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课网
首页
数学
语文
英语
化学
物理
政治
历史
生物
首页
> 民国时期,民间多因循传统,视农历正月妆一为“元旦”,1949年以后则以公历1月1日为“元旦”。这一变化表明[]A.民国时期传统节日得到完整保留B.1949年以后传统节日彻底改变C.近代-高一历史
民国时期,民间多因循传统,视农历正月妆一为“元旦”,1949年以后则以公历1月1日为“元旦”。这一变化表明[]A.民国时期传统节日得到完整保留B.1949年以后传统节日彻底改变C.近代-高一历史
题目简介
民国时期,民间多因循传统,视农历正月妆一为“元旦”,1949年以后则以公历1月1日为“元旦”。这一变化表明[]A.民国时期传统节日得到完整保留B.1949年以后传统节日彻底改变C.近代-高一历史
题目详情
民国时期,民间多因循传统,视农历正月妆一为“元旦”,1949年以后则以公历1月1日为“元旦”。这一变化表明
[ ]
A.民国时期传统节日得到完整保留
B.1949年以后传统节日彻底改变
C.近代西方节日在中国得到普及
D.西方节日融入了中国文化元素
题型:单选题
难度:偏易
来源:0107 期末题
答案
D
上一篇 :
葛元煦在《沪游杂记》一书中提
下一篇 :
从19世纪中叶开始,欧洲女权主义
搜索答案
更多内容推荐
“自同光以迄宣统,妇女服饰,以上海为最入时,流风所被,几及全国。富贵之家,莫不尤而效之,贫贱者亦步趋恐后。”出现这一现象主要原因是[]A.上海开近代风气之先B.民主共和观-高三历史
目前,社会生活史日益成为历史研究的一种取向。一位学者对中国的一个村庄进行了长期的跟踪研究,为我们揭示了私人生活与社会变迁之间的深层联系。材料一下岬村家庭结构变迁示-高三历史
1920年,一人到广州玩耍,他不可能[]A.看到有人穿中山装上班B.随身带有粮票C.在西餐馆就餐D.听到有人称呼他同志-高一历史
学习历史可以用想象的方法来“重建”历史场景。假如你生活在1910年的中国上海,可能会看到以下哪一情形?[]A.商人吴某乘坐有轨电车去谈生意B.街上不少路人穿着中山装C.《申报》上-高三历史
《大公报》1902年6月26日刊载某君择偶标准:一要天足,二要通晓中西术门径,三聘娶仪节悉照文明通例。由此反映出当时的新妇女观包括①破除缠足陋习②提倡女子学文化③摒弃旧式结婚-高一历史
下图为民国年间天津同升和帽庄出售其仿制的西式帽的广告。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该帽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洋帽的输入②中国社会生活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③广告主要宣传了博士帽的实用功-高三历史
2010年4月20日中央电视台“情系玉树,大爱无疆——抗震救灾大型募捐活动”特别节目募捐晚会上社会各界纷纷慷慨解囊,(如下图)共募得善款21.75亿元人民币。这反映出的社会风尚是-高三历史
北方地区传统的四合院式建筑(见下图)反映了①自然经济的封闭②带有家长专制的特征③农民安居乐业的思想④商业发展的滞后[]A、①②③C、②③④B、①②④D、①③-高一历史
1978年底,法国服装设计师皮尔?卡丹来到北京。后来他回忆说:“我刚来中国的时候所有的人都是穿灰的衣服、黑的衣服、或者绿的衣服,……我感觉就像被一座灰的墙给包围住了一样。-高一历史
近代以来,人们的婚姻观念逐渐改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的,但是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应该要晓得,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高三历史
1902年6月26日《大公报》刊登了如下一则征婚广告:“近有南国志士某君北来游学,此君尚未娶妇,意欲访求天下有志女子聘定为室,其主义如下:一要天足;二要通晓中西学术门径;三聘-高一历史
近代以来引起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有①西方思想文化的传人②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③资产阶级改革和革命的影响④中国人善于学习和借鉴[]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高一历史
旗袍源于满族妇女服装。20世纪20年代初,流行于上海等地社会上层妇女。当时有人撰文指出:“近来上海女界旗袍盛行……惟旗袍之名,若有宗社党(满清贵族组成的秘密组织)之臭味……故-高三历史
“来是康母(come)去是狗(go)”,“一个铜板叫文到来(onedollar)”曾经是近代风靡上海的“洋泾浜”(上海某区,外国租界所在地)英语。这种现象是:[]A.崇洋媚外心态的反应B.殖民同化政-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北京、天津、上海、南京、成都五城市结婚年代与结合途径分类表资料来源:刘英主编《中国婚姻家庭研究》,第4页。材料二:南京四福巷已婚妇女结婚-高一历史
黄河清在《“洋”族词的兴衰》中说:…洋人’、‘洋务’、‘洋布’、‘洋行’、‘洋楼’、‘洋炉’等‘洋’族词日益增多,在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上半期,是它的鼎盛时期……有400多个-高一历史
光绪帝的英语老师张德彝在《航海述奇》里记载了1866年他从天津到上海途中吃西餐的事情:“每日三次点心,两次大餐……所食者,无非烧炙牛羊鸡鱼,再则糖饼、苹果……饮则凉水、糖水、-高一历史
下表所列的各种文化现象中,哪一组最具有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特征[]-高一历史
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社会风俗的阶段性发展特点是:洋务早期,风气初开;清朝末年,天下移风;民国初年,飙转豹变。这一特点也可以用来描述近代中国[]A.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B.大-高三历史
清末民间有一首歌谣:破戏台,烂秀才,小足板子洋烟袋;火车站,德律风(指电话),大足板子毕业生,这反映出当地①传统习俗受到冲击②文化教育日渐衰落③生活方式发生变化④思想观-高三历史
辛亥革命后,出现了握手、鞠躬礼,大街上还不时能听到“先生”、“同志”的称呼,这表明:①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由理念化为行动②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出现了新陈代谢③列强对中国文化侵略不-高一历史
引起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外因是[]A、西方列强的侵略和西方文化的渗透B、自然经济的解体,资本主义的发展C、近代中国民主政治运动的推动D、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移风易俗-高二历史
下列选项为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颁布的一系列法令和措施,其中体现社会生活近代化的是[]A.焚毁残酷刑具,停止刑讯逼供B.废除清政府的苛捐杂税C.学校不拜孔子、不读四书五经D-高一历史
在中国近现代,有这样一种男式服饰,它有五粒纽扣,代表五权分离和五族共和,它的四个口袋,代表礼义廉耻,它综合了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的特点,是一种直翻领有袋盖的四贴袋服-高一历史
据记载,1888年清朝政府在北京西苑修建了一条铁路,慈禧太后因火车司机坐在自己前面开车,弃用了从德国引进的蒸汽机车而改用太监牵拉。这说明[]A、顽固势力拒绝引进西方科技-高一历史
千龙网曾披露《从大脚到多变:中国百年间女人美丽标准的变迁》的文章,介绍了中国女人美丽标准的变化轨迹。1900——1919年女人美丽标准出现的原因是①妇女社会地位提高,成为国家的-高三历史
“送嫁妆”是我国很多地区的特色民俗,下表的统计能够说明①该民俗保留了传统特色②西式婚礼逐渐被人们接受③改革开放,人们收入增加④品种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现代化[]A.①②③B.②③④C-高三历史
小说《文明小史》中,描写一位学堂出身的少奶奶时写道:“穿双外国皮靴,套件外国呢子的对襟褂子,一条油松的辫子拖在背后,男不男,女不女的。”材料反映了这位少奶奶的服饰特点-高一历史
1897年,上海举办了中国国内首次大型舞会。对此,上海各家报纸评论说:“西人光明磊落,脱略为怀,虽男女聚会跳舞,乐而不淫,与中国之烧香赛会,男女混杂,大有天壤之别。”这-高一历史
周启多是宁波籍抗日航空烈士,1914年农历二月出生于镇海一个大户人家,1925年随父母到天津居住,同年考入南开中学。1936年,报考了南京空军军官学校。“七七事变”后随军内迁到-高三历史
洋装在中国流行,并未取代传统服饰,而是促进中国服饰的改良,出现了中西合璧的产物。下面哪些是中西合璧的产物:[]A、中山装和旗袍B、华冠儒服C、男女礼服D、列宁服-高三历史
近代服饰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西学东渐”B、西方风俗习惯的影响C、希望通过服饰改革来改变落后的面貌D、列强的要求-高一历史
下表所列的各种文化现象中,哪一组最具有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特征[]-高三历史
清末民初山西有一首歌谣:破戏台,烂秀才,小足板子洋烟袋;火车站,德律风(指电话),大足板子毕业生。这反映出当地①传统习俗受到冲击②文化教育日渐衰落③生活方式发生变化④思-高三历史
千龙网曾披露《从大脚到多变:中国百年间女人美丽标准的变迁》的文章,介绍了20世纪中国女人美丽标准的变化轨迹。其中1900——1919年女人美丽标准见下表。出现这样标准的原因有①妇-高一历史
在中国近现代,有这样一种男式服饰,它有五粒纽扣,代表五权分离和五族共和,它的四个口袋,代表礼义廉耻,它综合了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的特点,是一种直翻领有袋盖的四贴袋服-高三历史
据1913年9月5日《大公报》记载:“近来法庭诉讼,男女之请离婚者,实繁有徒,此皆前所未有,而亦社会所不乐为者也。”说明当时[]A.妇女地位逐渐提高B.家庭观念丧失殆尽C.大众赞同-高三历史
鲁迅先生在文章中写到:“中国社会上的状态,简直将几十世纪缩在一时:自油灯片以至电灯,自独轮车以至飞机,自镖枪以至机关炮……都摩肩挨背的存在。”上述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高三历史
下列表述不符合实际的是[]A、改革开放前,人民生活水平增长最快的时期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B、中国人民已基本解决温饱问题是在1987年C、恩格尔系数下降说明居民的生活水平在-高三历史
下表所列的各种文化现象中,哪一组最具有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特征[]-高二历史
对下图的释读,正确的是①近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②广告的营销方式被运用③近代革命推动了社会牛活的巨变④刷牙习惯已被城乡百姓普遍接受[]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高三历史
19世纪中期,近代专业教育在中国逐渐兴起。以下对其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①受日本明治维新发展教育的影响②传统教育体制和科举制度的崩溃③引进技术,兴办近代工业的需要④培养近-高二历史
文明婚礼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取得男女之同意,以监督自由。这里的“文明婚姻”[]A.彻底冲破了传统婚姻的束缚B.表现出新旧杂陈的某些特征C.体现出契约性的原则D.采用了简单-高三历史
引起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有①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冲击②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③重大的历史事件,如辛亥革命的推动④人们的愿望与追求[]A.①②③B.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高一历史
明中后期小说《醒世恒言》中“女子周胜仙与男子范二郎相遇,‘四目相视,具各有情’,二人通过巧妙的自我介绍,订下终身。”对材料解读不正确的是[]A.这一现象与明朝中后期商品经-高三历史
泰山东岳庙供奉的娘娘,泥塑金身,三寸金莲。民国成立以后,朝拜者多用自制的大脚锦鞋为娘娘祝寿。这主要表明[]A.尊孔复古思想开始盛行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妇女社会地位-高三历史
下图为《辛亥革命以后街头剪辫子的情景》,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①受西方影响,带有移风易俗的性质②具有强烈的反清色彩③最早揭开断发序幕的是资产阶级革命派④移风易俗之风遍行全-高三历史
近代以来,人们的婚姻观念逐渐改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的,但是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应该要晓得,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高三历史
1872年《申报》报道:“妇人女子原宜深藏闺阁,不令轻见男子之面……乃上海地方妇女之蹀躞街头者不知凡几,途间或遇相识之人,欢然道故,寒暄笑语,视为固然。若行所无事者,甚至茶-高一历史
吕思勉在《中国通史》“衣食”篇中提出,“以中西的服饰相较,大体上,自以中国的服饰为较适宜。现在的崇尚西装,不过一时的风气罢了。”材料表明作者的观点是[]A.传统服饰有强大生-高三历史
返回顶部
题目简介
民国时期,民间多因循传统,视农历正月妆一为“元旦”,1949年以后则以公历1月1日为“元旦”。这一变化表明[]A.民国时期传统节日得到完整保留B.1949年以后传统节日彻底改变C.近代-高一历史
题目详情
B.1949年以后传统节日彻底改变
C.近代西方节日在中国得到普及
D.西方节日融入了中国文化元素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