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失其民,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也。——《孟子·离娄上》。材料二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遣-高一历史
(1 )因素:民心。主张:仁政。(2 )主张:天人感应。(或天人合一)。目的:神化君权;警戒限制君权,巩固统治。地位:成为封建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3 )关键:薄敛节俭。地位:南宋以后,逐渐成为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4 )标准:百姓的忧乐。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影响:批判继承儒家思想,使儒家思想焕发新的生机。(5 )理念:以民为本(或关注民生)。认识:儒学的发展不断适应统治者和时代的需要(或与时俱进)。
题目简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失其民,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也。——《孟子·离娄上》。材料二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遣-高一历史
题目详情
材料一 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失其民,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也。
(2)材料二揭示了董仲舒什么主张和目的?这一时期儒学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
(3)材料三中朱熹认为爱民的关键是什么?这一时期儒学的地位如何?
(4)据材料四,指出黄宗羲评价天下治乱的标准。为此他提出了什么主张?据所学知识,指出明末清初以黄宗羲为代表的进步思想家对儒学发展的影响。
(5)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不同阶段的儒学家治国理念的共同之处。从儒学家的努力与儒学地位的变化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
答案
(1 )因素:民心。主张:仁政。
(2 )主张:天人感应。(或天人合一)。目的:神化君权;警戒限制君权,巩固统治。地位:成为封建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 )关键:薄敛节俭。地位:南宋以后,逐渐成为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4 )标准:百姓的忧乐。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影响:批判继承儒家思想,使儒家思想焕发新的生机。
(5 )理念:以民为本(或关注民生)。认识:儒学的发展不断适应统治者和时代的需要(或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