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课网
首页
数学
语文
英语
化学
物理
政治
历史
生物
首页
> 文言文阅读。王珪,宇叔玠,性沉澹,为人雅正,恬于所遇,交不苟合。时太宗召为谏议大夫。帝尝曰:“君臣同德,则海内安。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谏正,庶致天下于平。”珪进曰:“-高三语文
文言文阅读。王珪,宇叔玠,性沉澹,为人雅正,恬于所遇,交不苟合。时太宗召为谏议大夫。帝尝曰:“君臣同德,则海内安。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谏正,庶致天下于平。”珪进曰:“-高三语文
题目简介
文言文阅读。王珪,宇叔玠,性沉澹,为人雅正,恬于所遇,交不苟合。时太宗召为谏议大夫。帝尝曰:“君臣同德,则海内安。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谏正,庶致天下于平。”珪进曰:“-高三语文
题目详情
文言文阅读。
王珪,宇叔玠,性沉澹,为人雅正,恬于所遇,交不苟合。时太宗召为谏议大夫。帝尝曰:“君臣同德,则海内安。
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谏正,庶致天下于平
。”珪进曰:“古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谏不用,则相继以死。今陛下开圣德,收采刍言,臣愿竭狂瞽,佐万分一。”珪推诚进善,每存规益,帝益任之。
它日进见,有美人侍帝侧。帝指之曰:“庐江不道,贼其夫而纳其室,何有不亡乎?”珪避席曰:“陛下以庐江为是邪?非邪?”帝曰:“杀人而取妻,乃问朕是非,何也?”对曰:“臣闻齐桓公之郭,问父老曰:‘郭何故亡?’曰:‘以其善善而恶恶也。’公曰:‘若子之言,乃贤君也,何至于亡?’父老曰:‘不然,郭君善善不能用,恶恶不能去,所以亡。’今陛下知庐江之亡,其姬尚在,窃谓陛下以为是。
审知其非,所谓知恶而不去也
。”帝嗟美其言。
帝使太常少卿祖孝孙以乐律授宫中音家,技不进,数被让。珪与温彦博同进曰:“孝孙修谨士,陛下使教女乐,又责谯之,天下其以士为轻乎!”帝怒曰:“卿皆我腹心,乃附下罔上,为人游说邪?”彦博惧,谢罪,珪不谢,曰:“臣本事前宫,罪当死,陛下矜其性命,引置枢密,责以忠效。今疑臣以私,是陛下负臣,臣不负陛下。”帝默然惭,遂罢。
时珪与玄龄等同辅政。帝谓曰:“卿为朕言玄龄等材,且自谓孰与诸子贤?”对曰:“孜孜奉国,知无不为,臣不如玄龄;兼贤文武,出将入相,臣不如靖;敷奏详明,出纳惟允,臣不如彦博;济繁治剧,众务必举,臣不如胄;以谏诤为心,耻君不及尧舜,臣不如征。至激浊扬清,疾恶好善,臣于数子有一日之长。”帝称善。 (选自《新唐书》)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今陛下开圣德,收采
刍言/
刍言:草野之人的意见
B.技不进,数被
让/
让:责备
C.陛下
矜
其性命,引置枢密/矜:怜悯
D.引置枢密,
责
以忠效/责:职责、责任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君臣同德,
则
海内安/于其身也,
则
耻师焉,惑矣
B.
以
其善善而恶恶也/臣
以
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C.卿皆我腹心,
乃
附下罔上/于是大王
乃
斋戒五日,使臣奉壁
D.陛下矜
其
性命,引置枢密/今者项庄拔剑舞,
其
意常在沛公也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王珪“为人雅正”的一组是( )
①臣愿竭狂瞽,佐万分一
②珪推诚纳善,每存规益
③今陛下知庐江之亡,其姬尚在,窃谓陛下以为是
④彦博惧,谢罪,珪不谢
⑤陛下矜其性命,引置枢密,责以忠效
⑥时珪与玄龄等同辅政
A.①④⑤
B.②③④
C.①⑤⑥
D.②③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王珪为人正直。任谏议大夫之职以来,无论是引喻规劝,还是直言相谏,抑或是犯颜廷争,他都以诚待上,以理服君,因而深得太宗的赏识与器重。
B.王珪发现太宗有纳庐江王美姬之意,便以郭公因善恶不分而致灭亡的史实作类比,劝谏太宗吸取教训,采纳善言,知恶而去之,终使太宗心悦诚服。
C.王珪与温彦博替祖孝孙辩解,致使太宗大怒。王珪毫不畏惧地直言,自己因报效皇上知遇之恩,且受命尽忠职守才这样做,过错不在自己而在皇上。
D.王珪评论朝中大臣之才时,向太宗坦言自己多方面不如他们,而自己的长处就是能“激浊扬清、疾恶好善”,表现他谨慎谦虚的品格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5.“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谏正,庶致天下于平。”翻译准确的一项是 ( )
A.我虽然不贤明,但希望你们各位大臣能多多进谏一些正确的意见,但愿这样可以使夫下太平。
B.我虽然不贤明,但幸而有各大臣常加规劝及纠正我的过失,差不多使天下太平了。
C.我虽然不贤明,但幸而有各大臣常加规劝及纠正我的过失,但愿这样可以使天下太平。
D.我虽然不贤明,但希望你们各位大臣能多多进谏一些正确的意见,也许能使天下太平。
6.“审知其非,所谓知恶而不去也。”翻译准确的一项是 ( )
A.详细地知道那是错的事情(但还要继续做),这就是所说的知道不对却不停止去做啊。
B.清楚地知道他是错的(但还要依附他),这就是所说的知道他是恶人却不肯离开他啊。
C.详细地知道他是错的(但还要依附他),这就是所说的知道他是恶人却不肯离开他啊。
D.清楚地知道那是错的事情(但还要继续做),这就是所说的知道不对却不停止去做啊。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难度:中档
来源:江苏模拟题
答案
1.D
2.B
3.B
4.B
5.C
6.D
上一篇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问
下一篇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搜索答案
更多内容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李仕鲁传李仕鲁,字宗孔,濮人。少颖敏笃学,足不窥户外者三年。闻鄱阳朱公迁得宋朱熹之传,往从之游,尽受其学。太祖故知仕鲁名,洪武中,诏求-高二语文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王珪,宇叔玠。性沉澹,为人雅正,恬于所遇,交不苟合。时大宗召为谏议大夫。帝尝曰:“君臣同德,则海内安。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谏正,庶-高二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小题。上辇过郎署,问郎署长冯唐曰:“父家安在?”对曰:“臣大父赵人,父徙代。”上曰:“吾居代时,吾尚食监高祛数为我言赵将李齐之贤。父知之乎?”唐-高三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尚节亭记刘基古人植卉木而有取义焉者,岂徒为玩好而已。故兰取其芳,谖草①取其忘忧,莲取其出污而不染。不特卉木也,佩以玉,环以象,坐右之器-高三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欧阳玄,字原功。母李氏,亲授《孝经》《论语》《小学》诸书,八岁能成诵,始从乡先生张贯之学,日记数千言,即知属文。十岁,有黄冠师注目视玄,-高三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庞晃,字元显,榆林人也。父虬,周骠骑大将军。晃少以良家子,刺史杜达召补州都督。周太祖既有关中,署晃大都督,领亲信兵,常置左右。晃因-高二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日喻说(北宋)苏轼生而眇者①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高三语文
文化经典阅读,按要求作答。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1)下面各项对-高一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周惠达字怀文,章武文安人也。父信,少仕州郡,历乐乡、平舒、平成三县令,皆以廉能称。惠达幼有节操,好读书,美容貌。魏齐王萧宝夤为瀛州-高一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独乐园记司马光孟子曰:“独乐乐,不如与人乐乐;与少乐乐,不若与众乐乐。”此王公大人之乐,非贫贱者所及也。孔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高二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高二语文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高一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梁彦光,字修芝,安定乌氏人也。祖茂,魏秦、华二州刺史。父显,周荆州刺史。彦光少岐嶷(幼年聪慧),有至性,其父每谓所亲曰:“此儿有风骨,当兴-高三语文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梁彦光,字修芝,安定乌氏人也。祖茂,魏秦、华二州刺史。父显,周荆州刺史。彦光少岐嶷(幼年聪慧),有至性,其父每谓所亲曰:当兴吾宗。父遇笃疾-高三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有子曰:“礼①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③,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②,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注释】①礼:在春秋时代,“礼”泛指-高三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孙长卿,字次公,扬州人。以外祖朱巽任为秘书省校书郎。天禧中,巽守雍,命随所取浮图像入见。仁宗方权听天下事,嘉其年少敏占对,欲留侍东宫,-高二语文
阅读文章选段,完成下面的题。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与弟超书曰武仲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高三语文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蒋琬二三事东曹掾杨戏素性简略,琬与言论,时不应答。或欲构戏于琬曰:“公与戏语,而不见应,戏之慢上,不亦甚乎!”琬曰:“人心不同,各如其面;面从-高一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谏论苏洵夫臣能谏,不能使君必纳谏,非真能谏之臣;君能纳谏,不能使臣必谏,非真能纳谏之君。欲君必纳乎?向之论备矣。欲臣必谏乎?吾其言之。夫-高二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高二语文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下面的题。(甲)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高一语文
高祖为亭长时,常告归之田。吕后与两子居田中耨,有一老父过请饮,吕后因哺之。老父相吕后曰:“夫人天下贵人。”令相两子,见孝惠,曰:“夫人所以贵者,乃此男也。”相鲁元,亦皆-高二语文
阅读下文,完成第下面的题。王镇恶,北海剧人也。以五月五日生,家人以俗忌,欲令出继疏宗。祖父见奇之,曰:“此非常儿,昔孟尝君恶月生而相齐,是儿亦将兴吾门矣!”故名之为镇-高三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初为司徒侯霸所辟,举高第,累迁北海相。到官,以大姓公孙丹为五官椽。丹新造居宅,而卜工以为当有死者,丹乃令其-高三语文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问题。戴胄,字玄胤,相州安阳人。性坚正,干局①明强,善簿最②。大理少卿缺,太宗曰:“大理,人命所系,胄清真,其人哉。”即日命胄。长孙无忌被召,不-高一语文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问题。(一)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高二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吕僧珍字元瑜,东平范人也。世居广陵,家甚寒微。事梁文帝为门下书佐。身长七尺五寸,容貌甚伟,曹辈皆敬之。妖贼唐瑀寇东阳,文帝率众东讨-高三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苏氏文集序①[宋]欧阳修予友苏子美之亡后四年,始得其平生文章遗稿于太子太傅杜公②之家,而集录之,以为十卷。子美,杜氏婿也,遂以其集归之,而-高二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张良字子房,其先韩人也。居下邳,为任侠。项伯尝杀人,从良匿。后十年,陈涉等起,良亦聚少年百余人。景驹自立为楚假王,在留。良欲往从之,-高一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九牛坝观抵戏记彭士望树庐叟负幽忧之疾于九牛坝茅斋之下。戊午闰月除日,有为角抵之戏者,踵门告曰:“其亦有以娱公?”叟笑而颔之。因设场于溪-高二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韦散传韦睿,字怀文,京兆杜陵人也。自汉丞相贤以后,世为三辅著姓。外兄杜幼文为粱州刺史,要睿俱行。梁土富饶,往者多以贿败;睿时虽幼.独用-高三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李勣,曹州离狐人也。本姓徐,初仕李密,为左武侯大将军。密后为王世充所破,拥众归国,勣犹据密旧境十郡之地。武德二年,谓长史郭孝恪曰:-高三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书左仲甫事张惠言霍丘知县阳湖左君,治霍丘既一载,其冬有年。父老数十人,来自下乡,盛米于筐,有稻有稉,豚蹄鸭鸡,伛偻提携,造于县门。君呼-高三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王懿,字仲德,太原祁人。自言汉司徒允弟、幽州刺史懋七世孙也。祖宏,仕石季龙;父苗,仕苻坚,皆至州刺史。仲德少沉审,有意略,事母甚谨-高二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平原君朱建者,楚人也。故尝为淮南王黥布相,有罪去,后复事黥布。布欲反时,问平原君,平原君非之,布不听而听梁父侯,遂反。汉已诛布,闻平-高三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陈德荣,字廷彦,直隶安州人。康熙五十一年进士,授湖北枝江知县。雍正三年,迁贵州黔西知州,父忧归。服阕,署威宁府。未几,乌蒙土司叛,-高三语文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与韩荆州书李白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何令人之景慕,一至于此!岂不以有周公之风,躬吐握之事,使海内豪-高三语文
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子贡曰:“管仲①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②。-高三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魏兰根,巨鹿下曲阳人也。兰根身长八尺,仪貌奇伟,泛览群书,机警有识悟。起家北海王国侍郎。丁母忧,居丧有孝称。将葬常山郡境,先有董卓祠,-高三语文
阅读下面四节诗句,完成问题。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高一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项脊轩志【明】归有光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shèn)漉(lù),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高一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卖酒者传魏禧万安县有卖酒者,以善酿致富。平生不欺人,或遣童婢沽,必问:“汝能饮酒否?”或倾跌破瓶缶,辄家取瓶,更注酒,使持以归。由是远-高三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南越王尉佗者,真定人也,姓赵氏。秦时已并天下,略定杨越,置桂林、南海、象郡,以谪徙民,与越杂处十三岁。佗,秦时用为南海龙川令。至二-高三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马绍,字子卿,济州金乡人,从上党张播学。丞相安童入侍世祖,奏言宜得儒士讲论经史,以资见闻。平章政事张启元以绍应诏,授左右司都事。出-高三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新修滕王阁记韩愈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及得三王①所为序、赋、记等,壮其文辞,益欲往一观而读之,以志-高二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小题。记寻大龙湫瀑布方苞八月望前一日,入雁荡,按图记以求名迹,则芜没者十之七矣。访于众僧,咸曰:“其始辟者,皆畸人也。庸者继之,或摽①田-高三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王克敬,字叔能,大宁人。既仕,累迁江浙行省照磨,寻升检校。调奉议大夫、知顺州,以内外艰①不上。除江浙行省左右司都事。延祐四年,往四-高二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吕僧珍字元瑜,东平范人也。世居广陵,家甚寒微。事梁文帝为门下书佐。身长七尺七寸,容貌甚伟,曹辈皆敬之。妖贼唐宇之寇东阳,文帝率众东-高三语文
阅读文章选段,完成下面的题。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高三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苏廷评行状苏轼公讳序,字仲先,眉州眉山人。公幼疏达不羁,读书,略知其大义,即弃去。谦而好施,急人患难,甚于为己。衣食稍有余,辄费用-高一语文
返回顶部
题目简介
文言文阅读。王珪,宇叔玠,性沉澹,为人雅正,恬于所遇,交不苟合。时太宗召为谏议大夫。帝尝曰:“君臣同德,则海内安。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谏正,庶致天下于平。”珪进曰:“-高三语文
题目详情
王珪,宇叔玠,性沉澹,为人雅正,恬于所遇,交不苟合。时太宗召为谏议大夫。帝尝曰:“君臣同德,则海内安。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谏正,庶致天下于平。”珪进曰:“古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谏不用,则相继以死。今陛下开圣德,收采刍言,臣愿竭狂瞽,佐万分一。”珪推诚进善,每存规益,帝益任之。
它日进见,有美人侍帝侧。帝指之曰:“庐江不道,贼其夫而纳其室,何有不亡乎?”珪避席曰:“陛下以庐江为是邪?非邪?”帝曰:“杀人而取妻,乃问朕是非,何也?”对曰:“臣闻齐桓公之郭,问父老曰:‘郭何故亡?’曰:‘以其善善而恶恶也。’公曰:‘若子之言,乃贤君也,何至于亡?’父老曰:‘不然,郭君善善不能用,恶恶不能去,所以亡。’今陛下知庐江之亡,其姬尚在,窃谓陛下以为是。审知其非,所谓知恶而不去也。”帝嗟美其言。
帝使太常少卿祖孝孙以乐律授宫中音家,技不进,数被让。珪与温彦博同进曰:“孝孙修谨士,陛下使教女乐,又责谯之,天下其以士为轻乎!”帝怒曰:“卿皆我腹心,乃附下罔上,为人游说邪?”彦博惧,谢罪,珪不谢,曰:“臣本事前宫,罪当死,陛下矜其性命,引置枢密,责以忠效。今疑臣以私,是陛下负臣,臣不负陛下。”帝默然惭,遂罢。
时珪与玄龄等同辅政。帝谓曰:“卿为朕言玄龄等材,且自谓孰与诸子贤?”对曰:“孜孜奉国,知无不为,臣不如玄龄;兼贤文武,出将入相,臣不如靖;敷奏详明,出纳惟允,臣不如彦博;济繁治剧,众务必举,臣不如胄;以谏诤为心,耻君不及尧舜,臣不如征。至激浊扬清,疾恶好善,臣于数子有一日之长。”帝称善。 (选自《新唐书》)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今陛下开圣德,收采刍言/刍言:草野之人的意见
B.技不进,数被让/让:责备
C.陛下矜其性命,引置枢密/矜:怜悯
D.引置枢密,责以忠效/责:职责、责任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君臣同德,则海内安/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B.以其善善而恶恶也/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C.卿皆我腹心,乃附下罔上/于是大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壁
D.陛下矜其性命,引置枢密/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王珪“为人雅正”的一组是( )
①臣愿竭狂瞽,佐万分一
②珪推诚纳善,每存规益
③今陛下知庐江之亡,其姬尚在,窃谓陛下以为是
④彦博惧,谢罪,珪不谢
⑤陛下矜其性命,引置枢密,责以忠效
⑥时珪与玄龄等同辅政
A.①④⑤
B.②③④
C.①⑤⑥
D.②③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王珪为人正直。任谏议大夫之职以来,无论是引喻规劝,还是直言相谏,抑或是犯颜廷争,他都以诚待上,以理服君,因而深得太宗的赏识与器重。
B.王珪发现太宗有纳庐江王美姬之意,便以郭公因善恶不分而致灭亡的史实作类比,劝谏太宗吸取教训,采纳善言,知恶而去之,终使太宗心悦诚服。
C.王珪与温彦博替祖孝孙辩解,致使太宗大怒。王珪毫不畏惧地直言,自己因报效皇上知遇之恩,且受命尽忠职守才这样做,过错不在自己而在皇上。
D.王珪评论朝中大臣之才时,向太宗坦言自己多方面不如他们,而自己的长处就是能“激浊扬清、疾恶好善”,表现他谨慎谦虚的品格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5.“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谏正,庶致天下于平。”翻译准确的一项是 ( )
A.我虽然不贤明,但希望你们各位大臣能多多进谏一些正确的意见,但愿这样可以使夫下太平。
B.我虽然不贤明,但幸而有各大臣常加规劝及纠正我的过失,差不多使天下太平了。
C.我虽然不贤明,但幸而有各大臣常加规劝及纠正我的过失,但愿这样可以使天下太平。
D.我虽然不贤明,但希望你们各位大臣能多多进谏一些正确的意见,也许能使天下太平。
6.“审知其非,所谓知恶而不去也。”翻译准确的一项是 ( )
A.详细地知道那是错的事情(但还要继续做),这就是所说的知道不对却不停止去做啊。
B.清楚地知道他是错的(但还要依附他),这就是所说的知道他是恶人却不肯离开他啊。
C.详细地知道他是错的(但还要依附他),这就是所说的知道他是恶人却不肯离开他啊。
D.清楚地知道那是错的事情(但还要继续做),这就是所说的知道不对却不停止去做啊。
答案
2.B
3.B
4.B
5.C
6.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