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课网
首页
数学
语文
英语
化学
物理
政治
历史
生物
首页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林类①年且百岁,底春被裘,拾遗穗于故畦,并歌并进。孔子适卫,望之于野,顾谓弟子曰:“彼叟可与言者,试往讯之。”子贡请行。逆之垅端,面之而-高三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林类①年且百岁,底春被裘,拾遗穗于故畦,并歌并进。孔子适卫,望之于野,顾谓弟子曰:“彼叟可与言者,试往讯之。”子贡请行。逆之垅端,面之而-高三语文
题目简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林类①年且百岁,底春被裘,拾遗穗于故畦,并歌并进。孔子适卫,望之于野,顾谓弟子曰:“彼叟可与言者,试往讯之。”子贡请行。逆之垅端,面之而-高三语文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林类
①
年且百岁,底春被裘,拾遗穗于故畦,并歌并进。
孔子适卫,望之于野,顾谓弟子曰:“彼叟可与言者,试往讯之。”
子贡请行。逆之垅端,面之而叹曰:“先生曾不悔乎?而行歌拾穗?”林类行不留,歌不辍。子贡叩之不已,乃仰而应曰:“吾何悔邪?”子贡曰:“先生少不勤行,长不竞时,老无妻子,死期将至,亦有何乐而拾穗行歌乎?”林类笑曰:“吾之所以为乐,人皆有之,而反以为忧。少不勤行,长不竞时,故能寿若此,老无妻子,死期将至,故能乐若此。”子贡曰:“寿者人之情,死者人之恶。子以死为乐,何也?”
林类曰:“死之与生,一往一反。故死于是者,安知不生于彼?故吾安知其不相若矣?
吾又安知营营而求生非惑乎?亦又安知吾今之死不愈昔之生乎?”
子贡闻之,不喻其意,还以告夫子。夫子曰:“吾知其可与言,果然;然彼得之而不尽者也。”
子贡倦于学,告仲尼曰:“愿有所息。”
仲尼曰:“生无所息。”
子贡曰:“然则赐
②
息无所乎?”
仲尼曰:“ 有焉耳。望其圹
③
,则知所息矣。”子贡曰:“大哉死乎!君子息焉,小人伏焉。”
仲尼曰:“赐!汝知之矣。人胥
④
知生之乐,未知生之苦;知老之惫,未知老之佚;知死之恶,未知死之息也。晏子曰:'善哉,古之有死也!仁者息焉,不仁者伏焉。'死也者,德之徼
⑤
也。古者谓死人为归人。夫言死人为归人,则生人为行人矣。行而不知归,失家者也。
一人失家,一世非之;天下失家,莫知非焉
。有人去乡土、离六亲、废家业、游于四方而不归者,何人哉?世必谓之为狂荡之人矣。又有人钟贤世、矜巧能、修名誉、夸张于世而不知已者,亦何人哉?世必以为智谋之士。此二者,胥失者也,而世与一不与一。唯圣人知所与,知所去。”
(选自《列子
⑥
·瑞》)
[注]①林类:古代隐士,事迹不详。②赐:子贡之名。③圹:坟墓。④胥:皆;都。⑤徼:求取。⑥列子:战国时期郑国人,学说属于道家之流。《列子》为道教经典之一。
1.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且百岁,底春
被
裘 被:穿着
B.子贡闻之,不
喻
其意 喻:明白
C.一人失家,一世
非
之 非:不是
D.有人钟贤世、
矜
巧能 矜:自夸
2.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都属于古人对待死亡的达观认识的一组是( )
①死期将至,亦有何乐 ②老无妻子,死期将至,故能乐若此
③死之与生,一往一反 ④死于是者,安知不生于彼
⑤知生之乐,未知生之苦⑥死也者,德之徼也
A.①④⑤
B.②④⑥
C.①③④
D.③⑤⑥
3.对原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列子用林类的故事告诉人们,以求生为快乐,也许正是人们忧虑的根源;超越生与死来看待人生,也许才能像林类那样充满快乐。
B.人们恋生惧死是因为留恋这属于自己的唯一一次的生命,而在林类看来,人人都会死,死后还会在别处重生,所以死亡没有什么可怕的。
C.列子用“子贡倦于学”的故事告诉人们,生命是与辛劳相伴的,唯有死亡才是彻底的休息和解脱,才能使人回到安宁的状态之中。
D.孔子认为,无论“狂荡之士”还是“智谋之士”都是有过失的,只有圣人才知道要赞扬其中的哪一种人,反对其中的哪一种人。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孔子适卫,望之于野,顾谓弟子曰:“彼叟可与言者,试往讯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又安知营营而求生非惑乎?亦又安知吾今之死不愈昔之生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人失家,一世非之;天下失家,莫知非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难度:偏难
来源:0128 模拟题
答案
1.C
2.B
3.D
4.(1)孔子到卫国去,在田野上看见了他,回头对学生说:"那位老人是个值得对话的人,试试去问问他。
(2)我又怎么知道力求生存而忙忙碌碌不是头脑糊涂呢?同时又怎么知道我现在的死亡不比过去活着更好些呢?
(3)一个人抛弃了家庭,所有世上的人都反对他;天下的人都抛弃了家庭,却没有人知道反对。
上一篇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陈
下一篇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舞
搜索答案
更多内容推荐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孟子去齐,充虞①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高三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书博鸡者事(节选)(明)高启博鸡者袁①人,素无赖,不事产业,日抱鸡呼少年博市中。任气好斗,诸为里侠者皆下之。元至正间,袁有守多惠政,民甚爱-高三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袁安,字邵公,汝南汝阳人也。安为人严重有威,见敬于州里。初为县功曹,奉檄诣从事,从事因安致书于令。安曰:“公事自有邮驿,私请则非功曹所-高三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感二鸟赋韩愈贞元十一年,五月戊辰,愈东归。癸酉,自潼关出,息于河之阴。时始去京师,有不遇时之叹。见行有笼白乌、白鸲鹆而西者,号于道曰-高二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卢钧,字子和,范阳人。元和四年进士擢第,又书判拔萃,调补校书郎,累佐诸侯府。大和五年,迁左补阙。与同职理宋申锡之枉,由是知名。开成元-高三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武帝时,齐人有东方生名朔,以好古传书,爱经术,多所博观外家之语。朔初入长安,至公车上书,凡用三千奏牍。公车令两人共持举其书,仅然能胜-高二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河墅记(清)戴名世江北之山,蜿蜒磅礴,连亘数州,其奇伟秀丽绝特之区,皆在吾县。县治枕山而起,其外林壑幽深,多有园林池沼之胜。出郭循山之麓-高二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汉七年,韩王信反,高帝自往击之。至晋阳,闻信与匈奴欲共击汉,上大怒,使人使匈奴,匈奴匿其壮士肥牛马,但见老弱及赢畜。使者十辈来,皆言-高三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鲁悉达,字志通,扶风郡人也。祖斐,齐通直散骑常侍、安远将军、衡州刺史,阳塘侯。父益之,梁云麾将军,新蔡、义阳二郡太守。悉达幼以孝闻,-高三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催科①[明]江盈科为令之难,难于催科。催科与抚字②,往往相妨,不能相济。阳城③以拙蒙赏,盖由古昔为然,今非其时矣!国家之需赋也,如枵腹④-高三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义田记[宋]钱公辅范文正公,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成施之。方贵显时,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高三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文木先生传程晋芳先生姓吴氏,讳敬梓,字敏轩,一字文木,全椒人。世望族,科第仕宦多显者。先生生而颖异,读书才过目,辄能背诵。稍长,补学-高二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陶渊明君讳嘉,字万年,江夏鄂人也。君少失父,奉母、二弟居。娶大司马长沙桓公陶侃第十女,闺门孝友,人无能间,-高三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触蛮之战,蜗角之争庄周魏莹与田侯牟①约,田侯牟背之。魏莹怒,将使人刺之。犀首公孙衍②闻而耻之,曰:“君为万乘之君也,而以匹夫从仇。衍请受-高二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高三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登楼赋王粲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览斯宇之所处兮,实显敞而寡仇。挟清漳之通浦兮,倚由沮之长洲。背坟衍之广陆兮,临皋隰之沃流。北弥-高二语文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题。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高三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杜环,字叔循。其先庐陵人,侍父一元游宦江东,遂家金陵。环尤好学,工书,重然诺,好周人急。父友兵部主事常允恭,死于九江,家破。其母张-高三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朱晖字文季,南阳宛人也。晖早孤,年十三,王莽败,天下乱,与外氏家属从田间奔入宛城。遭遇群贼,白刃劫诸妇女,略夺衣物。昆弟宾客皆惶迫,-高三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刘行本,沛人也。行本起家武陵国常侍,寓居京兆之新丰。每以诵读为事,精力忘疲,虽衣食乏绝,晏如也。性刚烈,有不可夺之志。高祖为丞相,尉-高二语文
阅读下面《论语》的选段,回答问题。孔子与子路、曾皙、冉有等弟子谈志向时,曾皙说到他的志向一节:“点,尔何如?”鼓瑟希(同稀,稀疏),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高一语文
文言文阅读。杨景行,字贤可,吉安太和州人。登延佑二年进士第,授赣州路会昌州判官。会昌民素不知井饮,汲于河流,故多疾病;不知陶瓦,以茅覆屋,故多火灾。景行教民穿井以-高一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楚人伐宋以救郑。宋公①将战。大司马固谏曰:“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也已。”弗听。冬十一月已已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高三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李贺小传李商隐京兆杜牧为李长吉集叙,状长吉之奇甚尽,世传之。长吉姊嫁王氏者,语长吉之事尤备。长吉细瘦,通眉,长指爪。能苦吟疾书,最先-高三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卜天璋,字君璋,洛阳人。幼颖悟,长负直气,读书史,识成败大体。至元中,为南京府史。时河北饥民数万人,集河上欲南徙,有诏令民复业,勿渡-高三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先祖事略王士祯山人名士祯,姓王氏,字于真,青州诸城人。始祖讳责迁,济南新城著藉焉,称琅瑯公。后逊居新城之曹村,为某大姓佣作。一日大-高三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湖南文征》序曾国藩吾友湘潭罗君研生,以所编撰《湖南文征》百九十卷示余,而属为序其端。国藩陋甚,齿又益衰,奚足以语文事?窃闻古之文,初-高三语文
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董槐,字庭植,濠州定远人。少喜言兵,阴读孙武、曹操之书。槐貌甚伟,广颡而丰颐,又美髯,论事慷慨,自方诸葛亮、周瑜。父永,遇槐严,闻-高三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醉书斋记于堂左岔一室,为书斋。明窗素壁,泊如是也。条几二,一称笔墨,一置香炉、茗碗之属。竹床一,坐以之;木榻一,卧以之。书架书筒各四-高三语文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徐九思,贵溪人。嘉靖中,授句容知县。始视事,恂恂若不能。俄有吏袖空牒窃印者,九思擿其奸,论如法。郡吏为叩头请,不许,于是人人惴恐。为-高三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题。王裒①,字伟元,城阳营陵人也。祖脩,有名魏世。父仪,高亮雅直,为文帝司马。东关之役,帝问于众曰:“近日之事,谁任其咎?”仪对曰:“责在元帅。-高三语文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5题。孙权,字仲谋。兄策既定诸郡,时权年十五,以为阳羡长。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建安)五年,策薨,以事授权,权哭未及息,策长史张昭谓权曰:“孝-高二语文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民无廉耻,不可治也,非修礼义,廉耻不立。民不知礼义,法弗能正也,非崇善废丑,不向礼义。无法不可以为治也,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法能杀不孝-高三语文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杨王孙者,孝武时人也。家业千余,厚自奉,养生,亡所不致。及病且终,先令其子,曰:“吾欲裸葬,以反吾真,必亡易吾意。死则为布囊盛尸,入地七尺,既-高一语文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赵尚宽,字济之,河南人,参知政事安仁子也。知平阳县。邻邑有大囚十数,破械夜逸,杀居民,将犯境,尚宽趣尉出捕,曰:“盗谓我不能来,方怠惰,-高三语文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高登,字彦先,漳浦人。少孤,力学,持身以法度。绍兴二年,廷对,极意尽言,无所顾避,有司恶其直,授富川主簿,复命兼贺州学事。学故有田舍,-高三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勃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动、励才藻相类。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此王氏三珠树也。”沛王素闻其名,召为沛-高二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清河王太傅辕固生者,齐人也。以治诗,孝景时为博士。与黄生争论景帝前。黄生曰:“汤武非受命,乃弒也。”辕固生曰:“不然。夫桀纣虐乱,天下-高三语文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问题。白少傅居易,文章冠世,不跻大位。先是,刘禹锡大和中为宾客时,李太尉德裕同分司东都。禹锡谒于德裕曰:“近曾得白居易文集否?”德裕曰:“累有相示,别-高三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樊英字季齐,南阳鲁阳人也。少受业三辅,兼明五经。隐于壶山之阳,受业者四方而至。州郡前后礼请不应;公卿举其贤良方正、有道,皆不行。安-高三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一4题。寇恂字子翼,上谷昌平人也,世为著胜。光武南定河内,而更始大司马朱鱿等盛兵据洛阳。光武难其守,问于邓禹曰:“诸将谁可使守河内者?”禹曰:“昔-高三语文
阅读《游褒禅山记》(节选),完成1~4题。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高三语文
阅读下面的《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①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论语·述而》)②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高二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宋人使乐婴齐告急于晋,晋侯欲救之。伯宗曰:“不可。古人有言曰:‘虽鞭之长,不及马腹。’天方授楚,未可与争。虽晋之强,能违天乎?谚曰:‘高下在-高一语文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高二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蚊对(明)方孝孺天台生困暑,夜卧絺帷中,童子持翣①飏于前,适甚就睡。久之,童子亦睡,投翣倚床,其音如雷。生惊寤,以为风雨且至也。抱膝而坐-高三语文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关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高三语文
阅读《归去来兮辞》,完成1~4题。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高三语文
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答刘仲鲁书(清)马其昶⑴往吾与足下游,至乐也。无旬日不见,见未尝不善相旌,过相敕也,不见未尝不思也。别久矣,吾之情犹是也。前足下过此,甚喜,以-高三语文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6题。与韩荆州书李白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何令人之景慕,一至于此耶!岂不以有周公之风,躬吐握之事,使海内豪-高二语文
返回顶部
题目简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林类①年且百岁,底春被裘,拾遗穗于故畦,并歌并进。孔子适卫,望之于野,顾谓弟子曰:“彼叟可与言者,试往讯之。”子贡请行。逆之垅端,面之而-高三语文
题目详情
林类①年且百岁,底春被裘,拾遗穗于故畦,并歌并进。孔子适卫,望之于野,顾谓弟子曰:“彼叟可与言者,试往讯之。”子贡请行。逆之垅端,面之而叹曰:“先生曾不悔乎?而行歌拾穗?”林类行不留,歌不辍。子贡叩之不已,乃仰而应曰:“吾何悔邪?”子贡曰:“先生少不勤行,长不竞时,老无妻子,死期将至,亦有何乐而拾穗行歌乎?”林类笑曰:“吾之所以为乐,人皆有之,而反以为忧。少不勤行,长不竞时,故能寿若此,老无妻子,死期将至,故能乐若此。”子贡曰:“寿者人之情,死者人之恶。子以死为乐,何也?”
林类曰:“死之与生,一往一反。故死于是者,安知不生于彼?故吾安知其不相若矣?吾又安知营营而求生非惑乎?亦又安知吾今之死不愈昔之生乎?”
子贡闻之,不喻其意,还以告夫子。夫子曰:“吾知其可与言,果然;然彼得之而不尽者也。”
子贡倦于学,告仲尼曰:“愿有所息。”
仲尼曰:“生无所息。”
子贡曰:“然则赐②息无所乎?”
仲尼曰:“ 有焉耳。望其圹③,则知所息矣。”子贡曰:“大哉死乎!君子息焉,小人伏焉。”
仲尼曰:“赐!汝知之矣。人胥④知生之乐,未知生之苦;知老之惫,未知老之佚;知死之恶,未知死之息也。晏子曰:'善哉,古之有死也!仁者息焉,不仁者伏焉。'死也者,德之徼⑤也。古者谓死人为归人。夫言死人为归人,则生人为行人矣。行而不知归,失家者也。一人失家,一世非之;天下失家,莫知非焉。有人去乡土、离六亲、废家业、游于四方而不归者,何人哉?世必谓之为狂荡之人矣。又有人钟贤世、矜巧能、修名誉、夸张于世而不知已者,亦何人哉?世必以为智谋之士。此二者,胥失者也,而世与一不与一。唯圣人知所与,知所去。”
(选自《列子⑥·瑞》)
[注]①林类:古代隐士,事迹不详。②赐:子贡之名。③圹:坟墓。④胥:皆;都。⑤徼:求取。⑥列子:战国时期郑国人,学说属于道家之流。《列子》为道教经典之一。
1.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且百岁,底春被裘 被:穿着
B.子贡闻之,不喻其意 喻:明白
C.一人失家,一世非之 非:不是
D.有人钟贤世、矜巧能 矜:自夸
2.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都属于古人对待死亡的达观认识的一组是( )
①死期将至,亦有何乐 ②老无妻子,死期将至,故能乐若此
③死之与生,一往一反 ④死于是者,安知不生于彼
⑤知生之乐,未知生之苦⑥死也者,德之徼也
A.①④⑤
B.②④⑥
C.①③④
D.③⑤⑥
3.对原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列子用林类的故事告诉人们,以求生为快乐,也许正是人们忧虑的根源;超越生与死来看待人生,也许才能像林类那样充满快乐。
B.人们恋生惧死是因为留恋这属于自己的唯一一次的生命,而在林类看来,人人都会死,死后还会在别处重生,所以死亡没有什么可怕的。
C.列子用“子贡倦于学”的故事告诉人们,生命是与辛劳相伴的,唯有死亡才是彻底的休息和解脱,才能使人回到安宁的状态之中。
D.孔子认为,无论“狂荡之士”还是“智谋之士”都是有过失的,只有圣人才知道要赞扬其中的哪一种人,反对其中的哪一种人。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孔子适卫,望之于野,顾谓弟子曰:“彼叟可与言者,试往讯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又安知营营而求生非惑乎?亦又安知吾今之死不愈昔之生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人失家,一世非之;天下失家,莫知非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2.B
3.D
4.(1)孔子到卫国去,在田野上看见了他,回头对学生说:"那位老人是个值得对话的人,试试去问问他。
(2)我又怎么知道力求生存而忙忙碌碌不是头脑糊涂呢?同时又怎么知道我现在的死亡不比过去活着更好些呢?
(3)一个人抛弃了家庭,所有世上的人都反对他;天下的人都抛弃了家庭,却没有人知道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