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课网
首页
数学
语文
英语
化学
物理
政治
历史
生物
首页
> 清朝某官员召见一学者时指出:“法制为祖先遗留下来的,不可轻易更改。”但该学者反驳指出:“祖先的遗法是叫我们管理他们遗留的土地与人民,如果土地被占领,人民成了西方列强的-高二历史
清朝某官员召见一学者时指出:“法制为祖先遗留下来的,不可轻易更改。”但该学者反驳指出:“祖先的遗法是叫我们管理他们遗留的土地与人民,如果土地被占领,人民成了西方列强的-高二历史
题目简介
清朝某官员召见一学者时指出:“法制为祖先遗留下来的,不可轻易更改。”但该学者反驳指出:“祖先的遗法是叫我们管理他们遗留的土地与人民,如果土地被占领,人民成了西方列强的-高二历史
题目详情
清朝某官员召见一学者时指出:“法制为祖先遗留下来的,不可轻易更改。”但该学者反驳指出:“祖先的遗法是叫我们管理他们遗留的土地与人民,如果土地被占领,人民成了西方列强的奴隶,那么祖先遗法又有什么用?”这组对话的时代背景是
A.鸦片战争后,士绅主张鸦片贸易合法化
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士人反对割让土地
C.甲午战争后,知识分子主张变法维新
D.中日战争后,知识分子主张建立共和
题型:单选题
难度:偏易
来源:不详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题干材料中的争执主要在于要不要变法,因此这是甲午战后士人主张学习西方的制度。故选C。因此从时间上判断,AB项错误,因为二者都是在甲午之前;D项错误,甲午战后知识分子主张维新变法建立君主立宪制,而不是共和制。
上一篇 :
严复在《论世变之亟》中写道:今
下一篇 :
下列近代中国社会思想言论兴起
搜索答案
更多内容推荐
梁启超一直推崇欧美,但是民国八年游欧归来后,发表《欧游心影录新大陆游记》,正式宣布科学破产,开始埋首整理国故。与此直接相关的是()A.法国大革命的冲击B.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历史
1900~1901年间,上海地区“言爱国者”,多积极讨论光绪帝之存废问题,“尚不知革命为何物”。这一现象反映当时A.革命派尚未开展救亡运动B.上海的社会风气相对保守C.废除帝制成为-历史
下列维新言论中,最令清末统治者触目惊心的是A.“夫不兴民权,则民智乌可得开哉?"B.“不受八股楷法诗赋所缚者,可以智矣。”C.“今以不缠足为富国强种根本,所见尤大。”D.“以天-高三历史
(13分)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是近代先进中国人的不懈追求。材料一19世纪60年代,王韬认为:“形而上中国也,以道胜;形而下西人也,以器胜。”“器胜取诸西国,道则备当自躬。”-高二历史
19世纪末20世纪初,时人把当时中国的三个政治派别概括为“主保中国,次保大清”、“主保大清,次保中国”、“只保中国,不保大清”,其中“主保中国,次保大清”是指A.顽固派B.洋务派-高三历史
严复在《辟韩》一文中说:“秦以来之为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耳。国谁窃?转相窃之于民而己。”从当时的历史时期来看,严复的这一言论反映了A.严复接受了进化论的思想B.严复的中体-高三历史
1897年,一代经学大师俞樾对生徒慨叹:“最近三年中,时局一变,风气大开,人人争言西学。”此时“人人争言西学”侧重于A.学习科学技术B.仿行西方制度C.倡导实业救国D.创办新式教-高三历史
风云激荡的百年中国,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思想;而新文化运动中激进民主主义者把矛头直指孔教。两者说明的共同问题是()A.儒家学说对-高二历史
梁启超在《新史学》中说:“是故善为史者,必研究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其公理公例之所在,于是有所谓历史哲学者出焉。历史(撰述)与历史哲学虽殊科,要之,苟无哲学之理想者,必不-高三历史
罗荣渠先生认为,由于历史文化传统太深厚,中国的近代化是一种保守的应变性改革,包括思想文化领域内的变革,只能在传统的框架中进行。下列主张不符合此观点的是:A.器则取诸-高三历史
1903年,梁启超说:“今日之中国,其蠹国殃民者,非媚满人,媚独裁耳。……故今日当以集全国之锋刃向于恶政府为第一义,而排满不过其战术之一枝线。”他的核心主张是()A.推翻满清-历史
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B.意在营-历史
日本人由于学习西方的需要用汉字翻译了不胜枚举的西方词汇,那么同样受着西方列强压迫、同样渴望学习西方先进文化技术的中国难道没有尝试过翻译过吗?为何中国人需要假用日本-高三历史
宋伯鲁在《时务目论》中(评价康梁变法)说:“夫以子孔、子产治一小国,改革仅一二事,犹如此之难,几于不免,况以中国之大,而见不解者之万亿于我,乃欲一朝而空数千年之积弊,虽-高三历史
1902~1906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共有学生512人,其中举人62人、贡生48人、生员232人、监生84人。这表明此时()A.传统教育制度稳定发展B.新式学堂教育得到普及C.学生以求取功名-高三历史
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的传播最终导致了法国大革命爆发,推翻了封建王朝,建立了共和国,而思想来源于法国的中国维新思想所引发的戊戌变法却最终失败。产生这种差别的根本原因是-高二历史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乃不能及。”如果你是洋务派,按照这个逻辑推论,你将得出的结论是()A.闭关自守B.完全西化C.中体西用D.推介中国文武制度-高二历史
谭嗣同在《仁学》中说:“两千年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两千年之学,荀学也,皆乡愿(注:伪善)也。唯大盗利用乡愿,唯乡愿工媚于大盗,二者交相资,而罔不托之于孔。”这反映出谭-高三历史
下图是关于20世纪中国立宪运动的一幅漫画。漫画的寓意是:A.清王朝和立宪派在宪政运动中的态度不同B.清王朝积极支持宪政改革C.宪政运动不符合中国国情D.立宪派以立宪破坏革命-高三历史
金耀基在《文化自觉、全球化与中国现代性之构建》一书中指出:“甲午一战,天朝再败于东邻维新之岛国日本,举国深感耻痛,中国知识精英于痛定思痛之余,在文化自觉上又进一层。”-高三历史
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参加会试的近万名举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A.废八股断送读-历史
严复在《原强》中称:“民力已堕,民智已卑,民德已薄,虽有富强之政,莫之能行。”为此,晚清知识界提出了()A.民主与科学的思想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C.新民强国的政治主张-历史
梁启超是中国揭示和宣传近代民族主义的第一人。1902年,他发表《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明确提出:“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根据材料,指出梁启-历史
据葛兆光《中国思想史》载,甲午战争之前的三百年中,日本翻译中国书籍有129种之多,而中国翻译日本书籍却只有12种;但是之后的十几年中,日本翻译中国书籍仅6种,而中国翻译日-高二历史
(18分)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以“传统文化与新文化”为主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完成下列问题:(1)同学们搜集近代不同社会思潮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请你帮助他们完成下列表格。(8分)社会-高二历史
近代史上,顽固派“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的指责主要针对下列哪位人物的思想主张()A.魏源B.李鸿章C.康有为D.孙中山-高二历史
《天演论》问世以后,“天演”、“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等新名词很快充斥报纸刊物。有的学校以《天演论》为教材,有的教师以“物竞”、“天择”为作文题目,有些青少年干脆以“竞存-高三历史
1905年,一本书给安徽少年胡洪骑带来了强烈的震撼,“这个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公式确是一种当头棒喝,给了无数人一种绝大的剌激。几年之中,这种思想像野火一样,燃烧着许多少-高三历史
“这个康有为冀图创立自己的中国式的思想体系,把孔学推到国教的位置上,而自己则成为创立新孔教的马丁·路德。戊戌年春出版的《孔子改制考》《春秋董氏学》和再版的《新学伪经考》就-高三历史
叶德辉(1885年中举人,1892年成进士授吏部主事)曾对某一人物进行批判:“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这里的“某一人物”应是()A.严复B.康有为C.谭嗣同D.孙中山-高二历史
“一般来说,当帝国的权力来自一个人时,它便软弱;而当它来自千百万人民时则强大……如果学者、商人和老百姓都能关心民族的危机,那么这样的人民将是聪明的,否则就是愚昧的。-历史
图为19世纪法国《小巴黎人》杂志的一幅漫画,该漫画反映的历史状况促使中国A.开启了学习西方先河B.近代化在艰难中起步C.维新思想应运而生D.戊戌变法运动开始-高三历史
对中西学的态度是区分近代中国不同政治派别的依据之一。下列言论属于维新派的是A.“以中国之伦常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B.“变古愈尽,便民愈甚。尽得西洋之长技,为中国-高三历史
胡适评价19世纪末的梁启超为“革命第一大功臣,其功在革新开国之思想界”。这主要是因为梁启超宣传了()A.民主科学,自由平等B.开设议院,变法图存C.托古改制,变革维新D.民主共-高二历史
国史中会经常碰到“近代化”一词。百度词条对此解释:近代化就是指资本主义化。它包括: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经济上的工业化、商品化,思想上的理性化、科学化。下列观点与近-高三历史
(10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梁启超把智慧和权利等同起来,认为智多应该权多,智缺自然不应有较多的权利。他认为:“有一分之智慧,即有一分之权利;有百分之智慧,即有百分之权-高三历史
著名国画家傅抱石指出:包括康有为的国画改良观和陈独秀的“美术革命”论在内,在将传统文化与封建专制绑架在一起的20世纪初的文化界,无论哪种观点都离不开“抑中扬西”和倡导写-高三历史
在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轨的过程中,清政府陨落了。但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清政府也不断地进行自我拯救,力求跟上工业文明的脚步。下列的说法,正确的是()A.海禁政策的实施表-高二历史
梁启超在评价清代学术时说,清初之学“大”,乾嘉之学“精”,道咸(1821—1861年)以后之学“新”。这里的“新”指的是A.反对君主制度B.介绍研究西学C.宣传民主政治D.传播社会主义-高三历史
梁启超说:“中国之改革,三十年于兹矣,然而不见改革之效,而徒增其弊何也?……谚所谓室漏而补之,愈补则愈漏,衣敝而结之,愈结则愈破。”梁启超所说改革不见成效的根本原因是(-高二历史
某年夏,书商晏海澜发现八股、诗、赋、楷法等科举应试的旧学书籍无人问津,自己的大笔投资折损,于是转而售卖算学、医书等新学书籍,火爆一时。不料,数月之后,新学书籍又无-高三历史
下面日记最可能写于A.1861年B.1895年C.1907年D.1913年-高三历史
马克思指出:“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以帮助,借用他们的名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用的语言,演出历史的新场面。”这一观点可用于对下-高二历史
(12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中国近代史话语模式主要存在以下三种:(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哪两种话语模式存在根本对立,简要说明原因(6分)(2)围绕中国近代史,你赞成哪种-高三历史
有学者指出:“在一系列战败之后,中国读书人逐渐被战胜者改变了思想方式,接受了以强弱分文野的新观念。这类因对抗性互动而产生的概念转移,急剧而彻底……对西方的认知,也从“-高三历史
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说:“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作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下列有关三人的表述正确的是A.孙中山和张謇-高三历史
中国近代某思想家曾说:“吾畴昔确信美法之民主共和制,决不适于中国,欲跻国于治安,宜效英之存虚君,而事势之最顺者,似莫如就现皇统而虚存之。”对其思想解读正确的是A.极力-高三历史
1917年6月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时局杂感》:“吾人理想中之中华民国,乃欲跻诸欧美文明国家,且欲驾而上之,以去其恶点而取其未及施行之新理想。”这主要表明当时先进知识分子A-高三历史
康有为在奏章中往往在“中体”中偷用西学的“移花接木”法,给皇帝讲“必当变法”的道理。顽固派指责他“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康有为这样做的目的是()A.在儒学的基础上吸收西方-高二历史
甲午一战,天朝再败于尔邻维新之岛国日本,举国深感耻痛,中国知识精英痛定思痛之余,在文化自觉上又进一层。当时“中国知识精英”的着力点是()A.经济的现代化B.器物的现代化C-高三历史
返回顶部
题目简介
清朝某官员召见一学者时指出:“法制为祖先遗留下来的,不可轻易更改。”但该学者反驳指出:“祖先的遗法是叫我们管理他们遗留的土地与人民,如果土地被占领,人民成了西方列强的-高二历史
题目详情
答案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题干材料中的争执主要在于要不要变法,因此这是甲午战后士人主张学习西方的制度。故选C。因此从时间上判断,AB项错误,因为二者都是在甲午之前;D项错误,甲午战后知识分子主张维新变法建立君主立宪制,而不是共和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