率的统计图。“共和”“民主”在1833—1913年的出现的频率度统计从图中可见1893—1898年“民主”出现的频率远远-
某学者曾对晚清时局疾呼:“民权则志在必行,公理则今日万不能尽行也。盖今日……由君主而至民主,正当过渡之世,……万无一跃超飞之理。凡君主专制、立宪、民主三法,必当一一循序-高三历史
“西人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提出这一主张的是中国近代[]A.地主阶级改革派B.地主阶级洋务派C.资产阶级维-高三历史
不论是寻求富国强兵,还是挽救统治于危亡,改革都是重要手段。结果是如愿以偿,抑或是事与愿违,改革都是改革者应对时局诉求的回应。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856年,-高二历史
试分析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的相似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学者指出:“民国三四年的时候,复古主义披靡一时,什么忠孝节义、什么八德的建议案,连篇累牍地披露出来,到后来便有□□的结果。可见这种顽固的思想,与恶浊的政治,往往相因-高三历史
袁世凯制造“宋案”的主要原因是什么?[]A、宋教仁要取代袁世凯临时大总统的位置B、宋教仁支持孙中山C、宋教仁力图重新组阁,限制袁世凯D、宋教仁反对复辟-高二历史
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人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有深远影响的民主思想家,他们的民主思想共同点包括①变革封建君主专制制度②主张兴民权③走日本模式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④颁布-高二历史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败绩,证明了自强运动有不足之处。中国的知识分子和官员意识到这场运动的局限性,认为必须扩大现代化的纲领,把政治改革也包括进-高二历史
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关于民主的论述,其主要的不同点[]A.社会背景B.根本目的C.途径手段D.阶级属性-高二历史
1904年爆发的日俄战争对当时中国国内的“立宪”,“专制”之争产生了很大影响,立宪派和主张君主专制的人对战争结局抱有不同期望,立宪派普遍希望[]A.日败俄胜B.日俄俱败C.日胜俄-高二历史
“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该思想属于[]A.抵抗派B.顽固派C.洋务派D.维新派-高二历史
中国植树节定于3月12日,3月12日是孙中山逝世纪念日。孙中山生前十分重视林业建设。他就任临时大总统不久,就在5月设立了农林部,下设山林司,主管全国林业行政事务。这体现-高二历史
蔡元培曾撰写过这样一副挽联:“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愿吾侪后死者,齐心协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竞之功。”他悼念的是[]A.康有为B.袁世凯C.孙中山-高二历史
漫画是我们学习历史过程中一种比较生动形象的呈现方式,不同时期的漫画反映了当时的历史现象。下列表述最能体现下面漫画含义的是[]A.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政府的负担B.外国资本-高三历史
孙中山曾提及,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时,“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到1900年惠州起义失败,“则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惜”。人们对-高三历史
下图是1908年《申报》上刊登的一幅反映清末立宪的漫画,作者的意图是[]A.立宪制度与君主专制一脉相承B.立宪制度与君主专制性质相同C.立宪制度与君主专制不能相容D.立宪制度与君-高一历史
中国近代史上有人提出:“议院者,公议政事之院也。集众思,广众益,用人行政一秉至公,法诚良,意诚美矣。”“昏暴之君无所施其虐,跋扈之臣无所擅其权,大小官司无所卸其职,草-高二历史
19世纪末的中国面临瓜分豆剖的危机,应当如何自救?当时中国人对这一艰深的时代课题做出的最符合时代潮流的回答是:[]A.师夷长技以制夷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C.穷则变,变则通,-高二历史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材料一1907年,梁启超在日本组织立宪团体政闻社,创办《政论》杂志,发表了政闻社宣言书,其中提出,“无国会之国,则责任政府终古不成立;责任政府不-高三历史
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家在政治上的主张是[]A、振兴工商业B、兴办学校C、实行君主立宪制D、推翻清朝统治-高二历史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2012年是中华民国建立100周年,100多年来,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成为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课题。阅读下列材料,回-高三历史
蔡元培曾撰写过这样一副挽联:“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愿吾侪后死者,齐心协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竞之功。”他悼念的是[]A.康有为B.袁世凯C.孙中山-高三历史
康有为认为:要达到幸福快乐的大同之世,必须推行“公养”、“公教”、“公恤”的社会福利制度。……儿童6岁入“小学院”,11岁入“中学院”,16岁入“大学院”,20岁毕业。经过长达14年的义-高二历史
19世纪末,康、梁维新派提出的救国图存思想的核心是[]A.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为富国之本B.设议院,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C.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D.用民主取代专制,用-高二历史
从《钦定宪法大纲》的出台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其不能说明[]A、前者阻碍了后者B、前者推动了后者C、反映了民主的下移D、都具有进步性-高二历史
19世纪末康、梁维新派救亡图存思想的核心[]A.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B.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C.今日之民智……待革命以开之D.由君主专制变为民主共和是“进化之-高二历史
康有为说“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最能说明的是[]A.康有为自幼受过严格的封建教育B.儒家思想在中国根深蒂固C.孔子在中国民众中享有崇高威-高二历史
返回顶部
题目简介
孙中山在一次演说中说:“试想明太祖驱除蒙古,恢复中国,民族革命已经做成,他的政治,却不过依然同汉、唐、宋相近。故此三百年后,复被外人侵入,这由政体不好的缘故……”据此-高三历史
题目详情
[ ]
B.应该进行政治革命,实现民权
C.必须立即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现民生
D.必须迅速掀起反对帝国主义的革命浪潮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