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课网
首页
数学
语文
英语
化学
物理
政治
历史
生物
首页
> (13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材料2-高二历史
(13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材料2-高二历史
题目简介
(13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材料2-高二历史
题目详情
(13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
材料2: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3: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朱熹《行宫便殿奏札》
材料4: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卷》
材料5:“分明挂了共和招牌,而国会议员居然大声疾呼,定要尊重孔教。……这腐朽思想布满国中,所以我们要诚心巩固国体,非得将这班反共和的伦理、文学等旧思想完全洗刷于干干净净不可。否则不但共和不能进行,就是这块共和招牌也是挂不住的。”……“孔教与共和乃绝对势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故其提倡孔教必掊共和,亦犹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
——陈独秀
请回答:
(1)据材料1、2,概括孔子与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并指出两种主张的不同结局及其原因。(4分)
(2)据材料3、4,分析朱熹与李贽的观点有何不同?这说明儒家思想的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3分)
(3)材料5中“尊重孔教”的真实用意何在?陈独秀主张“必排孔教”,有何积极意义和局限性?(3分)
(4)今天儒家思想过时了吗?请你谈谈自已的看法。(3分)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中档
来源:不详
答案
(13分)
(1)孔子主张“以德治民”,在当时诸侯争霸、兼并战争的背景下不可能实现;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大一统,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需要,被汉武帝采纳,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4分)
(2)朱熹坚持儒家学说,认为儒家思想不可改变;李贽提出不以孔子的言论为衡量是非的标准,认为时代不同了,是非观念也应该发生变化。说明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受到怀疑和挑战。(3分)
(3)真实用意:为复辟帝制服务;麻痹人民思想。积极意义: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促进了人民的思想解放。局限性: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存在着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的偏向。(3分)
(4)儒学的现代价值:A民本思想----有利于政通人和、稳定社会和解决三农问题;B仁义、忠信、孝道、和为贵等伦理道德-----有利于现代和谐人际关系;C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国家统一和安定团结;D注重个人修养-----有利于提高公民道德;E教育思想------包含现代教育理念(写出三点即可,3分。
略
上一篇 :
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
下一篇 :
(14分)从古至今,教育始终是传承文
搜索答案
更多内容推荐
(11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在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大量的制陶、纺织、建筑、育蚕、治丝等原始手工业。……,制陶一般包括淘洗、制坯、装饰和烧制等四道工序,每道工序都有严格-历史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仁者爱人,爱有差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材料二古者圣王之为政,立德而尚贤。材料三不尚贤,使民不争;……大道废,存仁义;……法令滋章,盗贼有-高二历史
关羽死后,虽获人民祭祀,但一直局限在地方信仰。至宋代以后,逐渐发展为全国信仰,也获得官方的褒赠。对于宋代以后关羽信仰的普及,下列解释何者最为合理?A.宋代以后的各朝-高三历史
以下分别是北宋“理学五子”籍贯分布图和明朝儒学家籍贯分布图。宋明时期儒学家籍贯分布发生显著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西学东渐的影响B.资本主义萌芽发展C.经济重心的转移D.文化-高三历史
文化的创新传承与交流融合是人类社会不断前行的航标和精神动力。材料一明朝后期开始,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传教士先后来华,与徐光启等到人合作,开展翻译活动,把欧洲的天文-高三历史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提倡的人生道路。下列与“修身”、“齐家”相对应的儒家名言是: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②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高二历史
效仿西班牙的塞万提斯学院,德国的歌德学院等,中国也在世界各地广设孔子学院,广设该学院的主要目的是()A.对外宣传儒家传统思想B.增加中国外汇收入C.对外进行中国思想教育D-高二历史
英语单词中,由孔子(Confucious)派生出了另一个单词(Confucianism),意指某学派。联系所学知识,你认为“Confucianism”就是A.道家B.孔家C.儒家D.法家-高三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中国古代饮茶之风始于唐,盛于宋。到宋代,茶叶已成为中原及周边各族人民,对宋代的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材料一西戎茶马之市,自宋已然。盖土蕃潼酪腥膻,-高三历史
源自印度的佛教,教义内容广泛,主要包括大乘、小乘两大教派。当佛教传入中国,且经过“佛教中国化”之后,中国社会普遍流行的是大乘教义。对于这个现象,以下解释何者较为合理-高三历史
儒学统治地位确立的史实说明了⑴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⑵客观需要是理论发展的重要源泉⑶理论的与时俱进是其保持生命力的重要原因⑷只有符合统治需求的理论才能被确立为主流思想A.⑴-高二历史
山东是儒家思想的发源地。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影响深远。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1)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什么?战国时期的孟子和荀子是如何继承并发展孔-高二历史
在奥巴马访华前,美国众议院通过决议纪念孔子诞辰2560周年。在《中美联合声明》中,美方宣布今后四年向中国派遣十万名留学人员。双方还将适时举办第二届“中美文化论坛”。中美之-高二历史
当今,儒家思想的许多优秀部分不仅对中华民族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被东亚一些国家民族所吸纳,被世界所推崇,这表明()A.儒家思想已成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B.人类社会的文化-高二历史
"宋朝成为中国历史上自春秋战国以来第二个学术自由的时期。宋朝闻名的四大书院成为儒家弟子吸取文化乳汁的圣地。此外还有大量的家塾、舍馆、书会等学习场所,宋仁宗爱好学习-高三历史
史书记载一个时代的风气,有如下的一段文字:“朝寡纯德之人,乡乏不贰之老,风俗淫僻,耻尚失所,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谈者以虚荡为辨而贱名检,行身者以放浊为通而狭节信-高三历史
图示两位、思想家生活在17、18世纪,他们的思想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对其相似的原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B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腐朽C封建文化专-高三历史
王充和范缜都是唯物主义思想家,其思想主张的共同之处是A.自然界的发展有一定的规律,人定胜天B.批判道教的神仙方术C.人的肉体死了,精神也随之消失D.揭露佛教对人民的欺骗-历史
唐代中后期,韩愈率先提出了复兴儒学的主张,他的基本观点是[]A.将背离儒家传统的道教、佛教视为夷狄之教B.提出从“性命之源”的高度来理解孔子之道C.宣称儒家仁义是最高的道,-高二历史
儒家思想在中国政治思想发展中的主要表现①大一统②存百姓③工商皆本④以德治国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高二历史
(16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下列是五段有关儒学的言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高二历史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理学并不仅仅是前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它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部分是全新的创造。”“全新的创造”是指[]A.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高三历史
中国古代一位浙江籍哲学家提出“良知之在人心,不但圣贤,虽常人亦无不如此”,并强调“知行合一”。这位哲学家是[]A.程颐B.朱熹C.陆九渊D.王守仁-高一历史
儒家思想在与其他思想的不断碰撞中[]A.不断否定自身的学说B.吸收其他思想完善自己C.压制其他思想发展D.保持固有传统思想不变-高二历史
一个时期的思想与社会政治形势密切相关,同时又反作用于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材料一韩非子与其他法家都具有一种极端独裁的秩序观。关-高二历史
甘肃的漠地发现了一个长方形木牌,牌上以潦草的楷体书写着:「仙师敕令:贵龙星镇定空炁安」。我们应该如何了解这块木牌?①这是道教的说法,仙师是指张天师②这是道家的说法,仙师-高三历史
西方学者常常将中国称为“孔子的中国”。其实,在中国历史上,孔子的形象历经嬗变,他所开创的儒家思想也在传承中被不断的改造和重塑,从而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叙述儒家思想自诞-高三历史
宋明理学家创立理学主要是为了封建统治者[]A.镇压农民起义的需要B.加强封建专制的需要C.缓和民族关系的需要D.发展海外关系的需要-高二历史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潜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警告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这反映董仲舒的A.天人感应B.大一统C.君权神授D.无为而治-高三历史
《宋史》中出现了一批下列人物名字——王克己、张先忍、陈从信、赵安仁、钱端礼、张忠恕。从中可以推测他们深受当时哪种思潮的影响[]A.佛学B.法学C.道学D.理学-高三历史
就论证端午节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说节日而言,下列哪方面的论据应当最有说服力()A.古籍的记载B.屈原的作品C.政府的声明D.学者的解释-历史
阅读以下材料:材料一孔子聚徒讲学,弟子三千。其中不少学子“贫且贱”,没有社会地位。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高二历史
(16分)儒家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对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在世界各地得到广泛的传播,但是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它沉沉浮浮,历经风雨。今天,儒学再-高二历史
参看下图,此书是认同宋明理学与道家学派关系密切的观点代表,你认为下列对此观点形成的理由解释中,错误的是[]A.宋明理学的创始人都出自道教B.宋明理学吸吸收了道教的哲学要-高二历史
宋代理学的形成是由于[]A.道教思想融人儒学B.佛教思想融人儒学C.儒家的伦理观出现本质变化D.吸收佛道的思辨哲学阐释儒学-高三历史
下列有关宋明理学的评述,正确的有①理学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道思想而逐渐形成②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③王阳明创立“心学”,使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高二历史
(12分)材料一孔子说:“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孔子把“智”(智慧)、“仁”(仁德)、“勇”(勇敢)这三种品质称为“君子道者三”,认为是一个品行高尚的君子必须具备的三种美德-高二历史
隋朝时,“三教合一”的表现包括①诗人王维亦官亦隐②自居易既学炼丹,又虔诚礼佛③大儒王通认为“三教可一”,倾向于以儒为本,吸纳佛、道思辨思想④柳宗元公开宣扬自己“援佛人儒”的-历史
钱乘旦《现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中这样评价理学:“它的丰富性与普遍性使中国统治者与士大夫相信儒家学说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中国既是天下中心,并有着辉煌的、无与伦比的历史与-高三历史
“理会得熟时,道理便在上面。又如律历、刑法、天文、地理、军旅、职官之类,都要理会,虽未能洞研其精微,然也要识个规模大概,道理方泱洽通透。”这段话提倡的是[]A、格物致-高二历史
赵本山、宋丹丹和崔永元在中央电视台主演的小品《说事儿》中有一句经典台词“做人难!做女人难……”请问这个“难”的深刻含义是:A.丧失劳动能力,生活艰辛B.赶上经济危机,股票折损过-高三历史
钱穆《国史大纲·引论》云:“中国文化演进,别有其自身之途辙,其政治组织乃受一种相应于中国之天然地理的学术思想之指导,而早走上和平的大一统之境界。”维系中国古代这种长期的“-高三历史
“父前行,子踵后。路遇长者,敛足拱手。尊长在前,不可口唾。”这是在敦煌发现的唐宋时期少儿启蒙读物中的句子,它反映出当时的教育[]A.鼓励儿童活泼机智B.突出地方教育特色C-高三历史
元末明初小说《三国演义》深受宋明儒学的影响。下列小说中人物的言论与宋明儒学思想相符的是①张飞:“忠臣宁死而不辱。大丈夫岂有侍二主之理!”②曹操:“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高二历史
宋代,儒学家们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世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角度是[]A、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B、从天人感应出发C、从万事万物本源出发D、从人的本性出发-高二历史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到18世纪,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当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时候,中国的理学逐渐的兴盛、发展并占据统治思想地位;当欧洲发生宗教改革运动的时-高二历史
儒家思想在战国受到冷落,秦朝遭到封杀,自汉武帝以后逐渐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这表明: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②事物是发展变化的③事物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偶然性④儒家思-高二历史
有学生从图书馆借了以下关于宋明理学的书籍,这些书籍的有关内容及其研究的领域,不能用来说明宋明理学[]A.是中国古代后期哲学的重大发展B.深深地影响了中国文明的发展和走势-高三历史
动画片《孔子》在2009年9月28日(孔子诞辰纪念日),在中央电视台一套《动画城》节目首播,深受社会各界好评。动画片《孔子》全剧共104集,由山东省委宣传部、中国孔子基金会等单位联-历史
《公羊传》说:“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如秦始皇名“嬴政”,为避讳把“政月”改为“正月”,且读平声,这就是今天的“正月”。对这段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①说明秦始皇意气-高三历史
返回顶部
题目简介
(13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材料2-高二历史
题目详情
材料1: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
材料2: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3: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朱熹《行宫便殿奏札》
材料4: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卷》
材料5:“分明挂了共和招牌,而国会议员居然大声疾呼,定要尊重孔教。……这腐朽思想布满国中,所以我们要诚心巩固国体,非得将这班反共和的伦理、文学等旧思想完全洗刷于干干净净不可。否则不但共和不能进行,就是这块共和招牌也是挂不住的。”……“孔教与共和乃绝对势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故其提倡孔教必掊共和,亦犹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
——陈独秀
请回答:
(1)据材料1、2,概括孔子与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并指出两种主张的不同结局及其原因。(4分)
(2)据材料3、4,分析朱熹与李贽的观点有何不同?这说明儒家思想的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3分)
(3)材料5中“尊重孔教”的真实用意何在?陈独秀主张“必排孔教”,有何积极意义和局限性?(3分)
(4)今天儒家思想过时了吗?请你谈谈自已的看法。(3分)
答案
(1)孔子主张“以德治民”,在当时诸侯争霸、兼并战争的背景下不可能实现;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大一统,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需要,被汉武帝采纳,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4分)
(2)朱熹坚持儒家学说,认为儒家思想不可改变;李贽提出不以孔子的言论为衡量是非的标准,认为时代不同了,是非观念也应该发生变化。说明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受到怀疑和挑战。(3分)
(3)真实用意:为复辟帝制服务;麻痹人民思想。积极意义: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促进了人民的思想解放。局限性: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存在着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的偏向。(3分)
(4)儒学的现代价值:A民本思想----有利于政通人和、稳定社会和解决三农问题;B仁义、忠信、孝道、和为贵等伦理道德-----有利于现代和谐人际关系;C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国家统一和安定团结;D注重个人修养-----有利于提高公民道德;E教育思想------包含现代教育理念(写出三点即可,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