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课网
首页
数学
语文
英语
化学
物理
政治
历史
生物
首页
> 材料一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高二历史
材料一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高二历史
题目简介
材料一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高二历史
题目详情
材料一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
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
读诗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
材料二“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汉代以后,儒学几经变化,礼教德治的精神始终一贯,从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原君》
(1)材料一涉及了儒家的哪些主要思想?(6分)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儒家学说之所以能在汉代成为主流思想的原因。(2分)
(3)阅读材料三,指出黄宗羲的思想具有什么鲜明的特点?(2分)
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谈谈黄宗羲这种思想特点形成的原因。 (6分)
(4)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2分)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中档
来源:不详
答案
(1)(6分) 仁、礼、义、中庸、孝、修齐、治平(答出任意三点给满分)
(2)(2分) 原因:董仲舒倡导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3)(2分) 体现了黄宗羲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时代特点。
(6分) 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萌芽;君主专制强化,弊端丛生,封建社会制度的衰落
(4)(2分) 批判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试题分析:
(1)注意从材料中获取信息,找出材料中的关键词,如“说仁义”“作中庸”“自修齐,至平治”“孝经通”可知涉及了儒家思想中的仁、礼、义、中庸、孝、修齐、治平等。
(2)根据题干“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再结合所学,汉武帝时期面临一系列问题,要求实现“大一统”,而董仲舒改造儒学,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思想,使之迎合了汉武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3)根据题干“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再结合所学,黄宗羲是明清之际的著名思想家,体现了早期的民主启蒙思想,因此可知是体现了黄宗羲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时代特点。再注意多角度展开,从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分析背景。
(4)注意对待传统文化。应该是继承、发展、扬弃的态度,即历史研究的一大意义就是“以古鉴今”“古为今用”,因此要批判的继承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点评:历史材料题解析“四要”与“四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步,要认真分析所设问题,切忌先阅读材料,再分析问题。第二步,要仔细阅读理解材料,切忌不看材料,跟着感觉走,想到哪儿写到哪儿,直接凭感觉答题。我们必须从提供的材料中尽可能地搜寻“问题信息”,即进行“材料处理”的过程。这是解析材料题的关键步骤之一。必须要学会从材料中所反映的内容中去寻找解题的切入点,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如果所给材料有文字出处的话,那么出处也可以给我们提供所需信息,这为我们下一步将材料与教材结合接出答案打下基础。——找到材料中的关键词。第三步,要紧密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知识迁移,切忌单靠所提供的材料答题。“材料在书外,答案在书内”是材料解析题的重要特征。每一个问题都对应着一个知识点。我们在完成获取分析材料、提取有效信息之后,必须结合从教材中所学内容,进行知识衔接,将教材与材料相结合,完成知识迁移,并对相关知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进一步筛选出有效信息,切忌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这也是解析材料题的关键步骤之一。对此我们必须回忆教材中有关知识,并将提供的材料和教材相关内容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为最后总结答案提供基础。如果仅凭材料,往往难以回答完整。—与教材内容有机联系。第四步,总结答案时要进一步审清、审准设问,文字表达注意条理清晰、言简意赅,切忌答非所问,杂乱无章,辞不达意。材料处理和知识迁移的最终目标是运用材料和已学内容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论证,即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我们要首先对所设问题进一步审清、审准。然后,结合从材料中提取的有效信息和所学的历史知识对题目所设问题进行解答。要求问什么就回答什么,切忌答非所问。文字表达上,也要注意语言精练、表达准确,体现答案的逻辑性和要点化。—准确答题。最后,在书写上,务必注意格式的规范,在字迹清楚的基础,要做到四化:提示化、要点化、段落化、序号化。
上一篇 :
儒家民本思想以“君主民从”的
下一篇 :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确说
搜索答案
更多内容推荐
教育是立国之本,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重视教育的传统。教育也是在改革中曲折发展的,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教育措施表述,正确的是()①春秋时期,“有教无类”思想被提倡,私学兴起,打破-高三历史
文化的创新传承与交流融合是人类社会不断前行的航标和精神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2分)材料一《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高二历史
儒家思想在与其他思想的不断碰撞中,对自身产生的影响是A.不断修改自身的学说B.吸收其他思想,补充、发展自己C.保持传统思想不变D.压制其他思想的发展-高二历史
下面有宗教经典、著作的叙述,何者正确?A.东晋葛洪所著的抱朴子,讨论炼丹及长生不死,是道教理论著作B.法华经是佛教净土宗的经典C.佛教大藏经是在唐代刻版印行的D.基督教圣-高三历史
当读到:条件一:科举产生的士大夫们,注重道德文化修养,注重气节,对儒家经典大义的不断探究成为时尚。条件二:学堂上老师带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高三历史
(15分)解放思想是改革的动力之一,特别是社会转型期的改革尤其需要思想的解放。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春秋战国是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与转型的重要时期。各国变法对社会-高二历史
(10分)儒家思想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思想,对中华民族思想品德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新儒家”、“儒学复兴”、“孔子学院”等现代、当代文化现象的出现,又反映了-高二历史
胡锦涛同志在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十分必要。-高二历史
魏晋南北朝时期统治者大肆宣扬佛教的根本目的是A.麻痹人民B.发展石窟艺术C.扩大寺院势力D.维护封建统治-历史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公元前6世纪左右,中国、印度、希腊三个文明中心几乎同时进入思想繁荣时期,哲学思考都十分活跃,都开始自觉思考生命、社会之目的及其意-高一历史
在佛经翻译为汉文的工作上,鸠摩罗什的贡献被认为最大,他能够取得这样了不起的成就,是因为①他生长于印度,精通佛教义理②他虽非汉人,却精通汉文③他得到朝廷的大力支持④他的-高三历史
明朝天顺年间,山西的一个正五品官员刘某娶了一个再婚的老婆,在重视贞节的当时是违背道德规范的,因此被人检举了,一直告到了京城。就这么一件小事,就引得明英宗亲自干预,-高三历史
求真、向善、塑美,既是人类追求的精神理念,也是人们奋斗的价值目标。下列选项与此相符合的是①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高二历史
儒家思想能够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并且保持了长久的生命力,主要得益于①其思想体系随着时代发展不断丰富和完善②封建统治者的大力提倡③儒家思想没有受到外来思想的-高二历史
截止2012年12月已有400所孔子学院遍布世界各地,成为各国人民认识中华文化和当代中国的窗口。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史记·孔子世家》记载,有许多同时代的隐士对于“-高三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18分)材料一“……若使天下兼相爱,非相攻……视人之宝若其宝,谁窃?视人之身若其身,谁贼?视人之家若其家,谁乱?视之若其国,谁攻?”材料二“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高二历史
近年在汉堡发现了一部在1691年出版的《论语》英译本。该书译自法译本,法译本译自拉丁译本。书的前言中说“这位哲学家的道德是无限辉煌的”。对此信息理解最准确的是A.当时中国政-高三历史
美国文化部长说:孔子的人格与他的业绩,值得受到中国和全世界人民的最高敬意。法国文化部长说:从久远的年代开始,欧洲就承认了孔子这位中国和全世界著名的思想家与哲学家。下-高二历史
封建教育以儒学为主,由此对中国步入近代产生的最重要的影响是A.许多信奉儒家思想的人做了大官B.用思想统一巩固了政治统一C.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D.儒家思想禁-高二历史
唐武宗时,佛教各宗派都受到打击,为何禅宗所受打击较小?A.禅宗中国化成分较深B.皇帝中多人信仰禅宗C.一般士大夫极力维护D.禅宗较不注重有形的仪式-高三历史
《四库全书总目》中说:“欧罗巴人天文推算之密,工匠制作之巧,实愈前古,其议论夸诈迂怪,亦为异端之尤。国朝节取(朝廷部分采用)其技能,而禁传其学术,具存深意矣。”中国封建-历史
儒家思想虽然长期以来作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束缚着人们的思想,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它还是发挥过积极的作用。()-高二历史
当读到:条件一:科举产生的士大夫们,注重道德文化修养,注重气节,对儒家经典大义的不断探究成为时尚。条件二:学堂上老师带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高三历史
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并且保持了长久的生命力,主要得益于()①其思想体系根据时代的需要在不断丰富和完善②封建统治者的大力提倡③宗教思想始终没有广泛传播④封-高二历史
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和文化发展有深远影响。下列主张在今天仍有积极现实意义的是()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②“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③“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高二历史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其义理与中国儒道思想的关系演变如何?A.西晋时期,学者常借道家经典解释佛教义理B.隋唐皇室扶持道教,佛教思想发展停顿C.宋代理学家批评佛教以性为空,佛-高三历史
如果你通过时光隧道,回到希腊梭伦执政的时代,下列情景中你并不能看到的是()A.通过抽签产生的陪审员在民众法庭中审查案件B.沦为债务奴隶的公民全部解放,高高兴兴回到自己家-高二历史
在儒学发展历程中,“沟通佛、老,以治儒书,发前人之所未发,遂别成为一时代之学术”的是[]A.汉代学者B.唐代学者C.宋代学者D.明清学者-高三历史
(12分)阅读下列材料:《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历史
直至今天,在泉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依然能够看到中国现存最古老、最纯粹的阿拉伯建筑风格的清真寺,公元7世纪来到这里传教的两位伊斯兰传教士的坟墓,珍藏于博物馆的数百件-高三历史
儒学在中国和世界文化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荀子认为:“天不为人恶寒而辍冬,地不为人恶辽远而辍广。……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孔子指出“四-高三历史
佛教传入中国时,中国人接受这种源自印度的精深教理,过程有些转折。下列说明,那些适当?①佛教传到中国的确切时间已无法得知。只能确定东汉初年时,上层社会已有人信奉佛教②-高三历史
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与宋明理学家在无私无畏、襟怀磊落等精神上一脉相承,但彼此又有巨大差异。其中,最大的差别是前者[]A.认为儒家学者掌握“道”B.宣-高三历史
(13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材料2-高二历史
(14分)从古至今,教育始终是传承文化和时代精神的最重要途径。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清代书院(有别于官学的另一种教育系统)的课程设置与地方官学、国子监的课程-高二历史
(11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在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大量的制陶、纺织、建筑、育蚕、治丝等原始手工业。……,制陶一般包括淘洗、制坯、装饰和烧制等四道工序,每道工序都有严格-历史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仁者爱人,爱有差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材料二古者圣王之为政,立德而尚贤。材料三不尚贤,使民不争;……大道废,存仁义;……法令滋章,盗贼有-高二历史
关羽死后,虽获人民祭祀,但一直局限在地方信仰。至宋代以后,逐渐发展为全国信仰,也获得官方的褒赠。对于宋代以后关羽信仰的普及,下列解释何者最为合理?A.宋代以后的各朝-高三历史
以下分别是北宋“理学五子”籍贯分布图和明朝儒学家籍贯分布图。宋明时期儒学家籍贯分布发生显著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西学东渐的影响B.资本主义萌芽发展C.经济重心的转移D.文化-高三历史
文化的创新传承与交流融合是人类社会不断前行的航标和精神动力。材料一明朝后期开始,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传教士先后来华,与徐光启等到人合作,开展翻译活动,把欧洲的天文-高三历史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提倡的人生道路。下列与“修身”、“齐家”相对应的儒家名言是: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②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高二历史
效仿西班牙的塞万提斯学院,德国的歌德学院等,中国也在世界各地广设孔子学院,广设该学院的主要目的是()A.对外宣传儒家传统思想B.增加中国外汇收入C.对外进行中国思想教育D-高二历史
英语单词中,由孔子(Confucious)派生出了另一个单词(Confucianism),意指某学派。联系所学知识,你认为“Confucianism”就是A.道家B.孔家C.儒家D.法家-高三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中国古代饮茶之风始于唐,盛于宋。到宋代,茶叶已成为中原及周边各族人民,对宋代的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材料一西戎茶马之市,自宋已然。盖土蕃潼酪腥膻,-高三历史
源自印度的佛教,教义内容广泛,主要包括大乘、小乘两大教派。当佛教传入中国,且经过“佛教中国化”之后,中国社会普遍流行的是大乘教义。对于这个现象,以下解释何者较为合理-高三历史
儒学统治地位确立的史实说明了⑴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⑵客观需要是理论发展的重要源泉⑶理论的与时俱进是其保持生命力的重要原因⑷只有符合统治需求的理论才能被确立为主流思想A.⑴-高二历史
山东是儒家思想的发源地。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影响深远。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1)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什么?战国时期的孟子和荀子是如何继承并发展孔-高二历史
在奥巴马访华前,美国众议院通过决议纪念孔子诞辰2560周年。在《中美联合声明》中,美方宣布今后四年向中国派遣十万名留学人员。双方还将适时举办第二届“中美文化论坛”。中美之-高二历史
当今,儒家思想的许多优秀部分不仅对中华民族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被东亚一些国家民族所吸纳,被世界所推崇,这表明()A.儒家思想已成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B.人类社会的文化-高二历史
"宋朝成为中国历史上自春秋战国以来第二个学术自由的时期。宋朝闻名的四大书院成为儒家弟子吸取文化乳汁的圣地。此外还有大量的家塾、舍馆、书会等学习场所,宋仁宗爱好学习-高三历史
返回顶部
题目简介
材料一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高二历史
题目详情
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
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
读诗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
材料二“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汉代以后,儒学几经变化,礼教德治的精神始终一贯,从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原君》
(1)材料一涉及了儒家的哪些主要思想?(6分)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儒家学说之所以能在汉代成为主流思想的原因。(2分)
(3)阅读材料三,指出黄宗羲的思想具有什么鲜明的特点?(2分)
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谈谈黄宗羲这种思想特点形成的原因。 (6分)
(4)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2分)
答案
(2)(2分) 原因:董仲舒倡导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3)(2分) 体现了黄宗羲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时代特点。
(6分) 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萌芽;君主专制强化,弊端丛生,封建社会制度的衰落
(4)(2分) 批判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试题分析:
(1)注意从材料中获取信息,找出材料中的关键词,如“说仁义”“作中庸”“自修齐,至平治”“孝经通”可知涉及了儒家思想中的仁、礼、义、中庸、孝、修齐、治平等。
(2)根据题干“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再结合所学,汉武帝时期面临一系列问题,要求实现“大一统”,而董仲舒改造儒学,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思想,使之迎合了汉武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3)根据题干“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再结合所学,黄宗羲是明清之际的著名思想家,体现了早期的民主启蒙思想,因此可知是体现了黄宗羲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时代特点。再注意多角度展开,从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分析背景。
(4)注意对待传统文化。应该是继承、发展、扬弃的态度,即历史研究的一大意义就是“以古鉴今”“古为今用”,因此要批判的继承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点评:历史材料题解析“四要”与“四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步,要认真分析所设问题,切忌先阅读材料,再分析问题。第二步,要仔细阅读理解材料,切忌不看材料,跟着感觉走,想到哪儿写到哪儿,直接凭感觉答题。我们必须从提供的材料中尽可能地搜寻“问题信息”,即进行“材料处理”的过程。这是解析材料题的关键步骤之一。必须要学会从材料中所反映的内容中去寻找解题的切入点,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如果所给材料有文字出处的话,那么出处也可以给我们提供所需信息,这为我们下一步将材料与教材结合接出答案打下基础。——找到材料中的关键词。第三步,要紧密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知识迁移,切忌单靠所提供的材料答题。“材料在书外,答案在书内”是材料解析题的重要特征。每一个问题都对应着一个知识点。我们在完成获取分析材料、提取有效信息之后,必须结合从教材中所学内容,进行知识衔接,将教材与材料相结合,完成知识迁移,并对相关知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进一步筛选出有效信息,切忌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这也是解析材料题的关键步骤之一。对此我们必须回忆教材中有关知识,并将提供的材料和教材相关内容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为最后总结答案提供基础。如果仅凭材料,往往难以回答完整。—与教材内容有机联系。第四步,总结答案时要进一步审清、审准设问,文字表达注意条理清晰、言简意赅,切忌答非所问,杂乱无章,辞不达意。材料处理和知识迁移的最终目标是运用材料和已学内容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论证,即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我们要首先对所设问题进一步审清、审准。然后,结合从材料中提取的有效信息和所学的历史知识对题目所设问题进行解答。要求问什么就回答什么,切忌答非所问。文字表达上,也要注意语言精练、表达准确,体现答案的逻辑性和要点化。—准确答题。最后,在书写上,务必注意格式的规范,在字迹清楚的基础,要做到四化:提示化、要点化、段落化、序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