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课网
首页
数学
语文
英语
化学
物理
政治
历史
生物
首页
>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问题。(甲)《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响若洪钟,因受其称。有幽栖者,寻纶(钓鱼)东湖,沿澜穷此。遂跻-高一语文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问题。(甲)《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响若洪钟,因受其称。有幽栖者,寻纶(钓鱼)东湖,沿澜穷此。遂跻-高一语文
题目简介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问题。(甲)《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响若洪钟,因受其称。有幽栖者,寻纶(钓鱼)东湖,沿澜穷此。遂跻-高一语文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问题。
(甲)《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响若洪钟,因受其称。有幽栖者,寻纶(钓鱼)东湖,沿澜穷此。遂跻崖穿洞,访其遗踪。次于南隅,忽遇双石,欹(qī,倾斜的意思)枕潭际影沦(倒映)波中,询诸水滨(的人),乃曰:“石钟也,有铜铁之异焉。”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枹止响腾余歇(余韵徐歇)。若非潭滋其山,山涵其英,联气凝质,发为至灵,不然,则安能产兹奇石乎?乃知山乃石名,归矣。如善长(郦道元字善长)之论,则濒流庶(众多)峰,皆可以斯(这,指“石钟”)名贯之。聊刊前谬,留遗将来。贞元戊寅岁七月八日白鹿先生记。(李渤《辨石钟山记》)
(乙)石钟山之片石寸草,诸将皆辨识,上钟岩与下钟岩其下皆有洞,可容数百人,深不可穷,形如覆钟,彭侍郎玉麟于钟山之顶建立昭忠祠。乃知钟以形言之,非以声言之,郦氏、苏氏所言,皆非事实也。选自曾国藩(《石钟山名考异》)
1.下列加粗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有
幽栖者
,寻纶东湖 幽栖者:隐居的人
B.
次
于南隅 次:临时住宿
C.南声
函胡
,北音清越 函胡:重浊而模糊
D.聊
刊
前谬 刊:刻印
2.甲文中的“幽栖者”“白鹿先生”与李渤三者是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石钟山记》中与甲段文字意思相应的句子。
①与“枹止响腾余歇”相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与“如善长之论”相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按下列问题要求用有关原文回答。
①李渤探访石钟山遗踪所得的结论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李渤对郦道元的观点持何态度,在甲文中他是怎样表明这种态度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曾国藩关于石钟山命名原因的观点是什么?他的根据是什么?
答: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苏轼在《石钟山记》中写道:“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你对这种说法有什么认识?请就此问题分小组讨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难度:中档
来源:山东省同步题
答案
1.D
2.三者同属一个人。“幽栖者”是李渤的自称,“白鹿先生”是李渤的号。
3.①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②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4.①李渤的结论是“山乃石名。”
②持否定态度;“如善长之论,则濒流庶峰,皆可以斯名贯之。”
③观点是:“乃知钟以形言之,非以声言之”。根据是:“形如覆钟”。
5.苏轼的这种说法应该是正确的。虽然后人有了新的看法,认为石钟山是因山形像覆钟而得名的,今人经考察又认为石钟山是因“形”和“声”两方面而得名的。苏轼的说法不完全正确。但并不能因此否定苏轼的努力。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本来就有一个过程,而且后人对苏轼说法的怀疑、察疑、释疑,正是和苏轼的不迷信古人,不轻信旧说,不主观臆断,而自愿亲身实地观察的精神一致的。(此观点仅供参考,你能有新的认识,只要合情合理亦可。)
上一篇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下一篇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搜索答案
更多内容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朱衣道人者,阳曲傅山先生也。初字青竹,寻改字青主。家世以学行师表晋中。见天下且丧乱,诸号为缙绅先生者,多腐恶不足道,愤之,乃坚苦持-高二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高一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王古直传李东阳王古直,名佐,字仁辅,后去车为甫,古直其所自号,以号行世。居台之黄岩,今分太平县地也。少为诗及行草,漫游京师。有乡人坐事-高三语文
精段选读。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怡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高一语文
阅读下面选段,完成下面的题。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高二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的题。宋弘字仲子,京兆长安人也。光武即位,征拜太中大夫。家无资产,以清行致称。帝尝问弘通博之士,弘乃荐沛国桓谭才学洽闻①。几能及杨雄、刘向-高一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尹师鲁墓志铭欧阳修师鲁,河南人,姓尹氏,讳洙。然天下之士识与不识皆称之曰师鲁,盖其名重当世。而世之知师鲁者,或推其文学,或高其议论,或-高三语文
醉白堂记(宋)苏轼故魏国忠献韩公①,作堂于私第之池上,名之曰“醉白”。取乐天《池上》之诗,以为醉白堂之歌。意若有羡于乐天而不及者。天下之士,闻而疑之,以为公既已无愧于伊-高三语文
阅读下列文言文段,完成下面的题。郭躬字仲孙,颍川阳翟人也。家世衣冠。父弘,习《小杜律》。太守寇恂以弘为决曹掾,断狱至三十年,用法平。诸为弘所决者,退无怨情。年九十五-高二语文
文言文阅读。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曰虞,常幸从;-高一语文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六国论苏辙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高二语文
阅读下面《六国论》中文段,完成问题。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高二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的题。……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高一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周顗①字伯仁,少有重名,神采透彻。司徒掾贲嵩有清操见,叹曰:“汝颍固多奇士!自顷雅道陵迟,今复见周伯仁,将振起旧风,清我邦族矣。”从弟穆亦-高三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寄欧阳舍人①书(节选)曾巩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反复观诵,感与惭并。夫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盖史之于-高三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赵咨,字文楚,东郡燕人也。父畅,为博士。咨少孤,有孝行,州郡召举孝廉,并不就。延熹元年,大司农陈奇举咨至孝有道,乃迁博士。灵帝初,太-高二语文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问题。伯颜,蒙古八邻部人,长于西域。至元初,旭烈兀遣入奏事,世祖见其貌伟,听其言厉,曰:“非诸侯王臣也,其留事朕。”与谋国事,恒出廷臣右,世-高一语文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问题。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高二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高二语文
阅读下列文段,说说“圣”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实践“仁”途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作答。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高三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梁彦光,字修芝,安定乌氏人也。祖茂,魏秦、华二州刺史。父显,周邢州刺史。彦光少岐嶷,有至性,其父每谓所亲曰:“此儿有风骨,当兴吾宗。”七-高三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高二语文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壅塞亡国之主不可以直言。不可以直言,则过无道闻,而善无自至矣。无自至则壅。秦缪公时,戎强大。秦缪公遗之女乐二八与良宰焉。戎主大喜-高一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盖延字巨卿,渔阳要阳人也。身长八尺,弯弓三百斤。边俗尚勇力,而延以气闻。及王郎起,延与吴汉同谋归光武。光武即位,以延为虎牙将军。建-高二语文
阅读下文,完成第1—4题。战马记[明]罗洪先王公桢,济阳公孙也。济阳死靖难,公死贼,获赠于朝,任一子广,吉水称忠义家莫过之。至其战马事,有足为世戒者。始公以大学生除夔-高三语文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高二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高二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顾)恺之博学有才气,尝为《筝赋》,成,谓人曰:“吾赋之比嵇康琴①,不赏者必以后出相遗,深识者亦当以高奇见贵。”为殷仲堪参军,亦深被眷接。-高三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高一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君子之自行也,动必缘义,行必诚义。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高三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万木图》序(明)杨士奇《万木图》者,翰林侍讲建安杨荣勉仁,昭其大父达卿先生之德,示其后之人也。先生有孝行,于为善施义汲汲焉。然不喜以施-高三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张中彦,字才甫,中孚弟。少以父任仕宋,为泾原副将,知德顺军事。睿宗经略陕西,中彦降,除招抚使。授彰武军承宣使,为本路兵马钤辖,迁都-高三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成下面的题。叔文,越州人,以棋入东宫。颇自言读书知理道,乘间常言人间疾苦。上将大论宫市事,叔文说中上意,遂有宠。因为上言:“某可为将,某可为相,-高三语文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黄门监魏知古,本起小吏,因姚崇引荐,以至同为相,崇意轻之。无何,知古拜吏部尚书,知东都选事,崇遣吏部尚书宋璟于门下过官;知古衔之。崇-高三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宗炳,字少文,南阳涅阳人也。祖承,宜都太守。父繇之,湘乡令。母同郡师氏,聪辩有学义,教授诸子。高祖开府辟召,下书曰:“吾忝大宠①,思延贤-高三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宗悫字元干,南阳人也。叔父炳,高尚不仕。悫年少时,炳问其志,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炳曰:“汝不富贵,即破我家矣。”兄泌娶妻,始入门,-高一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陶元淳,字子师,江苏常熟人。康熙中举博学鸿词,以疾不与试。二十七年,成进士,廷对,论西北赋轻而役重,东南役均而赋重,愿减浮额之粮,-高三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送程龙峰郡博致仕序(明)王慎中嘉靖二十三年,制①当黜陟天下。百司庶职报罢者凡若干人。而吾泉州儒学教授程君龙峰,名在有疾之籍,当致其事-高三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独乐园记司马光孟子曰:“独乐乐,不如与人乐乐;与少乐乐,不若与众乐乐。”此王公大人之乐,非贫贱所及也。孔子曰:“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高三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郑羲,字幼,荥阳开封人,魏将作大匠浑之八世孙也。弱冠举秀才,尚书李孝伯以女妻之。高宗末,拜中书博士。天安初,刘彧司州刺史常珍奇据汝-高三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小题。安颉,辩慧多策略。太宗初,为内侍长,令察举百僚。纠刺奸慝,无所回避。太宗特亲宠之。宜城王奚斤,自长安追击赫连昌,至于安定,颉为监-高三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陈公神道碑铭曾巩公讳世卿,字光远,南剑州沙县人也。公为儿时,书木叶为诗,其父见之大惊,遂使学,以笃志闻于乡。中雍熙二年进士,为衡州军事-高三语文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龙渊义塾记[明]宋濂龙渊即龙泉,避诏讳更以今名。相传其地即欧冶子铸剑处,至今有水号剑溪焉。山深而川阻,与通都大邑相去远,或二三百里,虽至近-高一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高一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高一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赵广汉,字子都,涿郡蠡吾人也,故属河间。少为郡吏、州从事,以廉洁、通敏、下士为名。举茂材,平准令①。察廉为阳翟令。以治行尤异,迁京-高三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黄陶庵文集序①[清]吴伟业黄陶庵先生死之五年,其门人陆翼王收其遗文,得其所论著百余篇,属余为之序。呜呼!陶庵之文止于此而已乎?当其城陷-高三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贺,字长吉,郑王之孙也。七岁能辞章,名动京邑。韩愈、皇甫湜览其作,奇之而未信,曰:“若是古人,吾曹或不知,是今人,岂有不识之理。”遂-高三语文
文言文阅读,完成下面的题。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高一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窥观,则能诵习其辞,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高三语文
返回顶部
题目简介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问题。(甲)《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响若洪钟,因受其称。有幽栖者,寻纶(钓鱼)东湖,沿澜穷此。遂跻-高一语文
题目详情
(甲)《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响若洪钟,因受其称。有幽栖者,寻纶(钓鱼)东湖,沿澜穷此。遂跻崖穿洞,访其遗踪。次于南隅,忽遇双石,欹(qī,倾斜的意思)枕潭际影沦(倒映)波中,询诸水滨(的人),乃曰:“石钟也,有铜铁之异焉。”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枹止响腾余歇(余韵徐歇)。若非潭滋其山,山涵其英,联气凝质,发为至灵,不然,则安能产兹奇石乎?乃知山乃石名,归矣。如善长(郦道元字善长)之论,则濒流庶(众多)峰,皆可以斯(这,指“石钟”)名贯之。聊刊前谬,留遗将来。贞元戊寅岁七月八日白鹿先生记。(李渤《辨石钟山记》)
(乙)石钟山之片石寸草,诸将皆辨识,上钟岩与下钟岩其下皆有洞,可容数百人,深不可穷,形如覆钟,彭侍郎玉麟于钟山之顶建立昭忠祠。乃知钟以形言之,非以声言之,郦氏、苏氏所言,皆非事实也。选自曾国藩(《石钟山名考异》)
1.下列加粗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有幽栖者,寻纶东湖 幽栖者:隐居的人
B.次于南隅 次:临时住宿
C.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函胡:重浊而模糊
D.聊刊前谬 刊:刻印
2.甲文中的“幽栖者”“白鹿先生”与李渤三者是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石钟山记》中与甲段文字意思相应的句子。
①与“枹止响腾余歇”相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与“如善长之论”相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按下列问题要求用有关原文回答。
①李渤探访石钟山遗踪所得的结论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李渤对郦道元的观点持何态度,在甲文中他是怎样表明这种态度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曾国藩关于石钟山命名原因的观点是什么?他的根据是什么?
答: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苏轼在《石钟山记》中写道:“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你对这种说法有什么认识?请就此问题分小组讨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2.三者同属一个人。“幽栖者”是李渤的自称,“白鹿先生”是李渤的号。
3.①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②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4.①李渤的结论是“山乃石名。”
②持否定态度;“如善长之论,则濒流庶峰,皆可以斯名贯之。”
③观点是:“乃知钟以形言之,非以声言之”。根据是:“形如覆钟”。
5.苏轼的这种说法应该是正确的。虽然后人有了新的看法,认为石钟山是因山形像覆钟而得名的,今人经考察又认为石钟山是因“形”和“声”两方面而得名的。苏轼的说法不完全正确。但并不能因此否定苏轼的努力。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本来就有一个过程,而且后人对苏轼说法的怀疑、察疑、释疑,正是和苏轼的不迷信古人,不轻信旧说,不主观臆断,而自愿亲身实地观察的精神一致的。(此观点仅供参考,你能有新的认识,只要合情合理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