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课网
首页
数学
语文
英语
化学
物理
政治
历史
生物
首页
> 在历史上,自由是人们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明朝后期,李贽认为,“夫私者,人之心也。”“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性(即本性)者,心所生也,亦非一种已也-高二历史
在历史上,自由是人们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明朝后期,李贽认为,“夫私者,人之心也。”“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性(即本性)者,心所生也,亦非一种已也-高二历史
题目简介
在历史上,自由是人们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明朝后期,李贽认为,“夫私者,人之心也。”“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性(即本性)者,心所生也,亦非一种已也-高二历史
题目详情
在历史上,自由是人们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明朝后期,李贽认为,“夫私者,人之心也。”“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性(即本性)者,心所生也,亦非一种已也。”“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1)根据材料,概括李贽的主要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95年3月,严复在谈到西方国家富强原因时指出:“苟求其故,则彼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20世纪初,严复指出:“特观我国今处之形,则小己(个人)自由,尚非所急……所急者乃国群(国家)自由。”
(2)概括严复关于自由的观点。结合所学,分别指出严复发表以上言论的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材料题
难度:中档
来源:0117 期末题
答案
(1)认为人都有私欲;尊重人的基本欲望(或肯定人的正常需求);主张个性自由、多样;反对权威(或是非标准随时代变化而变化)。
(2)观点:自由是国家富强的根本(自由是目的,民主是手段);在近代中国,国家自由最为急迫。背景:19世纪末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以严复为代表的维新派对洋务运动破产原因进行反思,并要求维新变法。20世纪初中国被迫与西方列强签订《辛丑条约》,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以严复为代表的维新派探索救国之道。
上一篇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下一篇 :
1901年1月29日,清廷以光绪皇帝
搜索答案
更多内容推荐
资产阶级维新派人士指出“三权分立,然后政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为政府,出入纳王命……”。其主张实际上要求建立[]A.君主专制政体B.总统共和政体C-高三历史
严复《辟韩篇》:“秦以来之为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耳。国谁窃?转相窃之民而已。……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对该思想的评价不准确的有[]A.深受西方启蒙-高三历史
谭嗣同在其代表作《仁学》中说,幸亏清朝的兵不够强,假如其海军如英法,陆军如俄德,那么君主专制的祸害会更大。此话主要[]A.体现谭嗣同的汉奸卖国思想B.强调君主专制的祸害C-高三历史
下列说法属于维新思想的是[]A.“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B.“天不变,道亦不变”C.“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D.“立国之道,尚礼仪而-高二历史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有生法,有守法,有法于法。夫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法于法者,民也。”——《管子·任法》(《管子》是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思想家管仲及管仲学派-高三历史
“主张尊孔,势必立君;主张立君,势必复辟……孔教与共和乃绝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该材料主要揭示了[]A.民主和科学应成为潮流B.儒家思想是君主立宪制的思想基础C.坚持-高二历史
民国初年,孙中山针对民众出现的放弃理想社会的思想,为革命建设事业提出了新的思维方式是[]A、“知易行难”学说B、“知难行易”学说C、“三民主义”D、“三大政策”-高二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物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高三历史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现了一个留学日本的高潮,但清末留日学生运动的发展在全国各省之间极不平衡。以下是清朝留学生会馆于1903年对留日学生人数的统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高三历史
严复在《辟韩》一文中说:“秦以来之为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耳。国谁窃?转相窃之于民而已。”从当时的历史时期来看,严复的这一言论反映了[]A.严复接受了进化论的思想B.严复的中体-高二历史
清末有舆论说:“中兴名臣曾国藩仅赏侯爵,李鸿章不过伯爵,其余百战功臣,竟有望男爵而不可得者,今乃以子、男等爵奖创办实业之工商,……斯诚稀世之创举。”此“创举”反映了[]A.-高三历史
孙中山在一次演说中说:“试想明太祖驱除蒙古,恢复中国,民族革命已经做成,他的政治,却不过依然同汉、唐、宋相近。故此三百年后,复被外人侵入,这由政体不好的缘故……”据此-高三历史
孙中山先生建立民国时倡导在三权的基础上加上中国从前的弹劾权,他说“弹劾权,在中国君主时代,有专管弹劾的官,像唐朝谏议大夫和清朝御史之类,就是遇到了君主有过,也可冒-高三历史
“昔吾倡新学,乃保中华之大体;今人尚新学,或言暴力,或言革命,无君无父,本末倒置也。”上述言论属于中国近代哪一派[]A.顽固派B.洋务派C.维新派D.革命派-高三历史
马克思指出“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以帮助,借用他们的名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这种不受崇敬的衣服,用这种借用的语言,演出历史的新场面。”这一观点适用评价下列人-高二历史
胡适评价19世纪末的梁启超为“革命第一大功臣,其功在革新吾国之思想界”。这主要是因为梁启超宣传了[]A、民主科学,自由平等B、民主共和,主权在民C、托古改制,变革维新D、开-高二历史
黄宗羲是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其思想的闪光之处越来越引人注目。阅读下列材料:为了配合维新变法运动,这部书(《明夷待访录》)被大量秘密印发、传播。梁启超说这部书“对于三千-高二历史
孙中山认为:“我们现在要集合中外的精华,防止一切流弊,便要采取外国的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加入中国的考试权和监察权,连成一个很好的完璧,造成一个五权分立的政府。”-高二历史
法治社会取代人治社会,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治民无常,唯以法治……明主之所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高三历史
1902—1906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只有学生512人,其中举人62人、贡生48人、生员232人、监生84人。这表明此时[]A.传统教育制度稳定发展B.新式学堂教育得到普及C.学生以求取功名-高三历史
1920年11月,孙中山指出:“有人说推翻清室后,民族主义可以不要了,这话实在错了,即如我们住的租界,外国就要用治外法权来压制中国人,这还是前清造成的恶果,现在清廷虽然不-高一历史
下图是1908年《申报》刊登的一幅反映清末立宪的漫画。请替作者加上一幅标题[]A.根本不净,百事皆非B.立宪专制,一脉相承C.立宪专制,互不相干D.立宪专制,性质相同-高二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材料-高二历史
历史学者钱乘旦认为,民族国家的形成对现代化的起步具有关键的意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以地球上最大之民族-高二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民权者,所以拥护宪法而不使败坏者也。……故苟无民权,则虽有至良极美之宪法,亦不过一纸空文,……是故欲君权之有限也,不可不用民权;欲官权-高三历史
“凡君主专制,立宪和民主三法,必当一一循序行之,若紊其序,则必大乱。”持上述观点的应是[]A.顽固派B.资产阶级维新派C.洋务派D.资产阶级革命派-高三历史
之所以说严复的思想在当时远远超过了大多数改良思想家的认识,主要是因为他[]A.极力主张学习西方B.把西方近代政治文化概括为“自由为体,民主为用”C.对“中体西用”思想作了全面-高三历史
孙中山从青年时代就关心植树造林,提倡“植树以收利,蓄木以为薪。”孙中山关心植树造林主要体现了[]A.民本思想B.民生主义思想C.民族主义思想D.民权主义思想-高二历史
1901年1月,清廷发布上谕:“世有万古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治法。……盖不易者三纲五常,昭然如日星之照世。而可变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这里的“改弦”指的是[]A.洋-高三历史
哲人们认为,思想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民族,才能拥有不断前进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驱除-高二历史
革命党人陈天华说:“国家譬如一只船,皇帝是一个舵工,官府是船上的水手,百姓是出资本的东家,倘若舵工水手不能办事,东家一定要把这些舵工,水手换了,另用一班人,才是道理-高三历史
下图是1908年《申报》上刊登的一幅漫画(原图上的文字改为简体),如果为漫画拟定标题,下列标题与其寓意最贴切的是[]A、中体西用B、救亡图存C、宪政闹剧D、共和风云-高三历史
康有为认为:要达到幸福快乐的大同之世,必须推行“公养”、“公教”、“公恤”的社会福利制度。……儿童6岁入“小学院”,11岁入“中学院”,16岁入“大学院”,20岁毕业。经过长达14年的义-高三历史
19世纪末,康有为、梁启超宣传变法维新,他们的主要贡献是[]A.倡导学习西方科学技术B.阐明“中体西用”思想C.提出进行政治体制改革D.宣传西方民主共和思想-高二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然则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非尔者,则虽夸日变一法、明日易一人,东涂西抹,学步效颦。吾未见其能济也。夫吾国言新法数-高三历史
下图为1833—1898年“共和”“民主”这两个关键词在部分著作和报刊中出现频率的统计图。“共和”“民主”在1833—1913年的出现的频率度统计从图中可见1893—1898年“民主”出现的频率远远-
某学者曾对晚清时局疾呼:“民权则志在必行,公理则今日万不能尽行也。盖今日……由君主而至民主,正当过渡之世,……万无一跃超飞之理。凡君主专制、立宪、民主三法,必当一一循序-高三历史
“西人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提出这一主张的是中国近代[]A.地主阶级改革派B.地主阶级洋务派C.资产阶级维-高三历史
不论是寻求富国强兵,还是挽救统治于危亡,改革都是重要手段。结果是如愿以偿,抑或是事与愿违,改革都是改革者应对时局诉求的回应。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856年,-高二历史
试分析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的相似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学者指出:“民国三四年的时候,复古主义披靡一时,什么忠孝节义、什么八德的建议案,连篇累牍地披露出来,到后来便有□□的结果。可见这种顽固的思想,与恶浊的政治,往往相因-高三历史
袁世凯制造“宋案”的主要原因是什么?[]A、宋教仁要取代袁世凯临时大总统的位置B、宋教仁支持孙中山C、宋教仁力图重新组阁,限制袁世凯D、宋教仁反对复辟-高二历史
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人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有深远影响的民主思想家,他们的民主思想共同点包括①变革封建君主专制制度②主张兴民权③走日本模式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④颁布-高二历史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败绩,证明了自强运动有不足之处。中国的知识分子和官员意识到这场运动的局限性,认为必须扩大现代化的纲领,把政治改革也包括进-高二历史
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关于民主的论述,其主要的不同点[]A.社会背景B.根本目的C.途径手段D.阶级属性-高二历史
1904年爆发的日俄战争对当时中国国内的“立宪”,“专制”之争产生了很大影响,立宪派和主张君主专制的人对战争结局抱有不同期望,立宪派普遍希望[]A.日败俄胜B.日俄俱败C.日胜俄-高二历史
“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该思想属于[]A.抵抗派B.顽固派C.洋务派D.维新派-高二历史
中国植树节定于3月12日,3月12日是孙中山逝世纪念日。孙中山生前十分重视林业建设。他就任临时大总统不久,就在5月设立了农林部,下设山林司,主管全国林业行政事务。这体现-高二历史
蔡元培曾撰写过这样一副挽联:“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愿吾侪后死者,齐心协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竞之功。”他悼念的是[]A.康有为B.袁世凯C.孙中山-高二历史
漫画是我们学习历史过程中一种比较生动形象的呈现方式,不同时期的漫画反映了当时的历史现象。下列表述最能体现下面漫画含义的是[]A.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政府的负担B.外国资本-高三历史
返回顶部
题目简介
在历史上,自由是人们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明朝后期,李贽认为,“夫私者,人之心也。”“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性(即本性)者,心所生也,亦非一种已也-高二历史
题目详情
(1)根据材料,概括李贽的主要观点。
答案
(2)观点:自由是国家富强的根本(自由是目的,民主是手段);在近代中国,国家自由最为急迫。背景:19世纪末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以严复为代表的维新派对洋务运动破产原因进行反思,并要求维新变法。20世纪初中国被迫与西方列强签订《辛丑条约》,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以严复为代表的维新派探索救国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