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3分)时务学堂师生问答杨树谷(学生)问:孟子曰:“无罪而杀士,则大夫可以去;无罪而戮民,则士可以徙。”读书至此,不免有疑问。夫委贽为-高三历史

题目简介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3分)时务学堂师生问答杨树谷(学生)问:孟子曰:“无罪而杀士,则大夫可以去;无罪而戮民,则士可以徙。”读书至此,不免有疑问。夫委贽为-高三历史

题目详情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3分)
时务学堂师生问答
杨树谷(学生)问:孟子曰:“无罪而杀士,则大夫可以去;无罪而戮民,则士可以徙。”读书至此,不免有疑问。夫委贽为臣,当临难无苟免,何得不谏君于过,而竟去云乎哉?虽曰当时人主不足以有为,而臣道不可不尽也明矣。孟子之意究竟何如?
教习梁(启超)批:《记》曰:“非特君择臣也,即臣亦择君。”又曰:“君使臣以礼。”夫臣者也,与君同办民事者也……六经之中,言此等道理者极多,决不为怪异也。自秦以后君权日尊,而臣之自视,以为我实君之奴隶。凡国事之应损应益,君之所为应直谏犯颜者,而皆缄默阿谀为能,奴颜卑屈以容乐于其君,而“名节”二字扫地尽矣。至于今日,士气所以萎靡不振,国事所以衰,罔不由是。此实千古最大关键矣。其亦未闻孟子之大义焉耳!
问题
你认为杨树谷产生这种疑问最直接的依据可能是什么?(3分)
梁启超是通过什么方式进一步论证孟子关于君臣关系思想的?(4分)
结合秦汉以来的历史,你认为梁启超的分析有没有道理?在你看来时务学堂师生以此为题展开议论的真实用意何在?(6分)
题型:简答题难度:中档来源:不详

答案


(1)孟子所说的这段话与中国历史上君主专制体制下的君臣关系有矛盾之处。
(2)正论---援引儒家经典《礼记》中的言论并指出,“六经之中,言此等道理者极多,决不为怪也”,以此说明孟子的言论是符合儒家思想的。
反论---从秦朝以后君臣关系的变化说明它违背了孟子和儒家的思想。
(3)有道理。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和焚书坑儒、西汉“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宋朝朱熹理学、元明清时期的专制皇权和思想控制都与孟子的思想相悖。
用意:其一、托孔孟之道为推行维新变法制造历史依据。借儒家倡导的君臣关
系,论证其政治主张----君主立宪制的合理性。

试题分析:第(1)问,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在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皇帝的权力至高无上,皇帝对群臣有绝对的控制权,而孟子则认为臣可以不听君的旨意,孟子所说的这段话与中国历史上君主专制体制下的君臣关系有矛盾之处;第(2)问,“《记》曰:“非特君择臣也,即臣亦择君。”又曰:“君使臣以礼。”夫臣者也,与君同办民事者也……六经之中,言此等道理者极多,决不为怪异也”这是梁启超引用儒家经典来说明孟子的观点;“自秦以后君权日尊,而臣之自视,以为我实君之奴隶。凡国事之应损应益,君之所为应直谏犯颜者,而皆缄默阿谀为能,奴颜卑屈以容乐于其君,而“名节”二字扫地尽矣’这是梁启超举秦以后的实例来论证;第(3)问,孟子的话是有道理,历代很多加强专制的措施与孟子的主张相悖;其目的要联系梁启超的主要功绩来思考,要围绕戊戌变法来回答,是为变法服务的,为限制君权建立君主立宪制提供依据。
点评:分析百日维新的特点。
(1)从方式上看:变法要用西方和日本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技术、军事制度模式,对中国传统的旧制度进行改革。
(2)从宗旨上看:是要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有一定程度的政治权利,促进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在渐进的变革中.建立资产阶级国家,从根本上实现国家的独立富强。
(3)从内容上看:变法的内容与维新派的主张有差距,维新派与康有为的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政治主张,在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颁布的诏令中没有此内容,表现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4)从范围上看:局限在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广大人民群众,因而没有形成变革旧制的巨大社会力量。

更多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