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和政治活动家,深度参与了中国由旧社会向现代社会变革的爱国人士。阅读下列梁启超文选,回答问题。材料一印度,大地最古之国也,守-高二历史

题目简介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和政治活动家,深度参与了中国由旧社会向现代社会变革的爱国人士。阅读下列梁启超文选,回答问题。材料一印度,大地最古之国也,守-高二历史

题目详情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和政治活动家,深度参与了中国由旧社会向现代社会变革的爱国人士。阅读下列梁启超文选,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印度,大地最古之国也,守旧不变,夷为英藩矣;突厥地跨三洲,立国历千年,而 守旧不变,为六大国执其权,分其地矣;非洲广袤,三倍欧土,内地除沙漠一带外,皆植物饶衍,畜牧繁盛,土人不能开化,拱手以让强敌矣;波兰为欧西名国,政事不修, 内订日起,俄普奥相约,择其肉而食矣。
————《论不变法之害》
材料二 夫倒满洲以兴民政,公义也;而借勤王以兴民政,则今日之时势最相宜者也。古人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弟以为宜稍变通矣。·······何必故划鸿沟,使彼此永远不相合哉?弟甚敬兄之志,爱兄之才,故不惜更进一言,幸垂采之。
————《致孙逸仙书》
材料三 夫共和国体之难以图存,公等当优能言之矣;吾又谓君主国体之难以规复者,则又何也?盖君主之为物,原赖历史习俗上一种似魔非魔的观念以保其尊严;此种尊严自能于无形中发生一种效力,直接间接以镇福此国。君主之可贵,其必在此。虽然尊严者不可亵者也,一度亵焉,而遂将不复能维持。
————1915年8月《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1)根据材料一所反映的现象,试简要分析作者言论的历史背景和主要意图。(4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作者和收信人思想的异同。(4分)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文章发表的历史背景,概括梁启超的主张。(3分)
(4)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并分析造成梁启超思想主张变化的原因,据此你得出什么启示。(5分)
题型:综合题难度:中档来源:不详

答案

(1)历史背景:民族危机加深,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险。(2分)主要意图: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强调变法的必要性。(2分)
(2)两者都主张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但梁启超主张要结合国情,建立君主立宪制,孙中山主张建立共和政体。(4分)
(3)历史背景:袁世凯妄图复辟帝制,共和政体存在覆灭的危险。(1分)主张:反对君主制度,维护共和政体。(2分)
(4)原因:辛亥革命使得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辛亥革命使得民主共和的制度成为现实,梁启超认为共和制度是历史的进步;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知识分子向西方学习的不断深入(答出三点可得3分)。启示:思想观念应当与时俱进;要学习近代爱国人士为救国救民不断探索,百折不挠的精神。(2分)

试题分析:(1)材料所讲的是印度、突厥守旧,或成为英国的殖民地和被列强瓜分;非洲的不开化,也遭受了侵略。这些都说明了变法的重要性。梁启超在中国民族危机加深,面临列强瓜分的危险的时候提出的,主要是为了宣传维新变法。
这是一封梁启超写给孙中山的信件,也就是考查的是梁启超与孙中山思想的异同,即是两者都主张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但梁启超主张要结合国情,建立君主立宪制,走改良的道路;孙中山主张建立共和政体,用暴力来推翻清王朝的统治。
由材料时间“1915年”可知这一年袁世凯妄图复辟帝制,共和政体存在覆灭的危险。从材料“夫共和国体之难以图存,公等当优能言之矣;吾又谓君主国体之难以规复者”可知,梁启超主张:反对君主制度,维护共和政体。
第一小问其实考查的是辛亥革命的影响:辛亥革命使得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辛亥革命使得民主共和的制度成为现实。也说明了当时知识分子向西方学习不断深入的过程。启示题是比较开放性的题,只要言之有理就可以了。

更多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