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课网
首页
数学
语文
英语
化学
物理
政治
历史
生物
首页
> 书籍承载文化,传播知识,是人类的精神食粮和社会进步的阶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孟子者,七篇止-高二历史
书籍承载文化,传播知识,是人类的精神食粮和社会进步的阶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孟子者,七篇止-高二历史
题目简介
书籍承载文化,传播知识,是人类的精神食粮和社会进步的阶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孟子者,七篇止-高二历史
题目详情
书籍承载文化,传播知识,是人类的精神食粮和社会进步的阶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注:《小学》、《大学》为儒家经典)
——《三字经》
(1)概括材料在教育方面的主要观点,简述材料涉及的儒家主要思想?分析承载这些思想的儒家经典在历史上发挥了怎样的积极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若是我们要指定中世纪科学终结是哪一年,我们就推举1543年,那年根据实验方法而确立的两本基本的近代著作出世了,一本是维萨留斯所著《人体结构》,一本是哥白尼所著《天体运行之道路》。
——桑戴克《世界文化史》
(2)上述两本著作对“人体”和“天体”的研究,反映出当时在思想和科学领域出现了哪些新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表梁启超《西学书目表》(1896年)
上卷:“西学”诸书
算学、重学、电学、化学、声学、光学、地学、全体学、动植物学、医学、图学
中卷:“西政”
诸书 史志、官制、学制、法律、农政、矿政、工政、商政、兵政、船政
下卷:杂类之书
游记、报章、格致
——据黄爱平等《西学与清代文化》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卷”诸书的传播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中卷”诸书的翻译出版反映出当时“西学东渐”有何新的发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关于人文知识和科技知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有人认为前者重要,有人认为后者重要,结合史实谈谈你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改错题
难度:偏难
来源:0127 期末题
答案
(1)教育观点:依次学习小学、四书和孝经、六经。主要思想:礼、仁、义、中庸、孝、修齐治平。积极作用:传承了儒家思想文化,汇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起到了道德教化的作用,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
(2)思想领域的变化:冲破封建神学束缚,关注人的价值,强调以人为中心认识世界。科学领域的变化:科学逐渐从神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进入了一个面向现实世界,重视科学实验的新时代。
(3)积极影响:促进了近代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新发展:西学传播的重点由科学技术向制度和思想转变。
(4)①科技知识重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发展为思想解放创造有利条件。②人文知识重要:促进人的思想解放和道德养成,推动人类精神文明进步,思想解放促进科技发展。③两者同等重要,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社会发展。
上一篇 :
中国古代学术史上曾发生过一次
下一篇 :
以下属于王守仁思想的是[]A.“
搜索答案
更多内容推荐
明代小说《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向往“天不收,地不管,自由自在”的生活,对强加于他头上的紧箍儿一直耿耿于怀,成佛之后首先想到的是把它打个粉碎。它反映出明代出现[]A.追求个-高二历史
假如你生活在北宋时期,你不可能经历到的是①带上指南针出海捕鱼②在一次参加对辽作战中使用突火枪③在开封开了个印刷作坊,大量印刷畅销书《窦娥冤》④看到画家张择端正在展示他的-高二历史
朱熹强调“存天理,灭人欲”,王阳明主张“破心中贼”,两者相同的本质意图是[]A、否定佛教、道教的教义B、将儒家学说发扬光大C、激励人们奋发立志D、维护封建统治秩序-高二历史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反映的思想内核是[]A.存天理,灭人欲B.知行合一C.致良知D.发明本心-高一历史
斯塔夫里阿诺斯评价朱熹的思想时说:“理学(新儒学)……为不断增长的社会僵化提供了其所以存在的一个学术性理由。虽然这一理由从根本上有助于独特而历史久远的中国文明的延续,但-高三历史
下列主张,出自王阳明的是[]A.克己复礼为仁B.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C.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D.致知之道,在乎即事观理以格夫物-高三历史
王守仁的心学四诀称:“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其中的“格物”是[]A、本原B、目的C、途径D、本心-高三历史
“真知与常知异。尝见一田夫,曾被虎伤,有人说虎伤人,众莫不惊,独田夫色动异于众。若虎能伤人,虽三尺童子莫不知之,然未尝真知。真知须如田夫乃是,故人知不善而犹为不善-高二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汉代兴官学以养士,重选举以取士,养士皆学儒经,取士皆选儒生。材料二宋代,学生入官学要受籍贯限制,而书院没有这一约束,学生可以越出本籍自由择师。-高二历史
“二程”是北宋时期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下列不属于他们基本主张的是[]A.“天理”是万物的本原B.“人伦者,天理也”C.通过内心反省以“致良知”D.“格物致知”-高一历史
提出“心即理”、“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的是:[]A.陆九渊B.朱熹C.程颐D.王阳明-高二历史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与禅宗这一理论类似的是[]A.老庄思想B.程朱理学C.王阳明“心”学D.“孔颜之乐”-高二历史
如果让王阳明穿越时空与朱熹对话,他们的共识应该是[]A.心外无物,心外无理B.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被欲望所蒙蔽C.知和行都产生于心D.只有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天理”-高三历史
“春秋出孔子,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下图就是造型庄重、严谨的武夷山“朱熹纪念馆”。殿前大门两侧有“接伊洛之渊源,开闽海之邹鲁”的草书楹联。对以上现象理解-高二历史
僧问:“如何解脱?”石头希迁禅师曰:“谁缚汝?”又问:“如何是净土?”师曰:“谁诟汝?”问:“如何是涅般?”师曰:“谁将生死与汝?”与石头希迁观点相似的是:[]A、孟子B、董仲舒C、朱熹D、王-高二历
王阳明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下列诗句中能体现这一意境的是[]A、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B、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C、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D、江流天地外,山-高三历史
正史中各代烈女的数字:《唐书》54人;《宋史》55人;《元史》l87人;《明史》“不下万余人”。从《中国婚姻家庭史》这几组数据反映的信息有①宋以后我国婚姻观渐趋保守②政府重视纲常教化③-高二历史
关于理学的演变,不正确的是[]A.理学和心学是明清两代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B.明朝初期程朱理学盛行C.明朝中期王阳明创立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即心学D.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高二历史
“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从蕴含的思想判断,该名言出自[]A.朱熹B.程颢C.王阳明D.王夫之-高三历史
史学家张岱年称:“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为暗室一炬。”文中的“良知”是指[]A.内心善性B.自然规律C.社会规律D.天的意志-高二历史
“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学者须要于此体认省察之。”提出这一主张的中国古代思想家是[]A.董仲舒B.程颢C.朱熹D.王守仁-高三历史
思想天赋人权三权分立生物进化论经世致用知行合一人物顾炎武孟德斯鸠王阳明伏尔泰达尔文-高二历史
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的“天理”主要指[]A、天体运行法则B、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C、社会发展规律D、天人感应理论-高二历史
“真知与常知异。尝见一田夫,曾被虎伤,有人说虎伤人,众莫不惊,独田夫色动异于众。若虎能伤人,虽三尺童子莫不知之,然未尝真知。真知须如田夫乃是。”这段话意在说明[]A.心-高三历史
梁启超说中国知识线和外国知识线相接触,晋唐间的佛学是第一次,明末的历算学便是第二次。佛教华严宗有“一一事中,理皆全遍,非是分遍。何以故?彼真理不可分故。是故一一纤尘-高二历史
下列关于宋代理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是宋代出现的新的儒学体系B.儒学从佛、道之中汲取了有益的东西,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C.集大成者是朱熹,他在历代儒者中的地-高二历史
古代日本人一直不遗余力地输入中国文化。中江藤树是17世纪时的日本著名思想家,曾提出“天地万物皆在我本心孝德之中”这一命题。这一文化现象表明他有可能受到了下列哪位中国思-高三历史
下列对“心性论”和“心学”共同之处的认识,正确的是①都属于理学范畴②都是关于宇宙构成的学说③都是唯心主义观点④都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结晶[]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高二历史
下列关于儒学的发展,不正确的是[]A.从汉朝开始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B.儒学仅仅是汉族的正统思想C.在宋朝时儒学得到新的发展形成理学D.明朝中期,王阳明把-高二历史
苏格拉底提出教育可以使人认识自己离婚之内已有的美德,这一说法似于我国古代下列哪位儒家思想家[]A.孔子B.荀子C.朱熹D.王守仁-高二历史
大力宣扬“宇宙便是吾心”“心外无物”观点的理学家是[]A、王阳明B、朱熹C.程颐D.程颢-高二历史
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是[]A、程颢B、陆九渊C、朱熹D、王阳明-高二历史
“圣人不责人之必能,是以人人皆可以为圣。”这句话最符合下列哪位思想家的主张[]A、尝喜B、李贽C、陆九渊D、黄宗羲-高三历史
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里的“天理”是指[]A、天体运行法则B、社会发展规律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D、“天人感应”理论-高二历史
南宋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朱熹参加完与陆九渊的鹅湖学术辩论后,途经武夷山分水关,写下《题分水关》:“地势无南北,水流有西东。欲识分时异,应知合处同。”暗喻朱、陆二人在-高三历史
古代有一个佛偈故事:庙前佛幡随风而动,方丈以此考问众徒。甲徒曰:“风催幡动!”乙徒曰:“幡何动?分明是你心动!心动才有幡动!”。下面的思想与乙徒相近的是[]A.万物皆只有一个一-高二历史
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世界文明史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历史的长河中,有无数先哲曾留下若干睿智的言论。下列人物组合与表中引文顺序完全吻合的是[]A.朱熹-高二历史
古代一位思想家在回答友人的问题时说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这位思想家是[]A.孔子B.董仲舒-高二历史
大力宣传“宇宙即是吾心”“心外无物”观点的理学家是:[]A、王阳明B、朱熹C、程颢D、程颐-高二历史
“真知与常知异。尝见一田夫,曾被虎伤,有人说虎伤人,众莫不惊,独田夫色动异于众。若虎能伤人,虽三尺童子莫不知之,然未尝真知。真知须如田夫乃是,故人知不善而犹为不善-高三历史
下列有关宋代程朱理学的描述,错误的是:[]A.是儒、道、佛三家思想融合的产物B.二程的理学学说有唯心的一面C.成为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D.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高二历史
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A、天体运行法则B、社会发展规律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D、天人感应理论-高二历史
《二程遗书》载:“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所反映的思想内涵是[]A.存天理,灭人欲B.格物致知C.致良知D.心即理也-高二历史
某班老师在上课时,列出了朱熹说过的一句话:“人之异于禽兽,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要求班上同学提炼朱熹的观点并且谈谈朱熹这句话是否有道-高二历史
“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超过)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材料表明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影响突出表现为[]A.重建了人们的价值信仰B.确立封建君主专制统治C.压-高三历史
传统中国不能像同时期西欧那样致力于对物质世界的穷究,发展出自己的现代科学技术,其主要原因是[]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尊道礼佛崇儒、三教并行C.陆王心学的广泛传播D.中学-高二历史
明代王阳明的心学基本主张不包括[]A、提出心为万物本原,心外无理B、特别强调致良知和知行合一C、主张以儒家伦理规范人心D、认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高二历史
某思想家强调孝、悌、慈等伦理道德均源于人之自然本性,这位思想家是[]A、孔子B、董仲舒C、朱熹D、王阳明-高二历史
“眼珠子、鼻孔子,朱子高于孔子;眉先生,胡后生,后生长于先生。”这是中国对联艺术中非常典型的双关联,对“朱子高于孔子”喻意的最佳解释是[]A、朱熹建立系统的心学理论B、朱-高三历史
下列言论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①学以至圣的关键在于“致良知”②“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③“仁者,天下之公,善之本也。仁者,天下之正理,失正理则无序而不和”④“富贵不能淫,贫贱-高一历史
返回顶部
题目简介
书籍承载文化,传播知识,是人类的精神食粮和社会进步的阶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孟子者,七篇止-高二历史
题目详情
材料一 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注:《小学》、《大学》为儒家经典)
答案
(2)思想领域的变化:冲破封建神学束缚,关注人的价值,强调以人为中心认识世界。科学领域的变化:科学逐渐从神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进入了一个面向现实世界,重视科学实验的新时代。
(3)积极影响:促进了近代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新发展:西学传播的重点由科学技术向制度和思想转变。
(4)①科技知识重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发展为思想解放创造有利条件。②人文知识重要:促进人的思想解放和道德养成,推动人类精神文明进步,思想解放促进科技发展。③两者同等重要,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