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课网
首页
数学
语文
英语
化学
物理
政治
历史
生物
首页
>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汉时期,发明了一项独特的制度,就是通过全国竞争性考试来选拔文职人员。公元前128年,建立了一种帝国大学,招收的学生是专为政府部门培养的。……原则上,-高三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汉时期,发明了一项独特的制度,就是通过全国竞争性考试来选拔文职人员。公元前128年,建立了一种帝国大学,招收的学生是专为政府部门培养的。……原则上,-高三历史
题目简介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汉时期,发明了一项独特的制度,就是通过全国竞争性考试来选拔文职人员。公元前128年,建立了一种帝国大学,招收的学生是专为政府部门培养的。……原则上,-高三历史
题目详情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时期,发明了一项独特的制度,就是通过全国竞争性考试来选拔文职人员。公元前128年,建立了一种帝国大学,招收的学生是专为政府部门培养的。……原则上,所有的人都可参加考试,可实际上,由于投考者需经过长期的学习,只有那些富家子弟才具备资格。不过另一方面,村庄、氏族或行会的捐赠也常常使穷人的孩子得到求学的机会。由于考试是以儒家经典为基础,所以帝国实际上是由儒家学者根据儒家原则进行治理。每个官吏都被分派到自己家乡以外的地方去做官,以保证他不能利用自己的职位在当地发展家族势力。结果形成一个行政制度,其效率和反应灵敏的程度远远超过现代以前的任何别的行政制度。实际上,文职人员的选拔视功绩而定。是中国帝国制度从秦始皇起一直持续到20世纪的一个主要因素。不过,考试制度还有另外一面。由于它是以只承认一家学说为基础,这就产生一种顽固的正统观念,并引起一部分知识分子的傲慢,而这些东西正是若干世纪后,中国随西方的入侵而败落的一个原因。
——摘自斯塔夫里阿罗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当时(汉代)博士之争古文者, 其实是争利禄, 争立官学与置博士弟子, 非真正学术之争——机捩皆在政治之权势, 在上者之意旨, 不脱秦人政学合一之趋向, 非学术思想本身之进步。
——摘自钱穆《国学概论》第四章
材料三 在古代希腊, 由于学术一开始就与政治保持了相当的距离, 因而取得了相对的独立价值。德谟克拉特有句名言:“我宁愿找到一个因果说明, 而不愿获得波斯王位。”亚里士多德曾向埃及国王断言:“没有通向数学的王家大道”, 这里显示的学术独立价值与学者的独立人格, 正是古代中国士人所缺乏的。希腊哲人不仅极力追求真理, 而且在学术探讨中贯穿了理性的方法: 苏格拉底、柏拉图的对话法与辩证法正是这种反抗迷信和权威的独立思考方法。这种理性精神与民主思想的结合, 不仅为希腊的民主制度提供了哲学依据, 而且也由此走出了一条探索真理的光明大道。这一优良传统给予了后来的启蒙运动哲人以巨大启示: 贝克莱、休谟、伏尔泰、狄德罗等人正是以希腊哲学家的民主理论为依据, 摆脱了教会神学的束缚。
——秦彦士《汉代太学的考证与批判》(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概括“帝国大学”的办学特点和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较材料二、三学术教育的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两方面分析中国汉代和古希腊学术教育呈现差异性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材料题
难度:中档
来源:江西省模拟题
答案
(1)特点:考试选拔;原则上均可参加考试,比较公平;以儒学为主要学习内容;政学合一,维护封建思想统治为目的。影响:巩固封建统治;确立了儒学正统地位;科举考试。
(2)材料二是政治权势之争,非学术进步之争;材料三学术与政治保持相当距离,是理性精神与民主思想的结合。
(3)汉代:巩固统一和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农耕文明发展的需要。古希腊:小国寡民,直接民主;奴隶主工商业经济繁荣。
上一篇 :
西汉时设立的中央一级的学校称
下一篇 :
儒家思想能够成为中国古代传统
搜索答案
更多内容推荐
汉武帝时期兴办太学所产生的影响是[]A.使汉朝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B.使儒学在各郡县得以推广和传播C.大大提高儒学的地位D.使新儒学思想体系完全形成-高二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失其民,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也。——《孟子·离娄上》。材料二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遣-高一历史
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发展主要是[]A.君权神授B.民贵君轻C.劳心者治人D.罢黜百家-高二历史
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A.荀子、董仲舒B.荀子、孟子C.商鞅、孟子D.韩非子、董仲舒-高二历史
西汉中期,有一位书生来长安投考太学,他做考试准备时所必学的内容不包括[]A、《诗经》B、《春秋》C、《韩非子》D、《礼记》-高二历史
下图是反映西汉时期的儒学发展情况的一组文物,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哪些信息①儒学在汉代已经成为中国文化唯一的思想②汉代重视儒家经典的整理和研究③各级教育系统十分健全,主要-高一历史
汉武帝对中国古代教育发展做出了贡献,在他统治时期①教育为儒家所垄断②以四书五经作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③兴办太学拓宽了人才选拔渠道④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A.①②③④B.①③④C.-高二历史
董仲舒融合先秦以来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其思想基础源于对一部儒家经典的新阐释,该经典是[]A.《春秋》B.《论语》C.《孟子》D.《易经》-高三历史
冯天谕等著作的《中华文化史》指出:“董仲舒是自汉代以来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之一,……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因循守旧等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其表述的观点是[]A.否定董-高二历史
《史记》云:“诸吕作乱,日蚀、昼晦。吴楚七国叛逆,彗星现,天狗过梁野。”上述记载:①反映了董仲舒的思想观念②给后人留下了研究天文学的宝贵资料③体现了迷信对封建史学的影响④记-高二历史
汉武帝“独尊儒术”、李贽批判孔子、康有为尊孔子为改革先师、袁世凯“尊孔复古”、新文化运动中“打倒孔家店”、“文革”中的“批林批孔”、当前的“孔子热”,这些现象既是一定的政治、-高二历史
儒学思想逐渐成为正统思想是在下列哪位皇帝在位期间[]A、汉高祖B、汉文帝C、汉元帝D、汉武帝-高二历史
假如你是汉代的一名学生,若想进入全国高等学府接受教育,你应该去[]A.长安、太学B.洛阳、书院C.南京、国子监D.曲阜、孔庙-高二历史
人类政治文明的演讲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国家是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是公共权力演化和蜕变的结果。在先秦-高三历史
董仲舒为儒学增加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内容,后世皇帝的下列行为不属于这一理论应用的是[]A.皇帝即位要举行祭天仪式B.确立“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C.把自然灾害与天意相结-高二历史
西汉初,“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至汉武帝时“非遇水旱,则民家给人足,……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而不可食”。上述-高二历史
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是[]A.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B.汉武帝创设太学C.隋朝科举制度的创立D.明朝八股取士-高一历史
“国学研究正在成为当代显学,其中一个最流行的观点,就是认为中国历史上的官方哲学则为中国文化的主流。其实,民间文化才是民族文化的本体,影响民族文化传统主流的,还有信-高二历史
儒家学说被确立为我国封建王朝的统治思想是在[]A.战国B.西汉C.东汉D.宋朝-高二历史
“罢黜百家”与“大一统”思想之间的关系应该是[]A.用政治上的统一保证思想上的统一B.用阴阳五行的思想来巩固统一C.用思想上的统一为巩固政治上的统一服务D.使儒家思想逐步成为封-高一历史
董仲舒在《深察名号》中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以下对这一思想理解最准确的是[]A、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认为民性本善,君权天-高二历史
董仲舒在《深察名号》中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以下对这一思想理解最准确的是[]A、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高二历史
我国古代的儒家经典成为官办学校的教科书,开始于[]A.春秋B.西汉C.唐朝D.明朝-高一历史
粱启超在论及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指出“盖权臣之消长,与专制政体之进化成比例,丽中国专制政治之发达,其大原力有二端:一由于教义之浸淫,二由于雄主之布划。”材料中“教义之-高二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教育的内容随时代变迁而各具特点,但对社会进步均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材料一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夫万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防-高三历史
中国古代帝王自称“天子”,对天地非常崇敬。每一个皇帝都把祭祀天地当成一项非常重要的政治活动。下图是明清皇帝祭祀上天祈求丰收的天坛。这种现象与我国古代儒家[]A.荀子的天-高三历史
江都(今扬州)王刘非是汉武帝的同父异母兄,骄横好胜。汉武帝为教育、引导刘非,任命董仲舒为江都相。你认为董仲舒用以引导刘非的学说主要是[]A、“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高二历史
有一所学校,创始于西汉武帝时期,它使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它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它”是指[]A.孔子兴办的私学B.太学的设立-高一历史
秦亡汉兴,汉高祖从马上得天下到接受陆贾以《诗》、《书》治天下的建议,又亲自去曲阜祭祀孔子,汉惠帝废除秦代挟书之令,使儒学典籍流播合法化,这表明[]A、汉初儒学出现复兴之-高二历史
下图中的三人从右至左分别是老子、释迦牟尼、孔子。三人于一图之中,正在辩经论道。画面中,释氏坐于菩提树下成为画面主体,老子坐于蒲草之上,与一身士大夫装束的孔子相对。-高二历史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理学并不仅仅是前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它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部分是全新的创造。”“全新的创造”是指[]A.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高三历史
唐宋时期,儒、佛、道三教的关系是[]A.水火不相容,互相攻击,尖锐对立B.三教互相取长补短,已经融合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C.相互吸纳渗透,调和之风兴盛D.三教都成为中国封建-高三历史
唐宋时期,儒、佛、道三教的关系是[]A.水火不相容,互相攻击,尖锐对立B.三教互相取长补短,已经融合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C.相互吸纳渗透,调和之风兴盛D.三教在不同的区域各-高二历史
明代德清禅师曰:“为学有三要: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小参禅,不能出世。此三者,经世、出世之学备矣,缺一则偏,缺二则隘,三者无一而称人者,则-高二历史
董仲舒再三提醒君主,在利益之上还有正义,在力量之上还有良心,在权力之上还有“天”在临鉴。这反映了知识阶层[]A、积极倡导“君权神授”B、希望权力受到制约C、喜欢空谈纲常伦-高二历史
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独尊儒术的建议,为提升儒学地位,他采取的主要措施有①重用儒生②设置太学③注解四书④表彰六经[]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高一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在董仲舒看来,天是百神大君,天具有仁义礼智信,皇帝是天的儿子。人间的一切都是天造就的。天按照自己的模样造就了人,人秉承天的意志长出了身体,这就-高三历史
下图为儒家经典《朱子语类》书影,是朱熹与其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书中强调“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这反映了当时儒学的主张是[]A.重视实践对真理的检验作用B.要用心去体会-高二历史
宋代理学家周敦颐认为,“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生,仁也”,周敦颐在此所阐释的是[]A.“仁”与万物生成的关系B.孟子的仁政思想C.阴阳相互依存的关系D.道家顺应自然的思想-高三历史
宋代的哲学思想主要是理学,理学在宋代思想界占主导地位的主要原因是[]A.宗教思想的影响B.其他思想被统治者压抑C.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D.北宋理学家的努力-高二历史
南宋朱熹说:“三纲五常,礼之大体,三代相继,皆因之而不能变”。其思想[]A.主旨在于维护社会和谐发展B.体现了封建伦理道德观念C.与封建专制制度建立相适应D.反映了对儒学的批-高二历史
朱熹编著《小学集注》《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对儿童的衣着、语言、行为、读书、写字、饮食等习惯提出具体行为规范。这反映出他对儒学发展的主要贡献是[]A.树立严谨认真的治-高三历史
朱熹理学强调“仁”“理”“三纲五常”,这些主要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但从社会进步的积极方面考虑,可吸取的精华是①呼唤人们应有强烈的道德感和社会责任感②“仁”强调“爱人之-高三历史
下列观点属于朱熹的是[]A、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B、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C、宇宙便是吾心D、先有理而后有气-高二历史
宋明时期理学出现并走向成熟。理学的集大成者是[]A.孔子B.朱熹C.陆九渊D.李贽-高二历史
董仲舒说:“国家将有失败之道,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谶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这表明董仲舒[]A.宣扬“一-高三历史
《史记.儒林列传》载:汉武帝时,“及窦太后崩……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而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材料主要反映了[-高三历史
明代德清禅师曰:“为学有三要,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此三者,经世、出世之学备矣,缺一则偏,缺二则隘,三者无一而称人者,-高三历史
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主要原因是[]A.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B.董仲舒的改造、推荐C.“君权神授”的观点,神化了皇权D.“三纲五常”是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高二历史
顺治皇帝在位期间,自然灾害很多,“水旱累见,地震屡闻”“冬雷春雪,陨石雨土”。他把这一切自然现象都归罪于自己的“不德”,屡屡下罪己诏。这最有可能是受了什么思想的影响[]A-高二历史
返回顶部
题目简介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汉时期,发明了一项独特的制度,就是通过全国竞争性考试来选拔文职人员。公元前128年,建立了一种帝国大学,招收的学生是专为政府部门培养的。……原则上,-高三历史
题目详情
材料一 汉时期,发明了一项独特的制度,就是通过全国竞争性考试来选拔文职人员。公元前128年,建立了一种帝国大学,招收的学生是专为政府部门培养的。……原则上,所有的人都可参加考试,可实际上,由于投考者需经过长期的学习,只有那些富家子弟才具备资格。不过另一方面,村庄、氏族或行会的捐赠也常常使穷人的孩子得到求学的机会。由于考试是以儒家经典为基础,所以帝国实际上是由儒家学者根据儒家原则进行治理。每个官吏都被分派到自己家乡以外的地方去做官,以保证他不能利用自己的职位在当地发展家族势力。结果形成一个行政制度,其效率和反应灵敏的程度远远超过现代以前的任何别的行政制度。实际上,文职人员的选拔视功绩而定。是中国帝国制度从秦始皇起一直持续到20世纪的一个主要因素。不过,考试制度还有另外一面。由于它是以只承认一家学说为基础,这就产生一种顽固的正统观念,并引起一部分知识分子的傲慢,而这些东西正是若干世纪后,中国随西方的入侵而败落的一个原因。
(1) 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概括“帝国大学”的办学特点和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较材料二、三学术教育的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两方面分析中国汉代和古希腊学术教育呈现差异性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2)材料二是政治权势之争,非学术进步之争;材料三学术与政治保持相当距离,是理性精神与民主思想的结合。
(3)汉代:巩固统一和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农耕文明发展的需要。古希腊:小国寡民,直接民主;奴隶主工商业经济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