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课网
首页
数学
语文
英语
化学
物理
政治
历史
生物
首页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26分)材料一儒家学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和演变。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创立了儒家思想。后来孟子和荀子初步发展了儒家-高二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26分)材料一儒家学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和演变。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创立了儒家思想。后来孟子和荀子初步发展了儒家-高二历史
题目简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26分)材料一儒家学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和演变。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创立了儒家思想。后来孟子和荀子初步发展了儒家-高二历史
题目详情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26分)
材料一 儒家学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和演变。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创立了儒家思想。后来孟子和荀子初步发展了儒家思想,在人性论方面,他们是一致的。西汉时期,为适应“休养生息”的时代要求,董仲舒改造了儒家思想,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1)材料一中共有3处说法不符合史实,请指出错误并予以改正。(6分)
材料二“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
(2)材料二的核心思想是什么?(2分)这一思想引起的改革在历史上有何影响?(6分)
材料三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南宋)朱熹《行宫便殿奏札》
(3)根据材料和所学,指出朱熹对儒家思想的态度并分析其本质目的。(4分)
材料四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明夷待访录•财计三》
(4)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述黄宗羲的思想主张。(6分)如果要给以上材料设一个主题,你认为最恰当的表述是什么?(2分)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中档
来源:不详
答案
(1)战国改为春秋,一致改为对立,休养生息改为强化中央集权(或大一统)(6分,每点2分)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分)影响:儒学正统地位确立,有利于巩固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统一,有利于促进以儒学为主的民族历史文化的发展进步。但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6分,只答出一个方面的最多只得4分)
(3)态度:朱熹坚持儒家学说,认为儒家思想不可改变。本质目的: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4)反对君主专制,提倡君民平等;限制君权,建立自下而上的监督机构,以保证决策正确;反对重农抑商,提倡工商皆本;提倡经世致用,批判陈腐的伦理纲常等。(6分,前三点每点2分,如答出第4点可适当加分,但总分不得超过6分)标题:儒家思想的演变。(2分)
试题分析:(1)结合所学知识,伟大的思想家孔子生活在春秋后期;在人性论方面,孟子主张性本善,荀子主张性本恶;西汉时期,为适应汉武帝“大一统”的时代要求,董仲舒改造了儒家思想。
(2)注意材料信息“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大意是说凡是不在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之内的,不是孔子所传下来的学问(儒家),要断绝他们的进身之道(诸子百家之学),不要使他们的学说并进。邪僻之说不行于世,然后统治的法度可以统一明了,百姓知道应该如何做。这体现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观点。再一分为二的回答影响:儒学正统地位确立,有利于巩固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统一,有利于促进以儒学为主的民族历史文化的发展进步。但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3)原文大意是说:至于谈论天下的道理,要众多精妙细致入微,而又各有侧重,从古到今,不能够改变,这样的事只有古代的圣人才能做到,因此,他们所有的言行,没有不可以成为全天下后世人不变的真理的。
反映了朱熹坚持儒家学说,认为儒家思想不可改变。本质目的: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4)原文大意是说:士儒们不体察国情民情,认为工业和商业是所有产业中最不重要的,妄加批判压制工商业。工业可以提供君王所想要的东西,商业又使他想要的东西可以买得到,工业和商业也都是重要的行业啊。说明黄宗羲反对重农抑商,提倡工商皆本,结合所学知识,他还主张反对君主专制,提倡君民平等;限制君权,建立自下而上的监督机构,以保证决策正确;提倡经世致用,批判陈腐的伦理纲常等。以上材料反映了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
上一篇 :
“智者不以无过为喜,人之大德在
下一篇 :
所谓“朱陆同异”是我国学术史
搜索答案
更多内容推荐
一个书生携带了《四书章句集注》、《五经正义》等一大箱书籍上京赶考,这种情景最早出现在哪个朝代[]A、西汉B、隋唐C、北宋D、南宋-高二历史
有关明朝王阳明思想的表述符合史实的是①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②更多地吸取了佛教“心外无佛,即心是佛”的思想③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学说④提出“格物致知”[]A.①-高二历史
下列有关宋时期程朱理学的描述,错误的是[]A.是儒、道、佛三家思想融合的产物B.二程的理学学说有唯心的一面C.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D.成为北宋起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高二历史
古代有一个佛偈故事:庙前佛幡随风而动,方丈以此考问众徒。甲徒曰:“风催幡动!”乙徒曰:“幡何动?分明是你心动!心动才有幡动!”。下面的思想与乙徒相近的是[]A.万物皆只有一个理-高二历史
古代有一个佛偈故事:庙前佛幡随风而动,方丈以此考问众徒。甲徒曰:“风催幡动!”乙徒曰:“幡何动?分明是你心动!心动才有幡动!”。下面的思想与乙徒相近的是:[]A.万物皆只有一个一-高二历史
“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桂枝叶叶外头寻。”这首诗反映了[]A.孟子的“仁政”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C.王阳明的“心学”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高三历史
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格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以下各项是我国古代思想家的言论、主张,其中与普罗泰格拉这一哲学思想相似的是-高三历史
(24分)某历史兴趣小组以“20世纪初中国的社会发展与女性解放”为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使用了以下材料,得出了相关结论。甲:图为兴趣小组根据汪盼玲《中国婚姻史》中-历史
“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下列文化现象的成因对应正确的是:[]A.启蒙思想家设想的“理想王国”的实现——浪漫主义文学出现B.启蒙运动进入高潮解放了人们的思想-高三历史
“僧问:如何解脱?禅师曰:谁缚汝?又问:如何是净土?禅师曰:谁诟汝?问:如何是涅般?禅师曰:谁将生死与汝?”与禅师观点相似的是[]A.孟子B.董仲舒C.朱熹D.王阳明-高二历史
下图为杭州八卦田遗址,在其南入口处今设一景墙浮雕,上刻南宋皇帝举行亲耕仪式、行籍田之礼的整个场景过程。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皇帝行籍田典礼的规模浩大隆重且气氛庄严肃穆。-高三历史
“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传习录》)材料认为加强道德修养的途径是[]A.知德合一B.格物致知C.致-高三历史
“孽海茫茫,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与禅宗这一理论类似的是[]A、老庄思想B、程朱理学C、陆王心学D、孔孟之道-高二历史
儒家思想能够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与它自身的不断改造和发展有密切关系,主要表现在()①孔子提出“仁”的思想②荀子主张礼法并施③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④朱熹提出“存-高三历史
(24分)思想解放运动有利于社会转型,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阅读材料,分析问题。材料一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的满足新兴地-高二历史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唐朝禅宗大师慧能(如图)的佛偈,其修炼的意境与下列哪种哲学吻合[]A.孔孟之学B.老庄哲学C.程朱理学D.陆王心学-高三历史
下列关于陆王心学的叙述,正确的是[]A.反对“存天理灭人欲”B.在维护封建道德上走向极端C.反对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D.在人格发展上没有积极意义-高二历史
自宋初开始,众多学者掀起了一场儒学复兴运动,就宇宙本原问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北宋中期的“二程”认为宇宙本原就是[]A、道德B、天理C、本心D、良知-高三历史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上述观点最有可能出自:[]A、程颐B、程颢C、朱熹D、王阳明-高二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材料一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胆小怕事),勇而无礼则乱,直-高二历史
阅读不同时期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的观点:材料1:程颐:“天下只是一个理”“万物皆是理”;朱熹:“存天理,去人欲”材料2:朱熹:“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高二历史
史学家张岱年称:“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为暗室一炬。”文中的“良知”是指[]A.内心善性B.自然规律C.社会规律D.天的意志-高三历史
王阳明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下列诗词中能体现这一意境的是[]A.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B.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C.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D.江流天地外,山色有-高三历史
儒家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它既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请回答:(1)孔子创立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什么?(1分)(2)汉武帝时期是-高二历史
(16分)民主政治理念是世界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未来的世界文化中,民主政治必定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民主政治的观念源远流长,从两河流域及希腊城邦,以-高三历史
“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这首诗反映了[]A、孟子的“仁政”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C、王阳明的“心学”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高二历史
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宋明理学家提出“‘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他们共同强调的是[]A.人的主观感受的重要性B.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C.知行合一的认识论D.人的客观存-高二历史
清代学者戴震曾猛烈抨击理学:“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按照他的逻辑,王守仁“杀人”的手段应是[]A.“存天理,去人欲”B.“知行合一”C.“发明本心”D.“致良知”-高三历史
“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这首诗反映了[]A、孟子的“仁政”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C、王阳明的“心学”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高三历史
某校高一学生准备编演“宋明理学”历史短剧,他为陆九渊设计的台词应该是[]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C.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D.经世致用,工商-高三历史
古代有一个佛偈故事:庙前佛幡随风雨动,方丈以此考问众徒。甲徒曰:“风催幡动!”乙徒曰:“幡何动分明是你心动!心动才有幡动!”下面的思想与乙徒相近的是[]A.万物皆只有一个理B.确-高三历史
理智、正义、节制、勇敢是“希腊四德”,仁、义、礼、智是“中国四德”,其共同点是A.注重修养B.强调等级C.主张民主D.关注人伦-高三历史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中国两千年来改朝换代二十多次,每一个朝代的帝王在方方面面都有兴有革,唯独教育政策一直没变,完全遵循汉武帝以儒为教的政策。”该观点说明在-高二历史
儒家思想体系中包含着中华民族的诸多优秀传统,主要包括()①以德治国②依法治国③贵贱有序④“仁”A.①②B.①③④C.①④D.①②③④-高二历史
关于陆王心学的评述,正确的是[]A、是对程朱理学的否定B、是儒学在宋明时期的新发展C、把握“理”和求“理”的方法与程朱理学是一样的,即格物致知D、良知靠后天的学习才能得到-高二历史
如果有人向陆九渊请教为学的方法和态度,他最有可能的回答是[]A、学问要求是尚实,方有助于国计民生B、学习先圣先贤的经验和心得C、要注重人内心的涵养工夫D、要勤于读书研究-高二历史
有人主张学问要自有心得:读孔子之书,必须与自己的经验相印证;如果心中不以为然,那么,即使是孔子之言,也不能承认就是对的。这种思想观念应是[]A.战国孟子学派B.西汉经学-高三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一、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此四语,当终身服膺。二、举止要安和,毋急遽怠缓;言语要诚实,毋欺妄-高三历史
古代有一个佛偈故事:庙前佛幡随风而动,方丈以此考问众徒。甲徒曰:“风催幡动!”乙徒曰:“幡何动?分明是你心动!心动才有幡动!”下面的思想与乙徒相近的是[]A.万物皆只有一个理B.-高二历史
如果让你组织高一学生编演“宋明理学”历史短剧,你为扮演陆九渊的学生设计的台词应该是[]A.制天命而用之B.天人感应,天人合一C.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D.父子君臣,天下之-高二历史
王守仁的思想核心是“致良知”。他认为修养的关键在于“致良知”。致,即实行。他所说的“良知”指[]A.心理自觉,扬善抑恶B.内心立志,知行合一C.恢复良心,学以至圣D.恢复善良,以-高三历史
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其求理的方法与其他三位不同的思想家是[]A、程颢B、程颐C、王守仁D、朱熹-高一历史
“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传习录》)材料认为加强道德修养的途径是[]A.知德合一B.格物致知C.致-高二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3分)时务学堂师生问答杨树谷(学生)问:孟子曰:“无罪而杀士,则大夫可以去;无罪而戮民,则士可以徙。”读书至此,不免有疑问。夫委贽为-高三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共9分)材料一守旧而维新、复古而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使正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高二历史
王阳明主张“内心反省”,克服“私欲”,以“致良知”,其本质意图是[]A.克服程朱理学的弊端B.修身养性,崇尚道德C.挽救封建统治危机D.实现儒学的道德化-高二历史
(20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用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为-高二历史
古代有一个佛偈故事:庙前佛幡随风而动,方丈以此考问众徒。甲徒曰:“风催幡动!”乙徒曰:“幡何动?分明是你心动!心动才有幡动!”下面的思想与乙徒相近的是[]A.万物皆只有一个理B.-高二历史
有一天,王阳明和一位朋友去郊外山林里游玩,有一段关于“花树的存在与否,与人内心感受有什么关系”的对话。在王阳明看来,花树的存在与否,全以人的主观感觉为转移。下列观点-高三历史
“有一位思想家和他的一位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时,那位朋友问他,山岩中美丽的花树,它们自生自长,与人心感觉与否并无关系,你认为呢?这位思想家却说:你来看此花树,它才存在-高二历史
返回顶部
题目简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26分)材料一儒家学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和演变。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创立了儒家思想。后来孟子和荀子初步发展了儒家-高二历史
题目详情
材料一 儒家学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和演变。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创立了儒家思想。后来孟子和荀子初步发展了儒家思想,在人性论方面,他们是一致的。西汉时期,为适应“休养生息”的时代要求,董仲舒改造了儒家思想,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1)材料一中共有3处说法不符合史实,请指出错误并予以改正。(6分)
材料二“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
(2)材料二的核心思想是什么?(2分)这一思想引起的改革在历史上有何影响?(6分)
材料三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南宋)朱熹《行宫便殿奏札》
(3)根据材料和所学,指出朱熹对儒家思想的态度并分析其本质目的。(4分)
材料四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明夷待访录•财计三》
(4)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述黄宗羲的思想主张。(6分)如果要给以上材料设一个主题,你认为最恰当的表述是什么?(2分)
答案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分)影响:儒学正统地位确立,有利于巩固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统一,有利于促进以儒学为主的民族历史文化的发展进步。但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6分,只答出一个方面的最多只得4分)
(3)态度:朱熹坚持儒家学说,认为儒家思想不可改变。本质目的: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4)反对君主专制,提倡君民平等;限制君权,建立自下而上的监督机构,以保证决策正确;反对重农抑商,提倡工商皆本;提倡经世致用,批判陈腐的伦理纲常等。(6分,前三点每点2分,如答出第4点可适当加分,但总分不得超过6分)标题:儒家思想的演变。(2分)
试题分析:(1)结合所学知识,伟大的思想家孔子生活在春秋后期;在人性论方面,孟子主张性本善,荀子主张性本恶;西汉时期,为适应汉武帝“大一统”的时代要求,董仲舒改造了儒家思想。
(2)注意材料信息“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大意是说凡是不在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之内的,不是孔子所传下来的学问(儒家),要断绝他们的进身之道(诸子百家之学),不要使他们的学说并进。邪僻之说不行于世,然后统治的法度可以统一明了,百姓知道应该如何做。这体现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观点。再一分为二的回答影响:儒学正统地位确立,有利于巩固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统一,有利于促进以儒学为主的民族历史文化的发展进步。但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3)原文大意是说:至于谈论天下的道理,要众多精妙细致入微,而又各有侧重,从古到今,不能够改变,这样的事只有古代的圣人才能做到,因此,他们所有的言行,没有不可以成为全天下后世人不变的真理的。
反映了朱熹坚持儒家学说,认为儒家思想不可改变。本质目的: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4)原文大意是说:士儒们不体察国情民情,认为工业和商业是所有产业中最不重要的,妄加批判压制工商业。工业可以提供君王所想要的东西,商业又使他想要的东西可以买得到,工业和商业也都是重要的行业啊。说明黄宗羲反对重农抑商,提倡工商皆本,结合所学知识,他还主张反对君主专制,提倡君民平等;限制君权,建立自下而上的监督机构,以保证决策正确;提倡经世致用,批判陈腐的伦理纲常等。以上材料反映了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