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时期的思想与社会政治形势密切相关,同时又反作用于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材料一韩非子与其他法家都具有一种极端独裁的秩序观。关-高二历史

题目简介

一个时期的思想与社会政治形势密切相关,同时又反作用于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材料一韩非子与其他法家都具有一种极端独裁的秩序观。关-高二历史

题目详情

一个时期的思想与社会政治形势密切相关,同时又反作用于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韩非子与其他法家都具有一种极端独裁的秩序观。关于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不存在发表私人看法的空间。法律是统治者为了国家利益而发布的东西,加以广泛宣传和坚定地推行,它就会使人民去做他们本不愿做的事,如努力工作和战斗。这样,百姓的意见在体制中就没有存身之处了。在法家的思想中,没有哪条法律凌驾于或独立于统治者意愿。
——摘编自伊佩霞《剑桥插图中国史》
(1)从上述材料中可以概括出法家法治思想的哪些特点?分析法家思想对战国时期政治形势的影响。(4分)
材料二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举,在当时仅是将“百家”摈弃于官方尊奉的意识形态之外,对其在社会上自由发展则不予干预,未曾一概禁绝。在实际政策的制定上,仍然带有相当大的灵活性,并非教条地照搬儒家原则。法家的一套施政思想、手段仍然受到统治者的高度重视,只不过注意用儒术加以包装、“缘饰”。虽然王朝治国并非纯用儒学,但由于形成了一套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选官和教育制度,故而儒家经学大盛于时。另外,汉儒鼓吹的“天人惑应说”也使专制皇权受到某种程度的约束。
——摘编自《中国古代简史》
(2)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汉代儒学对王朝政治的影响。(4分)
材料三 实学思潮是从宋明理学中分化出来的一股新的社会进步思潮,实学思潮适应明末清初社会的变迁而兴起,把研究的范围扩大到社会领域和思想文化各个领域。明清实学的精神首先表现在经世思想上,乃是锐意于社会改革的经世济国。与宋明理学家“凭是天崩地陷,他也不管,只管讲学”的避世态度形成鲜明对比。                                                  
——摘编自尚斌等《中国儒学发展史》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比较明清实学思潮与宋明理学的不同。(4分)   
材料四 进入到晚清时期,实学思潮继续发展,并达到了新的高度,对中国近代早期的社会变革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4) 简要说明鸦片战争后至洋务运动期间实学思潮的主要表现。(4分)
题型:综合题难度:中档来源:不详

答案

(1)特点:法律是君主意志体现,不考虑人民意愿(2分)
影响:促进各国变法和富国强兵,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2分)
(2)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但是法家仍有重要作用。加强君主专制统治,但对君主权威有一定制约。(4分)
(3)宋明理学主张理是万物本源,强调三纲五常,不关注社会实际问题。明清实学思想主张研究社会现实问题,经世致用,推动社会改革;(4分)
(4)林则徐主张开眼看世界,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4分)

试题分析:(1)从材料“在法家的思想中,没有哪条法律凌驾于或独立于统治者意愿”可以看出法家思想的特点是维护君主的统治;法家思想中的推崇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和变法革新的主张使法家思想在战国时期成为统治者重视的思想。(2)从材料可以分析得出汉代儒家思想成为了正统思想,但是法家思想也是受到重视,只不过包上了儒家的外衣。(3)从材料“明清实学的精神首先表现在经世思想上,乃是锐意于社会改革的经世济国。与宋明理学家“凭是天崩地陷,他也不管,只管讲学”的避世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可以分析的出二者的不同。(4)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逐渐的加深,西方思想开始传入我国,主要出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和洋务思想。
点评: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法家思想因为主张社会变革深受诸侯国君的喜爱,成为了显学;汉代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为了不断地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儒家思想也在不断地发展,宋明之际吸收佛道思想发展到理学阶段,具有了思辨的色彩,到了明清之际出现了明清批判思潮。近代以来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出现了西学东渐的趋势。

更多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