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课网
首页
数学
语文
英语
化学
物理
政治
历史
生物
首页
> 阅读文章,回答1—4题。庆历三年秋,天子开天章阁,召政事之臣八人,问治天下其要有几,施于今者宜何先,使坐而书以对。八人者皆震恐失位,俯伏顿首,言此非愚臣所能及,惟陛-高一语文
阅读文章,回答1—4题。庆历三年秋,天子开天章阁,召政事之臣八人,问治天下其要有几,施于今者宜何先,使坐而书以对。八人者皆震恐失位,俯伏顿首,言此非愚臣所能及,惟陛-高一语文
题目简介
阅读文章,回答1—4题。庆历三年秋,天子开天章阁,召政事之臣八人,问治天下其要有几,施于今者宜何先,使坐而书以对。八人者皆震恐失位,俯伏顿首,言此非愚臣所能及,惟陛-高一语文
题目详情
阅读文章,回答1—4题。
庆历三年秋,天子开天章阁,召政事之臣八人,问治天下其要有几,施于今者宜何先,使坐而书以对。八人者皆震恐失位,俯伏顿首,言此非愚臣所能及,惟陛下所欲为,则天下幸甚。于是诏书屡下,劝农桑,举贤才。其明年三月,遂诏天下皆立学,置学官之员。然后海隅徼
①
塞,四方万里之外,莫不皆有学。呜呼,盛矣!
庆历三年秋天,皇帝开设天章阁,召见主持政务的八位大臣,问治理天下的关键在哪几个方面,在当今应该最先做什么,让大臣们坐着写下来回答。八个人都惊恐万分,离开座位,俯身叩头,说这些不是我们这些臣子能够想到的,只要(施行)陛下您想做的,那么就天下的大幸了。于是(皇帝)多次颁下诏书,鼓励农桑,举荐贤才。第二年三月,就颁布诏书(要求)天下都兴办学校,任命主管办学的官员。这之后从海滨到边塞,四方万里之外,没有不兴办学校的。哎呀,(那声势也够)浩大了!
学校,王政之本也。古者致治之盛衰,视其学之兴废。《记》曰:“国有学,遂有序,党有痒,家有塾。”
此三代极盛之时大备之制也
。宋兴,盖八十有四年,而天下之学始克大立,岂非盛美之事,须其久而后至于大备欤?是以诏下之日,臣民喜幸,
而奔走就事者以后为羞
。其年十月,吉州之学成。州旧有夫子庙,在城之西北。今知州事李侯至也,谋与州人迁而大之,以为学舍。事方上请而诏已下,学遂以成。
学校,是帝王治政的根本。古时候治政的兴盛衰败,(就)看是否重视兴办学校。《记》记载:“国有学,遂有序,党有庠,家有塾。”这是(夏商周)三代极为昌盛时非常完备的制度。宋朝建立,大概有八十四年了,但是天下的学校,才开始大规模地兴建,(这)难道不是一件极好的事,需要一段长久的时间之后(才能)达到完备吗?因此诏书下达的那天,臣民们欢喜欣幸,(那些)为兴办学校竭力奔走的人,都以落在别人之后为羞耻。这年十月,吉州的学校落成了。吉州原来有夫子庙,在县城的西北。现在掌管吉州事务的李侯到任,和吉州人商量搬迁并扩大夫子庙,把(它)作为校舍。这件事情刚刚上报请示,诏书就已下达,学校就因此建成了。
李侯治吉,敏而有方。其作学也,
吉之士率其私钱一百五十万以助
。用人之力积二万二千工,而人不以为劳;其良材坚甓
②
之用凡二十二万三千五百,而人不以为多。既成,而来学者常三百余人。
李侯治理吉州,(处事)敏捷而有方略。他兴办学校,吉州的读书人凑集他们个人的钱一百五十万来资助。所用的人力总共达二万二千个人工,但吉州人却不把(这)当作辛苦事。(修建学校)所用上好的木材和坚实的砖瓦,总共达二十二万三千五百,但吉州人却不把(这)当作花费多。(学校)建成之后,来求学的人常有三百多人。
予世家于吉,而滥官于朝,进不能赞扬天子之盛美,退不得与诸生揖让乎其中。然予闻教学之法,本于人性,磨揉迁革,使趋于善;其勉于人者勤,其入于人者渐;善教者以不倦之意,须迟久之功,至于礼让兴行,而风俗纯美,然后为学之成。
惟后之人,毋废慢天子之诏而怠以中止
。幸予他日因得归荣故乡,而谒于学门,将见吉之士,皆道德明秀而可为公卿。问于其俗,婚丧饮食皆中礼节。入于其里,长幼相孝慈于其家。行于其郊,少者扶其羸老、壮者代其负荷于道路。周览学舍,思咏李侯之遗爱,不亦美哉!故于其始成也,刻辞于石,而立诸其庑以俟。
我家世代居于吉州,(我)在朝廷充数担任官职,进不能颂扬皇帝的盛大美好,退不能与读书人在朝中相互礼让。然而我听说教学的法则,(要)从人性出发,(通过)磨练改变,使(人)趋向善;学校教育要勤于鼓励人,要逐渐影响人;善于教人的人以诲人不倦的态度,要有长久的付出,达到礼让之风盛行,风俗纯美,这之后办学才有成效。希望后人不要废止怠慢皇帝的诏命,懈怠而中途停止。希望我日后能荣归故里,到学校拜谒,将要看到吉州的读书人都品德卓异可以做公卿大臣。询问乡里的风俗,婚丧饮食方面都符合礼节。来到乡里,(看到)长幼在家行慈尽孝。行走在田野上,(看到)年轻人搀扶着老弱的人、强壮的人在路上替他们背着重物。看遍学舍,(就会)思慕称赞李侯留给我们的爱心,不也很美吗!所以在学校落成的时候(写下这篇文章),将它刻写在石碑之上,立在厢庑之下来等待(后人读到它)。(取材于欧阳修《吉州学记》)
【注】①徼:读jiào,边界。②甓:读pì,砖。
1.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问治天下其
要
有几——要:关键
B.今
知
州事李侯至也——知:掌管
C.其
作
学也——作:兴办
D.而
滥
官于朝——滥:过度答案: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粗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施
于
今者宜何先/此非孟德之困
于
周郎者乎
B.学校,王政
之
本也/风
之
积也不厚
C.
既
成,而来学者常三百余人/
既
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D.壮者代
其
负荷于道路/
其
为惑也,终不解矣
3.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庆历三年,皇帝多次颁下诏书,鼓励农桑,举荐贤才,第二年要求天下都要兴办学校。
B.学校是帝王治政的根本,从古代是否重视兴办学校,可以推知朝廷治政的兴盛和衰败。
C.教育的法则是从人性出发,使人向善,达到礼让之风兴盛,风俗纯美,才算办学成功。
D.作者晚年荣归故里后,亲眼目睹吉州读书人品德卓异,社会风气改变,成了礼仪之乡。
4.翻译下列文中语句。
①此三代极盛之时大备之制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吉之士率其私钱一百五十万以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惟后之人,毋废慢天子之诏而怠以中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难度:中档
来源:0123 月考题
答案
1.D
2.C
3.D
4.①答案:这是(夏商周)三代极为昌盛时非常完备的制度
②答案:吉州的读书人凑集他们个人的钱一百五十万来资助
③答案:希望后人不要废止怠慢皇帝的诏命,懈怠而中途停止
上一篇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问题。白少傅
下一篇 :
阅读文字,完成题目。甲季氏富于
搜索答案
更多内容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汉士择所从汉自中平黄巾之乱,天下震扰,士大夫莫不择所从,以为全身远害之计,然非豪杰不能也。荀彧少时,以颍川四战之地,劝父老亟避之,乡-高三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1~5小题。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高一语文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樊哙传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击泗水监-高一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答段缝书王安石段君足下:某在京师时,尝为足下道曾巩善属文,未尝及其为人也。还江南,始熟而慕焉友之,又作文粗道其行。惠书以所闻诋巩行-高二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甲】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昊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高一语文
文言文阅读。罗企生,字宗伯,豫章人也。多才艺。初拜佐著作郎,以家贫亲老,求补临汝令,刺史王凝之请为别驾。殷仲堪之镇江陵,引为功曹。累迁武陵太守。未之郡而桓玄攻仲堪-高三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高一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常秩传常秩,字夷甫,颍州汝阴人。举进士不中,屏居里巷,以经术著称。嘉祐中,赐束帛,为颍州教授,除国子直讲,又以为大理评事;治平中,-高二语文
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王商字子威。商少为太子中庶子,以肃敬敦厚称。父薨,商嗣为侯,推财以分异母诸弟,身无所受,居丧哀戚。于是大臣荐商行可以励群臣,义足-高二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阅读《论语》中的两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一)“然则管仲知礼乎?”(子)曰:“邦君树塞门,管仲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仲亦有反坫。管仲-高三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季布者,楚人也。为气任侠,有名于楚。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及三族。布匿濮阳周氏,周氏曰:“汉求将-高一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曼卿,讳延年,姓石氏,其上世为幽州人。幽州入于契丹,其祖自成始以其族闲走南归。天子嘉其来,将禄之,不可,乃家于宋州之宋城。父讳补之,-高三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①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高一语文
阅读下面的完成,1~4题。王朴字文伯,东平人也。少举进士,为校书郎,依汉枢密使杨邠。邡与王章、史弘肇等有隙,朴见汉兴日浅,隐帝年少孱弱,任用小人,而邠为大臣,与将相-高三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庖丁解牛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文-高二语文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崇之。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高一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申甫传汪琬申甫,云南人,任侠有口辩。为童子时,尝系鼠媐①于途。有道人过之,教甫为戏。遂命拾道旁瓦石,四布于地,投鼠其中,鼠数奔突不-高三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送李愿归盘谷序韩愈太行之阳有盘谷。盘谷之间,泉甘而土肥,草木丛茂,居民鲜少。或曰:“谓其环两山之间,故曰‘盘’。”或曰:“是谷也,宅幽而势阻-高三语文
岑文本,字景仁,邓州棘阳人。祖善方,后梁吏部尚书,更家江陵。父之象,仕隋为邯郸令,坐为人讼,不得申。文本年十四,诣司隶理冤,辨对哀畅无所诎。众属目,命作《莲华赋》,-高二语文
文言文阅读。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至栘中厩监。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天汉元年,-高二语文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4题。义侠顷有仕人为畿尉,尝任贼曹①。有一贼系械,狱未具。此官独坐厅上,忽告曰:“某非贼,顾非常辈。公若脱我之罪,奉报有日。”此公视状貌不群-高三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警悟,读书数过辄成诵。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常惊,以为一日千里。举进士,调叶县尉。熙宁初-高二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尊经阁记[明]王守仁经,常道也,其在于天谓之命,其赋于人谓之性,其主于身谓之心。心也,性也,命也,一也。通人物,达四海,塞天地,亘古今-高三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守望社题词[明]陈宏绪予读东鲁王祯书,载所为河北锄社,心好之。其社以十家为率,先合治一家田,是家供其饮食毕,则以次合治诸家。不旬日,诸-高三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说车赠杨诲之①柳宗元杨诲之将行,柳子起而送之门,有车过焉,指焉而告之曰:“若知是之所以任重而行于世乎?材良而器攻,圆其外而方其中然也。材-高三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姚柬之,字伯山,桐城人。柬之少负异才,从族祖鼐学,道光二年进士。授河南临漳知县,屡决疑狱。县民张鸣武控贼杀妻,称贼攀二窗棂入室,柬之-高三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邓攸字伯道,平阳襄陵人也。攸七岁丧父,寻丧母及祖母,居丧九年,以孝致称。清和平简,贞正寡欲。初,祖父殷有赐官,敕攸受之。后太守劝攸去-高三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垓下悲歌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而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高二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自欢喜台拾级而升,凡九折,尽三百余级,始登毗卢顶。顶上为寺一百二十,丹碧错落,嵌入岩际。庵寺皆精绝,莳花种竹,如江南人家别墅。时牡丹-高三语文
阅读下面的两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孟子·离娄下》)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高三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率性篇第八(节选)王充论人之性,定有善有恶。其善者,固自善矣;其恶者,故可教告率勉,使之为善。凡人君父,审观臣子之性,善则养育劝率,无-高三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l~5题。道光癸卯闰秋,吾妻秋芙来归。秋芙好棋,而不甚精,每夕必强余手谈,或至达旦。余戏举朱彝尊词云:“簸钱斗草①已都输,问持底今宵偿我?”秋芙故饰-高三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韩林,京兆长安人。工文辞,举贤良。玄宗在东宫,令条对国政,与校书郎赵冬曦并中乙科,擢左补阙,判主爵员外郎。进至礼部侍郎,知制诰。出-高三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乐恢字伯奇,京兆长陵人也。父,为县吏,得罪于令,收将杀之。恢年十一,常俯伏寺门,昼夜号泣。令闻而矜之,即解出亲。恢长好经学,事博士焦-高三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臧盾字宣卿,东莞莒人。父未甄,博涉文史,有才干,少为外兄汝南周顒所知。宋末,起家为领军主簿,所奉即齐武帝。高祖平京邑,霸府建,引为骠-高三语文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①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②子游问孝。子-高一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4题。荀彧字文若,颖川颖阴人也。彧年少时,南阳何颙异之,曰:“王佐才也。”永汉元年,举孝廉,拜守宫令。董卓之乱,求出补吏。除亢父令,遂弃官归。-高三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杨廷璋字温玉,真定人。家世素微贱,有姊寡居京师,周祖微时,欲聘之,姊以告廷璋。廷璋往见周祖,归谓姊曰:“此人姿貌异常,不可拒。”姊乃从之-高三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明公恕斋尝为献县令,良吏也。官太平府时,有疑狱,易服自察访之。偶憩小庵,僧年八十余矣,见公合十肃立,呼其徒具茶。徒遥应曰:“太守且至-高二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聂政者,轵深井里人也。杀人避仇,与母、姊如齐,以屠为事。久之,濮阳严仲子事韩哀侯,与韩相侠累有郤。严仲子恐诛,亡去,游求人可以报侠累-高三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有喜色。门人曰:“闻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孔子曰:“有是言也。不曰‘乐其以贵下人’乎?”于是-高二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李白诗集》后序[宋]曾巩《李白诗集》二十卷,旧七百七十六篇,今千有一篇,杂著六十篇者,知制诰常山宋敏求字次道之所广也。次道既以类广白诗,-高三语文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下面问题。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注],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高一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李邈,字彦思,临江清江人,唐宗室宰相适之之后。少有才略,以父任为太庙斋郎,擢通判河间府。以迕蔡京、童贯,迁知霸州,为辽国贺正副使。还-高三语文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曰:“盍往归焉-高二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周东迁失计【宋】苏轼太史公曰:“学者皆称周伐纣,居洛邑,其实不然。武王营之,成王使召公卜居九鼎焉,而周复都丰、镐。至犬戎败幽王,周乃东徙-高三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沈约字休文,吴兴武康人也。祖林子,宋征虏将军。父璞,淮南太守。璞元嘉末被诛,约幼潜窜,会赦免。既而流寓孤贫,笃志好学,昼夜不倦。母恐-高三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熊鼎,字伯颍,临川人。元末举于乡,长龙溪书院。江西寇乱,鼎结乡兵自守。陈友谅屡胁之,不应。邓愈镇江西,数延见,奇其才,荐之。太祖欲官-高三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雪窦游志[元]邓牧岁癸巳春暮,余游甬东,闻雪窦游胜最诸山,往观焉。廿四日,由石湖登舟,二十五里下北堰达江。江行九折,达江口。转之西,大-高三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成1-4题。瞳人语长安士方栋,颇有才名,而佻脱不持仪节。每陌上见游女,辄轻薄尾缀之。清明前一日,偶步郊郭。见一小车,朱茀绣幰,青衣数辈,款段以从-高二语文
返回顶部
题目简介
阅读文章,回答1—4题。庆历三年秋,天子开天章阁,召政事之臣八人,问治天下其要有几,施于今者宜何先,使坐而书以对。八人者皆震恐失位,俯伏顿首,言此非愚臣所能及,惟陛-高一语文
题目详情
庆历三年秋,天子开天章阁,召政事之臣八人,问治天下其要有几,施于今者宜何先,使坐而书以对。八人者皆震恐失位,俯伏顿首,言此非愚臣所能及,惟陛下所欲为,则天下幸甚。于是诏书屡下,劝农桑,举贤才。其明年三月,遂诏天下皆立学,置学官之员。然后海隅徼①塞,四方万里之外,莫不皆有学。呜呼,盛矣!
庆历三年秋天,皇帝开设天章阁,召见主持政务的八位大臣,问治理天下的关键在哪几个方面,在当今应该最先做什么,让大臣们坐着写下来回答。八个人都惊恐万分,离开座位,俯身叩头,说这些不是我们这些臣子能够想到的,只要(施行)陛下您想做的,那么就天下的大幸了。于是(皇帝)多次颁下诏书,鼓励农桑,举荐贤才。第二年三月,就颁布诏书(要求)天下都兴办学校,任命主管办学的官员。这之后从海滨到边塞,四方万里之外,没有不兴办学校的。哎呀,(那声势也够)浩大了!
学校,王政之本也。古者致治之盛衰,视其学之兴废。《记》曰:“国有学,遂有序,党有痒,家有塾。”此三代极盛之时大备之制也。宋兴,盖八十有四年,而天下之学始克大立,岂非盛美之事,须其久而后至于大备欤?是以诏下之日,臣民喜幸,而奔走就事者以后为羞。其年十月,吉州之学成。州旧有夫子庙,在城之西北。今知州事李侯至也,谋与州人迁而大之,以为学舍。事方上请而诏已下,学遂以成。
学校,是帝王治政的根本。古时候治政的兴盛衰败,(就)看是否重视兴办学校。《记》记载:“国有学,遂有序,党有庠,家有塾。”这是(夏商周)三代极为昌盛时非常完备的制度。宋朝建立,大概有八十四年了,但是天下的学校,才开始大规模地兴建,(这)难道不是一件极好的事,需要一段长久的时间之后(才能)达到完备吗?因此诏书下达的那天,臣民们欢喜欣幸,(那些)为兴办学校竭力奔走的人,都以落在别人之后为羞耻。这年十月,吉州的学校落成了。吉州原来有夫子庙,在县城的西北。现在掌管吉州事务的李侯到任,和吉州人商量搬迁并扩大夫子庙,把(它)作为校舍。这件事情刚刚上报请示,诏书就已下达,学校就因此建成了。
李侯治吉,敏而有方。其作学也,吉之士率其私钱一百五十万以助。用人之力积二万二千工,而人不以为劳;其良材坚甓②之用凡二十二万三千五百,而人不以为多。既成,而来学者常三百余人。
李侯治理吉州,(处事)敏捷而有方略。他兴办学校,吉州的读书人凑集他们个人的钱一百五十万来资助。所用的人力总共达二万二千个人工,但吉州人却不把(这)当作辛苦事。(修建学校)所用上好的木材和坚实的砖瓦,总共达二十二万三千五百,但吉州人却不把(这)当作花费多。(学校)建成之后,来求学的人常有三百多人。
予世家于吉,而滥官于朝,进不能赞扬天子之盛美,退不得与诸生揖让乎其中。然予闻教学之法,本于人性,磨揉迁革,使趋于善;其勉于人者勤,其入于人者渐;善教者以不倦之意,须迟久之功,至于礼让兴行,而风俗纯美,然后为学之成。惟后之人,毋废慢天子之诏而怠以中止。幸予他日因得归荣故乡,而谒于学门,将见吉之士,皆道德明秀而可为公卿。问于其俗,婚丧饮食皆中礼节。入于其里,长幼相孝慈于其家。行于其郊,少者扶其羸老、壮者代其负荷于道路。周览学舍,思咏李侯之遗爱,不亦美哉!故于其始成也,刻辞于石,而立诸其庑以俟。
我家世代居于吉州,(我)在朝廷充数担任官职,进不能颂扬皇帝的盛大美好,退不能与读书人在朝中相互礼让。然而我听说教学的法则,(要)从人性出发,(通过)磨练改变,使(人)趋向善;学校教育要勤于鼓励人,要逐渐影响人;善于教人的人以诲人不倦的态度,要有长久的付出,达到礼让之风盛行,风俗纯美,这之后办学才有成效。希望后人不要废止怠慢皇帝的诏命,懈怠而中途停止。希望我日后能荣归故里,到学校拜谒,将要看到吉州的读书人都品德卓异可以做公卿大臣。询问乡里的风俗,婚丧饮食方面都符合礼节。来到乡里,(看到)长幼在家行慈尽孝。行走在田野上,(看到)年轻人搀扶着老弱的人、强壮的人在路上替他们背着重物。看遍学舍,(就会)思慕称赞李侯留给我们的爱心,不也很美吗!所以在学校落成的时候(写下这篇文章),将它刻写在石碑之上,立在厢庑之下来等待(后人读到它)。(取材于欧阳修《吉州学记》)
【注】①徼:读jiào,边界。②甓:读pì,砖。
1.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问治天下其要有几——要:关键
B.今知州事李侯至也——知:掌管
C.其作学也——作:兴办
D.而滥官于朝——滥:过度答案: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粗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施于今者宜何先/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B.学校,王政之本也/风之积也不厚
C.既成,而来学者常三百余人/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D.壮者代其负荷于道路/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3.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庆历三年,皇帝多次颁下诏书,鼓励农桑,举荐贤才,第二年要求天下都要兴办学校。
B.学校是帝王治政的根本,从古代是否重视兴办学校,可以推知朝廷治政的兴盛和衰败。
C.教育的法则是从人性出发,使人向善,达到礼让之风兴盛,风俗纯美,才算办学成功。
D.作者晚年荣归故里后,亲眼目睹吉州读书人品德卓异,社会风气改变,成了礼仪之乡。
4.翻译下列文中语句。
①此三代极盛之时大备之制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吉之士率其私钱一百五十万以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惟后之人,毋废慢天子之诏而怠以中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2.C
3.D
4.①答案:这是(夏商周)三代极为昌盛时非常完备的制度
②答案:吉州的读书人凑集他们个人的钱一百五十万来资助
③答案:希望后人不要废止怠慢皇帝的诏命,懈怠而中途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