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课网
首页
数学
语文
英语
化学
物理
政治
历史
生物
首页
> 1897年,上海举办了中国国内首次大型舞会。对此,上海各家报纸评论说:“西人光明磊落,脱略为怀,虽男女聚会跳舞,乐而不淫,与中国之烧香赛会,男女混杂,大有天壤之别。”这-高一历史
1897年,上海举办了中国国内首次大型舞会。对此,上海各家报纸评论说:“西人光明磊落,脱略为怀,虽男女聚会跳舞,乐而不淫,与中国之烧香赛会,男女混杂,大有天壤之别。”这-高一历史
题目简介
1897年,上海举办了中国国内首次大型舞会。对此,上海各家报纸评论说:“西人光明磊落,脱略为怀,虽男女聚会跳舞,乐而不淫,与中国之烧香赛会,男女混杂,大有天壤之别。”这-高一历史
题目详情
1897年,上海举办了中国国内首次大型舞会。对此,上海各家报纸评论说:“西人光明磊落,脱略为怀,虽男女聚会跳舞,乐而不淫,与中国之烧香赛会,男女混杂,大有天壤之别。”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 ]
A.人们基本上接受了西方的生活方式
B.政府公开赞成西方声活方式的推广
C.西方舞会娱乐与传统习俗无法融合
D.开明人士已经能认同西方生活方式
题型:单选题
难度:中档
来源:专项题
答案
D
上一篇 :
小说《文明小史》中,描写一位学
下一篇 :
周启多是宁波籍抗日航空烈士,19
搜索答案
更多内容推荐
洋装在中国流行,并未取代传统服饰,而是促进中国服饰的改良,出现了中西合璧的产物。下面哪些是中西合璧的产物:[]A、中山装和旗袍B、华冠儒服C、男女礼服D、列宁服-高三历史
近代服饰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西学东渐”B、西方风俗习惯的影响C、希望通过服饰改革来改变落后的面貌D、列强的要求-高一历史
下表所列的各种文化现象中,哪一组最具有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特征[]-高三历史
清末民初山西有一首歌谣:破戏台,烂秀才,小足板子洋烟袋;火车站,德律风(指电话),大足板子毕业生。这反映出当地①传统习俗受到冲击②文化教育日渐衰落③生活方式发生变化④思-高三历史
千龙网曾披露《从大脚到多变:中国百年间女人美丽标准的变迁》的文章,介绍了20世纪中国女人美丽标准的变化轨迹。其中1900——1919年女人美丽标准见下表。出现这样标准的原因有①妇-高一历史
在中国近现代,有这样一种男式服饰,它有五粒纽扣,代表五权分离和五族共和,它的四个口袋,代表礼义廉耻,它综合了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的特点,是一种直翻领有袋盖的四贴袋服-高三历史
据1913年9月5日《大公报》记载:“近来法庭诉讼,男女之请离婚者,实繁有徒,此皆前所未有,而亦社会所不乐为者也。”说明当时[]A.妇女地位逐渐提高B.家庭观念丧失殆尽C.大众赞同-高三历史
鲁迅先生在文章中写到:“中国社会上的状态,简直将几十世纪缩在一时:自油灯片以至电灯,自独轮车以至飞机,自镖枪以至机关炮……都摩肩挨背的存在。”上述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高三历史
下列表述不符合实际的是[]A、改革开放前,人民生活水平增长最快的时期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B、中国人民已基本解决温饱问题是在1987年C、恩格尔系数下降说明居民的生活水平在-高三历史
下表所列的各种文化现象中,哪一组最具有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特征[]-高二历史
对下图的释读,正确的是①近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②广告的营销方式被运用③近代革命推动了社会牛活的巨变④刷牙习惯已被城乡百姓普遍接受[]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高三历史
19世纪中期,近代专业教育在中国逐渐兴起。以下对其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①受日本明治维新发展教育的影响②传统教育体制和科举制度的崩溃③引进技术,兴办近代工业的需要④培养近-高二历史
文明婚礼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取得男女之同意,以监督自由。这里的“文明婚姻”[]A.彻底冲破了传统婚姻的束缚B.表现出新旧杂陈的某些特征C.体现出契约性的原则D.采用了简单-高三历史
引起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有①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冲击②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③重大的历史事件,如辛亥革命的推动④人们的愿望与追求[]A.①②③B.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高一历史
明中后期小说《醒世恒言》中“女子周胜仙与男子范二郎相遇,‘四目相视,具各有情’,二人通过巧妙的自我介绍,订下终身。”对材料解读不正确的是[]A.这一现象与明朝中后期商品经-高三历史
泰山东岳庙供奉的娘娘,泥塑金身,三寸金莲。民国成立以后,朝拜者多用自制的大脚锦鞋为娘娘祝寿。这主要表明[]A.尊孔复古思想开始盛行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妇女社会地位-高三历史
下图为《辛亥革命以后街头剪辫子的情景》,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①受西方影响,带有移风易俗的性质②具有强烈的反清色彩③最早揭开断发序幕的是资产阶级革命派④移风易俗之风遍行全-高三历史
近代以来,人们的婚姻观念逐渐改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的,但是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应该要晓得,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高三历史
1872年《申报》报道:“妇人女子原宜深藏闺阁,不令轻见男子之面……乃上海地方妇女之蹀躞街头者不知凡几,途间或遇相识之人,欢然道故,寒暄笑语,视为固然。若行所无事者,甚至茶-高一历史
吕思勉在《中国通史》“衣食”篇中提出,“以中西的服饰相较,大体上,自以中国的服饰为较适宜。现在的崇尚西装,不过一时的风气罢了。”材料表明作者的观点是[]A.传统服饰有强大生-高三历史
下列诗词中,能反映近代中国社会生活风尚的是[]A.簷前新叶覆残花,席上余杯对早茶B.西域移来不夜城,自来火较月光明C.雪亮玻璃窗洞圆,香花爆竹霸王鞭D.空巷无人尽出嬉,烛光-高三历史
贴春联是中国一项文化习俗,春联的内容往往和社会的历史变迁相联系。以下春联中能反映新中国成立后过渡时期历史情景的是[]A.“毛主席挥手指方向,合作化道路宽又广”B.“食堂巧-高三历史
吕思勉在《中国通史》“衣食”篇中提出,“以中西的服饰相较,大体上,自以中国的服饰为较适宜。现在的崇尚西装,不过一时的风气罢了。”材料表明作者的观点是[]A.传统服饰仍具有强-高三历史
妇女地位的变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风气的折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妇女的地位因为经济的关系而有相当大的变化。科技本身已改变并大大增加了妇女就业赚-高三历史
下图呈现的是北京市民使用的购货证和购粮证,票证的流行说明我国当时①实行计划供应体制②日常生活用品短缺③购销矛盾非常突出④城乡差别逐步扩大[]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高三历史
19世纪30年代有人说:“内地富有者,有了钱,未必就有汽车来坐,未必就有各种新奇的游艺如伟大的影片《梅兰芳》京戏等等来给你看,未必就有各种中西菜什么来给你轮流大嚼……必须要-高三历史
文绣是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妃子。1931年由于不堪忍受溥仪的凌辱,要求法院出面调解,并于同年10月22日正式与溥仪解除婚约。这件事情震动社会,它充分说明[]A、清王朝已经彻底-高一历史
学习历史可以用想象的方法来“重建”历史场景。假如你生活在1913年的中国,可能会看到以下哪一情形[]A、唐胥铁路开通B、街上路人互行脱帽鞠躬礼C、《申报》上刊登北伐的消息D、李-高三历史
清末民初山西有一首歌谣:破戏台,烂秀才,小足扳子洋烟袋;火车站,德律风(指电话),大足板子毕业生。这反映出当地1、传统习俗受到冲击2、文化教育日渐衰落3、生活方式发生变-高三历史
文绣是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妃子。1931年由于不堪忍受溥仪的凌辱,要求法院出面调解,并于同年10月22日正式与溥仪解除婚约。这件事情震动社会,被称为中国千年未有的奇事。这件-高一历史
旗袍源于满族妇女服装。20世纪20年代初,流行于上海等地社会上层妇女之间。当时有人撰文指出:“近来上海女界旗袍盛行……惟旗袍之名,若有宗社党(满清贵族组成的秘密团体)之臭味-高一历史
民国时期,民间多因循传统,视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1949年以后则以公历1月1日为“元旦”。这一变化表明[]A.民国时期传统节日得到完整保留B.1949年以后传统节日彻底改变C.近代-高一历史
民国时期,政府推行服饰改革,但洋装的流行并未取代传统中国样式,而是促成了中西合璧服装的产生。这种现象说明[]A.服饰代表的西方先进文化传播困难B.小农经济的存在难以改变-高三历史
“送嫁妆”是我国很多地区的特色民俗。下表不能反映[]A.这一民俗保留了传统特色B.西式婚礼逐渐被人们接受C.品种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现代化D.改革开放,人们收入增加-高三历史
我国发行下图票券的原因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的[]A.社会主义优越性B.物资供应比较紧缺C.计划经济体制适合当时的中国D.市场经济对资源配置的作用-高一历史
学习历史可以用想象的方法来“重建”历史场景。假如你生活在1913年的中国,可能会看到以下哪一情形?[]A.唐胥铁路开通B.街上路人互行脱帽鞠躬礼C.《申报》上刊登北伐的消息D.李大-高三历史
近代以来,许多商行和金融企业在上海外滩占有一席之地后,便大兴土木,荣建公司套楼。外滩上的建筑大多经过三次或三次以上的重建,各国建筑师在这里大显身手,使面积算大的外-高三历史
下列事件对社会习俗变革产生重大影响的是①辛亥革命②新中国成立③改革开放[]A.①③B.①②C.①②③D.②③-高一历史
中国近代由图一到图二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图一长袍马褂图二西装旗袍A.西方文化的逐步渗透B.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C.人们思想观念的解放D.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高一历史
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的是[]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B、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统洋袜短脚裤C、辫线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D、改良的头,改良的花-高三历史
民国时期,在社交礼仪上逐渐用西方的握手、鞠躬取代跪拜礼,称呼上用“先生”“同志”取代“老爷”“大人”。这一变化在本质上体现了[]A、近代化的趋势B、自由平等精神C、西学在中国-高三历史
1983年,有人针对杂志和日历的封面都是美女,说:“难道不能用女英雄代替美女吗?为什么不登卓越的工人、农民或在工作中作出特殊贡献的妇女的照片呢?”这一质疑说明改革开放初期-高三历史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社会风俗习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根本原因是[]A.西方先进文化的影响B.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C.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D.社会制度的革新-高一历史
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风尚的是[]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B、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统洋袜短脚裤C、辫线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D、改良的头,改良的-高三历史
下列图片反映了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的变化,其中具有反清革命色彩的是[]ABCD-高一历史
近代从“老爷”、“大人”到“同志”、“先生”的称谓变化,反映了[]A.资本主义经济取代了封建经济B.资产阶级的民主、平等观念影响着国人C.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D.西式称呼取代了中式-高一历史
近代中国社会风俗习惯发生了巨大变化。下列各项中不是中国传统社交礼仪的是[]A.跪拜B.请安C.拱手D.握手-高一历史
某人征婚广告称:“(一)女子须不缠足者;(二)须识字者;(三)男子不娶妾;(四)男死后,女可再嫁;(五)夫妇如不相和,可离婚”。据所学知识可判断此则广告在中国最早有可能出现在-高三历史
国际关系有时会影响国家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包括服饰的流行。“布拉吉”本是前苏联地区妇女们春夏季的日常服装,有段时期曾在我国广为流行。这个时期最有可能是[]A.20世纪20年代-高一历史
徐珂《清稗类钞》记述:“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介绍人约期订邀男女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这反映晚清婚俗的变化是[]A.媒妁之言控制婚约缔定B.婚姻尊重当-高三历史
返回顶部
题目简介
1897年,上海举办了中国国内首次大型舞会。对此,上海各家报纸评论说:“西人光明磊落,脱略为怀,虽男女聚会跳舞,乐而不淫,与中国之烧香赛会,男女混杂,大有天壤之别。”这-高一历史
题目详情
B.政府公开赞成西方声活方式的推广
C.西方舞会娱乐与传统习俗无法融合
D.开明人士已经能认同西方生活方式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