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课网
首页
数学
语文
英语
化学
物理
政治
历史
生物
首页
> 衣食住行等作为社会文化的载体,展现时代特有的精神风貌。在1925年的上海,不可能出现的社会生活场景是[]A.报童在街上叫卖B.汽车在马路上穿梭C.百姓用电话相互问候D.穿着西装-高一历史
衣食住行等作为社会文化的载体,展现时代特有的精神风貌。在1925年的上海,不可能出现的社会生活场景是[]A.报童在街上叫卖B.汽车在马路上穿梭C.百姓用电话相互问候D.穿着西装-高一历史
题目简介
衣食住行等作为社会文化的载体,展现时代特有的精神风貌。在1925年的上海,不可能出现的社会生活场景是[]A.报童在街上叫卖B.汽车在马路上穿梭C.百姓用电话相互问候D.穿着西装-高一历史
题目详情
衣食住行等作为社会文化的载体,展现时代特有的精神风貌。在1925年的上海,不可能出现的社会生活场景是
[ ]
A.报童在街上叫卖
B.汽车在马路上穿梭
C.百姓用电话相互问候
D.穿着西装的男子在吃西餐
题型:单选题
难度:中档
来源:0103 期中题
答案
C
上一篇 :
辛亥革命后,社会上流传着一首打
下一篇 :
吕思勉在《中国通史》“衣食”
搜索答案
更多内容推荐
清末民初山西有一首歌谣:破戏台,烂秀才,小足扳子洋烟袋;火车站,德律风(指电话),大足板子毕业生。这反映出当地①传统习俗受到冲击②文化教育日渐衰落③生活方式发生变化④思-高三历史
1912年3月2日,南京临时政府以临时夫总统孙中山的名义公布了《令内务部通知革除前清官厅称文》。文中指出:“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高一历史
康有为、梁启超等主张改变婚姻依赖“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旧习,提倡“夫妇择偶判妻,皆由两厢情愿”,他们还主张废止缠足。南京临时政府颁布法令,禁止蓄辫、缠足、赌博、种植-高三历史
“番菜争推一品香,西洋风味睹先尝。刀叉耀眼盆盘洁,我爱香槟酒一觞。”这一情景在上海最早可能出现于[]A.明朝B.清朝C.民国D.新中国-高三历史
下图反映了新中国成立60年来,衣、食、住、行的变化,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中国人民的勤劳B.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C.西方文化科技的影响D.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高三历史
关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丧礼,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A、大多实行火葬B、大多实行水葬C、大多数还是喧闹的大出殡形式D、采用发讣告、建殡仪馆和公墓的新式葬礼-高一历史
在《大脚到多变:中国百年间美女标准变迁》的文章中,介绍了20世纪中国女人美丽标准的变化轨迹。其中从20世纪初到三十年代的标准先后有“会说洋话的大脚女人”、“敢于婚姻自由的女-高一历史
小林同学对“清末民初西方文明对我国社会生活习俗的影响”这一课题很感兴趣,下列他所收集的四张图片中,符合这一主题的是①②③④[]A、①④B、②③C、②④D、②③④-高一历史
千龙网曾披露《从大脚到多变:中国百年间女人美丽标准的变迁》的文章,介绍了中国女人美丽标准的变化轨迹。1900—1919年女人美丽标准出现变化的原因①西方文化传入②资产阶级政治运-高一历史
在民国初年北京大学有个辜鸿铭学者,他出生在南洋的印尼,读书在美国,取了个日本的东洋妻子,在北洋政府做了个部长,是个“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妻在东洋、官在北洋”的奇人。-高三历史
“消失的旧时光一几四三,在回忆的路上时问变好慢,老街坊小弄堂,是属于那年代白墙黑瓦的淡淡的忧伤……”以上是周杰伦的歌曲《上海1943》中的一段歌词,下列情况在1943年的上海不-高三历史
“又是庚申元旦节,过年过得直贯冲。见面齐声道恭喜,脱帽都行一鞠躬……祝罢再把新年贺,两手深深打一恭。”长沙市民曾有的这些习俗,最早可能出现于[]A.唐宋时期B.明朝后期C.民-高三历史
1913年1月,《大公报》有文章描述当时女性积极参加社会政治活动的现象:“于是有所谓女子北伐军,女子敢死队,有所谓女子同盟会,女子参政团,女子自由党”这种现象反映了[]A、自-高一历史
1900年蔡无培在“征婚启事”中提出:第一,对方不缠足;第二,对方应识字读书、通文墨;第三,一夫一妻,自己不娶妾;第四,丈夫先死,妻子可以改嫁;第五,夫妻意见不合可以离-高三历史
下岬村家庭结构变迁示意图关于上图中信息表述错误的是[]A.核心家庭越来越多B.主干家庭日益减少C.联合家庭基本消失D.人们家庭观念淡化-高三历史
一位听书人,身穿暖和的棉布衣服,手里把玩着粉彩蝴蝶鼻烟壶,吃着鲜嫩的熟玉米,津津有味地倾听评书《三国演义》。请推断该场景最有可能出现在[]A.唐朝B.宋朝C.明朝D.清朝-高一历史
“番菜争推一品香,西洋风味睹先尝。刀叉耀眼盆盘洁,我爱香槟酒一觞”这一情景在上海最早可能出现于:[]A.明朝B.清朝C.民国D.新中国-高一历史
某报以“新陈代谢”为题刊文:“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文中所说的这些现象应当发生于[]A.1898——19-高三历史
民国时期,民间多因循传统,视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1949年以后则以公历1月1日为“元旦”。这一变化表明[]A.民国时期传统节日得到完整保留B.1949年以后传统节日彻底改变C.近代-高三历史
1913年章太炎在报上刊登征婚广告,条件是:以湖北籍女子为限;须文理清顺;大家闺秀;要不沾染学堂中平等自由之恶习;有从夫之美德。其开创风气的表现是[]A、婚礼简约B、自主-高一历史
20世纪初,中国偏远乡村出现了“穿洋装谒孔子”的现象。对此理解准确的是[]A.中西文化交融碰撞的结果B.启蒙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重大影响C.儒家思想正统地位频临崩溃D.民主共-高二历史
下面的情况,反映了民国时期的服装特点是:[]A、男子全部是长袍马褂,女子以猎装为主B、男子以西装和中山装为主,女子以旗袍为主C、女子以连衣裙和列宁装为主D、绿军装成为流-高一历史
“送嫁妆”是我国很多地区的特色民俗。下表不能反映[]A.这一民俗保留了传统特色B.西式婚礼逐渐被人们接受C.品种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现代化D.改革开放,人们收入增加-高三历史
下表为我国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耐用消费品拥有量(部分),对该表的解读正确的是[]A.耐用消费品从无到有B.居民收入增长缓慢C.改革开放后轻工业发展迅速D.居民生活水平提高-高三历史
葛元煦在《沪游杂记》一书中提到,开设在上海虹口一带的西餐馆有“华人间亦往食焉”。上述情景在中国最早可能出现于[]A.明朝时期B.清朝时期C.民国时期D.新中国成立初期-高一历史
民国时期,民间多因循传统,视农历正月妆一为“元旦”,1949年以后则以公历1月1日为“元旦”。这一变化表明[]A.民国时期传统节日得到完整保留B.1949年以后传统节日彻底改变C.近代-高一历史
从19世纪中叶开始,欧洲女权主义者提出了改革妇女服装的倡议,设计并试穿了短裙和女式长裤,但,受到舆论责难。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大量妇女加入劳动大军,妇女裤装和短裙-高一历史
“自同光以迄宣统,妇女服饰,以上海为最入时,流风所被,几及全国。富贵之家,莫不尤而效之,贫贱者亦步趋恐后。”出现这一现象主要原因是[]A.上海开近代风气之先B.民主共和观-高三历史
目前,社会生活史日益成为历史研究的一种取向。一位学者对中国的一个村庄进行了长期的跟踪研究,为我们揭示了私人生活与社会变迁之间的深层联系。材料一下岬村家庭结构变迁示-高三历史
1920年,一人到广州玩耍,他不可能[]A.看到有人穿中山装上班B.随身带有粮票C.在西餐馆就餐D.听到有人称呼他同志-高一历史
学习历史可以用想象的方法来“重建”历史场景。假如你生活在1910年的中国上海,可能会看到以下哪一情形?[]A.商人吴某乘坐有轨电车去谈生意B.街上不少路人穿着中山装C.《申报》上-高三历史
《大公报》1902年6月26日刊载某君择偶标准:一要天足,二要通晓中西术门径,三聘娶仪节悉照文明通例。由此反映出当时的新妇女观包括①破除缠足陋习②提倡女子学文化③摒弃旧式结婚-高一历史
下图为民国年间天津同升和帽庄出售其仿制的西式帽的广告。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该帽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洋帽的输入②中国社会生活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③广告主要宣传了博士帽的实用功-高三历史
2010年4月20日中央电视台“情系玉树,大爱无疆——抗震救灾大型募捐活动”特别节目募捐晚会上社会各界纷纷慷慨解囊,(如下图)共募得善款21.75亿元人民币。这反映出的社会风尚是-高三历史
北方地区传统的四合院式建筑(见下图)反映了①自然经济的封闭②带有家长专制的特征③农民安居乐业的思想④商业发展的滞后[]A、①②③C、②③④B、①②④D、①③-高一历史
1978年底,法国服装设计师皮尔?卡丹来到北京。后来他回忆说:“我刚来中国的时候所有的人都是穿灰的衣服、黑的衣服、或者绿的衣服,……我感觉就像被一座灰的墙给包围住了一样。-高一历史
近代以来,人们的婚姻观念逐渐改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的,但是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应该要晓得,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高三历史
1902年6月26日《大公报》刊登了如下一则征婚广告:“近有南国志士某君北来游学,此君尚未娶妇,意欲访求天下有志女子聘定为室,其主义如下:一要天足;二要通晓中西学术门径;三聘-高一历史
近代以来引起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有①西方思想文化的传人②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③资产阶级改革和革命的影响④中国人善于学习和借鉴[]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高一历史
旗袍源于满族妇女服装。20世纪20年代初,流行于上海等地社会上层妇女。当时有人撰文指出:“近来上海女界旗袍盛行……惟旗袍之名,若有宗社党(满清贵族组成的秘密组织)之臭味……故-高三历史
“来是康母(come)去是狗(go)”,“一个铜板叫文到来(onedollar)”曾经是近代风靡上海的“洋泾浜”(上海某区,外国租界所在地)英语。这种现象是:[]A.崇洋媚外心态的反应B.殖民同化政-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北京、天津、上海、南京、成都五城市结婚年代与结合途径分类表资料来源:刘英主编《中国婚姻家庭研究》,第4页。材料二:南京四福巷已婚妇女结婚-高一历史
黄河清在《“洋”族词的兴衰》中说:…洋人’、‘洋务’、‘洋布’、‘洋行’、‘洋楼’、‘洋炉’等‘洋’族词日益增多,在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上半期,是它的鼎盛时期……有400多个-高一历史
光绪帝的英语老师张德彝在《航海述奇》里记载了1866年他从天津到上海途中吃西餐的事情:“每日三次点心,两次大餐……所食者,无非烧炙牛羊鸡鱼,再则糖饼、苹果……饮则凉水、糖水、-高一历史
下表所列的各种文化现象中,哪一组最具有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特征[]-高一历史
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社会风俗的阶段性发展特点是:洋务早期,风气初开;清朝末年,天下移风;民国初年,飙转豹变。这一特点也可以用来描述近代中国[]A.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B.大-高三历史
清末民间有一首歌谣:破戏台,烂秀才,小足板子洋烟袋;火车站,德律风(指电话),大足板子毕业生,这反映出当地①传统习俗受到冲击②文化教育日渐衰落③生活方式发生变化④思想观-高三历史
辛亥革命后,出现了握手、鞠躬礼,大街上还不时能听到“先生”、“同志”的称呼,这表明:①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由理念化为行动②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出现了新陈代谢③列强对中国文化侵略不-高一历史
引起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外因是[]A、西方列强的侵略和西方文化的渗透B、自然经济的解体,资本主义的发展C、近代中国民主政治运动的推动D、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移风易俗-高二历史
下列选项为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颁布的一系列法令和措施,其中体现社会生活近代化的是[]A.焚毁残酷刑具,停止刑讯逼供B.废除清政府的苛捐杂税C.学校不拜孔子、不读四书五经D-高一历史
返回顶部
题目简介
衣食住行等作为社会文化的载体,展现时代特有的精神风貌。在1925年的上海,不可能出现的社会生活场景是[]A.报童在街上叫卖B.汽车在马路上穿梭C.百姓用电话相互问候D.穿着西装-高一历史
题目详情
B.汽车在马路上穿梭
C.百姓用电话相互问候
D.穿着西装的男子在吃西餐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