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课网
首页
数学
语文
英语
化学
物理
政治
历史
生物
首页
>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郑观应(1842年—1922年)是中国近代前期著名的思想家、实业家。他认为,“以商战为本,以兵战为末。若舍本而求末,入不敷出,徒知聚敛,不复开源-高三历史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郑观应(1842年—1922年)是中国近代前期著名的思想家、实业家。他认为,“以商战为本,以兵战为末。若舍本而求末,入不敷出,徒知聚敛,不复开源-高三历史
题目简介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郑观应(1842年—1922年)是中国近代前期著名的思想家、实业家。他认为,“以商战为本,以兵战为末。若舍本而求末,入不敷出,徒知聚敛,不复开源-高三历史
题目详情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郑观应(1842年—1922年)是中国近代前期著名的思想家、实业家。他认为,“以商战为本,以兵战为末。若舍本而求末,入不敷出,徒知聚敛,不复开源,转令民不聊生,盛亦难恃。”(《盛世危言》)他说:“宪法乃国家之基础,……政治关系实业之盛衰。政治不改良,实业万难兴盛。查欧荚政治革命,商人得参与政权,于是人民利益扩张,实业发达。余平日历查西人立国之本,体用兼备。育才于书院,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此其体;练兵,制器械、铁路、电线等事,此其用。中国遗其体效其用,所以事多扦格,难臻富强。”
——摘编自夏东元、易惠莉《郑观应传》、《郑观应评传》
(1)据材料,概括郑观应的主要思想。(6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思想产生的背景,指出其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9分)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中档
来源:不详
答案
(1)发展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实行政治改良,赞成君主立宪;建立新式学堂,培养人才;反对“中体西用”。(6分,任答三点即可)
(2)背景:列强侵略,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民族工业兴起;西学东渐。(4分)
影响:有利于中国工业化的发展;为维新思想发展奠定了基础;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推动了中国政治近代化。(5分)
试题分析:(1)主要思想从材料一中“以商战为本,以兵战为末”“ 宪法乃国家之基础,……政治关系实业之盛衰”“育才于书院,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和“中国遗其体效其用,所以事多扦格,难臻富强”的信息可归纳出发展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实行政治改良,赞成君主立宪,建立新式学堂,培养人才,反对“中体西用”。
(2)第一小问背景联系所学知识,抓住19世纪后期的时代特征,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来归纳即可;第二小问影响从其思想主张来分析,如主张商战可归纳出有利于中国工业化的发展;主张君主立宪制可归纳出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推动了中国政治近代化,为维新思想发展奠定了基础。
上一篇 :
材料一1903年清政府命张百熙、
下一篇 :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常州学派的
搜索答案
更多内容推荐
1922年胡适开具了他心目中“中国当今十二位大人物”,其中将康有为、梁启超、蔡元培、陈独秀列为一组。这些人物具有的共同特征是[]A.要求实行变法救亡图存B.其思想对知识界影响-高三历史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和政治活动家,深度参与了中国由旧社会向现代社会变革的爱国人士。阅读下列梁启超文选,回答问题。材料一印度,大地最古之国也,守-高二历史
下图为我国某城市中的康有为塑像,头戴举人帽,身穿黄袍马褂,下列说法比较可信的是[]A.康有为是个因循守旧、保守传统的举人B.康有为坚持儒家传统和君主制,其立宪思想有进步-高二历史
郭蒿焘说:“西洋立国以政教为本;日本仿行西法,大小取法泰西,月异而岁不同;中国(专注造船、制器、练兵)考求洋人末务而忘其本,自以为安。”这表明他A.认为西方技艺是“末”,-高三历史
吉尔伯特·罗兹曼在其主编的《中国的现代化》中说:“在中国国内,败给日本和拳乱的灾难性后果使统治集团认识到,继续阻止改革将是徒劳无益的。其后十年之内发动的颇具朝气的现代-历史
自称为“达尔文的斗犬”的英国著名学者赫胥黎认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一原理同样适用于人类;严复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把进化当作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共同规律。两者给东西方-高三历史
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成为流行语,在新式学堂及学会均以其作为办学创会的口号,实际教学内容和发展目标却偏重于西学。形成此现象的原因是A.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高三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天生孔子为万世师表……所谓反之人心既安,放之四海而皆准者。——《大总统发布尊崇孔圣令》材料二苟有阻碍这前途者,无论是古是今,是人是鬼,是《三坟》《五典》-高二历史
“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亡,但作为一场更广阔的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是指戊戌变法:A.阻止了民族危机的继续加深B.在社会起到-高二历史
某人这样评论康有为的教育行为:“先生之诲人也……非欲养成死啃章句之陋儒,故草堂相处,往往脱略形迹,凡所以启发智慧者,先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学术政治,表里相结合,所谓-历史
戊戌变法时开办了《女学报》,成立了“北平师范女学堂”,这表明A.当时中国已经实现了男女平等B.维新派重视提高妇女的政治地位C.维新派发动妇女参与维新变法政治运动D.变法冲破君-高三历史
(32分)运用比较方法有助于探讨重大变革与调整的经验教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拓跋宏……以无与伦比的魄力,把鲜卑文化抛弃,对于汉文化,以充满敬慕的心情,毫发不遗的-高三历史
严复晚年给门生的信中说:不佞垂老,亲见脂那七年之民国与欧罗巴四年亘古未有之血战,觉彼族三百年之进化,只做到“利己杀人,寡廉鲜耻”八个字。回观孔孟之道,真量同大地,泽-高三历史
一位现代学者在评论一部历史文献时说:“在这里,孔子已经换上了西装。”这一评论指的[]A.董仲舒笔下的孔子B.李贽笔下的孔子C.康有为笔下的孔子D.陈独秀笔下的孔子-高二历史
19世纪90年代,康有为发表的《孔子改制考》在社会上产生的影响是[]A.宣传了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想B.促进了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C.启迪人们挣脱闭关锁国的牢笼D.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高二历史
(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一般认为,西学东渐是指西方学术思想和文明成果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这种潮流不断加强,期间涌现了许多的代表性人物,例-高二历史
严复说:“以今日民智未开之中国,而欲效泰西君民并主之美治,实大乱之道也。”这说明他()①认为实施民主政治,需从教育入手②现实政治主张比较温和③从根本上不主张中国实行民主④-历史
严复晚年说:“垂老亲见……七年之民国与欧罗巴四年亘古未有之血战,觉彼族三百年之进化,只做到‘利己杀人,寡廉鲜耻’八个字。回观孔孟之道,真量同天地,泽被寰区。”这表明严-高三历史
金耀基在《文化自觉、全球化与中国现代化之构建'一文中说:“甲午一战,天朝再败于东邻维新之岛国日本,举国深感耻痛.中国知识精英痛定思痛之余,在文化自觉上又进一层。”当时-高一历史
甲午战争后,梁启超在《中国积弱溯源论》中说:“是故吾国民之大愚,在于不知国家为何物。”下列现象不能反映此观点的是A.文化观念重道轻器,缺乏科技创新的意识B.朝中大臣各有所-高三历史
1891年和1898年,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分别刊出,康有为“既不尽依公羊典范,更不秉承今文家法。惟取能合用其说者,合己说者则取之,不合者则伪之。”材料说明康有-高三历史
(26分)变革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途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满族的清王朝统治下的中国旧秩序结构极为牢固,自我维护极为巧妙,能够经受住一-高三历史
“激烈的改革派都是急进的民族主义者,但他们仍然希望清王室可以领导中国不致危亡。”(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激烈的改革派”的思想主张是A.师夷长技B.中体西用C.维新变法D.民-高三历史
下列关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头20年先进中国人寻求救国救民道路的分析和评论,不正确的是()A.相继经历了由“走英日道路”到“走美法道路”再到“以俄为师”的过程B.先后实践或主张了君-高二历史
“一般说来,当帝国的权力来自一个人时,它便软弱;而当它来自千百万人民时,则强大……如果学者、商人和老百姓都能关心民族的危难,那么这样的人民将是聪明的,否则是愚昧的。-历史
19世纪末20世纪初,维新与革命是活跃在中国社会中的两种救国力量。以下表述正确的是①两者都反对专制制度,主张建立民主国家②两者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推翻清王朝的统治③都是民-高二历史
《纽约时报》1908年在专电中提到中国一位刚刚去世的皇帝时说,1898年这位皇帝“表现出了鼓励改革运动的愿望”,“如果这些法令真正实行的话,将意味着大清国全盘西化”。下列与这个-高三历史
1911年中国出版的《普通百科新大辞典》记载,我国新词大半由日本输入。台湾历史学者黄文雄说:“如果没有日本在维新时代创出的20万新词,中国的社会、自然科学、新闻将难以传达讯-高三历史
(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甲午战争惨败,震醒了沉浸在科举仕途中的严复,从此他抛心力于翻译18、19世纪西方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哲学、逻辑学诸方面的-高三历史
如果请你为下列历史图片拟写一历史主旨,你会选择哪一标题()A.抗争——摆脱外来殖民侵略B.屈辱——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C.探索——寻找强国御侮之道D.复兴——中华民族步步崛起-高二历史
“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这是戊戌变法时期一些传统的实权派和士人阶层对某人物的评论。与之相对应的选项正确的是[]A.洋务派对梁启超B.顽固派对孙中山C.洋务派对谭嗣同D.顽-高二历史
1920年梁启超从欧洲考察回国后写道:“一百年物质的进步,比从前三千年所得还加几倍。我们人类不惟没有得着幸福,倒反带来许多灾难。好像沙漠中失路的旅人……那知赶上几程,影子-高三历史
据《中国近代报刊史》,《时务报》初创时,每期只销4000份左右,半年后增至7000份,一年后达到13000份,最多时销达17000份,创造了当时国内报纸发行量的最高纪录。这一现象说明A-高二历史
下列表格中的言论客观反映了当时不同政治派别的思想倾向,其体现的共同主题是1865年李鸿章说:“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1894年郑观应说:“西人以商为战,欲-高三历史
维新派认为教育“不当仅及于士,而当下达于民;不当仅立于国,而当遍及于乡”;“必使四万万之民皆出于学”(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材料主要反映了A.古代教育向近代教育-高三历史
《日落紫禁城》一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纪,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落日的紫禁城里突然热闹起来,几个读书人呼号:“变亦变,不变亦变”……此段文字中的“几个读-高三历史
严复说:“吾国今处之形,则小己自由,尚非所急,而所以祛异族之侵横……故所急者,乃国群自由,非小己自由也。”这表明严复主张A.争取民主平等B.实行君主立宪C.实现国家独立D.重-高三历史
下图是戊戌变法时期学会、学堂、报馆分布示意图,它反映出A.维新派行动落后于其宣言B.维新志士注重启发民智C.变法运动参与阶层广泛D.变法浪潮激荡全国城乡-高三历史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指出:只是在20世纪时,他们(殖民地诸民族)才开始具有民族意识,这一方面是对西方统治的一种回应,另一方面是由于欧洲民族主义思想意识的传播,再一-高二历史
下列言论属于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是()A.“今君人者释其刑德而使臣用之,则君反制于臣也”B.“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C.“未有君臣,已先有君臣之理”D.“秦以来之为君,正所-高二历史
(22分)近代中西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对中国社会与文化变革起到了推动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世纪中西文化交流简表阶段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简况第一阶段1800~1839年继-高三历史
1907年《东方杂志》发表署名勇立的《兴女学议》一文,指出“使女子有国家思想、公共观念,以为异日陶铸幼童之地者,固当今第一要务也。”这表明当时A.女子兴学成为教育主流B.国家意-高三历史
1916年8月16日,孙中山应浙江督军吕公望邀请,赴浙江观钱塘江大潮时发出的感慨“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下列各项能体现孙中山思想中“潮流”的是A.林则徐、-高三历史
(3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500—1700年间,中国的任何经验都适应传统学术和敏感性结构。……1601年,以博学多才的意大利人利玛窦为首的耶稣会传教士甚至被允许进入-高三历史
1920年,梁启超赴欧洲考察后写道:“一百年物质的进步,比从前三千年所得还加几倍。我们人类不惟没有得着幸福,倒反带来许多灾难。好像沙漠中失路的旅人,远远望见个大黑影,拼-高三历史
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其中的“-高一历史
钱基博先生说:“就耳目所睹记,语言文章之工,合于逻辑者,无有逾于八股文者也!”“章炳麟与人论文,以为严复气体比于制举;而胡适论梁启超之文,亦称蜕自八股。斯不愧知言之士-高二历史
(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839年,当时作为钦差大臣的林则徐在广州雇佣一批翻译人员,翻译西书和报章上有关洋人的言论,……译有《各国律例》、《四洲志》等书。《四洲志》在闭-高二历史
(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凡天地之间,皆有形质,就形质之中,有体有用。体者,即形质也。用者,即形质上之妙用也。——唐·崔憬《周易探元》材料二:新旧兼学,四书-高三历史
梁启超认为,“西方重物质,中国重精神”。这说明他A.阐明了维新变法运动的理论基础B.描述了东西方文化的不同特点C.肯定西方文化否定中国传统文化D.体现“中体西用”的思想观点-高三历史
返回顶部
题目简介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郑观应(1842年—1922年)是中国近代前期著名的思想家、实业家。他认为,“以商战为本,以兵战为末。若舍本而求末,入不敷出,徒知聚敛,不复开源-高三历史
题目详情
材料:郑观应(1842年—1922年)是中国近代前期著名的思想家、实业家。他认为,“以商战为本,以兵战为末。若舍本而求末,入不敷出,徒知聚敛,不复开源,转令民不聊生,盛亦难恃。”(《盛世危言》)他说:“宪法乃国家之基础,……政治关系实业之盛衰。政治不改良,实业万难兴盛。查欧荚政治革命,商人得参与政权,于是人民利益扩张,实业发达。余平日历查西人立国之本,体用兼备。育才于书院,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此其体;练兵,制器械、铁路、电线等事,此其用。中国遗其体效其用,所以事多扦格,难臻富强。”
——摘编自夏东元、易惠莉《郑观应传》、《郑观应评传》
(1)据材料,概括郑观应的主要思想。(6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思想产生的背景,指出其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9分)
答案
(1)发展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实行政治改良,赞成君主立宪;建立新式学堂,培养人才;反对“中体西用”。(6分,任答三点即可)
(2)背景:列强侵略,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民族工业兴起;西学东渐。(4分)
影响:有利于中国工业化的发展;为维新思想发展奠定了基础;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推动了中国政治近代化。(5分)
试题分析:(1)主要思想从材料一中“以商战为本,以兵战为末”“ 宪法乃国家之基础,……政治关系实业之盛衰”“育才于书院,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和“中国遗其体效其用,所以事多扦格,难臻富强”的信息可归纳出发展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实行政治改良,赞成君主立宪,建立新式学堂,培养人才,反对“中体西用”。
(2)第一小问背景联系所学知识,抓住19世纪后期的时代特征,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来归纳即可;第二小问影响从其思想主张来分析,如主张商战可归纳出有利于中国工业化的发展;主张君主立宪制可归纳出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推动了中国政治近代化,为维新思想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