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课网
首页
数学
语文
英语
化学
物理
政治
历史
生物
首页
> (26分)变革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途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满族的清王朝统治下的中国旧秩序结构极为牢固,自我维护极为巧妙,能够经受住一-高三历史
(26分)变革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途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满族的清王朝统治下的中国旧秩序结构极为牢固,自我维护极为巧妙,能够经受住一-高三历史
题目简介
(26分)变革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途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满族的清王朝统治下的中国旧秩序结构极为牢固,自我维护极为巧妙,能够经受住一-高三历史
题目详情
(26分)变革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途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满族的清王朝统治下的中国旧秩序结构极为牢固,自我维护极为巧妙,能够经受住一个世纪的民众叛乱和外国入侵。然而,正是它本身的力量否定了它。它对工业主义与民族主义近代运动的适应,对科学和民主的适应是如此缓慢,以致最终必然让位。
——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
(1)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从政治、经济、思想三个方面,指出“中国旧秩序结构”的表现。晚清政府是怎样对近代化“适应缓慢,最终让位”的?(9分)
材料二 明显地,采取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东西来唤醒国家及人民。受过西方教育或影响的新知识分子,鼓吹在国民生活的哲学基础方面,进行一场激烈变革。……就深度和广度而言,这场思想变革超过1895—1911年期间的变革。
——徐中约《中国的奋斗》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这场思想变革”的名称。如何理解“就深度和广度而言,这场思想变革超过了1895—1911年期间的变革”?(7分)
材料三 事实上,这个变革的时代并没有清晰、完整、现成的设计。……当邓小平全面接手中国转型的工作时,也有一些极为有利的条件:他接过了由毛泽东统一起来的能够有效运转的全国性的政党和政府……邓小平还有一些令人难忘的个人品质,使他得以引领中国的转型。
——傅高义《邓小平时代》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邓小平全面接手中国转型工作”时的国内有利条件。(10分)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中档
来源:不详
答案
(1)表现:政治: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经济上,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思想上,儒家伦理道德根深蒂固。(3分)19世纪60年代起,以“中体西用”思想指导洋务运动,导致运动失败;19世纪末,镇压维新变法运动,拒绝改良;20世纪初,迫于形势压力,打出“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幌子,最终在辛亥革命中被推翻。(6分)
(2)事件:新文化运动(1分)
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对封建专制思想发起了全面的进攻,传统的权威被打倒。马克思主义作为新思潮开始在中国传播。(2分)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了人们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2分)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对中国的政治、思想、伦理、观念、文学、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刻地影响。(2分)
(3)条件:“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经验与教训;关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高考制度的恢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号召和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迎来科学事业的春天;党和政府的强有力领导;邓小平的优秀品质和卓越领导。(10分,任答5点即得10分)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中国旧秩序结构”的表现:政治上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经济上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思想上儒家伦理道德根深蒂固。晚清政府对近代化“适应缓慢,最终让位”的:19世纪60年代起,以“中体西用”思想指导洋务运动,导致运动失败;19世纪末,镇压维新变法运动,拒绝改良;20世纪初,迫于形势压力,打出“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幌子,最终在辛亥革命中被推翻。
(2)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新文化运动。“民国初年之后”这一信息是解答本问的关键所在,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其影响趋势“1895—1911年期间的变革”指的是在政治和思想方面对专制主义的空前打击;对封建专制思想发起了全面的进攻,传统的权威被打倒。马克思主义作为新思潮开始在中国传播。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了人们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对中国的政治、思想、伦理、观念、文学、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刻地影响。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邓小平全面接手中国转型工作”时的国内有利条件:“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经验与教训;关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高考制度的恢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号召和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迎来科学事业的春天;党和政府的强有力领导;邓小平的优秀品质和卓越领导。
上一篇 :
1891年和1898年,康有为《新学伪
下一篇 :
“激烈的改革派都是急进的民族
搜索答案
更多内容推荐
下列关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头20年先进中国人寻求救国救民道路的分析和评论,不正确的是()A.相继经历了由“走英日道路”到“走美法道路”再到“以俄为师”的过程B.先后实践或主张了君-高二历史
“一般说来,当帝国的权力来自一个人时,它便软弱;而当它来自千百万人民时,则强大……如果学者、商人和老百姓都能关心民族的危难,那么这样的人民将是聪明的,否则是愚昧的。-历史
19世纪末20世纪初,维新与革命是活跃在中国社会中的两种救国力量。以下表述正确的是①两者都反对专制制度,主张建立民主国家②两者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推翻清王朝的统治③都是民-高二历史
《纽约时报》1908年在专电中提到中国一位刚刚去世的皇帝时说,1898年这位皇帝“表现出了鼓励改革运动的愿望”,“如果这些法令真正实行的话,将意味着大清国全盘西化”。下列与这个-高三历史
1911年中国出版的《普通百科新大辞典》记载,我国新词大半由日本输入。台湾历史学者黄文雄说:“如果没有日本在维新时代创出的20万新词,中国的社会、自然科学、新闻将难以传达讯-高三历史
(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甲午战争惨败,震醒了沉浸在科举仕途中的严复,从此他抛心力于翻译18、19世纪西方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哲学、逻辑学诸方面的-高三历史
如果请你为下列历史图片拟写一历史主旨,你会选择哪一标题()A.抗争——摆脱外来殖民侵略B.屈辱——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C.探索——寻找强国御侮之道D.复兴——中华民族步步崛起-高二历史
“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这是戊戌变法时期一些传统的实权派和士人阶层对某人物的评论。与之相对应的选项正确的是[]A.洋务派对梁启超B.顽固派对孙中山C.洋务派对谭嗣同D.顽-高二历史
1920年梁启超从欧洲考察回国后写道:“一百年物质的进步,比从前三千年所得还加几倍。我们人类不惟没有得着幸福,倒反带来许多灾难。好像沙漠中失路的旅人……那知赶上几程,影子-高三历史
据《中国近代报刊史》,《时务报》初创时,每期只销4000份左右,半年后增至7000份,一年后达到13000份,最多时销达17000份,创造了当时国内报纸发行量的最高纪录。这一现象说明A-高二历史
下列表格中的言论客观反映了当时不同政治派别的思想倾向,其体现的共同主题是1865年李鸿章说:“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1894年郑观应说:“西人以商为战,欲-高三历史
维新派认为教育“不当仅及于士,而当下达于民;不当仅立于国,而当遍及于乡”;“必使四万万之民皆出于学”(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材料主要反映了A.古代教育向近代教育-高三历史
《日落紫禁城》一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纪,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落日的紫禁城里突然热闹起来,几个读书人呼号:“变亦变,不变亦变”……此段文字中的“几个读-高三历史
严复说:“吾国今处之形,则小己自由,尚非所急,而所以祛异族之侵横……故所急者,乃国群自由,非小己自由也。”这表明严复主张A.争取民主平等B.实行君主立宪C.实现国家独立D.重-高三历史
下图是戊戌变法时期学会、学堂、报馆分布示意图,它反映出A.维新派行动落后于其宣言B.维新志士注重启发民智C.变法运动参与阶层广泛D.变法浪潮激荡全国城乡-高三历史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指出:只是在20世纪时,他们(殖民地诸民族)才开始具有民族意识,这一方面是对西方统治的一种回应,另一方面是由于欧洲民族主义思想意识的传播,再一-高二历史
下列言论属于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是()A.“今君人者释其刑德而使臣用之,则君反制于臣也”B.“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C.“未有君臣,已先有君臣之理”D.“秦以来之为君,正所-高二历史
(22分)近代中西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对中国社会与文化变革起到了推动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世纪中西文化交流简表阶段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简况第一阶段1800~1839年继-高三历史
1907年《东方杂志》发表署名勇立的《兴女学议》一文,指出“使女子有国家思想、公共观念,以为异日陶铸幼童之地者,固当今第一要务也。”这表明当时A.女子兴学成为教育主流B.国家意-高三历史
1916年8月16日,孙中山应浙江督军吕公望邀请,赴浙江观钱塘江大潮时发出的感慨“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下列各项能体现孙中山思想中“潮流”的是A.林则徐、-高三历史
(3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500—1700年间,中国的任何经验都适应传统学术和敏感性结构。……1601年,以博学多才的意大利人利玛窦为首的耶稣会传教士甚至被允许进入-高三历史
1920年,梁启超赴欧洲考察后写道:“一百年物质的进步,比从前三千年所得还加几倍。我们人类不惟没有得着幸福,倒反带来许多灾难。好像沙漠中失路的旅人,远远望见个大黑影,拼-高三历史
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其中的“-高一历史
钱基博先生说:“就耳目所睹记,语言文章之工,合于逻辑者,无有逾于八股文者也!”“章炳麟与人论文,以为严复气体比于制举;而胡适论梁启超之文,亦称蜕自八股。斯不愧知言之士-高二历史
(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839年,当时作为钦差大臣的林则徐在广州雇佣一批翻译人员,翻译西书和报章上有关洋人的言论,……译有《各国律例》、《四洲志》等书。《四洲志》在闭-高二历史
(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凡天地之间,皆有形质,就形质之中,有体有用。体者,即形质也。用者,即形质上之妙用也。——唐·崔憬《周易探元》材料二:新旧兼学,四书-高三历史
梁启超认为,“西方重物质,中国重精神”。这说明他A.阐明了维新变法运动的理论基础B.描述了东西方文化的不同特点C.肯定西方文化否定中国传统文化D.体现“中体西用”的思想观点-高三历史
康有为认为:“若美国之州郡并听自治,此则古公侯大国之封建,与德国联邦同矣。”结合所学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美国“州郡自治”制度为宪法所确定B.德意志帝国仍处在封建割据-高三历史
严复的《辟韩》:“秦以来之为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耳。国谁窃?转相窃之于民而已。”他强调的是A.进化原理B.中体西用C.民权意识D.君主立宪-高三历史
康有为和陈独秀都是近代的学术大师,都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但康有为在戊戌变法中把孔子奉为主张变革的先师;而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中指出孔子是“历代专制之护符”。造成孔子在-高三历史
19世纪90年代,维新变法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有①康有为②王韬③梁启超④严复⑤郑观应A.①②③④⑤B.①③④⑤C.①②③④D.①③④-高三历史
王韬《弢园文录外编》中载述:“朝廷有兵刑礼乐赏罚诸大政,必集众于上下议院,君可而民否不能行,民可而君否亦不能行;必君民意见相同,而后可颁之于远近。……英国政治之美,实为-高二历史
(康有为)利用今文经学的一些古色古香的名词,如据乱、升平(小康)、太平(大同)等,把它们推演为封建专制时代、君主立宪时代和民主共和时代。他穿上古人的服装来出演当代活剧,-高二历史
把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同儒家思想结合起来,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文献是[]A、《狂人日记》B、《孔子改制考》C、《庶民的胜利》D、《文学革命论》-高二历史
梁唐超在谈论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时说:“洪秀全之失败,原因虽多,最重大的是他那种‘四不像的天主教’做招牌,因为这是和国民心理最相反的。”梁启超在此强调的主要目的是-历史
当代史学家喻大华认为,“维新变法的理论主要来自于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前者以繁琐考据的方法把维护封建制度的经学论证为‘伪经’,后者把孔乎塑造成‘托古-高三历史
中国某一时期的报刊上充斥着“天演”“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等新名词,有教师以“物竞”“天择”为作文题目,有些青少年以“竞存”“适之”等作为自己的字号。这些现象最能反映A.社会普-高三历史
谭嗣同认为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这五伦中,唯有朋友一伦对人无弊而有利,因为它自由而平等,于是他主张将其它四对关系都变成民主、平等的关系。他还认为“西人商于中-高三历史
“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选自《盛世危言》)此段材料反映了A.中体西用的主张B.中学西传和西学东渐-高三历史
梁氏(梁启超)云:“近四十年来,无论政治界、学术界、宗教界、思想界、人事界,皆生一绝大之变迁,视前此数千年若别有天地者然。竞争也,进化也,务为优强勿为劣弱也。……二十世-高二历史
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这反映出的根本问题是[]A.中国封建顽固势力相当强大B.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C.中国的封建传-高二历史
中国早期译者翻译《物种起源》,对“evolution”一词的翻译强化了“进步”的含义,认为生物的改变,一定是朝“进步”的方向而去。而达尔文自己却不认为所有的进化都必然朝着“进步的倾-高三历史
“谁识书生能报国,晚清人物数康梁”,这句诗描述了清末一次著名的思想政治运动,其背景之一是()A.《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第二次鸦片战争大大加深了中国-历史
中国近代某思想家在自己的著作中陈述:“读各国史,至法国革命之际,君民争祸之剧,未尝不掩卷而流涕也。流血遍全国,巴黎百日而伏尸百二十九万,变革三次,君主再复,而绵祸八-高三历史
严复因少年丧父,家道中落而考入福州船政大学学习轮船驾驶:詹天佑因家道贫寒而加入清政府第一批留学生的行列。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中国社会()A.华夷观念根深蒂固B.重孔-高二历史
“特观吾国今处之形,则小己自由,尚非所急,而所以祛异族之侵横,求有立于天地之间,斯真刻不容缓之事。故所急者,乃国群自由,非小己自由也。”严复的这段话,反映出他关注自-高三历史
图所示为乡村知识分子1913年的一则日记(部分),由此可见A.作者不认同辛亥革命B.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C.当时乡村社会习俗没有变化D.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高二历史
下面是关于洋务派的评价,不属于维新派对其评价的观点是:A.……实不知国务之人也。……以为吾中国之政教文物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所不及者惟枪耳炮耳船耳铁路耳机器耳。B.“体用-高三历史
20世纪初梁启超指出:“吾中国言民族主义者,当于小民族主义之外更提倡大民族主义。小民族主义者何?汉族对于国内他族是也。大民族主义者何?合国内本部属部之诸族以对于国外之诸-高三历史
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把儒家学说中的“三世说”和西方进化论相结合,指出当时中国正处于升平盛世即君主立宪阶段。他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恢复儒学的正统地位B-高二历史
返回顶部
题目简介
(26分)变革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途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满族的清王朝统治下的中国旧秩序结构极为牢固,自我维护极为巧妙,能够经受住一-高三历史
题目详情
材料一 在满族的清王朝统治下的中国旧秩序结构极为牢固,自我维护极为巧妙,能够经受住一个世纪的民众叛乱和外国入侵。然而,正是它本身的力量否定了它。它对工业主义与民族主义近代运动的适应,对科学和民主的适应是如此缓慢,以致最终必然让位。
——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
(1)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从政治、经济、思想三个方面,指出“中国旧秩序结构”的表现。晚清政府是怎样对近代化“适应缓慢,最终让位”的?(9分)
材料二 明显地,采取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东西来唤醒国家及人民。受过西方教育或影响的新知识分子,鼓吹在国民生活的哲学基础方面,进行一场激烈变革。……就深度和广度而言,这场思想变革超过1895—1911年期间的变革。
——徐中约《中国的奋斗》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这场思想变革”的名称。如何理解“就深度和广度而言,这场思想变革超过了1895—1911年期间的变革”?(7分)
材料三 事实上,这个变革的时代并没有清晰、完整、现成的设计。……当邓小平全面接手中国转型的工作时,也有一些极为有利的条件:他接过了由毛泽东统一起来的能够有效运转的全国性的政党和政府……邓小平还有一些令人难忘的个人品质,使他得以引领中国的转型。
——傅高义《邓小平时代》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邓小平全面接手中国转型工作”时的国内有利条件。(10分)
答案
(1)表现:政治: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经济上,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思想上,儒家伦理道德根深蒂固。(3分)19世纪60年代起,以“中体西用”思想指导洋务运动,导致运动失败;19世纪末,镇压维新变法运动,拒绝改良;20世纪初,迫于形势压力,打出“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幌子,最终在辛亥革命中被推翻。(6分)
(2)事件:新文化运动(1分)
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对封建专制思想发起了全面的进攻,传统的权威被打倒。马克思主义作为新思潮开始在中国传播。(2分)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了人们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2分)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对中国的政治、思想、伦理、观念、文学、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刻地影响。(2分)
(3)条件:“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经验与教训;关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高考制度的恢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号召和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迎来科学事业的春天;党和政府的强有力领导;邓小平的优秀品质和卓越领导。(10分,任答5点即得10分)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中国旧秩序结构”的表现:政治上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经济上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思想上儒家伦理道德根深蒂固。晚清政府对近代化“适应缓慢,最终让位”的:19世纪60年代起,以“中体西用”思想指导洋务运动,导致运动失败;19世纪末,镇压维新变法运动,拒绝改良;20世纪初,迫于形势压力,打出“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幌子,最终在辛亥革命中被推翻。
(2)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新文化运动。“民国初年之后”这一信息是解答本问的关键所在,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其影响趋势“1895—1911年期间的变革”指的是在政治和思想方面对专制主义的空前打击;对封建专制思想发起了全面的进攻,传统的权威被打倒。马克思主义作为新思潮开始在中国传播。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了人们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对中国的政治、思想、伦理、观念、文学、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刻地影响。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邓小平全面接手中国转型工作”时的国内有利条件:“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经验与教训;关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高考制度的恢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号召和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迎来科学事业的春天;党和政府的强有力领导;邓小平的优秀品质和卓越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