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课网
首页
数学
语文
英语
化学
物理
政治
历史
生物
首页
> 1839年《澳门新闻报》报道:“中国官府完全不晓得外面的政事,又不询问考求……只有林总督行事与其他官员相反”。“林总督相反的行事”是指A.抗击英国侵略者B.设立译馆,翻译西学C.虎-高二历史
1839年《澳门新闻报》报道:“中国官府完全不晓得外面的政事,又不询问考求……只有林总督行事与其他官员相反”。“林总督相反的行事”是指A.抗击英国侵略者B.设立译馆,翻译西学C.虎-高二历史
题目简介
1839年《澳门新闻报》报道:“中国官府完全不晓得外面的政事,又不询问考求……只有林总督行事与其他官员相反”。“林总督相反的行事”是指A.抗击英国侵略者B.设立译馆,翻译西学C.虎-高二历史
题目详情
1839年《澳门新闻报》报道:“中国官府完全不晓得外面的政事,又不询问考求……只有林总督行事与其他官员相反”。“林总督相反的行事”是指
A.抗击英国侵略者
B.设立译馆,翻译西学
C.虎门销烟
D.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题型:单选题
难度:偏易
来源:不详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注意材料中的时间限制,林总督是指林则徐。林则徐在19世纪30年代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惊醒,“睁眼看世界”,设立译馆,收集有关西方国家的信息,编译书籍。故选B。A项错误,鸦片战争发生在1840年;C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到虎门销烟的情况,只是强调林则徐善于了解外国的情况;D项错误,学习西方的制度的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
点评: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1839年领导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反抗侵略的气概;编写《四洲志》,翻译《各国律例》,主张向西方学习等,对后世影响很大。
上一篇 :
下列文献中,最能说明近代中国学
下一篇 :
林则徐和魏源在学习西方的过程
搜索答案
更多内容推荐
图中的三幅图是近代前期中国先进阶级提出的不同的救国方案。三者的相同之处有①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②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③抵御外国侵略,富强中国④依法治国,由公众选举-高三历史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内容,经历了诸多的变化。下列四幅图片中,反映学习内容根本性变化的是A.①B.②C.③D.④-历史
从鸦片战争前后到19世纪90年代,中国思想界的发展历程是A中体西用—开眼看世界—维新变法B开眼看世界—维新变法—中体西用C开眼看世界—追求民主共和—维新变法D开眼看世界—中体西-高二历史
(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李鸿章认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得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中国文武制度,事事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高三历史
下列图片反映的历史主题是A.抗争B.探索C.屈辱D.复兴-高二历史
中国近代由守旧到革新的历程非常艰难,几乎每走一步都会经历新旧文化的激烈交锋,如在由“夷务”到“洋务、西学”的演变过程中就曾经出现了激烈对抗的两个派别,他们分别是A.抵抗-历史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1850年到1899年,中国人翻译的自然科学、尤其是应用科学方面的著作在数量上超过了社会科学和古典文学方面的著作,比例为4:1;1902年到190-高三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14分)材料一: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四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佐行贾以行兵,兵贾相资,遂雄。——《海国图志》材-高二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材料一:“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夫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器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劝学篇》材料二-高二历史
(17分)一般认为,西学东渐是指西方学术思想和文明成果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这种潮流不断加强,期间涌现了许多代表性人物,例如下表的几位人物:编号-高三历史
李鸿章认为:“吾中国之政教文风俗,无不优于他国,所不及者,唯枪耳,炮耳,铁路耳,机器耳,吾但学此,而洋务之能事毕矣。”这段话体现了李鸿章的什么思想A.实业救国B.中体西-高二历史
在纪念馆内,檐柱上挂着一幅楹联“禁毒冲云霄,正气壮山河之色;挥旗抗敌寇,义征夺鬼魂之心。”下列著作与此馆纪念的人最为密切的的应是()ABCD-高二历史
“天演”、“物竞”、“淘汰”、“天择”等术语,渐成报纸文章的熟语和爱国志士的口头禅。许多人用这些名词做自己或女儿的名字。原名胡洪骍的胡适,也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中取“适”字-高二历史
按照中国近代思想演变过程排列以下思想主张的顺序()①“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②“师夷长技以制夷”③“世道必进,后胜于今”A.①③②B.②①③C.①②③D.②③①-高二历史
1875年,郭嵩焘奏称:“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强,又末中之一节也……将谓造船、制器,用其一旦之功,遂可转弱为强,其余皆可-高三历史
1839年《澳门新闻纸》报道:“中国官府完全不晓得外国的政事,又不询问考求……只有林总督行事与其他官员相反。”“林总督相反的行事”是指A.抗击英国侵略者B.设立译馆,翻译西学C.虎-高二历史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写道:“国中有大事,王及官,民俱至巴里满衙门,公议乃行……事无大小,必须各官合议,然后准行,即不咸允,亦须十有六人合意,然后可行。”这一介绍反映了魏-高三历史
在中英两国进行的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而现代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激于道义”的代表在决战后提出的思想主张是A.“师夷长技以制夷”B.“师-历史
中体西用的实质是()A.维护封建统治B.寻求强国御侮之道C.学习西方物质文化D.维护清王朝统治-高二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高二历史
魏源曾应林则徐之请,編纂《海国图志》,是一部关于世界地理、历史及西方政教国情的总集。魏源在书中最向往某国政治制度,提及这个国家“二十七部(州)公举一大酋总摄之,匪惟不-高三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中体西用”思想,出现于19世纪60年代之初,那是1861年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说的两句话:“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这个-高二历史
魏源在19世纪50年代写到,西方人讲礼貌、正直、有知识,根本不应该称之为“夷”。19世纪四五十年代的许多著作把西方人称“夷”,但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这些著作再版时都改作“洋”了-高二历史
清末湖南巡抚陈宝箴原属曾国藩部下,其思想颇受曾国藩赏识并被多次向朝廷推举,后成为地方督抚中倾向维新变法的实权派风云人物。这反映出A.保守势力转而支持改革B.洋务派“中-高三历史
(18分)为实现中华民族独立与富强,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不懈的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A组:李鸿章和曾国藩B组:梁启超和孙中山C组:李大钊和陈独秀材料二自西洋文明-高二历史
林则徐在广东禁烟期间曾提出购买、仿造近代军舰的建议。这一举动遭到朝野上下的激烈反对,连道光帝都斥之为“一派胡言”。由此得出的结论不包括A.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高二历史
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派别为:A.维新派B.革命派C.洋务派D.顽固派-高二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自(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凡谈时务、讲西学者,无分朝野,皆不出“中体西用”一途。……李鸿章在派学生出洋的“应办事宜”中说:“考查中学西学,分别教导,将-高二历史
简析“新思想”的特点及其局限性。-历史
历史学家陈旭麓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认为:“鸦片战争的整个过程里,中国以中世纪的武器、中世纪的政府、中世纪的社会来对付近代化的敌人。战争以严酷的实施暴露了这种差-高二历史
历史学家陈旭麓指出,中国人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始,进而“中体西用”,进而自由平等博爱,进而民主和科学。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认识世界同时又认识自身,其中每一步都伴随着-高二历史
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新思想中“新”的核心是A.揭露腐败现象,呼吁革除时弊B.编写《海国图志》,介绍海外史地情况C.批判程朱理学,远离社会现实D.“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高二历史
“他”把自己为抵抗西方资本主义侵略所作的探索,描绘为“创榛辟莽,前驱先路”。他在这方面所做的研究工作是前人没有做过的。“他”是A.魏源B.郑观应C.康有为D.孙中山-高三历史
历史学家陈旭麓先生认为“鸦片战争的整个过程里,中国以中世纪的武器、中世纪的政府、中世纪的社会来对付近代化的敌人。战争以严酷的事实暴露了这种差距,促使一批爱国知识分-高二历史
王国维在《观堂集林》中对有清一代学术概括为:“国初之学大,乾嘉之学精,而道(光)咸(丰)以降之学新。”导致清代学术走向“新”的主要原因是A.清朝文化政策的相对宽松B.西学东渐为-高二历史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大量涌入中国,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发生了尖锐的冲突。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思想界进行了激烈的争论。这-高二历史
魏源在19世纪50年代写道:西方人讲礼貌、正直、有知识、根本不应该称之为“夷”。四五十年代的许多著作把西方人称“夷”,但在七八十年代这些著作再版时都改作“洋”了。该变化反映-高三历史
历史学家陈旭麓先生指出,“中国人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始,进而‘中体西用’,进而自由平等博爱,进而民主和科学。”与材料所说相关的历史人物有①魏源②洪仁玕③李鸿章④孙中山-高二历史
李鸿章认为:“吾中国之政教文物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所不及者,唯枪耳,炮耳,铁路耳,机器耳。吾但学此,而洋务之能事毕矣。”李鸿章这一观点体现的思想是()A.师夷长制以制-高二历史
周英杰在《<海国图志>的孤寂与荣光》中有这样的统计:当时国内有士绅百万余人,有能力读此书的也多达三百多万人,然而却很少有人认真地阅读和领会书中的深刻内涵。相反-高三历史
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站在时代前列,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虽然出现了一些偏差,但这些探索总体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现代化)进程。请回答下列问题(1)中国近代史上“开眼看世-高二历史
洋务派的出发点:“师夷长技以自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等方面,洋务派办教育、办海防、办工业,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A.维护清政府的统治B.在上层建筑领域学习西方C.洋务派-高二历史
“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若我炮不能及彼,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也。彼之放炮如内地之放排枪,连声不断。我放一炮后,须辗转移时,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求其良且熟焉,亦-高三历史
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兴起,下列对“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一主张理解正确的是①向西方寻求强国御侮之道②仍然以天朝上国自居③其中的“技”重点是指军事技术④要求改革中国的-高二历史
在福建福州的一个纪念馆内,一檐柱上挂着一幅楹联“禁毒冲云霄,正气壮山河之色;挥旗抗敌寇,义征夺鬼魅人心。”下列著作与此馆纪念的人最为密切的的应是()-高二历史
下列思想产生的先后顺序是①师夷长技以制夷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③民主与科学④民族、民权、民生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①②④③D.②①④③-高二历史
蒋廷黻先生在其代表作《中国近代史》中对某一历史事件做了如下描述:“直到咸丰末年,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然后有少数人觉悟了,知道非学西洋不可”。请问下列选项中属于蒋先生-高二历史
近代先进中国人在民族危机面前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经历了艰辛、曲折的历程。阅读下面图片,请回答:(1)分别指出以上四幅图反映的主要进步思想主张。(4分)概括指出它们思想的-高二历史
下列关于李鸿章的评价,与清政府立场相近的是A.“为破屋子修修补补的裱糊匠”B.未改变中国之现状,未带领中国走向富强C.“中兴名臣……生平以天下为几任,忍辱负重,庶不愧社稷之-高三历史
(20分)在历史发展中,个人际遇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严复(1854~1921)一生的经历和思想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表2为严复早期经历简表表2时间主要-历史
返回顶部
题目简介
1839年《澳门新闻报》报道:“中国官府完全不晓得外面的政事,又不询问考求……只有林总督行事与其他官员相反”。“林总督相反的行事”是指A.抗击英国侵略者B.设立译馆,翻译西学C.虎-高二历史
题目详情
答案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注意材料中的时间限制,林总督是指林则徐。林则徐在19世纪30年代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惊醒,“睁眼看世界”,设立译馆,收集有关西方国家的信息,编译书籍。故选B。A项错误,鸦片战争发生在1840年;C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到虎门销烟的情况,只是强调林则徐善于了解外国的情况;D项错误,学习西方的制度的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
点评: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1839年领导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反抗侵略的气概;编写《四洲志》,翻译《各国律例》,主张向西方学习等,对后世影响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