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课网
首页
数学
语文
英语
化学
物理
政治
历史
生物
首页
> 材料一19世纪40年代林则徐主编的《四洲志》和魏源的《海国图志》最早着墨于西方的议会制度,宪法思想的传入却略晚。国人对宪政思想的理解首先从议会制度起步,而不识宪法,大概是-高三历史
材料一19世纪40年代林则徐主编的《四洲志》和魏源的《海国图志》最早着墨于西方的议会制度,宪法思想的传入却略晚。国人对宪政思想的理解首先从议会制度起步,而不识宪法,大概是-高三历史
题目简介
材料一19世纪40年代林则徐主编的《四洲志》和魏源的《海国图志》最早着墨于西方的议会制度,宪法思想的传入却略晚。国人对宪政思想的理解首先从议会制度起步,而不识宪法,大概是-高三历史
题目详情
材料一 19世纪40年代林则徐主编的《四洲志》和魏源的《海国图志》最早着墨于西方的议会制度,宪法思想的传入却略晚。国人对宪政思想的理解首先从议会制度起步,而不识宪法,大概是因为议院为具象,较易认识,而宪法抽象,较难认识;更因为宪法较之议会对君权具有一种根本大法的约束,更强调“主权在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据考,在1895年之前,还绝少有人提出宪法问题。1898年,康有为在上光绪帝第五书中明确提出:“自兹国事付国会议行”,“采择万国律例,定宪法公私之分”。
——摘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之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可决弹劾之。
——引自翦伯赞、郑天挺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
(1)根据材料一概括1895年前后中国人对宪法态度的变化及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实行宪政的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材料题
难度:中档
来源:山西省模拟题
答案
(1)变化:1895年前很少有人了解;1895年后明确提出立宪。原因:1895年前宪法较抽象;宪法约束君权。1895年后维新变法需要。
(2)意义:康有为提出君主立宪主张,为维新变法提供政治理论,促进思想解放。民国立法否定君主专制政体,限制袁世凯专权,促进民主共和思想传播。
上一篇 :
东欧国家动荡不安的1989年,法国
下一篇 :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搜索答案
更多内容推荐
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根本目标的共同点是[]A.推翻封建专制统治B.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C.由资产阶级掌握政权D.反对帝国主义侵略-高三历史
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的民权主义比维新派兴民权思想进步主要体现在[]A、反对民族压迫B、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C、国家的阶级实质D、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高一历史
严复是从福州“三坊七巷”走出的近代历史名人,其主要成就是[]A.翻译《天演论》B.领导实业救国C.领导新文化运动D.编写《海国图志》-高三历史
19世纪晚期一西方报纸称:“甲午战争以后,中国有三党:守旧党……意在保现存之局面;中立党……意在保国以变法;维新党……意以作乱为自振之机。”文中的中立党和维新党分别是指[]A.顽-高三历史
中西文化论战中,观点异彩纷呈。以后的中国历史的发展历程证明,以下论点中相对客观的是[]A.杜亚泉:“(中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B.李大钊:“竭-高三历史
资产阶级革命家章太炎(1869——1936)在所作的《逐满歌》中写道:“地狱沉沉二百年,忽遇天王洪秀全;满人逃往热河边,曾国藩来做汉奸。洪家杀尽汉家亡,依旧猢狲作帝王;我今苦口劝-高三历史
1904年,刘汉公著《太平天国战史》。孙中山为其写序称:,可谓扬皇汉之武功,举从前秽史一澄清其奸,俾读者识太平朝之所以异于朱明,汉家谋恢复者不可谓无人。[]A.孙中山客观地-高三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某也农家子弟,生于畎亩,早知稼穑之艰难。……且国中人口,甲于五洲,倘不于农务大加整顿,举行新法,必至民食日艰,哀鸿遍野,其毙可预决也。故于去春,-高三历史
从英国的《权利法案》到法国的《人权宣言》表明A.资产阶级共和制必将取代封建君主制B.资产阶级议会制度逐渐完善C.资产阶级自由平等观念日益深人人心D.资产阶级立法规范最终确立-历史
严复在《辟韩》一文中说:“秦以来之为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耳。国谁窃?转相窃之于民而已。”从当时的历史时期来看,严复的这一言论反映了[]A.严复接受了进化论的思想B.严复的中体-高三历史
新文化运动与资产阶级改良派、革命派的思想相比,就其作用而言,主要“新”在[]A.绝对肯定西方文化的进步性B.深入研究并传播马克思主义C.传播了资产阶级天赋人权思想D.较为彻底-高二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与传统的封建统治思想相比,曾国藩的思想出现了具有新内容的变化,在伦理政治观念上由原来对内维护三纲五常、对外保持天朝至尊,转变-高二历史
德国汉学家李博教授曾指出:“大约直到1919年,中国人对欧洲各社会主义流派的了解,几乎全部来自日语,或是欧洲语言原著的日文翻译,或是日语的社会主义著作。”这段材料反映出-高三历史
19世纪90年代,维新变法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有①康有为②王韬③梁启超④严复⑤郑观应[]A、①②③④⑤B、①③④⑤C、①②③④D、①③④-高二历史
阅读下列图片材料:请回答:(1)根据材料,请结合史实简要说明近代以来中国主要面临着什么状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清初著名诗人陈元孝过崖山,于南宋陆秀夫负帝投海处题诗一首,中有“山水萧萧风更吹,两崖波浪至今悲”之句。近人作陈元孝崖山题诗图,章太炎以该诗题画,1907年刊于《民报》,一-高三历史
评述法国大革命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改造,你从中能得出什么认识?-历史
1880年前后,康有为游历香港、上海等地后认为:“览西人官室之瑰丽,道路之整洁,巡捕之严密,乃始知西人治国有法度,不得以古旧之夷狄视之。”上述史料表明[]A.先进的中国人正-高三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若夫美、法民政,英、德宪法,地远俗殊,变久迹绝,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敢为政法也。然求其时地不远,教俗略同,成-高三历史
有学者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对外国作品的兴趣从纯科技转向制度和政治方面……对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的热情向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转移。”“外国作品”外国作品对中国社会最深刻-高三历史
在他的书中他号召人们以华盛顿为榜样,高举卢梭等人宣传的自由、民主旗帜,彻底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一个独立、民主的“中华共和国”。他是[]A、康有为B、孙中山C、邹容D、陈独秀-高三历史
19世纪末,维新运动兴起的原因和条件包括①早期改良主义思潮②甲午战争加深了民族危机③近代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②③-高二历史
中国近代史上有人提出:“议院者,公议政事之院也。……昏暴之君无所施其虐,跋扈之臣无所擅其权……”。其主张是[]A、加强君主专制B、建立内阁制C、实行君主立宪D、倡导民主共和-高一历史
毛泽东说:1911年,我在文章里提出,把孙中山从日本请回来当新政府的总统,康有为当总理,梁启超当外交部长!现在来看,当时思想还有些糊涂。文中“思想还有些糊涂”是指混淆了[-高三历史
1904年爆发的日俄战争对当时中国国内“立宪”、“专制”之争产生了很大影响,立宪派和主张君主专制的人对战争结局抱有不同期望。立宪派普遍希望[]A.日败俄胜B.日俄俱败C.日胜俄败-高三历史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国必有学百始立,学必以粹为有用。国不学则不国,学非粹则非学。非学不国,其将何以自存矣!——邓实:《国粹学》(1902年)国学者何?一-高三历史
下列各项中符合早期维新派“商战”的思想的是[]A、“自强直属,在于练兵”B、“十万之富豪,则胜于有百万之劲卒”C、“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D、“改良社会经济组织,使-高三历史
对中西学的态度是区分近代中国不同政治派别的依据之一。下列言论属于维新派的是[]A.“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B.“吾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高三历史
指出封建君主皆为“大盗窃国”,主张“国家属于人民,王侯将相是人民的公仆”的思想家是[]ABCD-高二历史
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根本目标的共同点是[]A、推翻封建专制统治B、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C、由资产阶级掌握政权D、反对帝国主义侵略-高二历史
1903年有人指出:“选官之祈以神,断案之祈以神……以重要家国大事而轻付虚空无凭,泥塑木雕之一掷,迂愚如斯,固执如斯。”这反映作者[]A、抨击迷信思想B、痛斥君主专制C、批判宗-高二历史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不昌者也。有之,请从嗣同始。”谭嗣同以身殉难前这段自白表明了他的[]A.爱国精神B.种族成见C.浪漫性格D.厌世-高二历史
近代重庆总商会会所楹联日:“登高一呼,直召唤四百兆同胞共兴商战;纵目环球,好凭此数千年创局力挽利权。”该楹联所反映的主张,最早提出的是[]A.洋务派B.早期维新派C.康梁维-高二历史
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的主张“殊途同归”。“同归”是指两派都致力于[]A.实行三民主义B.实行君主立宪C.推动民主进程D.建立共和政体-高二历史
孙中山将西方的“三权分立”发展为“五权分立”的政治设想,借鉴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A.中枢机构分权制度B.选官制度和监察制度C.官吏考核和任免制度D.内外朝分立制约制度-高三历史
百日维新期间维新派没有提出开国会、定宪法,是因为他们[]A.对封建势力作了妥协B.认为这一政治主张不符合中国国情C.认为中国“民智未开”,难以实行立宪制度D.不敢触犯封建制度-高二历史
戊戌变法后,康有为“八年于外,列国周游……熟考中外之故,明辨欧华之风,鉴观得失之由,讲求变革之事”。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吾昔视欧美过高,以为可渐至大同,而今按之,则升-高三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然则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非尔者,则虽今日变一法,明日易一人,东涂西抹,学步效颦,吾未见其能济也。夫吾国言新法-高三历史
19世纪末康、梁维新派提出的救国图存思想的核心是[]A、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厚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B、设议院,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C、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D、用民-高二历史
孙中山民主思想的重要内容具有创新的是[]A.反对独裁专制B.主张主权在民C.提出五权宪法D.确定三权分立-高三历史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不同时期的文明有明显的时代特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周王以嫡长子为太子继承王位,太子的诸弟则封为诸侯,诸侯也以嫡长继位,而以-高二历史
“凡君主专制,立宪和民主三法,必当一一循序行之,若紊其序,则必大乱。”持上述观点的应是[]A.顽固派B.资产阶级维新派C.洋务派D.资产阶级革命派-高二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自无不变者……其用人议政,仍操之自上,则两得之矣……吾今开国会,-高三历史
宋教仁在《代草国民党大政见》中认为:“中国今日苟欲国强,必先致富。以国内贫乏之状况,则目前最亟之举”应是[]A.鼓励发展工商业B.引进外国资金技术C.增强军事实力D.改善人民生-高三历史
资产阶级革命家章太炎(1869——1936)在所作的《逐满歌》中写道:“地狱沉沉二百年,忽遇天王洪秀全;满人逃往热河边,曾国藩来做汉奸。洪家杀尽汉家亡,依旧猢狲作帝王;我今苦口劝-高一历史
谭嗣同1896年在《仁学》中说:“(中国)两千年来之政,秦政也。”你认为谭嗣同说这句话的真实意图应该是[]A.对古代政治制度的赞赏B.肯定了中国的传统文化C.为维新变法寻找历史根据-高一历史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夫日共举之,则非君择民,而民择君也。……夫曰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高三历史
孙中山汲取并发展了美国宪法中的“三权分立”思想,提出在国家机构中设立行政、立法、司法、监察和考试五院,彼此独立又相互制约,称为“五权宪法”。该主张主要体现了孙中山先生-高三历史
在历史发展中,个人际遇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严复(1854——1921)一生的经历和思想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下表为严复早期经历简表材料二第由是而观-高三历史
郑关应在《盛世危言》中提出:“欲致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这说明以他为代表的部分早期维新派已经[]A.与儒-高二历史
返回顶部
题目简介
材料一19世纪40年代林则徐主编的《四洲志》和魏源的《海国图志》最早着墨于西方的议会制度,宪法思想的传入却略晚。国人对宪政思想的理解首先从议会制度起步,而不识宪法,大概是-高三历史
题目详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实行宪政的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2)意义:康有为提出君主立宪主张,为维新变法提供政治理论,促进思想解放。民国立法否定君主专制政体,限制袁世凯专权,促进民主共和思想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