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课网
首页
数学
语文
英语
化学
物理
政治
历史
生物
首页
>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北宋思想家“二程”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继而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即“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自有贯通处-高三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北宋思想家“二程”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继而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即“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自有贯通处-高三历史
题目简介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北宋思想家“二程”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继而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即“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自有贯通处-高三历史
题目详情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北宋思想家“二程”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继而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即“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自有贯通处”。明朝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则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继而提出“致良知”的认识论,即良知是人所固有的善性,所以要努力加强道德修养,去掉人欲,恢复良知的本性。
——《中国儒学史论》
材料二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顾炎武认为“王(阳明)学末流不习六艺,不综当代之务,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终至“神州荡覆,宗社丘墟”。
——《中国儒学史论》
材料三 法律应当是理性的体现。国家的权力应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国王只能行使行政权,立法权和司法权应当分属议会和法院。如果国王不能给人民带来幸福,人民就应当推翻他的统治。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请回答:
(1)宋明理学是糅合了哪些思想形成的?材料一中两位思想家的观点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顾炎武是如何批判材料一中的思想的?综合材料一、二,说明明清时期儒学发展有何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中的“理性”与材料一中的“天理”有何区别?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在反封建方面有何发展之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造成以上差异的根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材料题
难度:中档
来源:专项题
答案
(1)佛教和道教的思想。关于宇宙本原,二程认为理是万物本原,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王阳明认为心是万物本原,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关于认识论,二程主张外求,王阳明强调内省。
(2)反对理学空谈义理,强调经世致用。理学逐渐走向极端,出现反传统儒学,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3)材料一中“天理”的实质是封建等级秩序,材料三中的“理性”指独立的思考与自主的精神。发展之处: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提出资产阶级国家学说。根源在于社会经济基础的差异。
上一篇 :
两宋时期是我国封建文化高度繁
下一篇 :
以下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分
搜索答案
更多内容推荐
在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过程中,下列人物中宣扬“心外无物”的思想家是[]A.荀子B.董仲舒C.朱熹D.王阳明-高二历史
古代有一个佛偈故事:庙前佛幡随风而动,方丈以此考问众徒。甲徒曰:“风催幡动!”乙徒曰:“幡何动?分明是你心动!心动才有幡动!”。下面的思想与乙徒相近的是[]A.万物皆只有一个一-高二历史
某思想家强调孝、悌、慈等伦理道德均源于人之自然本性,这位思想家是[]A、孔子B、董仲舒C、朱熹D、王阳明-高三历史
西方人讲上帝,中国古人讲“理”学,两者最大的共同点是[]A、相信人之外神的力量B、用以约束人类欲望的无度膨胀C、通过宗教感化引人向善D、注重精神文明-高二历史
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A.天体运行法则B.封建发展规律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D.“天人感应”理论-高二历史
某同学写关于民族精神方面的作文,可能引用下列哪句名言[]A、已所不欲,勿施于人B、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C、老骥伏枥,志在千里D、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高二历史
王阳明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下列诗词中能体现这一意境的是[]A.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B.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C.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D.江流天地外,山色有-高二历史
下图为杭州八卦田遗址,在其南入口处今设一景墙浮雕,上刻南宋皇帝举行亲耕仪式、行籍田之礼的整个场景过程。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皇帝行籍田典礼的规模浩大隆重且气氛庄严肃穆。-高三历史
“眼珠子,鼻孔子,朱子高于孔子;眉先生,胡后生,后生长于先生。”这是中国对联艺术中非常典型的双关联。下列对“朱子高于孔子”寓意的最佳解释是[]A、朱熹的学说比孔子更科学-高二历史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著名和尚慧能的佛偈,其修炼的意境与下列哪一思想吻合?[]A.孔孟之学B.程朱理学C.陆王心学D.格物致知-高二历史
中国古代学术史上曾发生过一次著名的理学家辩论,甲方批评乙方做学问“支离”,乙方批评甲方做学问“太简”。下列各项中,属于当时甲方代表人物主要观点的是[]A、格物致知B、发明-高三历史
书籍承载文化,传播知识,是人类的精神食粮和社会进步的阶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孟子者,七篇止-高二历史
以下属于王守仁思想的是[]A.“心即理也”B.“仁”是人的爱心及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C.学以至圣的修养关键,在于“致良知”D.“物欲”和“意见”是人心之弊,要将其剥落、扫除-高二历史
明代小说《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向往“天不收,地不管,自由自在”的生活,对强加于他头上的紧箍儿一直耿耿于怀,成佛之后首先想到的是把它打个粉碎。它反映出明代出现[]A.追求个-高二历史
假如你生活在北宋时期,你不可能经历到的是①带上指南针出海捕鱼②在一次参加对辽作战中使用突火枪③在开封开了个印刷作坊,大量印刷畅销书《窦娥冤》④看到画家张择端正在展示他的-高二历史
朱熹强调“存天理,灭人欲”,王阳明主张“破心中贼”,两者相同的本质意图是[]A、否定佛教、道教的教义B、将儒家学说发扬光大C、激励人们奋发立志D、维护封建统治秩序-高二历史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反映的思想内核是[]A.存天理,灭人欲B.知行合一C.致良知D.发明本心-高一历史
斯塔夫里阿诺斯评价朱熹的思想时说:“理学(新儒学)……为不断增长的社会僵化提供了其所以存在的一个学术性理由。虽然这一理由从根本上有助于独特而历史久远的中国文明的延续,但-高三历史
下列主张,出自王阳明的是[]A.克己复礼为仁B.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C.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D.致知之道,在乎即事观理以格夫物-高三历史
王守仁的心学四诀称:“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其中的“格物”是[]A、本原B、目的C、途径D、本心-高三历史
“真知与常知异。尝见一田夫,曾被虎伤,有人说虎伤人,众莫不惊,独田夫色动异于众。若虎能伤人,虽三尺童子莫不知之,然未尝真知。真知须如田夫乃是,故人知不善而犹为不善-高二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汉代兴官学以养士,重选举以取士,养士皆学儒经,取士皆选儒生。材料二宋代,学生入官学要受籍贯限制,而书院没有这一约束,学生可以越出本籍自由择师。-高二历史
“二程”是北宋时期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下列不属于他们基本主张的是[]A.“天理”是万物的本原B.“人伦者,天理也”C.通过内心反省以“致良知”D.“格物致知”-高一历史
提出“心即理”、“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的是:[]A.陆九渊B.朱熹C.程颐D.王阳明-高二历史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与禅宗这一理论类似的是[]A.老庄思想B.程朱理学C.王阳明“心”学D.“孔颜之乐”-高二历史
如果让王阳明穿越时空与朱熹对话,他们的共识应该是[]A.心外无物,心外无理B.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被欲望所蒙蔽C.知和行都产生于心D.只有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天理”-高三历史
“春秋出孔子,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下图就是造型庄重、严谨的武夷山“朱熹纪念馆”。殿前大门两侧有“接伊洛之渊源,开闽海之邹鲁”的草书楹联。对以上现象理解-高二历史
僧问:“如何解脱?”石头希迁禅师曰:“谁缚汝?”又问:“如何是净土?”师曰:“谁诟汝?”问:“如何是涅般?”师曰:“谁将生死与汝?”与石头希迁观点相似的是:[]A、孟子B、董仲舒C、朱熹D、王-高二历
王阳明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下列诗句中能体现这一意境的是[]A、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B、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C、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D、江流天地外,山-高三历史
正史中各代烈女的数字:《唐书》54人;《宋史》55人;《元史》l87人;《明史》“不下万余人”。从《中国婚姻家庭史》这几组数据反映的信息有①宋以后我国婚姻观渐趋保守②政府重视纲常教化③-高二历史
关于理学的演变,不正确的是[]A.理学和心学是明清两代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B.明朝初期程朱理学盛行C.明朝中期王阳明创立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即心学D.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高二历史
“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从蕴含的思想判断,该名言出自[]A.朱熹B.程颢C.王阳明D.王夫之-高三历史
史学家张岱年称:“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为暗室一炬。”文中的“良知”是指[]A.内心善性B.自然规律C.社会规律D.天的意志-高二历史
“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学者须要于此体认省察之。”提出这一主张的中国古代思想家是[]A.董仲舒B.程颢C.朱熹D.王守仁-高三历史
思想天赋人权三权分立生物进化论经世致用知行合一人物顾炎武孟德斯鸠王阳明伏尔泰达尔文-高二历史
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的“天理”主要指[]A、天体运行法则B、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C、社会发展规律D、天人感应理论-高二历史
“真知与常知异。尝见一田夫,曾被虎伤,有人说虎伤人,众莫不惊,独田夫色动异于众。若虎能伤人,虽三尺童子莫不知之,然未尝真知。真知须如田夫乃是。”这段话意在说明[]A.心-高三历史
梁启超说中国知识线和外国知识线相接触,晋唐间的佛学是第一次,明末的历算学便是第二次。佛教华严宗有“一一事中,理皆全遍,非是分遍。何以故?彼真理不可分故。是故一一纤尘-高二历史
下列关于宋代理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是宋代出现的新的儒学体系B.儒学从佛、道之中汲取了有益的东西,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C.集大成者是朱熹,他在历代儒者中的地-高二历史
古代日本人一直不遗余力地输入中国文化。中江藤树是17世纪时的日本著名思想家,曾提出“天地万物皆在我本心孝德之中”这一命题。这一文化现象表明他有可能受到了下列哪位中国思-高三历史
下列对“心性论”和“心学”共同之处的认识,正确的是①都属于理学范畴②都是关于宇宙构成的学说③都是唯心主义观点④都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结晶[]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高二历史
下列关于儒学的发展,不正确的是[]A.从汉朝开始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B.儒学仅仅是汉族的正统思想C.在宋朝时儒学得到新的发展形成理学D.明朝中期,王阳明把-高二历史
苏格拉底提出教育可以使人认识自己离婚之内已有的美德,这一说法似于我国古代下列哪位儒家思想家[]A.孔子B.荀子C.朱熹D.王守仁-高二历史
大力宣扬“宇宙便是吾心”“心外无物”观点的理学家是[]A、王阳明B、朱熹C.程颐D.程颢-高二历史
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是[]A、程颢B、陆九渊C、朱熹D、王阳明-高二历史
“圣人不责人之必能,是以人人皆可以为圣。”这句话最符合下列哪位思想家的主张[]A、尝喜B、李贽C、陆九渊D、黄宗羲-高三历史
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里的“天理”是指[]A、天体运行法则B、社会发展规律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D、“天人感应”理论-高二历史
南宋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朱熹参加完与陆九渊的鹅湖学术辩论后,途经武夷山分水关,写下《题分水关》:“地势无南北,水流有西东。欲识分时异,应知合处同。”暗喻朱、陆二人在-高三历史
古代有一个佛偈故事:庙前佛幡随风而动,方丈以此考问众徒。甲徒曰:“风催幡动!”乙徒曰:“幡何动?分明是你心动!心动才有幡动!”。下面的思想与乙徒相近的是[]A.万物皆只有一个一-高二历史
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世界文明史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历史的长河中,有无数先哲曾留下若干睿智的言论。下列人物组合与表中引文顺序完全吻合的是[]A.朱熹-高二历史
返回顶部
题目简介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北宋思想家“二程”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继而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即“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自有贯通处-高三历史
题目详情
材料一 北宋思想家“二程”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继而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即“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自有贯通处”。明朝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则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继而提出“致良知”的认识论,即良知是人所固有的善性,所以要努力加强道德修养,去掉人欲,恢复良知的本性。
(1)宋明理学是糅合了哪些思想形成的?材料一中两位思想家的观点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顾炎武是如何批判材料一中的思想的?综合材料一、二,说明明清时期儒学发展有何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中的“理性”与材料一中的“天理”有何区别?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在反封建方面有何发展之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造成以上差异的根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2)反对理学空谈义理,强调经世致用。理学逐渐走向极端,出现反传统儒学,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3)材料一中“天理”的实质是封建等级秩序,材料三中的“理性”指独立的思考与自主的精神。发展之处: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提出资产阶级国家学说。根源在于社会经济基础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