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课网
首页
数学
语文
英语
化学
物理
政治
历史
生物
首页
> 对中西学的态度是区分近代中国不同政治派别的依据之一。下列言论属于维新派的是A.“以中国之伦常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B.“变古愈尽,便民愈甚。尽得西洋之长技,为中国-高三历史
对中西学的态度是区分近代中国不同政治派别的依据之一。下列言论属于维新派的是A.“以中国之伦常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B.“变古愈尽,便民愈甚。尽得西洋之长技,为中国-高三历史
题目简介
对中西学的态度是区分近代中国不同政治派别的依据之一。下列言论属于维新派的是A.“以中国之伦常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B.“变古愈尽,便民愈甚。尽得西洋之长技,为中国-高三历史
题目详情
对中西学的态度是区分近代中国不同政治派别的依据之一。下列言论属于维新派的是
A.“以中国之伦常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B.“变古愈尽,便民愈甚。尽得西洋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
C.“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
D.“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削灭也”
题型:单选题
难度:中档
来源:不详
答案
C
试题分析:维新派反对洋务派的“中体西用”的主张,主张学习西方制度为主体,实行君主立宪。A与洋务派的观点相近,主张用西方科技辅助清朝封建统治,排除A;B出自魏源的《海国图志》,也不主张西方的制度;D与新文化运动的观点相近,猛烈批判传统文化,排除D;C出自严复,认为若要以西学为用,则必需同时接受西学之体即社会制度,否则就是一种“牛体马用”的谬想,因此选C。
上一篇 :
图为19世纪法国《小巴黎人》杂
下一篇 :
胡适评价19世纪末的梁启超为“
搜索答案
更多内容推荐
国史中会经常碰到“近代化”一词。百度词条对此解释:近代化就是指资本主义化。它包括: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经济上的工业化、商品化,思想上的理性化、科学化。下列观点与近-高三历史
(10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梁启超把智慧和权利等同起来,认为智多应该权多,智缺自然不应有较多的权利。他认为:“有一分之智慧,即有一分之权利;有百分之智慧,即有百分之权-高三历史
著名国画家傅抱石指出:包括康有为的国画改良观和陈独秀的“美术革命”论在内,在将传统文化与封建专制绑架在一起的20世纪初的文化界,无论哪种观点都离不开“抑中扬西”和倡导写-高三历史
在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轨的过程中,清政府陨落了。但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清政府也不断地进行自我拯救,力求跟上工业文明的脚步。下列的说法,正确的是()A.海禁政策的实施表-高二历史
梁启超在评价清代学术时说,清初之学“大”,乾嘉之学“精”,道咸(1821—1861年)以后之学“新”。这里的“新”指的是A.反对君主制度B.介绍研究西学C.宣传民主政治D.传播社会主义-高三历史
梁启超说:“中国之改革,三十年于兹矣,然而不见改革之效,而徒增其弊何也?……谚所谓室漏而补之,愈补则愈漏,衣敝而结之,愈结则愈破。”梁启超所说改革不见成效的根本原因是(-高二历史
某年夏,书商晏海澜发现八股、诗、赋、楷法等科举应试的旧学书籍无人问津,自己的大笔投资折损,于是转而售卖算学、医书等新学书籍,火爆一时。不料,数月之后,新学书籍又无-高三历史
下面日记最可能写于A.1861年B.1895年C.1907年D.1913年-高三历史
马克思指出:“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以帮助,借用他们的名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用的语言,演出历史的新场面。”这一观点可用于对下-高二历史
(12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中国近代史话语模式主要存在以下三种:(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哪两种话语模式存在根本对立,简要说明原因(6分)(2)围绕中国近代史,你赞成哪种-高三历史
有学者指出:“在一系列战败之后,中国读书人逐渐被战胜者改变了思想方式,接受了以强弱分文野的新观念。这类因对抗性互动而产生的概念转移,急剧而彻底……对西方的认知,也从“-高三历史
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说:“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作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下列有关三人的表述正确的是A.孙中山和张謇-高三历史
中国近代某思想家曾说:“吾畴昔确信美法之民主共和制,决不适于中国,欲跻国于治安,宜效英之存虚君,而事势之最顺者,似莫如就现皇统而虚存之。”对其思想解读正确的是A.极力-高三历史
1917年6月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时局杂感》:“吾人理想中之中华民国,乃欲跻诸欧美文明国家,且欲驾而上之,以去其恶点而取其未及施行之新理想。”这主要表明当时先进知识分子A-高三历史
康有为在奏章中往往在“中体”中偷用西学的“移花接木”法,给皇帝讲“必当变法”的道理。顽固派指责他“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康有为这样做的目的是()A.在儒学的基础上吸收西方-高二历史
甲午一战,天朝再败于尔邻维新之岛国日本,举国深感耻痛,中国知识精英痛定思痛之余,在文化自觉上又进一层。当时“中国知识精英”的着力点是()A.经济的现代化B.器物的现代化C-高三历史
从梁启超的“新民”、谭嗣同的“新人”到鲁迅的“改造国民性”,到1949以后的“斗私批修”、“破四旧”、“灵魂深处爆发革命”,提倡所谓“纯粹的人、高尚的人、脱离低级趣味的人”,构成了-高三历史
1864年,有人称:“当今光气大开,远方毕至”,欧洲诸邦“胥聚于我一中国之中,此古今之创事,天地之变局,所谓不世(时代)出之机(会)也”。这一“变局论”()A.奠定了戊戌变法的理论-高三历史
康有为曾说:“拟请设立上下议院,无事讲求时务,有事集群会议,议妥由总理衙门代奏,外省由督抚代奏。可行者,酌用;不可行者,置之事虽议于下,而可否之权仍操之于上,庶免泰-高三历史
“康氏新法没有社会基础,京城的传统士大夫视之漠然。……为数众多的京师翰林院国子监诸生中居然没有一个人受康有为的影响……在偌大北京城的士人中间,康氏找不到同路人。”下列各-高三历史
“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军国大政,君秉其权,转饷度支,民肩其任。无论筹费若干,议院定之,庶民从之,纵征赋过重.民无怨咨?”该观点A.反映了洋务派的核心主张B.表达-高三历史
“中国文化在自己的遥远记忆中,……有过在更深层面上接受佛教文化的经验。……这个陈年经验,在西方资本主义文化面前,便变得不灵了。这时候,臃肿颟顸而又年迈气衰的古代中国文-高三历史
达尔文的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不是因为其关于生物进化的科学,而是因为其作品中的“物种灭绝”和“物种竞争”理论。在中国过去100多年的历史中,存在着一条清晰的对达尔文的理论“误-高二历史
19世纪末的中国面临瓜分豆剖的危机,应当如何自救?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对这一艰深的时代课题做出的最符合时代潮流的回答是()A.“师夷长技以制夷”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C.“穷则变-高二历史
对下列漫画所反应的历史事件造成的影响的描述,正确的是A.在京举人掀起了公车上书运动B.促进了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C.标志着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D.促进了新三民主义的诞生-高三历史
1912年,梁启超在《中国立国大方针商榷书》中说:“今虽新政治之建设,茫乎未有端倪也,而数千年来恶政治之巢穴,为国家进步之一大障碍物者既已拔去,此后改良政治之余地,较前为-高三历史
梁启超曾在一封家书中提到,“时局变迁极可忧,北(洋)军阀末日已到,不成问题了。北京政府命运谁也不敢作半年的保险,但一党专制的局面谁也不能往光明上看。尤其可怕者是利用-高二历史
“作为这场革命指导理论的康有为政治思想也是以儒家教义为主导的封建文化中的一部分,只不过这一部分孕育了一定程度上的反叛精神”。“反叛精神”主要表现在()A.否定君主统治的权-历史
“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犹如思想界的一大飓风,《孔子改制考》则如火山大喷火,二书给中国死寂的政坛和学界造成极大震荡,这使康有为成为维新运动众望所归的旗手。”根据材料,康-高三历史
康有为以儒家典籍《公羊传》“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三世说和《礼记•礼运篇》“乱国、小康、大同”来比附阐释西方君主专制、君主立宪、民主共和。这表明A.维新派以“中西汇通”来冲-高三历史
严复认为:“吾国今处之形,则小己自由,尚非所急,而所以祛异族之侵横……故所急者,乃国群自由,非小己自由也。"在此,他强调首先应A.实行君主立宪B.学习西方民主C.争取国家独-高三历史
19世纪60年代,王韬认为:“形而上中国也,以道胜;形而下西人也,以器胜。”1883年,又说:“英国之所恃者,在上下之情通,君民之分亲,本固邦宁,虽久不变。”材料体现的王韬的思-高二历史
经过鸦片战争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进入中国以后……中国近代化出现两种倾向:一种是在帝国主义允许范围内的近代化,(①)是其最早的代表;另一种是突破帝国主义许可的范围,争取实-高三历史
对近代中国部分著作和报刊中“民主”、“共和”两个关键词出现的频率进行统计发现,1893~1898年“民主”出现的频率远远高于“共和”的频率。这一现象反映了()A.同盟会忽视了在国内的-高二历史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胡适曾说:“我在学堂里的名字是胡洪”“直到考试留美官费时(1910年)我才正式用胡适的名字。”直接影响胡适改名的著作应该是A.严复的《天演论》B.张之洞的《劝学篇-高三历史
(12分)图片、地图、表格等都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材料一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概况地理利玛窦绘制《坤舆万国全图》数学利玛窦、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物理机械工程邓玉函、王徽译-高三历史
“上有所措置,不能喻之民,下有所苦患,不能告之君,则有喉舌而无喉舌。”而“去塞求通”的好办法是办报刊,基于这一认识,知识分子创办的是()A.《时务报》B.《民报》C.《新青年》D.《-高三历史
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说:“专制政体利于官,利于外人耳。利于官者,借压力以剥削百姓,利于外人者,借官力以压迫百姓。”这反映了郑观应主张A.发展中国的民族工商业B.学习西方-高三历史
王韬在《弢园文录外编》中记载“维新以来,崇尚西学,仿效西法,一变其积习,而焕然一新,甚至于改正朔,易服色,几与欧洲诸国无异。盖其意以为非此不足与之抗衡也,然日本自此-高三历史
粱启超在评价清代学术时说:“(清代学术)实取前此二千余年之学术,倒卷而缫演之。如剥春笋,愈剥而愈近里”。从这观点中得出的正确结论是A.清代创立了许多新的思想B.清代形成了-高三历史
下列关于康有为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通过《新学伪经考》一书阐明了他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观点B.他是近代中国最早主张政治革新并实行君主立宪制度的思想家C.他通过《孔子改-高二历史
“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可计日待也。”该思想的主要特点是()A.从西方基督教教义中受到启发B.照搬西-高三历史
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谭嗣同的《仁学》一书引用的法国大革命时期传诵的名言:“誓杀天下君主,使流血满地球,以泄万民之恨。”可见()A.该书作者系“开眼看世界”之人B.该书思想与维新-高二历史
康有为在《进呈法国革命记序》中说:“臣读各国史,至法国革命之际,君臣交祸之据,未尝不掩卷而流涕也。流血遍全国……绵祸八十年……臣窃观近世万国行立宪之政,盖皆由法国革命由来-高三历史
下图所示为1904年驻日大使杨枢的一则奏折(部分)。该奏折反映的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中国儒家文化传统一向重道轻器,重人伦轻科技B.19世纪70年代后国人的救国思潮由物质-高三历史
1903年上海文明书局出版一套“蒙学教科书”,其中《蒙学修身教科书》分修己、保身、待人、处世四章,有关守法、纳税、财产和政治等内容属于“处世”章,相关课文有:“纳税者皆有监督-高三历史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材料一凡改革之事,必除旧与布新,两者之力相等,然后可有效也。苟不务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高三历史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一戊戌时期,梁启超尖锐地指出,“爱国必自兴民权始”,断定“能兴民权者,断无可亡之理”。流亡日本时期,他曾愤怒地表示“我辈实不可复生息于专制政-高三历史
“臣窃闻东西各国,皆以立宪开国会之故。……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材料中“臣”的主张是A.师夷长技以制夷B.实行君-高三历史
20世纪初,许多中国留学生对中国国籍法制定提出建议,当时许多刊物中有关国籍文章就直接以标题《论今日宜定国籍法》、《论政府亟宜制定国籍法》、《论改籍协约为国际最要之问题》来-高三历史
返回顶部
题目简介
对中西学的态度是区分近代中国不同政治派别的依据之一。下列言论属于维新派的是A.“以中国之伦常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B.“变古愈尽,便民愈甚。尽得西洋之长技,为中国-高三历史
题目详情
答案
试题分析:维新派反对洋务派的“中体西用”的主张,主张学习西方制度为主体,实行君主立宪。A与洋务派的观点相近,主张用西方科技辅助清朝封建统治,排除A;B出自魏源的《海国图志》,也不主张西方的制度;D与新文化运动的观点相近,猛烈批判传统文化,排除D;C出自严复,认为若要以西学为用,则必需同时接受西学之体即社会制度,否则就是一种“牛体马用”的谬想,因此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