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课网
首页
数学
语文
英语
化学
物理
政治
历史
生物
首页
>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国古代人民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这些文化通过和平友好的交往方式不断地传播到周边国家,并且逐步走向世界,为亚洲和世界的文明进步与和谐发展作出了伟-历史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国古代人民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这些文化通过和平友好的交往方式不断地传播到周边国家,并且逐步走向世界,为亚洲和世界的文明进步与和谐发展作出了伟-历史
题目简介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国古代人民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这些文化通过和平友好的交往方式不断地传播到周边国家,并且逐步走向世界,为亚洲和世界的文明进步与和谐发展作出了伟-历史
题目详情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国古代人民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这些文化通过和平友好的交往方式不断地传播到周边国家,并且逐步走向世界,为亚洲和世界的文明进步与和谐发展作出了伟大贡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张骞,汉武帝时期人。公元前139年,受命率人前往西域,寻找并联络曾被匈奴赶跑的大月氏,合力进击匈奴。在大宛王的帮助下,张骞先后到了康居(今撒马尔罕)、大月氏、大夏等地。但大月氏在阿姆河上游安居乐业,不愿再东进和匈奴作战。张骞未能完成与大月氏结盟夹击匈奴的使命,但却获得了大量有关西域各国的人文地理知识。公元前119年,汉王朝为了进一步联络乌孙,断“匈奴右臂”,便派张骞再次出使西域。这次,张骞带了三百多人,顺利地到达了乌孙。并派副使访问了康居、大宛、大月氏、大夏、安息(今伊朗)、身毒(今印度)等国家。
(1)张骞可称之为中国走向世界的第一人,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其依据。
材料二
(2)丝绸之路是传播中华文明的重要通道。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朝的丝绸之路比汉朝有了哪些新发展?通过丝绸之路,古代中国向世界传播了哪些重大文明成果?(请从物质交流、生产技术和科学发明方面各举一例。)
材料三 所谓“文化圈”,是指某一大的地区以某种特定民族的文化为母体文化,不断创新发展、衍生。也就是说,这一地区各国的文化虽然各具民族特色,但最初的文化源是相同的。人们习惯上讲的西方基督教文化圈、中东伊斯兰教文化圈以及印度文化圈等,就是这个意思。中华文化圈包括日本列岛、朝鲜半岛和东南亚广大地区,是东方文化中最大的一个文化圈。这种文化共同体的出现,经历了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大体从公元前3世纪即中国的战国时期开始涌动,至公元7世纪左右基本形成,对世界文化格局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南开大学李喜所《“中华文化圈”的时空解读》
(3)中华文化圈大约形成于中国古代哪一朝代?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四 明成祖朱棣登上皇位后,采取“内安诸夏,外抚四夷”的策略,积极同海外各国发展友好关系,郑和则是忠心耿耿地执行朱棣“宜德化而柔远人”对外和平友好政策的外交使者。他以文明古国的风度和卓越的见识,尊重不同国家的宗教信仰和地方风俗习惯。郑和所体现的和平友好诚意和他超凡的外交才智,深受亚非各国的信任与欢迎。作为我国历史上走向世界的先驱,其不可磨灭的功绩在于:提高了明王朝在国际上的地位,发展了明朝与海外各国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开创了华侨开发东南亚的新时代。亚非国家,尤其是东南亚各国人民和广大华侨,世世代代对郑和都极为崇敬和爱戴,长期以来对这位举世闻名的友好使者,尊为神明,敬奉崇拜。
(4)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郑和下西洋期间倡导过怎样的外交原则?有何重大意义和影响?
材料五 19世纪的欧洲启蒙思想家对初期传入的中国文化的研究很热心。伏尔泰(1694—1778)赞扬中国的历史记载说:“绝无埃及人和希腊人那种自称受到神的启示的上帝的代言人,中国人的历史从一开始便写得合乎理性。”狄德罗(1713—1784)称赞儒学政治,“只需以理性或真理,便可治国平天下”。
(5)启蒙思想家从什么角度评价中国文化?这些评价有何特点?结合当时法国与中国的社会状况,分析具有以上特点的原因。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中档
来源:不详
答案
(1)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亚洲内陆交通要道,与西域诸国正
式开始了友好往来;中原同西域乃至更远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促成当时世界上的几大文明在西域地区汇聚;开拓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
(2)发展:到达的范围更广,可以穿过北非到达西欧;交往的程度更深,许多外
国人来到中国经商、定居、任官,和中国人通婚;传播的文明更丰富,同时广泛地吸收西方文明。物质文明:丝绸;生产技术:桑蚕技术;科技:四大发明。(其它的符合史实均可)
(3)唐朝。原因:唐朝国力强盛,文化繁荣;对外交通发达,政策开放;积极与
邻国及欧非国家交往,传播先进文化;邻国努力向中国学习。
(4)原则:不欺寡、不凌弱、友好相处、共享太平。意义和影响:符合海外各国
人民的利益,加强了中国人民与亚非人民的友好关系;为亚非国家之间的交往确立了不成文的准则,对后世影响深远。
(5)角度:反对神权;强调理性。特点:充分肯定和赞扬。
原因:①法国当时处于波旁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下,特权等级与第三等级间矛盾
尖锐,启蒙思想家渴望用理性的武器批判教权主义、专制主义;中国当时正处于康乾盛世,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引起启蒙思想家的向往;中欧缺乏密切联系,西方对中国了解不充分。
本题围绕“中国古代人民为亚洲和世界的文明进步与和谐发展作出了伟大贡献”主题,反映了中国对世界历史的影响。第(1)(3)(4)问比较容易,可直接作答。第(2)问应从到达的范围、交往的程度和传播的文明角度说明唐汉丝绸之路的发展。例举成果要注意括号内的提示角度。解答第(5)问时,要从当时中法社会状况中寻找原因
上一篇 :
下表是某中学研究性学习课上,三
下一篇 :
下列汉族先进文化促进少数民族
搜索答案
更多内容推荐
下列哪位人物不是宋代理学的代表人物[]A、程颢(1032—1085)B、王阳明(1472—1528)C、朱熹(1130—1200)D、程颐(1033—1107)-高二历史
宋明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主要有[]A.孔子、孟子、荀子B.陆九渊、王守仁、李贽C.程颢、程颐、朱熹D.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高二历史
在儒学发展历程中,“沟通佛、老,以治儒书,发前人之所未发,遂别成为一时代之学术”的是[]A.汉代学者B.唐代学者C.宋代学者D.明清学者-高三历史
《朱子语类》说:“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材料反映了当时儒学的主张是[]A、重视实践对真理的检验作用B、用心去体会理的存在C、通过接触世间万事-高二历史
下面是朱熹为湖南岳麓书院的题字,这些题字反映了①儒家思想包含自身修养的重要内容②书院注重个人品德的养成③儒家传统道德是维护封建统治的重要工具④理学的伪善和欺骗性[]A、-高二历史
宋明理学家普遍倡导“存天理,灭人欲”的修养论,“格物”、“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齐家平天下”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A.修身养性,提高个人修养B.培养“经世-高三历史
秦汉文化具有统一性与多样化有机结合、中外文化交流的频繁、水平居世界前列、气势恢宏等突出特点。其中,造成“中外文化交流的频繁”这一特点的直接原因是()A.封建专制主义中央-历史
【材料一】该图是孔子周游列国的纪念邮票【材料二】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高二历史
宋明理学家普遍倡导“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格心”的认识论,“齐家”“治国”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A.规范社会秩序,维护统治B.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C.修身养性,提高个-高三历史
中国的思想文化源远流长,在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中,唐代儒学状况是[]A.已沦为笺注之学的官方儒学不断受到质疑B.士大夫们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儒学复兴运动C.韩愈提出-高二历史
明朝天顺年间,山西的一位正五品官员刘翀娶了一位再婚的老婆,在重视贞节的当时是违背道德规范的,于是被人检举,一直告到了京城,明英宗亲自干预,最后将刘翀削职为民。这里-高二历史
宋代的哲学思想主要是理学,理学在宋代思想界占主导地位的主要原因[]A.宗教思想的影响B.科技发展到顶峰C.适应封建统治需要D.朱熹等人的努力-高二历史
下列对宋明理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注重人的自然欲求,张扬个性B.凸显人性尊严,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性格C.注重气节、品德D.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高二历史
从宋代理学提出“灭人欲”到明代心学提出“内心反省”克服私欲,说明[]A.主流思想文化维系了专制统治B.儒学的发展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C.儒学的演变已阻碍了社会的进步D.孔子的仁学-高二历史
西汉巨商卓王孙的新寡女儿卓文君与司马相如一见钟情,琴心相挑,雪夜私奔。对此,宋明理学家认为寡妇“逾墙淫奔,无耻之尤”;明末李贽却认为卓文君是“正获身,非失身”,“当大-高三历史
西方学者常常将中国称为“孔子的中国”。其实,在中国历史上,孔子的形象历经嬗变,他所开创的儒家思想也在传承中被不断地改造和重塑,从而呈现出不同的形态。阅读以下材料,回-高二历史
汉代在中外文化交流中输出的主要是()A.应用性技术B.农作物良种C.手工业产品D.书画艺术品-历史
下图体现的忠义思想,明显来自儒家思想中的[]A.“仁政”学说B.“天人感应”学说C.宋明理学思想D.“经世致用”思想-高三历史
服饰是一种历史记忆,也是一种语言、一种文化。它的变化是以非文本方式记录着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历史变迁。材料一中国明代服饰文化属于一元文化的范畴,具有整一性与大同-高三历史
当读到:条件一:科举产生的士大夫们,注重道德文化修养,注重气节,对儒家经典大义的不断探究成为时尚。条件二:学堂上老师带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高二历史
下列不符合宋代哲学思想发展特点的是[]A、儒学发展到理学阶段B、朱熹是理学发展集大成者C、认为气是第一性,理是第二性D、提出“存天理,灭人欲”-高二历史
1600年,意大利著名哲学家、天文学家布鲁诺被教会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1602年,明末思想家李贽在狱中身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人之是非,初无定质。……咸以孔子之-高三历史
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确立于[]A、宋朝B、元朝C、明朝D、清朝-高二历史
“异端”和“人文”等思想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往往能起到思想解放的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李贽的悲观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黄仁宇《万历十五年》材料-高二历史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某人的著述狂悖乖谬,非圣无法”“排击孔子,别立褒贬”。这里的“某人”是指[]A、黄宗羲B、李贽C、顾炎武D、王夫之-高二历史
唐中后期,韩愈率先提出了复兴儒学的主张,他的基本观点是[]A.将背离儒家传统的道教、佛教视为夷狄之教B.提出从“性命之源”的高度来理解孔子之道C.宣称儒家仁义是最高的道,提-高二历史
17世纪上半期,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家李贽否定孔子是”;19世纪末,康有为则把孔子奉为主张变革的先师;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等人提出了。这三种观点在本质上[]A.是自相矛盾的B.都-高二历史
下列反映理学思想的代表著作是[]A、《四书章句集注》B、《通鉴论》C、《大学》D、《焚书》-高二历史
李贽因思想“异端”而被神宗御批逮捕下狱,并焚毁其著作。不愿屈服的李贽在狱中自杀身亡。布鲁诺因彻底否定了教会的宇宙观,被天主教会宣布为“异教徒”,并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高三历史
宋代理学的代表人物主要有①程颐②程颢③朱熹④陆九渊⑤王守仁[]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C、④⑤D、①②③④-高二历史
“圣人不责人之必能,是以人人皆可以为圣。”这句话最符合下列哪位思想家的主张[]A.朱熹B.李贽C.陆九渊D.黄宗羲-高三历史
李贽在谈及《藏书》时说:(此书)“颠倒千万世之是非”,见解“与世不相入”,只能“藏之后世”。李贽这样说是因为该书[]A.向封建正统思想提出挑战B.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C.指-高三历史
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共同主张不包括①倡导经世致用②反对君主专制③认为“工商皆本”④个性解放和自由[]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②④D.①②④-高二历史
下列观点中,思想家李贽会同意的是A.“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B.儒家经典是“万世之至论”C.“仲尼之道,广大悠久,与天地并”D.“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高二历史
《四库全书说明提要》称某人的著述“狂悖乖谬,非圣之法”,“排击孔子,别立褒贬”。这里的“某人”指[]A.李贽B.黄宗羲C.顾炎武D.王夫之-高二历史
李贽反对“存天理,灭人欲”,主张每个人都可以顺其“自然之性”,这从根本上反映了[]A.李贽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B.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传统道德观念受到冲击C.封建专制统治走向衰落D-高三历史
宋明理学家普遍倡导“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齐家平天下”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A.修身养性,提高个人修养B.培养经世致用的人-高二历史
下列关于宋明理学的评述,正确的是:①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的思想形成的②南宋的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③心学使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转变④理-高二历史
李贽说:“仲民虽圣,效之则颦,学之则为步,丑妇之贱态。”此话的真实意图是[]A.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的精华,应当继承B.对儒家思想应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C.对儒家思想中的-高二历史
儒家思想开始受到近代社会思潮的批判,始于[]A.明朝后期B.鸦片战争时期C.维新运动时期D.新变化运动时期-高二历史
有人问程颐:“寡妇贫苦无依,能不能再嫁?”他断然回答:“绝对不能。有些人怕冻死饿死,才用饥寒作为借口,要知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哪位思想家的观点与其对立[]A.李贽B.顾-高二历史
2007年10月28日至30日第二届朱子文化节在福建武夷山举行,以纪念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诞辰877周年。宋明理学的积极作用有①压抑人的自然-高二历史
理学的产生,标志着儒家思想已进入了哲理化、思辩化的阶段。下列有关“理”的理解,较为确切的是[]A、理就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B、理是人生来就固有的思想观念C、理是最高统治-高二历史
下列关于宋明理学的评述,正确的是①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②南宋的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③王阳明创立“心学”使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高三历史
宋代,儒学家们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世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角度是[]A、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B、从天人感应出发C、从万事万物本源出发D、从人的本性出发-高三历史
宋代,儒学家们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世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角度是[]A.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B.从天人感应出发C.从万事万物本源出发D.从人的本性出发-高二历史
长期以来,儒学是一种士大夫之学。明代思想家李贽则提出要正视“世间惟下下人最多”的现实,强调“我为下下人说,不为上上人说”。这说明李贽[]A.反对儒家的正统思想B.倡导只为下-高三历史
《焚书·答耿中丞》说:“夫天性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故为‘愿学孔子’之说者,乃孟子自所以止于孟子,-高三历史
名字不仅仅是一个人的符号,有时还是一个时代的符号。在《宋史》中曾出现了如:焦守节、李克让、陈从信、赵安仁、张忠恕等名字。这一现象产生的思想根源是[]A、宗法思想B、法家-高三历史
“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这说明李贽[]A.赞扬商鞅、吴起的改革精神B.肯定封建社会揭竿起义的农民C.尖锐批判封建道学家的虚伪性D.否定孔子和儒学的权威性-高二历史
返回顶部
题目简介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国古代人民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这些文化通过和平友好的交往方式不断地传播到周边国家,并且逐步走向世界,为亚洲和世界的文明进步与和谐发展作出了伟-历史
题目详情
材料一 张骞,汉武帝时期人。公元前139年,受命率人前往西域,寻找并联络曾被匈奴赶跑的大月氏,合力进击匈奴。在大宛王的帮助下,张骞先后到了康居(今撒马尔罕)、大月氏、大夏等地。但大月氏在阿姆河上游安居乐业,不愿再东进和匈奴作战。张骞未能完成与大月氏结盟夹击匈奴的使命,但却获得了大量有关西域各国的人文地理知识。公元前119年,汉王朝为了进一步联络乌孙,断“匈奴右臂”,便派张骞再次出使西域。这次,张骞带了三百多人,顺利地到达了乌孙。并派副使访问了康居、大宛、大月氏、大夏、安息(今伊朗)、身毒(今印度)等国家。
(1)张骞可称之为中国走向世界的第一人,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其依据。
材料二
(2)丝绸之路是传播中华文明的重要通道。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朝的丝绸之路比汉朝有了哪些新发展?通过丝绸之路,古代中国向世界传播了哪些重大文明成果?(请从物质交流、生产技术和科学发明方面各举一例。)
材料三 所谓“文化圈”,是指某一大的地区以某种特定民族的文化为母体文化,不断创新发展、衍生。也就是说,这一地区各国的文化虽然各具民族特色,但最初的文化源是相同的。人们习惯上讲的西方基督教文化圈、中东伊斯兰教文化圈以及印度文化圈等,就是这个意思。中华文化圈包括日本列岛、朝鲜半岛和东南亚广大地区,是东方文化中最大的一个文化圈。这种文化共同体的出现,经历了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大体从公元前3世纪即中国的战国时期开始涌动,至公元7世纪左右基本形成,对世界文化格局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南开大学李喜所《“中华文化圈”的时空解读》
(3)中华文化圈大约形成于中国古代哪一朝代?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四 明成祖朱棣登上皇位后,采取“内安诸夏,外抚四夷”的策略,积极同海外各国发展友好关系,郑和则是忠心耿耿地执行朱棣“宜德化而柔远人”对外和平友好政策的外交使者。他以文明古国的风度和卓越的见识,尊重不同国家的宗教信仰和地方风俗习惯。郑和所体现的和平友好诚意和他超凡的外交才智,深受亚非各国的信任与欢迎。作为我国历史上走向世界的先驱,其不可磨灭的功绩在于:提高了明王朝在国际上的地位,发展了明朝与海外各国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开创了华侨开发东南亚的新时代。亚非国家,尤其是东南亚各国人民和广大华侨,世世代代对郑和都极为崇敬和爱戴,长期以来对这位举世闻名的友好使者,尊为神明,敬奉崇拜。
(4)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郑和下西洋期间倡导过怎样的外交原则?有何重大意义和影响?
材料五 19世纪的欧洲启蒙思想家对初期传入的中国文化的研究很热心。伏尔泰(1694—1778)赞扬中国的历史记载说:“绝无埃及人和希腊人那种自称受到神的启示的上帝的代言人,中国人的历史从一开始便写得合乎理性。”狄德罗(1713—1784)称赞儒学政治,“只需以理性或真理,便可治国平天下”。
(5)启蒙思想家从什么角度评价中国文化?这些评价有何特点?结合当时法国与中国的社会状况,分析具有以上特点的原因。
答案
(1)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亚洲内陆交通要道,与西域诸国正
式开始了友好往来;中原同西域乃至更远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促成当时世界上的几大文明在西域地区汇聚;开拓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
(2)发展:到达的范围更广,可以穿过北非到达西欧;交往的程度更深,许多外
国人来到中国经商、定居、任官,和中国人通婚;传播的文明更丰富,同时广泛地吸收西方文明。物质文明:丝绸;生产技术:桑蚕技术;科技:四大发明。(其它的符合史实均可)
(3)唐朝。原因:唐朝国力强盛,文化繁荣;对外交通发达,政策开放;积极与
邻国及欧非国家交往,传播先进文化;邻国努力向中国学习。
(4)原则:不欺寡、不凌弱、友好相处、共享太平。意义和影响:符合海外各国
人民的利益,加强了中国人民与亚非人民的友好关系;为亚非国家之间的交往确立了不成文的准则,对后世影响深远。
(5)角度:反对神权;强调理性。特点:充分肯定和赞扬。
原因:①法国当时处于波旁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下,特权等级与第三等级间矛盾
尖锐,启蒙思想家渴望用理性的武器批判教权主义、专制主义;中国当时正处于康乾盛世,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引起启蒙思想家的向往;中欧缺乏密切联系,西方对中国了解不充分。
本题围绕“中国古代人民为亚洲和世界的文明进步与和谐发展作出了伟大贡献”主题,反映了中国对世界历史的影响。第(1)(3)(4)问比较容易,可直接作答。第(2)问应从到达的范围、交往的程度和传播的文明角度说明唐汉丝绸之路的发展。例举成果要注意括号内的提示角度。解答第(5)问时,要从当时中法社会状况中寻找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