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课网
首页
数学
语文
英语
化学
物理
政治
历史
生物
首页
>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男子生来就是上等的,女子则是下等的,前者治人,后者治于人。”——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材料二妇女的地位因为经济的关系而有相当大的变化。科技本身已-高三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男子生来就是上等的,女子则是下等的,前者治人,后者治于人。”——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材料二妇女的地位因为经济的关系而有相当大的变化。科技本身已-高三历史
题目简介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男子生来就是上等的,女子则是下等的,前者治人,后者治于人。”——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材料二妇女的地位因为经济的关系而有相当大的变化。科技本身已-高三历史
题目详情
阅读
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男子生来就是上等的,女子则是下等的,前者治人,后者治于人。”
——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
材料二 妇女的地位因为经济的关系而有相当大的变化。科技本身已改变并大大增加了妇女就业赚取工资的空间。……最惊人的变化首推出现了许多以女性为主要从业人员的职业:商店和办公室中的职业。……在1914年以前的几十年间,妇女的地位和希望无疑有惊人的陡变。这个情形最明显的征兆是女子中学教育不寻常的扩展。在法国,我们所讨论的这个时期,女子公立中学,由1880年的一所也没有,增加到1913年的138所。
——霍布斯鲍姆《帝国的年代1875——1914》
材料三 清末民初,近代中国第一部论述妇女问题的专著《女界钟》将婚姻自由与追求自由平等的革命要求结合起来,认为“曾是区区婚姻之自由而不能夺,而乃对万象以言革命,吾知其必无成”。所以,在清末随着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和女子解放运动的高涨,婚姻变革的浪潮汹涌而起。
——陈旭麓《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四 中国近代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女学的兴起和女子受教育权利的确立,救亡图存的需要和女性自身的初步觉醒,使得女子将自身的解放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响亮地提出了“天下兴亡,匹妇亦有责焉”的口号。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的妇女解放不断地向前推进。
——安徽人文讲坛《天下兴亡,匹“妇”有责》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作者的主要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19世纪中叶到20纪初期妇女的地位发生变化的表现。(不得摘抄原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四,提炼推动近代中国妇女解放的社会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妇女地位的变化折射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材料题
难度:中档
来源: 专项题
答案
(1)男尊女卑(或妇女社会地位低下)。
(2)①就业机会增加;②受教育机会增加;③追求婚姻自由。
(3)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和发展;近代教育的发展;救亡图存的需要。
(4)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社会日益开放;人性日益解放;政治日益民主。
上一篇 :
“有个小东门岗警,将发辫盘于帽
下一篇 :
上海是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和习俗
搜索答案
更多内容推荐
下列图中的哪一服饰是中西合璧的产物[]A、B、C、D、-高一历史
文绣是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妃子。1931年由于不堪忍受溥仪的凌辱,要求法院出面调解,并于同年10月22日正式与溥仪解除婚约。这件事情震动社会,被称为中国千年未有的奇事。这件-高一历史
鲁迅先生说:“中国社会上的状态,简直是将几十世纪缩在一时:自油松片以至电灯,自独轮车以至飞机,自镖枪以至机关炮……都摩肩挨背的存在。”鲁迅先生的话未能反映的是[]A.中国近-高一历史
徐珂《清稗类钞》记述:“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介绍人约期订邀男女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这反映晚清婚俗的变化是[]A、媒妁之言控制婚约缔定B、婚姻尊重-高三历史
1924年l2月,北京开通有轨电车。民间竹枝词写道:“电车一动响郎当,来往行人上下忙;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这能够印证新式交通工具[]A、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B、-高三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历代王朝都以“会典”“律例”“典章”或“车服制”“舆服制”“丧服制”等各种条文颁布律令,规范和管理各阶层的穿衣戴帽,对服装的质料、色彩、花纹和款-高三历史
民国时期北京有一女士,出国留学几年,思想观念大变。归国后,在北京某校任职。为了找到如意郎君,在门前打起了征婚广告,上面写着:女学士周××……毕业于美国女子大学,现执教-高一历史
20世纪初,中国偏远乡村出现了“穿洋装谒孔子”的现象。对此理解准确的是[]A.中西文化交融碰撞的结果B.启蒙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重大影响C.儒家思想正统地位频临崩溃D.民主共-高三历史
家庭是文明社会的基本细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西汉)《礼记》材料二:梁启超认为,旧中国在家庭伦理方面发展了高度的-高三历史
《从大脚到多变:中国百年间女人美丽标准的变迁》这一文章介绍了中国女人美丽标准的变化轨迹。1900——1919年女人美丽标准出现变化的原因是①西方文化的传人②资产阶级政治、文化运-高三历史
“送嫁妆”是我国很多地区的特色民俗。下表不能反映[]A.这一民俗保留了传统特色B.西式婚礼逐渐被人们接受C.品种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现代化D.改革开放,人们收入增加-高三历史
《大清德宗景皇帝实录》:“人手而能用,著耳而得声,坐一室而可对百朋,隔颜色而可亲謦,此亘古未有之便益,故创行未三十年遍于各国。其始止达数十里,现已可通数千里。”对该材-高三历史
“无数的汉人都兴高采烈地剪去这条奴隶标志的辫子,也有迷信的,事先选择吉日,祭拜祖先,然后庄重地剪除,把辫子烧了。更有联合多人同日剪辫,并燃放爆竹,举行公宴庆祝的。-高三历史
民国时期,在社交礼仪上逐渐用西方的握手、鞠躬取代跪拜礼;称呼上用“先生”“同志”取代“老爷”“大人”,这一变化在本质上体现了[]A.全球化的历史趋势B.西方文明具有强大的优越性-高三历史
《从大脚到多变:中国百年间女人美丽标准的变迁》这一文章介绍了中国女人美丽标准的变化轨迹。1900—1919年女人美丽标准出现变化的原因是时间标准1900—1909年会说洋话的大脚女人-高一历史
徐珂《清稗类钞》记述:“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介绍人约期订邀男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这反映晚清婚俗的变化是A.媒妁之言控制婚约缔定B.婚姻尊重当事人-高三历史
清末民初,在北京“向日请客,大都同丰堂、会贤堂,皆中式菜馆。今则必六国饭店、德昌饭店、长安饭店,皆西式大餐也”,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中式餐馆生意萧条B.西式餐-高一历史
导致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根本原因是[]A.社会生产力的发展B.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C.外来经济文化的影响D.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一历史
“消失的旧时光一九四三,在回忆的路上时间变好慢,老街坊小弄堂,是属于那年代白墙黑瓦的淡淡的忧伤……”以上是周杰伦的歌曲《上海1943》中的一段歌词,下列情况在1943年的上海不-高三历史
婚姻观念反映社会生活的变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礼记·典礼》云: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非受币不交不亲,故日月以告君,斋戎以告鬼神,为酒食以召乡党僚友,以-高三历史
“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这首民谣反映了某个重大历史事件引起的社会风貌的变化-高三历史
下面是《申报·自由女子之新婚谈》一段关于“文明婚礼”的描述:“梳一东洋头,披件西式衣,穿双西式履,凡凤冠霞帔、锦衣绣裙、红鞋绿袜一律不用;昂染登舆,香花簇拥,四无障碍,-高三历史
清末的一首打油诗这样写道:“洋帽洋衣洋式鞋,短胡两撇口边开。平生第一伤心事,碧眼生成学不来。”你认为从该诗中能反映出①近代服饰的西化②洋货充斥中国市场③国人崇洋现象普遍-高一历史
张德彝在《航海述奇》里记载了1866年他从天津到上海途中吃西餐的事情:“每日三次点心,两次大餐……所食者,无非烧炙,牛羊鸡鱼,再则糖饼、苹果……饮则凉水、糖水、热牛奶、菜肉汤-高三历史
下列对下图的分析正确的有①图中的情景出现在鸦片战争以后②当时西餐馆主要分布在我国各通商口岸③西餐的烹饪方式、就餐环境、礼节要求与中餐没有很大区别④西餐馆在华的开设对中-高一历史
近代以来,人们的婚姻观念逐渐改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的,但是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应该要晓得,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高一历史
民国时期,在社交礼仪上逐渐用西方的握手、鞠躬取代跪拜礼,称呼上用“先生”“同志”取代“老爷”“大人”。这一变化在本质上反映了[]A、工业化的趋势B、自由平等精神C、西学在中国-高一历史
如果你生活在19世纪70年代的上海,下列场景不可能出现的是[]A.穿西服B.吃西餐C.看《申报》D.看电影《定军山》-高三历史
下列三幅漫画,反映了建国后人民生活水平的发展变化。有关漫画内容的解读不正确的是[]A、图一时期实行计划经济,商品凭票供应B、图二时期生活物资匮乏,商品供应不足C、图三-高三历史
电影《喇叭裤飘荡在1983年》以山清水秀的小镇为背景,反映了那一代年轻人的生活与情感世界。剧中的男主角希望能穿着流行的喇叭裤和暗恋的女孩跳着流行的迪斯科。当时喇叭裤、迪-高三历史
辛亥革命前,没有辫子会被人耻笑为里通外国的汉奸;辛亥革命后,留辫子会被人耻笑为封建余孽,耻笑为“猪尾巴”“满奴”。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对“断发”问题理解表述正确的是①资-高三历史
引起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有①西方列强的侵略②自然经济的解体,资本主义的发展③有识之士的推动④西方文化的影响[]A、①②③④B、③④C、①④D、①③④-高一历史
服装是一种记忆,也是一种语言、一种文化。它的变化是以非文本方式记录着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历史变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历代王朝都以“会典”“律例”“典章”-高三历史
鸦片战争以后,中西合璧成为中国居室建筑的典型特征,以下最能体现这一特征的建筑是[]ABCD-高一历史
据1922——1923年进行的包括社会各阶层的一项全面调查,已婚者中自订婚姻的占5%,已订未婚者中自订婚姻的已跃升至15%。在同一时期对中国知识女性进行的婚姻状况的调查中,已婚-高一历史
近现代以来,社会生活的每一次大的变化,都与特定的历史背景有关联。请简要说明近现代以来我国人民四次大的社会生活变迁的历史大背景及其主要表现。请按照示例“第一次变化”。-高三历史
1934年《申报》报道:“现代中国的摩登姑娘太太们,哪一个不是成为洋货商店的好主顾,从头发丝尖儿起,到高跟皮鞋的最末一寸至,差不多除了她们故有的中华血统的皮肉之外,全都装-高三历史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春节增加喜庆气氛。春联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下列最可能出现-高三历史
我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①由通商口岸逐渐向内地扩展②各地之间的变化存在着严重不平衡③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密切相关④反映了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不断深入发展[]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高一历史
辛亥革命后,社会上流传着一首打油诗:“大半旗妆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脚跟形势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对该诗的理解正确的是①诗中涉及服饰改革和不缠足两种社会现象②服-高一历史
衣食住行等作为社会文化的载体,展现时代特有的精神风貌。在1925年的上海,不可能出现的社会生活场景是[]A.报童在街上叫卖B.汽车在马路上穿梭C.百姓用电话相互问候D.穿着西装-高一历史
吕思勉在《中国通史》“衣食”篇中提出,“以中西的服饰相较,大体上,自以中国的服饰为较适宜。现在的崇尚西装,不过一时的风气罢了。”材料表明作者的观点是[]A.传统服饰有强大生-高三历史
清末民初山西有一首歌谣:破戏台,烂秀才,小足扳子洋烟袋;火车站,德律风(指电话),大足板子毕业生。这反映出当地①传统习俗受到冲击②文化教育日渐衰落③生活方式发生变化④思-高三历史
1912年3月2日,南京临时政府以临时夫总统孙中山的名义公布了《令内务部通知革除前清官厅称文》。文中指出:“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高一历史
康有为、梁启超等主张改变婚姻依赖“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旧习,提倡“夫妇择偶判妻,皆由两厢情愿”,他们还主张废止缠足。南京临时政府颁布法令,禁止蓄辫、缠足、赌博、种植-高三历史
“番菜争推一品香,西洋风味睹先尝。刀叉耀眼盆盘洁,我爱香槟酒一觞。”这一情景在上海最早可能出现于[]A.明朝B.清朝C.民国D.新中国-高三历史
下图反映了新中国成立60年来,衣、食、住、行的变化,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中国人民的勤劳B.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C.西方文化科技的影响D.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高三历史
关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丧礼,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A、大多实行火葬B、大多实行水葬C、大多数还是喧闹的大出殡形式D、采用发讣告、建殡仪馆和公墓的新式葬礼-高一历史
在《大脚到多变:中国百年间美女标准变迁》的文章中,介绍了20世纪中国女人美丽标准的变化轨迹。其中从20世纪初到三十年代的标准先后有“会说洋话的大脚女人”、“敢于婚姻自由的女-高一历史
小林同学对“清末民初西方文明对我国社会生活习俗的影响”这一课题很感兴趣,下列他所收集的四张图片中,符合这一主题的是①②③④[]A、①④B、②③C、②④D、②③④-高一历史
返回顶部
题目简介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男子生来就是上等的,女子则是下等的,前者治人,后者治于人。”——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材料二妇女的地位因为经济的关系而有相当大的变化。科技本身已-高三历史
题目详情
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男子生来就是上等的,女子则是下等的,前者治人,后者治于人。”
(1)根据材料一,指出作者的主要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19世纪中叶到20纪初期妇女的地位发生变化的表现。(不得摘抄原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四,提炼推动近代中国妇女解放的社会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妇女地位的变化折射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2)①就业机会增加;②受教育机会增加;③追求婚姻自由。
(3)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和发展;近代教育的发展;救亡图存的需要。
(4)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社会日益开放;人性日益解放;政治日益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