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课网
首页
数学
语文
英语
化学
物理
政治
历史
生物
首页
> 资产阶级革命家章太炎(1869——1936)在所作的《逐满歌》中写道:“地狱沉沉二百年,忽遇天王洪秀全;满人逃往热河边,曾国藩来做汉奸。洪家杀尽汉家亡,依旧猢狲作帝王;我今苦口劝-高一历史
资产阶级革命家章太炎(1869——1936)在所作的《逐满歌》中写道:“地狱沉沉二百年,忽遇天王洪秀全;满人逃往热河边,曾国藩来做汉奸。洪家杀尽汉家亡,依旧猢狲作帝王;我今苦口劝-高一历史
题目简介
资产阶级革命家章太炎(1869——1936)在所作的《逐满歌》中写道:“地狱沉沉二百年,忽遇天王洪秀全;满人逃往热河边,曾国藩来做汉奸。洪家杀尽汉家亡,依旧猢狲作帝王;我今苦口劝-高一历史
题目详情
资产阶级革命家章太炎(1869——1936)在所作的《逐满歌》中写道:“地狱沉沉二百年,忽遇天王洪秀全;满人逃往热河边,曾国藩来做汉奸。洪家杀尽汉家亡,依旧猢狲作帝王;我今苦口劝兄弟,要把死仇心里记。”此作品的主要意图在于
[ ]
A.制造民族仇恨,提高太平天国的历史地位
B.宣传人民革命,号召民众推翻清朝腐朽统治
C.打击汉族反动官僚,组织反清朝的统一战线
D.揭示太平天国政权后来完全封建化的本质
题型:单选题
难度:偏易
来源:专项题
答案
B
上一篇 :
宋教仁在《代草国民党大政见》
下一篇 :
谭嗣同1896年在《仁学》中说:“
搜索答案
更多内容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夫日共举之,则非君择民,而民择君也。……夫曰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高三历史
孙中山汲取并发展了美国宪法中的“三权分立”思想,提出在国家机构中设立行政、立法、司法、监察和考试五院,彼此独立又相互制约,称为“五权宪法”。该主张主要体现了孙中山先生-高三历史
在历史发展中,个人际遇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严复(1854——1921)一生的经历和思想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下表为严复早期经历简表材料二第由是而观-高三历史
郑关应在《盛世危言》中提出:“欲致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这说明以他为代表的部分早期维新派已经[]A.与儒-高二历史
孙中山曾明确指出:“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不能办者,如银行、铁路、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下列哪一主张与上述观点相一致[]-高二历史
中山先生说,实行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的时候,应同时想办法改良什麼,以防止后来的革命?[]A、国家民族组织B、科学文化组织C、社会经济组织D、官僚行政组织-高二历史
1903年有人指出:“选官之祈以神,断案之祈以神……以重要家国大事而轻付虚空无凭,泥塑木雕之一掷,迂愚如斯,固执如斯。”这反映作者[]A、抨击迷信思想B、痛斥君主专制C、批判宗-高三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自无不变者……其用人议政,仍操之自上,则两得之矣……吾今开国-高三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自无不变者……其用人议政,仍操之自上,则两得之矣……吾今开国会,-高三历史
1923年,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写道:“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高三历史
下列各项,能体现孙中山对中两种文化关系的认识的是[]A.“师夷长技以制夷”B.“发扬吾固有文化,且吸收世界之文化而光大之”C.“军机无远略,诱佳弟子拜异类为师”D.“以中国之伦常-高三历史
谭嗣同在《仁学》中谈道:“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君,末也;民,本也。天下无有因末而累及本者……”这一言论反映了[]A.-高三历史
中国较早介绍马克思的人是[]A.陈独秀B.毛泽东C.梁启超D.李大钊-高二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20世纪初,清政府迫于国内外压力实行新政,进而发展成“预备立宪”,开始进行体制改革的探索。1905年清廷派载泽等五大臣出洋考察宪-高三历史
下图是1908年《申报》上刊登的一幅漫画(原图上的文字改为简体),如果为漫画拟定标题,下列标题与其寓意最贴切的是[]A.中体西用B.救亡图存C.宪政闹剧D.共和风云-高三历史
近代重庆总商会会所楹联日:“登高一呼,直召唤四百兆同胞共兴商战;纵目环球,好凭此数千年创局力挽利权。”该楹联所反映的主张,最早提出的是[]A、洋务派B、早期维新派C、康梁-高三历史
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相比,中国辛亥革命时期出现的人文主义思潮的鲜明特点是[]A、更关注个人的人生价值B、是一种资产阶级思想解放潮流C、更注重个人的思想解放-高二历史
有人认为:“从实力来讲,孙中山比起洪秀全来,相差不知几千万里,而偌大的清帝国不亡于洪、杨(秀清),却被孙文的几个口号叫垮了,何哉?主题使然也。孙中山把主题摸对了,几颗-高二历史
材料一19世纪40年代林则徐主编的《四洲志》和魏源的《海国图志》最早着墨于西方的议会制度,宪法思想的传入却略晚。国人对宪政思想的理解首先从议会制度起步,而不识宪法,大概是-高三历史
宪政建设是政治文明的重要体现和保障。某学习小组就中国近现代宪政发展开展研究性学习,搜集了以下资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认为,“兴民权、-高三历史
面对西方民主思想的冲击,资产阶级不同派别做出了不同回应。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图1图2(1)图1所示理论的核心是什么?图2所示文件中的哪些原则体现了这一主张?___-高三历史
“君为主,则必尧舜之君在上,而后可欠安长治;民为主,则法制多纷更,心志难专一。究其极,不无流弊。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迭,君惠亦得以下逮。”根据材料和所学-高三历史
严复在《辟韩》一文中说:“秦以来之为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耳。国谁窃?转相窃之于民而己。”从当时的历史时期来看,严复的这一言论反映了[]A.严复接受了进化论的思想B.严复的中体-高二历史
中国近代第一个思想解放的潮流是[]A、“开眼看世界”B、《资政新篇》的提出C、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D、革命派同保皇派的论战-高二历史
1901年1月,清廷发布上谕:“世有万古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治法。……盖不易者三纲五常,昭然如日星之照世。而可变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这里的“改弦”指的是[]A、-高三历史
梁启超是中国揭示和宣传近代民族主义的第一人。(1902年)他发表《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明确提出:“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根据材料指出梁启超-高三历史
右图是一幅创作于1909年的时事漫画,它贴切地反映了当时的政局。以下各项比较符合这幅漫画主题的是[]A.“袁世凯--白脸的跳梁小丑”B.“五四时黑白颠倒的世道”C.“共产党--要把乾-高三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承永尊戴。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法律虽经议院议决而未奉诏令批准不能见诸实行。用人之权操之君上,而大-高三历史
下列关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头20年先进中国人寻求救国救民道路的分析和评论,不正确的是[]A.相继经历了由“走英日道路”到“走美法道路”再到“以俄为师”的过程B.先后实践或主张了君-高二历史
最近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拟举办一次以“东西方文明的对话”为主题的探究活动(教师指导、学生参与展览的筹备与宣传)。现摘录其中的部分探究主题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高二历史
革命派和维新派的论战实质上反映了[]A.资产阶级与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B.资本主义经济与封建经济之间的矛盾C.资产阶级不同政治派别之间的矛盾D.民主政治与封建专制之间的矛盾-高三历史
1937年董必武在《共产主义与三民主义》一文中指出:“中国的经济社会条件距离实现共产主义很远,没有一个中国共产党员妄想在这样落后的经济条件上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初步的社会主-高三历史
服饰是一种记忆,也是一种语言、一种文化,它的变化是以非文本方式记录着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历史变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历代王朝都以“会典”、“律例”、“典-高三历史
19世纪末,康有为、梁启超宣传变法维新,他们的主要贡献是[]A.倡导学习西方科学技术B.阐明“中体西用”思想C.提出进行政治体制改革D.宣传西方民主共和思想-高三历史
下列观点倾向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是[]A.夫不可变者,伦纪、圣道心术也,非器械艺也B.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C.当世恶疾,帝制为最,唯合众共和为-高二历史
下图是一幅驳斥清末“民智未开”观点的漫画。它试图传达的观念是政府与百姓(约1911年)[]A.反满兴汉B.官逼民反C.政治民主D.暴力革命-高三历史
下图为北京贡院遗址,是明清两代举行会试的地方。它见证了我国选官制度的衰败,该贡院的历史使命终结于[]A.戊戌变法B.清末“新政”C.辛亥革命D.义和团运动-高三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如果联合政府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将尽力和蒋主席合作,以建立独立、自由、富强的新中国,彻底实行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毛泽东答路透社记者问(1945年9-高一历史
孙中山认为:“始知徒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洲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是以欧洲志士,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余欲为一劳永逸之计……”材料中的“一劳永逸之计”应该-高三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然则守旧开新之效,已断可睹矣。以皇上之明,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强,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臣故请皇上-高三历史
梁启超在1922年这样认为:“孟子常说:‘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这句话可以说是代表旧史家之共同观念。……我们平心一看,几千年中国历史,是不是一治一乱的在那里循环?何止-高三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然则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非尔者,则虽今日变一法,明日易一人,东涂西抹,学步效颦,吾未见其能济也。夫吾国言新法-高三历史
梁启超是中国揭示和宣传近代民族主义的第一人。(1902年)他发表《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明确提出:“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根据材料指出梁启超-高三历史
晚清时期,有人提出:“议院者,公议政事之院也。集众思,广众益,用人行政,一秉至公……”“昏暴之君无所施其虐,跋扈之臣无所擅其权,大小官司无所卸其职,草野小民无能积其怨,-高三历史
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是早期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这里的“进一步”是指①提出了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②要求进行政治领域的变革③维新思想发展成为政治运动④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口号[]A-高二历史
材料一:大清帝国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久尊戴。君主神圣不可侵犯。法律虽经议院决而未奉诏令批准颁布者,不能见诸实行。用人之权操诸君主,而大巨辅弼之,议院不得干涉。-高三历史
孙中山曾提及,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时,“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到1900年惠州起义失败,“则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惜”。人们对-高一历史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经历了数千年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①“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幼吾幼,及人之幼。老吾老,及人之老”②“天行有常,不-高二历史
19世纪末的中国面临瓜分豆剖的危机,应当如何自救?当时中国人对这一艰深的时代课题做出的最符合时代潮流的回答是[]A.师夷长技以制夷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C.穷则变,变则通,-高三历史
“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公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孙中山的这段论述突出体现了三民主-高三历史
返回顶部
题目简介
资产阶级革命家章太炎(1869——1936)在所作的《逐满歌》中写道:“地狱沉沉二百年,忽遇天王洪秀全;满人逃往热河边,曾国藩来做汉奸。洪家杀尽汉家亡,依旧猢狲作帝王;我今苦口劝-高一历史
题目详情
[ ]
B.宣传人民革命,号召民众推翻清朝腐朽统治
C.打击汉族反动官僚,组织反清朝的统一战线
D.揭示太平天国政权后来完全封建化的本质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