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课网
首页
数学
语文
英语
化学
物理
政治
历史
生物
首页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小题。记寻大龙湫瀑布方苞八月望前一日,入雁荡,按图记以求名迹,则芜没者十之七矣。访于众僧,咸曰:“其始辟者,皆畸人也。庸者继之,或摽①田-高三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小题。记寻大龙湫瀑布方苞八月望前一日,入雁荡,按图记以求名迹,则芜没者十之七矣。访于众僧,咸曰:“其始辟者,皆畸人也。庸者继之,或摽①田-高三语文
题目简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小题。记寻大龙湫瀑布方苞八月望前一日,入雁荡,按图记以求名迹,则芜没者十之七矣。访于众僧,咸曰:“其始辟者,皆畸人也。庸者继之,或摽①田-高三语文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小题。
记寻大龙湫瀑布
方苞
八月望前一日,入雁荡,按图记以求名迹,则芜没者十之七矣。访于众僧,咸曰:“其始辟者,皆畸人也。庸者继之,或摽
①
田宅以便其私,不则苦幽寂去而之他,故蹊径可寻者希。”过华严,鲍甥率众登,余止山下。或曰:龙湫尚可至也。遂宿能仁寺。
诘旦,舆者同声以险远辞。余曰:“姑往焉,俟不可即而去之,何伤?”沿涧行三里而近,绝无险艰。至龙湫庵,僧他出。樵者指道所由,又前半里许,蔓草被径,舆者曰:“此中皆毒蛇貍虫,遭之,重则死,轻则伤。”怅然而返,则老僧在门。问故,笑曰:“安有行二千里,相距咫尺,至崖而反者?吾为子先路。”持小竿,仆李吉随之,经蒙茸则手披足踏。舆者坦步里许,径少窄,委舆于地,曰:“过此则山势陡仄,决不能前矣。”僧曰:“子毋惑,帷余足迹是瞻。”鲍甥牵引,越数十步,则蔓草渐稀,道坦平,望见瀑布。又前,列坐岩下,移时乃归。舆者安坐于草间,并作乡语怨詈老僧曰:“彼自耀其明,而征吾辈之诳,必众辱之。”
嗟乎!先王之道之榛芜久矣。众皆以远迹为难,而不知苟有识道者为之先,实近且易也。孔、孟、程、朱皆因于众厮舆
②
,而时君不寤,岂不惜哉!夫舆者之诳,即暴
③
于过客,不能谴呵而创惩之也,而怀怒蓄怨至此;况小人毒正,侧目于君子之道以为不利于其私者哉!此严光、管宁之俦所以匿迹销声而不敢以身试也。
【注】①摽:把持。②厮舆:旧时指仆役一类的人。③暴:施加恶行,欺侮。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访
于众僧/访:询问
B.其始辟者,皆
畸
人也/畸:神奇
C.经蒙茸则手
披
足踏/披:拨开
D.况小人
毒
正/毒:危害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舆者之诳”的一组是( )
①故蹊径可寻者希
②舆者同声以险远辞
③俟不可即而去之,何伤
④此中皆毒蛇貍虫,遭之,重则死,轻则伤
⑤过此则山势陡仄,决不能前矣
⑥安有行二千里,相距咫尺,至崖而反者
A.①②⑥
B.①④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3.下列对作者有关观点与文章手法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以“寻大龙湫瀑布”为线索,由按图记到问众僧,继而鲍甥寻,乘舆寻,老僧引,从中可见作者寻找大龙湫瀑布费尽了周折。
B.众僧告诉我,那些名胜古迹之所以荒芜废弃,是因为继承者或把持田宅来为自己求得利益,或苦于偏僻寂寞而离开到其它地方去了。
C.作者一行后来在老僧的带领下找到了瀑布,因此作者在结尾发出感慨:只要有“识道”的人带路,远道可以成为近道,难道可以变为易道。
D.文章结尾缘事明理,从“寻大龙湫瀑布”之行联想到孔、孟、程、朱的学问在当今流行的原因,从而丰富了文章的社会内涵。
4.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姑往焉,俟不可即而去之,何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彼自耀其明,而征吾辈之诳,必众辱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此严光、管宁之俦所以匿迹销声而不敢以身试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难度:中档
来源:江苏期中题
答案
1.D
2.C
3.D
4.①暂且前往吧,等到不能接近再离开,又有什么妨害呢?
②他自己炫耀他的聪明,来证实我们说谎,一定要当众羞辱他。
③这就是严光、管宁之类的人躲藏起来不把声名张扬出去而不敢亲身尝试小人的恶毒手段的原因啊!
上一篇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新修
下一篇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搜索答案
更多内容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吕僧珍字元瑜,东平范人也。世居广陵,家甚寒微。事梁文帝为门下书佐。身长七尺七寸,容貌甚伟,曹辈皆敬之。妖贼唐宇之寇东阳,文帝率众东-高三语文
阅读文章选段,完成下面的题。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高三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苏廷评行状苏轼公讳序,字仲先,眉州眉山人。公幼疏达不羁,读书,略知其大义,即弃去。谦而好施,急人患难,甚于为己。衣食稍有余,辄费用-高一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吕僧珍字元瑜,东平范人也。世居广陵,家甚寒微。事梁文帝为门下书佐。身长七尺七寸,容貌甚伟,曹辈皆敬之。祆贼唐宇之寇东阳,文帝率众东-高三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高二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祢衡字正平,平原般人也。少有才辩,而尚气刚傲,好矫时慢物。唯善鲁国孔融及弘农杨修。融亦深爱其才,数称述于曹操。操欲见之,而衡素相轻-高三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始举进士,除大理评事,出知建昌县。以父母皆老,辞不就。久之,赴调,知天长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高三语文
阅读下列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章惇豪俊,博学善文。进士登名,耻出侄衡下,委敕而出。再举甲科,调商洛令。与苏轼游南山,抵仙游潭,潭下临绝壁万仞,横木其上,惇揖轼书-高三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敏求字次道,赐进士及第,为馆阁校勘。预苏舜钦进奏院会,出签书集庆军判官。王尧臣修《唐书》,以敏求习唐事,奏为编修官。持祖母丧,诏令居-高三语文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少师蔡伯坚,与党怀英同学,号“辛党”。始筮仕,决以蓍①,怀英遇“坎”,因留事金,弃疾得“离”②,遂决意南归。-高一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卖酒者传魏禧万安县有卖酒者,以善酿致富。平生不欺人。或遣童婢沽,必问:“汝能饮酒否?”量酌之,曰:“毋盗瓶中酒,受主翁笞也。”或倾跌破瓶-高三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触蛮之战,蜗角之争庄周魏莹与田侯牟①约,田侯牟背之。魏莹怒,将使人刺之。犀首②公孙衍闻而耻之,曰:“君为万乘之君也,而以匹夫从仇。衍请受-高二语文
陈禾字秀实,明州鄞县人。元符三年进士。累迁辟雍①博士、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天下久平,武备宽弛,东南尤甚。禾请增戍、缮城壁,以戒不虞。或指为生事,格不下。其后盗起-高三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康保裔,河南洛阳人。祖志忠,讨王都战没。父再遇,从太祖征李筠,又死于兵。保裔在周屡立战功,及再遇阵没,诏以保裔代父职,从石守信破泽州-高二语文
王昙首,琅邪临沂人,太保少弟也。幼有业尚,除著作郎,不就。兄弟分财,昙首唯取图书而已。辟琅邪王大司马属,从府公修复洛阳园陵。与从弟球俱诣高祖,时谢晦在坐,高祖曰:-高一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伊娄谦,字彦恭,本鲜卑人也。其先代为酋长,随魏南迁。谦性忠直,善辞令。仕魏为直阁将军。武帝将伐齐,引入内殿,从容谓曰:“朕将有事戎马,何-高二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举乡试,署南平教谕,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票①,令老仆艺蔬自给。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高三语文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的题。赠孙秋士序[清]梅曾亮为名公子贵介弟①,而无官于朝,无迹于场屋②。斗室中课六七童子,十馀年主者不易姓③,往来不过一二士。诗一卷,纸墨暗昧,读者-高三语文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的题。芋老人者,慈水祝渡人也。子佣出①,独与妪居渡口。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老人延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老人略知书,与语-高三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赵概,字叔平,南京虞城人。少笃学自力,器识宏远。中进士第,为集贤校理、开封府推官。奏事殿中,仁宗面赐银绯。出知洪州,州城西南薄章-高一语文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下面的题。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茵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高二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黄门监魏知古,本起小吏,因姚崇引荐,以至同为相,崇意轻之。无何,知古拜吏部尚书,知东都选事,崇遣吏部尚书宋于门下过官;知古衔之。崇-高三语文
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下面的题。甲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高三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玉昔帖木儿,世祖时尝宠以不名,赐号月吕鲁那演,犹华言能官也。弱冠袭爵,统按台部众,器量宏达,莫测其际。世祖闻其贤,驿召赴阙,见其风-高三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归田赋张衡游都邑以永久,无明略以佐时;徒临川以羡鱼,俟河清乎未期①;感蔡子之慷慨,从唐生以决疑②。谅天道之微昧,追渔父以同嬉;超埃尘以遐-高二语文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问题。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腓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高二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求谏吴兢太宗威容俨肃,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太宗知其若此,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冀闻谏诤,知政教得失。贞观初,尝谓公卿曰:“人欲自照,-高三语文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己亥六月重过扬州记[清]龚自珍居礼曹,客有过者曰:“卿知今日之扬州乎?读鲍照《芜城赋》,则遇之矣。”余悲其言。明年,乞假南游。抵扬州,舍-高三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孔颖达,字仲达,冀州衡水人。八岁就学,诵记日千余言,暗记《三礼义宗》。及长,明服氏《春秋传》、郑氏《尚书》、《诗》、《礼记》、王氏《易》,善属文-高三语文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1~5题。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高二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吏道与人主共理天下者,吏而已。内九卿、百执事,外刺史、县令,其次为佐,为史,为胥徒。若是者,贵贱不同,均吏也。古者君民间相安无事,-高三语文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况钟,字伯律,靖安人。初以吏事尚书吕震,奇其才,荐授仪制司主事。迁郎中。宣德五年,帝以郡守多不称职,会苏州等九府缺,皆雄剧地,命部、-高三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小题。瓶庵小传魏禧吴门枫江之市,有君子焉,人皆称曰瓶庵。或曰守口如瓶,取谨言之义。或曰瓶窄口而广腹,善容物者也。瓶庵幼失怙废学,长自力-高三语文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主父偃者,齐临淄人也。游齐诸生间,莫能厚遇也。齐诸儒生相与排摈,不容于齐。家贫,假贷无所得,乃北游燕、赵、中山,皆莫能厚遇,为客甚困。孝-高二语文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下面的题。①乐恢字伯奇,京兆长陵人也。恢长好经学,事博士焦永。永为河东太守,恢随之官,闭庐精诵,不交人物。后永以事被考,诸弟子皆以通关被系,恢-高三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严助,会稽吴人,严夫子子也,或言族家子也。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后得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主-高二语文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1~4题。再说林冲踏着那瑞雪,迎着北风,飞也似奔到草场门口,开了锁,入内看时,只叫得苦。原来天理昭然,佑护善人义士,因这场大雪,救了林冲的性命:那两-高二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俞大猷,字志辅,晋江人。少好读书。受《易》于王宣、林福,得蔡清之传。又闻赵本学以《易》推衍兵家奇正虚实之权,复从受其业。尝谓兵法之数起五,-高三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李密,字玄邃,一字法主,其先辽东襄平人。密趣解雄远,多策略,散家赀养客礼贤不爱藉。闻包恺在缑山,往从之。以蒲鞯乘牛,挂《汉书》一帙角-高三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高柔字文惠,陈留圉人也。柔从兄干,袁绍甥也。在河北呼柔,柔举宗从之。太祖平袁氏,以柔为管长。县中素闻其名,奸吏数人,皆自引去。柔教曰-高三语文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黄州快哉亭记苏辙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高一语文
阅读《论语》中的选段,然后回答问题。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孔子曰:“益-高二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陈庆之字子云,义兴国山人也。幼随从梁武帝。帝性好棋,每从夜至旦不辍,等辈皆寐,唯庆之不寝,闻呼即至,甚见亲赏。从平建邺,稍为主书,-高二语文
阅读下面三段文字,完成下面的题。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①。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高三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曹成王碑韩愈王姓李氏,讳皋,字子兰,谥曰成。其先王明,以太宗子国曹,传五王至成王。嗣封在玄宗世,盖于时年十七八。绍①爵三年,而河南-高二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孙谦字长逊,东莞莒人也。少为亲人赵伯符所知。谦年十七,伯符为豫州刺史,引为左军行参军,以治干称。父忧去职,客居历阳,躬耕以养弟妹,-高一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王曾,字孝先,青州益都人。少孤,从学于里人张震,善为文辞。咸平中,由乡贡试礼部、廷对皆第一。杨亿见其赋,叹曰:“王佐器也。”宰相寇准-高二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书沈通明事汪琬淮安沈通明,尝为前明总兵官。任侠轻财,士大夫皆称之。顺治二年,先是有巡抚田仰者,素习通明之为人,加礼遇焉;至是见明将亡,-高一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狄仁杰,字怀英,并州太原人。为吏诬诉,黜陟使阎立本召讯,异其才。稍迁大理丞,岁中断久狱万七千人,时称平恕。左威卫大将军权善才、右监-高一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先妣事略明·归有光先妣周孺人,弘治元年[1]二月十一日生。年十六来归。逾年,生女淑静。淑静者,大姊也。期而生有光。又期而生女、子[2],-高二语文
返回顶部
题目简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小题。记寻大龙湫瀑布方苞八月望前一日,入雁荡,按图记以求名迹,则芜没者十之七矣。访于众僧,咸曰:“其始辟者,皆畸人也。庸者继之,或摽①田-高三语文
题目详情
方苞
诘旦,舆者同声以险远辞。余曰:“姑往焉,俟不可即而去之,何伤?”沿涧行三里而近,绝无险艰。至龙湫庵,僧他出。樵者指道所由,又前半里许,蔓草被径,舆者曰:“此中皆毒蛇貍虫,遭之,重则死,轻则伤。”怅然而返,则老僧在门。问故,笑曰:“安有行二千里,相距咫尺,至崖而反者?吾为子先路。”持小竿,仆李吉随之,经蒙茸则手披足踏。舆者坦步里许,径少窄,委舆于地,曰:“过此则山势陡仄,决不能前矣。”僧曰:“子毋惑,帷余足迹是瞻。”鲍甥牵引,越数十步,则蔓草渐稀,道坦平,望见瀑布。又前,列坐岩下,移时乃归。舆者安坐于草间,并作乡语怨詈老僧曰:“彼自耀其明,而征吾辈之诳,必众辱之。”
嗟乎!先王之道之榛芜久矣。众皆以远迹为难,而不知苟有识道者为之先,实近且易也。孔、孟、程、朱皆因于众厮舆②,而时君不寤,岂不惜哉!夫舆者之诳,即暴③于过客,不能谴呵而创惩之也,而怀怒蓄怨至此;况小人毒正,侧目于君子之道以为不利于其私者哉!此严光、管宁之俦所以匿迹销声而不敢以身试也。
【注】①摽:把持。②厮舆:旧时指仆役一类的人。③暴:施加恶行,欺侮。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访于众僧/访:询问
B.其始辟者,皆畸人也/畸:神奇
C.经蒙茸则手披足踏/披:拨开
D.况小人毒正/毒:危害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舆者之诳”的一组是( )
①故蹊径可寻者希
②舆者同声以险远辞
③俟不可即而去之,何伤
④此中皆毒蛇貍虫,遭之,重则死,轻则伤
⑤过此则山势陡仄,决不能前矣
⑥安有行二千里,相距咫尺,至崖而反者
A.①②⑥
B.①④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3.下列对作者有关观点与文章手法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以“寻大龙湫瀑布”为线索,由按图记到问众僧,继而鲍甥寻,乘舆寻,老僧引,从中可见作者寻找大龙湫瀑布费尽了周折。
B.众僧告诉我,那些名胜古迹之所以荒芜废弃,是因为继承者或把持田宅来为自己求得利益,或苦于偏僻寂寞而离开到其它地方去了。
C.作者一行后来在老僧的带领下找到了瀑布,因此作者在结尾发出感慨:只要有“识道”的人带路,远道可以成为近道,难道可以变为易道。
D.文章结尾缘事明理,从“寻大龙湫瀑布”之行联想到孔、孟、程、朱的学问在当今流行的原因,从而丰富了文章的社会内涵。
4.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姑往焉,俟不可即而去之,何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彼自耀其明,而征吾辈之诳,必众辱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此严光、管宁之俦所以匿迹销声而不敢以身试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2.C
3.D
4.①暂且前往吧,等到不能接近再离开,又有什么妨害呢?
②他自己炫耀他的聪明,来证实我们说谎,一定要当众羞辱他。
③这就是严光、管宁之类的人躲藏起来不把声名张扬出去而不敢亲身尝试小人的恶毒手段的原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