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课网
首页
数学
语文
英语
化学
物理
政治
历史
生物
首页
> (22分)近代中西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对中国社会与文化变革起到了推动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世纪中西文化交流简表阶段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简况第一阶段1800~1839年继-高三历史
(22分)近代中西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对中国社会与文化变革起到了推动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世纪中西文化交流简表阶段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简况第一阶段1800~1839年继-高三历史
题目简介
(22分)近代中西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对中国社会与文化变革起到了推动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世纪中西文化交流简表阶段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简况第一阶段1800~1839年继-高三历史
题目详情
(22分)近代中西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对中国社会与文化变革起到了推动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中西文化交流简表
阶段
时期
中西文化交流简况
第一阶段
1800~1839年
继马戛尔尼访华后,1807年英国派马礼逊来华传教,此时嘉庆帝厉行闭关政策,严禁传教活动,禁止外国人学习中文。马礼逊好不容易聘请的中文老师,身上经常带着毒药,一旦被官府发现以便随时自尽。他还注意到,中国人拥有某种根深蒂固的优越感,称外国人是“番鬼”。在官府的迫害下,他不得不离开广州,到澳门和马六甲一带进行传教和学术活动。
第二阶段
1840~1860年
一批爱国者从战争中惊醒,他们提倡“师夷”,是对当时人们普遍存在的天朝大国心理的大胆挑战,但却是空谷足音,长久不为清廷所重视。
第三阶段
1860~1895年
夷人的长技被提升为“西学”,并借助“体用”等中国传统哲学范畴,将中西学纳入统一体内,它进一步冲破了“夷夏大防”的藩篱,为人们大胆接受西学开辟了道路。以培养外语、军事、科技人才为目标的新式学堂增多,西式学堂逐渐被人们所接收。
第四阶段
1895~1900年
维新派不仅将人们对西学的认识,由“西艺”推进到了“西政”,而且第一次打破了隆中抑西的传统文化价值观,为西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在思想上进一步开辟了道路。到1897年底,各地已建立以变法自强为宗旨的学会33个,新式学堂17所,出版报刊19种,到1898年,学会、学堂和报馆达300多个。
(据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等整理)
(1)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国入学习西方文化的变化趋势。(6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人对西学认识变化的外部原因。(4分)
材料二 20世纪初期,国粹派认为,中国文化落后于西方,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西方“立民主为政体,故利民之智”,中国“以专制为政体,故利民之愚”。他们还认为,“盖自秦以来,当世之谓孔学者,君学而已……无用者君学也,而非国学”。他们还认为传统“夷夏大防”的观念导致中国文明既不能自我光大,又不能吸收外来文化,衰败不可避免,进而主张“国粹者,助欧化而愈新”……发起了类似于西欧文艺复兴的“古学复兴”运动。
(据郑师渠《晚清国粹派:文化思想研究》)
(2)材料二中国粹派认为中国文化衰落的原因有哪些?(6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粹派为什么认为他们发起的古学复兴运动“类似于”西欧文艺复兴。(6分)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中档
来源:不详
答案
(1)变化趋势:从拒绝西学到逐渐接受西学(或“天朝上国观念逐渐瓦解”);(2分)鸦片战争以后,学习西学的国人由少到多,西学传播日益广泛;(2分)对西学的认识经历了由浅人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的复杂历程。(2分)(其他意思相近的表述亦可)
外部原因:工业革命以来,世界联系逐步加强,中外交流日益加强;列强侵华不断加剧;西方近代文明显示出其先进性。(每点2分,共4分,任答两点即可)
(2)衰落原因:专制政体导致民智低下;(2分)秦汉以后的儒学成为专制统治的工具;(2分)虚骄自大的传统观念导致文明封闭。(2分)
说明:形式相似,(1分)都借助古代(古典)文化;(2分)内容(性质)相同,(1分)都批判封建文化,宣传资产阶级文化。(2分)
试题分析:
(1)本题考查了近代以来中国思想解放的历程。旨在考查学生在相应的材料中寻找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答题的能力。可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息“第一阶段……厉行闭关政策”“第二阶段……提倡‘师夷’”“第三阶段……西学……逐渐被人们所接收”“第四阶段……第一次打破了隆中抑西的传统文化价值观”作答;第二小问注意设问的要求:“外部原因”,结合所学回答即可。
(2)本题考查了近代中国文化衰落的原因及应对。旨在考查学生在相应的材料中寻找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答题的能力。第一小问可根据材料二中的信息“中国‘以专制为政体,故利民之愚’”“自秦以来……孔学者,君学而已”作答;第二小问可从形式上、内容上等角度思考作答。
上一篇 :
下列言论属于近代中国资产阶级
下一篇 :
1907年《东方杂志》发表署名勇
搜索答案
更多内容推荐
1916年8月16日,孙中山应浙江督军吕公望邀请,赴浙江观钱塘江大潮时发出的感慨“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下列各项能体现孙中山思想中“潮流”的是A.林则徐、-高三历史
(3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500—1700年间,中国的任何经验都适应传统学术和敏感性结构。……1601年,以博学多才的意大利人利玛窦为首的耶稣会传教士甚至被允许进入-高三历史
1920年,梁启超赴欧洲考察后写道:“一百年物质的进步,比从前三千年所得还加几倍。我们人类不惟没有得着幸福,倒反带来许多灾难。好像沙漠中失路的旅人,远远望见个大黑影,拼-高三历史
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其中的“-高一历史
钱基博先生说:“就耳目所睹记,语言文章之工,合于逻辑者,无有逾于八股文者也!”“章炳麟与人论文,以为严复气体比于制举;而胡适论梁启超之文,亦称蜕自八股。斯不愧知言之士-高二历史
(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839年,当时作为钦差大臣的林则徐在广州雇佣一批翻译人员,翻译西书和报章上有关洋人的言论,……译有《各国律例》、《四洲志》等书。《四洲志》在闭-高二历史
(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凡天地之间,皆有形质,就形质之中,有体有用。体者,即形质也。用者,即形质上之妙用也。——唐·崔憬《周易探元》材料二:新旧兼学,四书-高三历史
梁启超认为,“西方重物质,中国重精神”。这说明他A.阐明了维新变法运动的理论基础B.描述了东西方文化的不同特点C.肯定西方文化否定中国传统文化D.体现“中体西用”的思想观点-高三历史
康有为认为:“若美国之州郡并听自治,此则古公侯大国之封建,与德国联邦同矣。”结合所学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美国“州郡自治”制度为宪法所确定B.德意志帝国仍处在封建割据-高三历史
严复的《辟韩》:“秦以来之为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耳。国谁窃?转相窃之于民而已。”他强调的是A.进化原理B.中体西用C.民权意识D.君主立宪-高三历史
康有为和陈独秀都是近代的学术大师,都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但康有为在戊戌变法中把孔子奉为主张变革的先师;而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中指出孔子是“历代专制之护符”。造成孔子在-高三历史
19世纪90年代,维新变法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有①康有为②王韬③梁启超④严复⑤郑观应A.①②③④⑤B.①③④⑤C.①②③④D.①③④-高三历史
王韬《弢园文录外编》中载述:“朝廷有兵刑礼乐赏罚诸大政,必集众于上下议院,君可而民否不能行,民可而君否亦不能行;必君民意见相同,而后可颁之于远近。……英国政治之美,实为-高二历史
(康有为)利用今文经学的一些古色古香的名词,如据乱、升平(小康)、太平(大同)等,把它们推演为封建专制时代、君主立宪时代和民主共和时代。他穿上古人的服装来出演当代活剧,-高二历史
把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同儒家思想结合起来,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文献是[]A、《狂人日记》B、《孔子改制考》C、《庶民的胜利》D、《文学革命论》-高二历史
梁唐超在谈论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时说:“洪秀全之失败,原因虽多,最重大的是他那种‘四不像的天主教’做招牌,因为这是和国民心理最相反的。”梁启超在此强调的主要目的是-历史
当代史学家喻大华认为,“维新变法的理论主要来自于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前者以繁琐考据的方法把维护封建制度的经学论证为‘伪经’,后者把孔乎塑造成‘托古-高三历史
中国某一时期的报刊上充斥着“天演”“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等新名词,有教师以“物竞”“天择”为作文题目,有些青少年以“竞存”“适之”等作为自己的字号。这些现象最能反映A.社会普-高三历史
谭嗣同认为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这五伦中,唯有朋友一伦对人无弊而有利,因为它自由而平等,于是他主张将其它四对关系都变成民主、平等的关系。他还认为“西人商于中-高三历史
“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选自《盛世危言》)此段材料反映了A.中体西用的主张B.中学西传和西学东渐-高三历史
梁氏(梁启超)云:“近四十年来,无论政治界、学术界、宗教界、思想界、人事界,皆生一绝大之变迁,视前此数千年若别有天地者然。竞争也,进化也,务为优强勿为劣弱也。……二十世-高二历史
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这反映出的根本问题是[]A.中国封建顽固势力相当强大B.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C.中国的封建传-高二历史
中国早期译者翻译《物种起源》,对“evolution”一词的翻译强化了“进步”的含义,认为生物的改变,一定是朝“进步”的方向而去。而达尔文自己却不认为所有的进化都必然朝着“进步的倾-高三历史
“谁识书生能报国,晚清人物数康梁”,这句诗描述了清末一次著名的思想政治运动,其背景之一是()A.《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第二次鸦片战争大大加深了中国-历史
中国近代某思想家在自己的著作中陈述:“读各国史,至法国革命之际,君民争祸之剧,未尝不掩卷而流涕也。流血遍全国,巴黎百日而伏尸百二十九万,变革三次,君主再复,而绵祸八-高三历史
严复因少年丧父,家道中落而考入福州船政大学学习轮船驾驶:詹天佑因家道贫寒而加入清政府第一批留学生的行列。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中国社会()A.华夷观念根深蒂固B.重孔-高二历史
“特观吾国今处之形,则小己自由,尚非所急,而所以祛异族之侵横,求有立于天地之间,斯真刻不容缓之事。故所急者,乃国群自由,非小己自由也。”严复的这段话,反映出他关注自-高三历史
图所示为乡村知识分子1913年的一则日记(部分),由此可见A.作者不认同辛亥革命B.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C.当时乡村社会习俗没有变化D.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高二历史
下面是关于洋务派的评价,不属于维新派对其评价的观点是:A.……实不知国务之人也。……以为吾中国之政教文物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所不及者惟枪耳炮耳船耳铁路耳机器耳。B.“体用-高三历史
20世纪初梁启超指出:“吾中国言民族主义者,当于小民族主义之外更提倡大民族主义。小民族主义者何?汉族对于国内他族是也。大民族主义者何?合国内本部属部之诸族以对于国外之诸-高三历史
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把儒家学说中的“三世说”和西方进化论相结合,指出当时中国正处于升平盛世即君主立宪阶段。他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恢复儒学的正统地位B-高二历史
一位现代学者在评论一部历史文献时说:“在这里,孔子已经换上西装。”这一评论指的是[]A.董仲舒笔下的孔子B.李贽笔下的孔子C.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笔下的孔子D.新文化运动时期陈-高二历史
在近代中国,维新派和革命派都为国家的政治民主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以下关于两个派别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A.针锋相对,势不两立B.齐心协力,相得益彰C.异曲同工,殊途同归D.肝-高二历史
“世官为诸子之制,可见选举实为孔子创制。……儒是以教任职,如外国教土之入议院者。……王者往,君者群,孔子能群天下人,非天下之君而何?”根据以上材料判断这段文字的作者是A.-高三历史
请观察下边两幅人物及其活动的照片。它们所包含的历史主题应该是()严复《天演论》手稿陈独秀与《新青年》杂志A.马克思主义中国化B.马克思主义中国化C.共和观念深入人心D.思想解放-高二历史
1905年,一本书给安徽少年胡红骍以强烈的震撼。“这个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公式确是一种当头棒喝,给了无数人一种绝大的刺激。几年之中,这种思想像野火一样,延烧着多少年轻-历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阅读以下材料:材料一严复尖锐批判中国专制政体:“国君则超乎法之上,可以意用法易法,而不为法所拘”“不独国主君上之权为无限也,乃至寻常一守宰,-高二历史
梁启超曾评论:“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在此,梁启超认为甲午战争是A.中国人睁眼看世界的开始B.现代国家与传统国家的对决C.洋务运动发展的-高三历史
阅读下列梁启超文选,回答问题。材料一印度,大地最古之国也,守旧不变,夷为英藩矣;突厥地跨三洲,立国历千年,而守旧不变,为六大国执其权,分其地矣;非洲广袤,三倍欧土-高三历史
有学者提到:“关于戊戌变法的研究,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运动过后不久出现的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和康有为后来的陈述如《康南海自编年谱》,……而来自清政府方面的解释几乎一直没有-高三历史
对中西学的态度是区分近代中国不同政治派别的依据之一。下列议论属于维新派的是A.“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B.“吾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高二历史
严复在《论世变之亟》中写道:今之称西人者,曰彼善会计而已,又曰彼擅机巧而已。……而非命脉之所在。其命脉云何?苟扼要而谈,不外于学术则黜伪而崇真,于刑政则屈私以为公而已。-高三历史
清朝某官员召见一学者时指出:“法制为祖先遗留下来的,不可轻易更改。”但该学者反驳指出:“祖先的遗法是叫我们管理他们遗留的土地与人民,如果土地被占领,人民成了西方列强的-高二历史
下列近代中国社会思想言论兴起的先后顺序是①物各竞存,最宜者立,动植如是,政教也如是也②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继续努力,以求贯彻③吾人对于俄罗斯今日之事变,惟有-高三历史
梁启超一直推崇欧美,但是民国八年游欧归来后,发表《欧游心影录新大陆游记》,正式宣布科学破产,开始埋首整理国故。与此直接相关的是()A.法国大革命的冲击B.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历史
1900~1901年间,上海地区“言爱国者”,多积极讨论光绪帝之存废问题,“尚不知革命为何物”。这一现象反映当时A.革命派尚未开展救亡运动B.上海的社会风气相对保守C.废除帝制成为-历史
下列维新言论中,最令清末统治者触目惊心的是A.“夫不兴民权,则民智乌可得开哉?"B.“不受八股楷法诗赋所缚者,可以智矣。”C.“今以不缠足为富国强种根本,所见尤大。”D.“以天-高三历史
(13分)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是近代先进中国人的不懈追求。材料一19世纪60年代,王韬认为:“形而上中国也,以道胜;形而下西人也,以器胜。”“器胜取诸西国,道则备当自躬。”-高二历史
19世纪末20世纪初,时人把当时中国的三个政治派别概括为“主保中国,次保大清”、“主保大清,次保中国”、“只保中国,不保大清”,其中“主保中国,次保大清”是指A.顽固派B.洋务派-高三历史
严复在《辟韩》一文中说:“秦以来之为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耳。国谁窃?转相窃之于民而己。”从当时的历史时期来看,严复的这一言论反映了A.严复接受了进化论的思想B.严复的中体-高三历史
返回顶部
题目简介
(22分)近代中西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对中国社会与文化变革起到了推动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世纪中西文化交流简表阶段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简况第一阶段1800~1839年继-高三历史
题目详情
材料一 19世纪中西文化交流简表
(1)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国入学习西方文化的变化趋势。(6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人对西学认识变化的外部原因。(4分)
材料二 20世纪初期,国粹派认为,中国文化落后于西方,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西方“立民主为政体,故利民之智”,中国“以专制为政体,故利民之愚”。他们还认为,“盖自秦以来,当世之谓孔学者,君学而已……无用者君学也,而非国学”。他们还认为传统“夷夏大防”的观念导致中国文明既不能自我光大,又不能吸收外来文化,衰败不可避免,进而主张“国粹者,助欧化而愈新”……发起了类似于西欧文艺复兴的“古学复兴”运动。
(据郑师渠《晚清国粹派:文化思想研究》)
(2)材料二中国粹派认为中国文化衰落的原因有哪些?(6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粹派为什么认为他们发起的古学复兴运动“类似于”西欧文艺复兴。(6分)
答案
(1)变化趋势:从拒绝西学到逐渐接受西学(或“天朝上国观念逐渐瓦解”);(2分)鸦片战争以后,学习西学的国人由少到多,西学传播日益广泛;(2分)对西学的认识经历了由浅人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的复杂历程。(2分)(其他意思相近的表述亦可)
外部原因:工业革命以来,世界联系逐步加强,中外交流日益加强;列强侵华不断加剧;西方近代文明显示出其先进性。(每点2分,共4分,任答两点即可)
(2)衰落原因:专制政体导致民智低下;(2分)秦汉以后的儒学成为专制统治的工具;(2分)虚骄自大的传统观念导致文明封闭。(2分)
说明:形式相似,(1分)都借助古代(古典)文化;(2分)内容(性质)相同,(1分)都批判封建文化,宣传资产阶级文化。(2分)
试题分析:
(1)本题考查了近代以来中国思想解放的历程。旨在考查学生在相应的材料中寻找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答题的能力。可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息“第一阶段……厉行闭关政策”“第二阶段……提倡‘师夷’”“第三阶段……西学……逐渐被人们所接收”“第四阶段……第一次打破了隆中抑西的传统文化价值观”作答;第二小问注意设问的要求:“外部原因”,结合所学回答即可。
(2)本题考查了近代中国文化衰落的原因及应对。旨在考查学生在相应的材料中寻找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答题的能力。第一小问可根据材料二中的信息“中国‘以专制为政体,故利民之愚’”“自秦以来……孔学者,君学而已”作答;第二小问可从形式上、内容上等角度思考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