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课网
首页
数学
语文
英语
化学
物理
政治
历史
生物
首页
> (30分)改革是当今中国的主流,是社会不断前行的动力源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九州之民,贫富不均,风俗不齐,版籍之高下不足据。今一旦变之,则使之家至户到,均-高三历史
(30分)改革是当今中国的主流,是社会不断前行的动力源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九州之民,贫富不均,风俗不齐,版籍之高下不足据。今一旦变之,则使之家至户到,均-高三历史
题目简介
(30分)改革是当今中国的主流,是社会不断前行的动力源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九州之民,贫富不均,风俗不齐,版籍之高下不足据。今一旦变之,则使之家至户到,均-高三历史
题目详情
(30分)改革是当今中国的主流,是社会不断前行的动力源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九州之民,贫富不均,风俗不齐,版籍之高下不足据。今一旦变之,则使之家至户到,均平如一,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苟不得其人而行,则五等必不平,而募役必不均矣。
——摘自王安石《论五事札子》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变法中的免役法对北宋的差役制度作了哪些调整?其目的是什么?(6分)
材料二 19世纪下半叶,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就已经艰难地挪动了它的脚步。李鸿章是中国工业革命当之无愧的先驱。但经过一场甲午战争,穷兵黩武的明治维新却成了文明的代表,李鸿章推动的以民生富国为本的工业革命反倒被中国人贬作“维护腐朽制度的尝试”。
(2)“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开始挪动脚步”是指的哪一历史事件?(2分)谈谈你对该事件被贬作“维护腐朽制度的尝试”的理解。(4分)
材料三 “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进程来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
——《回顾历史、重温戊戌》
戊戌维新,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少,而实二十世纪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也。
——梁启超《康有为传》
(3)材料是基于怎样的视角对戊戌变法进行评价的?(2分)按照这一视角,说明戊戌变法“实二十世纪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也”的主要理由。(6分)
材料四 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都是源于对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的改革和拯救,前者是给资本主义戴上一个政府干预的氧气面罩,后者是给社会主义加上一个市场经济的发动机,从而使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它们都由此解决了旧问题,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鲍盛刚《中国崛起与中国模式》
(4)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两国是如何解决“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问题的?(4分)中国为进一步完善这个“社会治理模式”提出了什么重大理论?(2分)
材料五 1984年深圳对粮食、棉布等商品敞开供应,价格放开。取消粮票刚开始时,深圳不少人发慌……由于价格机制和供求平衡机制的作用,深圳取消粮票后,原先预料中的风波并未发生。到1987年,深圳放开价格的商品比例达91.5%,成功地闯过了价格关。
(5)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发现深圳价格体制改革能够实现平衡过渡的有利条件。(4分)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中档
来源:不详
答案
(1)调整: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州县官府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出钱募人充役;雇人服役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等征收分摊,原来享有免役特权的人户也要交纳役钱。(4分)目的: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2分)
(2)运动:洋务运动。(2分)理解:洋务运动目的是为了维护清朝统治,只单纯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没有提出改变封建制度的主张(停留在学器物层面)。(4分)
(3)视角:现代化史观。(2分)理由:①倡导“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触动了传统的封建政治体制(政治民主化的初步尝试);②宣扬了民权平等思想,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传播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促进了思想解放);③对后来民主革命产生重大影响。(6分)
(4)解决:美国借鉴了计划经济的一些特点,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或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模式);(2分)中国借鉴了市场经济的一些特点,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分)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分)
(5)条件:①改革开放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商品供应日趋充足;②体制创新,发挥了价格机制和供求平衡机制的作用。(4分)
试题分析:
(1)本题考查了王安石变法中募役法的内容及其目的。旨在考查学生再认、再现相关知识点归纳答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即可知:募役法废除轮流充当官府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出钱募人充役。其目的为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2)本题考查了洋务运动及对洋务运动局限性的认识。旨在考查学生在相应的材料中寻找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答题的能力。第一小问可根据材料二中的信息“19世纪下半叶”“李鸿章”作答;第二小问可从洋务运动的局限性这一角度思考作答。
(3)本题考查了维新变法及对维新变法积极性的认识。旨在考查学生在相应的材料中寻找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答题的能力。第一小问可根据材料三中的信息“触动了传统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尝试”作答;第二小问可从维新变法的积极性这一角度思考作答。
(4)本题考查了罗斯福新政和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旨在考查学生在相应的材料中寻找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答题的能力。第一小问可根据材料四中的信息“美国罗斯福新政……给资本主义戴上一个政府干预的氧气面罩”“中国改革……给社会主义加上一个市场经济的发动机”作答;第二小问可在第一小问的基础上作答。
(5)本题考查了改革开放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有利条件。旨在考查学生在相应的材料中寻找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答题的能力。可根据材料五中的信息“价格机制和供求平衡机制的作用”以及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等作答。
上一篇 :
“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材
下一篇 :
《清史稿》记载:“亲政之时,春秋
搜索答案
更多内容推荐
下列各项中符合维新派“宪政”思想的是A.“君权与民权合,则情易通;议法与行法分,则事易就”B.“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C.“西人以商为战,欲制西人以自强,莫-高三历史
材料一1903年清政府命张百熙、荣禄、张之洞拟订学堂章程。是年为旧历癸卯年,故称“癸卯学制”。该学制规定学堂的立学宗旨是:“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历史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郑观应(1842年—1922年)是中国近代前期著名的思想家、实业家。他认为,“以商战为本,以兵战为末。若舍本而求末,入不敷出,徒知聚敛,不复开源-高三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常州学派的健将刘逢禄认为《左氏春秋》中的义法、凡例皆出自刘歆伪造,他说:“余年十二读《左氏春秋》,疑其书法是非多失大义。”——《常州学派史学思想研究》材料-高三历史
1922年胡适开具了他心目中“中国当今十二位大人物”,其中将康有为、梁启超、蔡元培、陈独秀列为一组。这些人物具有的共同特征是[]A.要求实行变法救亡图存B.其思想对知识界影响-高三历史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和政治活动家,深度参与了中国由旧社会向现代社会变革的爱国人士。阅读下列梁启超文选,回答问题。材料一印度,大地最古之国也,守-高二历史
下图为我国某城市中的康有为塑像,头戴举人帽,身穿黄袍马褂,下列说法比较可信的是[]A.康有为是个因循守旧、保守传统的举人B.康有为坚持儒家传统和君主制,其立宪思想有进步-高二历史
郭蒿焘说:“西洋立国以政教为本;日本仿行西法,大小取法泰西,月异而岁不同;中国(专注造船、制器、练兵)考求洋人末务而忘其本,自以为安。”这表明他A.认为西方技艺是“末”,-高三历史
吉尔伯特·罗兹曼在其主编的《中国的现代化》中说:“在中国国内,败给日本和拳乱的灾难性后果使统治集团认识到,继续阻止改革将是徒劳无益的。其后十年之内发动的颇具朝气的现代-历史
自称为“达尔文的斗犬”的英国著名学者赫胥黎认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一原理同样适用于人类;严复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把进化当作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共同规律。两者给东西方-高三历史
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成为流行语,在新式学堂及学会均以其作为办学创会的口号,实际教学内容和发展目标却偏重于西学。形成此现象的原因是A.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高三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天生孔子为万世师表……所谓反之人心既安,放之四海而皆准者。——《大总统发布尊崇孔圣令》材料二苟有阻碍这前途者,无论是古是今,是人是鬼,是《三坟》《五典》-高二历史
“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亡,但作为一场更广阔的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是指戊戌变法:A.阻止了民族危机的继续加深B.在社会起到-高二历史
某人这样评论康有为的教育行为:“先生之诲人也……非欲养成死啃章句之陋儒,故草堂相处,往往脱略形迹,凡所以启发智慧者,先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学术政治,表里相结合,所谓-历史
戊戌变法时开办了《女学报》,成立了“北平师范女学堂”,这表明A.当时中国已经实现了男女平等B.维新派重视提高妇女的政治地位C.维新派发动妇女参与维新变法政治运动D.变法冲破君-高三历史
(32分)运用比较方法有助于探讨重大变革与调整的经验教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拓跋宏……以无与伦比的魄力,把鲜卑文化抛弃,对于汉文化,以充满敬慕的心情,毫发不遗的-高三历史
严复晚年给门生的信中说:不佞垂老,亲见脂那七年之民国与欧罗巴四年亘古未有之血战,觉彼族三百年之进化,只做到“利己杀人,寡廉鲜耻”八个字。回观孔孟之道,真量同大地,泽-高三历史
一位现代学者在评论一部历史文献时说:“在这里,孔子已经换上了西装。”这一评论指的[]A.董仲舒笔下的孔子B.李贽笔下的孔子C.康有为笔下的孔子D.陈独秀笔下的孔子-高二历史
19世纪90年代,康有为发表的《孔子改制考》在社会上产生的影响是[]A.宣传了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想B.促进了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C.启迪人们挣脱闭关锁国的牢笼D.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高二历史
(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一般认为,西学东渐是指西方学术思想和文明成果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这种潮流不断加强,期间涌现了许多的代表性人物,例-高二历史
严复说:“以今日民智未开之中国,而欲效泰西君民并主之美治,实大乱之道也。”这说明他()①认为实施民主政治,需从教育入手②现实政治主张比较温和③从根本上不主张中国实行民主④-历史
严复晚年说:“垂老亲见……七年之民国与欧罗巴四年亘古未有之血战,觉彼族三百年之进化,只做到‘利己杀人,寡廉鲜耻’八个字。回观孔孟之道,真量同天地,泽被寰区。”这表明严-高三历史
金耀基在《文化自觉、全球化与中国现代化之构建'一文中说:“甲午一战,天朝再败于东邻维新之岛国日本,举国深感耻痛.中国知识精英痛定思痛之余,在文化自觉上又进一层。”当时-高一历史
甲午战争后,梁启超在《中国积弱溯源论》中说:“是故吾国民之大愚,在于不知国家为何物。”下列现象不能反映此观点的是A.文化观念重道轻器,缺乏科技创新的意识B.朝中大臣各有所-高三历史
1891年和1898年,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分别刊出,康有为“既不尽依公羊典范,更不秉承今文家法。惟取能合用其说者,合己说者则取之,不合者则伪之。”材料说明康有-高三历史
(26分)变革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途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满族的清王朝统治下的中国旧秩序结构极为牢固,自我维护极为巧妙,能够经受住一-高三历史
“激烈的改革派都是急进的民族主义者,但他们仍然希望清王室可以领导中国不致危亡。”(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激烈的改革派”的思想主张是A.师夷长技B.中体西用C.维新变法D.民-高三历史
下列关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头20年先进中国人寻求救国救民道路的分析和评论,不正确的是()A.相继经历了由“走英日道路”到“走美法道路”再到“以俄为师”的过程B.先后实践或主张了君-高二历史
“一般说来,当帝国的权力来自一个人时,它便软弱;而当它来自千百万人民时,则强大……如果学者、商人和老百姓都能关心民族的危难,那么这样的人民将是聪明的,否则是愚昧的。-历史
19世纪末20世纪初,维新与革命是活跃在中国社会中的两种救国力量。以下表述正确的是①两者都反对专制制度,主张建立民主国家②两者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推翻清王朝的统治③都是民-高二历史
《纽约时报》1908年在专电中提到中国一位刚刚去世的皇帝时说,1898年这位皇帝“表现出了鼓励改革运动的愿望”,“如果这些法令真正实行的话,将意味着大清国全盘西化”。下列与这个-高三历史
1911年中国出版的《普通百科新大辞典》记载,我国新词大半由日本输入。台湾历史学者黄文雄说:“如果没有日本在维新时代创出的20万新词,中国的社会、自然科学、新闻将难以传达讯-高三历史
(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甲午战争惨败,震醒了沉浸在科举仕途中的严复,从此他抛心力于翻译18、19世纪西方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哲学、逻辑学诸方面的-高三历史
如果请你为下列历史图片拟写一历史主旨,你会选择哪一标题()A.抗争——摆脱外来殖民侵略B.屈辱——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C.探索——寻找强国御侮之道D.复兴——中华民族步步崛起-高二历史
“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这是戊戌变法时期一些传统的实权派和士人阶层对某人物的评论。与之相对应的选项正确的是[]A.洋务派对梁启超B.顽固派对孙中山C.洋务派对谭嗣同D.顽-高二历史
1920年梁启超从欧洲考察回国后写道:“一百年物质的进步,比从前三千年所得还加几倍。我们人类不惟没有得着幸福,倒反带来许多灾难。好像沙漠中失路的旅人……那知赶上几程,影子-高三历史
据《中国近代报刊史》,《时务报》初创时,每期只销4000份左右,半年后增至7000份,一年后达到13000份,最多时销达17000份,创造了当时国内报纸发行量的最高纪录。这一现象说明A-高二历史
下列表格中的言论客观反映了当时不同政治派别的思想倾向,其体现的共同主题是1865年李鸿章说:“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1894年郑观应说:“西人以商为战,欲-高三历史
维新派认为教育“不当仅及于士,而当下达于民;不当仅立于国,而当遍及于乡”;“必使四万万之民皆出于学”(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材料主要反映了A.古代教育向近代教育-高三历史
《日落紫禁城》一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纪,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落日的紫禁城里突然热闹起来,几个读书人呼号:“变亦变,不变亦变”……此段文字中的“几个读-高三历史
严复说:“吾国今处之形,则小己自由,尚非所急,而所以祛异族之侵横……故所急者,乃国群自由,非小己自由也。”这表明严复主张A.争取民主平等B.实行君主立宪C.实现国家独立D.重-高三历史
下图是戊戌变法时期学会、学堂、报馆分布示意图,它反映出A.维新派行动落后于其宣言B.维新志士注重启发民智C.变法运动参与阶层广泛D.变法浪潮激荡全国城乡-高三历史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指出:只是在20世纪时,他们(殖民地诸民族)才开始具有民族意识,这一方面是对西方统治的一种回应,另一方面是由于欧洲民族主义思想意识的传播,再一-高二历史
下列言论属于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是()A.“今君人者释其刑德而使臣用之,则君反制于臣也”B.“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C.“未有君臣,已先有君臣之理”D.“秦以来之为君,正所-高二历史
(22分)近代中西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对中国社会与文化变革起到了推动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世纪中西文化交流简表阶段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简况第一阶段1800~1839年继-高三历史
1907年《东方杂志》发表署名勇立的《兴女学议》一文,指出“使女子有国家思想、公共观念,以为异日陶铸幼童之地者,固当今第一要务也。”这表明当时A.女子兴学成为教育主流B.国家意-高三历史
1916年8月16日,孙中山应浙江督军吕公望邀请,赴浙江观钱塘江大潮时发出的感慨“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下列各项能体现孙中山思想中“潮流”的是A.林则徐、-高三历史
(3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500—1700年间,中国的任何经验都适应传统学术和敏感性结构。……1601年,以博学多才的意大利人利玛窦为首的耶稣会传教士甚至被允许进入-高三历史
1920年,梁启超赴欧洲考察后写道:“一百年物质的进步,比从前三千年所得还加几倍。我们人类不惟没有得着幸福,倒反带来许多灾难。好像沙漠中失路的旅人,远远望见个大黑影,拼-高三历史
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其中的“-高一历史
返回顶部
题目简介
(30分)改革是当今中国的主流,是社会不断前行的动力源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九州之民,贫富不均,风俗不齐,版籍之高下不足据。今一旦变之,则使之家至户到,均-高三历史
题目详情
材料一 九州之民,贫富不均,风俗不齐,版籍之高下不足据。今一旦变之,则使之家至户到,均平如一,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苟不得其人而行,则五等必不平,而募役必不均矣。
——摘自王安石《论五事札子》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变法中的免役法对北宋的差役制度作了哪些调整?其目的是什么?(6分)
材料二 19世纪下半叶,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就已经艰难地挪动了它的脚步。李鸿章是中国工业革命当之无愧的先驱。但经过一场甲午战争,穷兵黩武的明治维新却成了文明的代表,李鸿章推动的以民生富国为本的工业革命反倒被中国人贬作“维护腐朽制度的尝试”。
(2)“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开始挪动脚步”是指的哪一历史事件?(2分)谈谈你对该事件被贬作“维护腐朽制度的尝试”的理解。(4分)
材料三 “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进程来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
——《回顾历史、重温戊戌》
戊戌维新,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少,而实二十世纪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也。
——梁启超《康有为传》
(3)材料是基于怎样的视角对戊戌变法进行评价的?(2分)按照这一视角,说明戊戌变法“实二十世纪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也”的主要理由。(6分)
材料四 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都是源于对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的改革和拯救,前者是给资本主义戴上一个政府干预的氧气面罩,后者是给社会主义加上一个市场经济的发动机,从而使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它们都由此解决了旧问题,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鲍盛刚《中国崛起与中国模式》
(4)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两国是如何解决“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问题的?(4分)中国为进一步完善这个“社会治理模式”提出了什么重大理论?(2分)
材料五 1984年深圳对粮食、棉布等商品敞开供应,价格放开。取消粮票刚开始时,深圳不少人发慌……由于价格机制和供求平衡机制的作用,深圳取消粮票后,原先预料中的风波并未发生。到1987年,深圳放开价格的商品比例达91.5%,成功地闯过了价格关。
(5)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发现深圳价格体制改革能够实现平衡过渡的有利条件。(4分)
答案
(1)调整: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州县官府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出钱募人充役;雇人服役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等征收分摊,原来享有免役特权的人户也要交纳役钱。(4分)目的: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2分)
(2)运动:洋务运动。(2分)理解:洋务运动目的是为了维护清朝统治,只单纯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没有提出改变封建制度的主张(停留在学器物层面)。(4分)
(3)视角:现代化史观。(2分)理由:①倡导“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触动了传统的封建政治体制(政治民主化的初步尝试);②宣扬了民权平等思想,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传播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促进了思想解放);③对后来民主革命产生重大影响。(6分)
(4)解决:美国借鉴了计划经济的一些特点,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或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模式);(2分)中国借鉴了市场经济的一些特点,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分)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分)
(5)条件:①改革开放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商品供应日趋充足;②体制创新,发挥了价格机制和供求平衡机制的作用。(4分)
试题分析:
(1)本题考查了王安石变法中募役法的内容及其目的。旨在考查学生再认、再现相关知识点归纳答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即可知:募役法废除轮流充当官府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出钱募人充役。其目的为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2)本题考查了洋务运动及对洋务运动局限性的认识。旨在考查学生在相应的材料中寻找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答题的能力。第一小问可根据材料二中的信息“19世纪下半叶”“李鸿章”作答;第二小问可从洋务运动的局限性这一角度思考作答。
(3)本题考查了维新变法及对维新变法积极性的认识。旨在考查学生在相应的材料中寻找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答题的能力。第一小问可根据材料三中的信息“触动了传统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尝试”作答;第二小问可从维新变法的积极性这一角度思考作答。
(4)本题考查了罗斯福新政和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旨在考查学生在相应的材料中寻找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答题的能力。第一小问可根据材料四中的信息“美国罗斯福新政……给资本主义戴上一个政府干预的氧气面罩”“中国改革……给社会主义加上一个市场经济的发动机”作答;第二小问可在第一小问的基础上作答。
(5)本题考查了改革开放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有利条件。旨在考查学生在相应的材料中寻找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答题的能力。可根据材料五中的信息“价格机制和供求平衡机制的作用”以及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等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