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课网
首页
数学
语文
英语
化学
物理
政治
历史
生物
首页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传教士一踏上中国的土地,就面临如何处理基督教与中国本土信仰与文化的关系问题。英国传教士杨格非驴非1877年说:“我们来华不是为了开发资源,不是为-高二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传教士一踏上中国的土地,就面临如何处理基督教与中国本土信仰与文化的关系问题。英国传教士杨格非驴非1877年说:“我们来华不是为了开发资源,不是为-高二历史
题目简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传教士一踏上中国的土地,就面临如何处理基督教与中国本土信仰与文化的关系问题。英国传教士杨格非驴非1877年说:“我们来华不是为了开发资源,不是为-高二历史
题目详情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传教士一踏上中国的土地,就面临如何处理基督教与中国本土信仰与文化的关系问题。英国传教士杨格非驴非1877年说:“我们来华不是为了开发资源,不是为了促进商业,也不仅仅是为了促进文明的发展,我们来到这里,是为了同黑暗势力进行斗争,拯救世人摆脱罪恶,为基督征服中国。”事实上,传教士的确把传教事业视为“文明”对“野蛮”、“福音”对“异教”的征战
令传教士没有想到的是,中国文化的式微并没有带来基督教在中国的胜利。由于启蒙运动所倡导的理性主义在20世纪随着科学的发展和工业化浪潮的推进,越来越深入人心。理性主义倡导以理性的态度和怀疑的精神对待一切,反对迷信和盲从,对宗教构成巨大挑战。特别是现代科学的发展展现了理性的巨大力量,动摇了基督教神学的根基。
20世纪初期中国知识和政治精英也把理性主义的成果——科学——视为拯救中国的良方,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等新文化运动的知识分子都以科学为武器批判宗教蒙昧,坚信基督教代表落后和保守的力量。理性主义的胜利还带来世俗主义思想的盛行。世俗主义的盛行使人们失去对彼岸世界的兴趣,只关心现实的生活,削弱了宗教的影响力。
与此同时,现代民族主义在中国的兴起则冲击着传教运动所预设的东西方不平等的关系,引发了1920年代的非基督教运动和收回教育主权运动。一些传教团体日益感受到东方民族主义兴起的冲击,认识到“任何地区的基督教传教士都不可能继续奉行自己在种族上比其宣教对象优越的立场”。
此外,第一次世界大战打击了西方人,包括教会人士,对西方文明和基督教的信心。正如威廉·里尔牧师1919年指出的,“如果基督教国家不能像基督徒绅士那样和平共处,我们就不要谈论什么基督教文明”。无论在美国国内,还是在东方,西方优越和福音正义的观念,都因一战受到一定程度的质疑。
1919年来华的美国传教士葛德基在《亚洲》杂志上撰文指出,一个回美国度假的传教士在远东居住一段时间后,他却开始向美国人介绍远东的文化遗产,并在远东文化的影响下修正自己的建议。1925年世界基督教学生同盟的华盛顿会议上,与会5000名代表表达了融合所有文明中优秀成分来建立基督秩序的愿望:所有这些现象被称为“改宗”。“改宗”不是指传教士改变宗教信仰,而是指传教思想,特别是对中国文化的看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文化征服者变成了文化合作者;从一个敌视儒家传统,企图把基督教强加给中国的文化帝国主义变成了欣赏中国文化的伟大和优秀,并积极倡导宗教合作和文化交流的人。
——摘自王立新《美国传教士对中国文化态度的演变》
结合上述材料,论证“传教士在中国的失败”这一结论。(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准确,多层次、多角度。)
题型:综合题
难度:偏难
来源:不详
答案
结论:欧洲传教士开始以征服中国的姿态来到中国,但最后变成了文化的合作者。(2分)论据:理性主义促使中国人对宗教的怀疑。(2分)世俗主义的盛行使人们失去对宗教世界的兴趣。(2分)现代民族主义在中国的兴起冲击着西方传教。(2分)第一次世界大战影响了中国人对欧洲的认识。(2分)欧洲传教士主动进行“改宗”。(2分)
试题分析:本次提供的材料具有较大的阅读量,字数达到1000字,试题主要考查概括整理能力。材料层次清晰,阅读没有难度,但论证的主题需要解读,这是区分度的设置,既然是“失败”就一定有预定的“目标”,所以评分要点中有“结论”这一记分点。
点评:此题较难,一个方面是阅读量比较大,概括中心思想比较难。另一个方面是对于文明的交流等内容,学生普遍的较难理解。在明朝以后,东西方之间进行了不同文明的交流和学习。在明朝末期开始,西方传教士传播西方文化到东方,中国的优秀的文化也传到了西方。这是平等的文明的交流。西方的宗教文明并没有在中国占有支配性的地位。这说明中国的传统文化的抵抗力。也给我们以启示,学习西方文明不要忽视中国的传统文化,应该取长补短,推陈出新。
上一篇 :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汉武帝和他
下一篇 :
在近代“西学东渐”的过程中,中
搜索答案
更多内容推荐
20世纪20年代,经历了晚清以来历次改革、革命的梁启超在《新民说》中指出:“所谓新民者,必非如心醉西风者流,蔑弃吾数千年之道德学术风俗以求伍于他人。亦非如墨守故纸者流,谓-高三历史
洋务派与顽固派的争辩,其核心是()A.根本目的之争B.治国方略之争C.新旧道德之争D.政治体制之争-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高二历史
近代国人对西学的态度表现为A.主动效法→自主选择→被动接受B.互相交流→主动效法→自主选择C.互相交流→被动接受→自主选择D.被动接受→主动效法→自主选择-高三历史
西学东渐给近代中国思想以深刻的影响。回答下列各题。小题1:1866年底,洋务派筹备在同文馆内添设天文算学馆,招收30岁以下初通汉文并科甲正途出身的人,入馆专攻西学。此事引-高三历史
(20分)近代以来,伴随欧洲列强的政治和经济侵略,中国社会各阶级进行了抗争和探索。材料一“近年以来,银价之贵,州县最受其亏。而银商因缘为奸,每于钱粮紧迫之时倍抬高价。-高二历史
(10分)【历史一近代民主思想与社会实践】到19世纪30和40年代,法国的共和派与英国的激进民主派都感到上当受骗了,他们曾在各自的国家里,以起义和示威游行的方式,强行发动一次-高三历史
1940年,《城市之羞》一书出版,把矛头直接指向()A.议会上院B.议会下院C.政府政治腐败D.托拉斯不法行为-历史
自由民权运动的斗争内容不包括A.要求开设民选议会B.要求实行君主立宪C.要求进行资产阶级革命D.要求废除不平等条约-高二历史
19世纪晚期,欧美工人运动重新走向高潮的根本原因是A.各国工人人数迅猛增长B.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C.欧美各国工人阶级政党建立D.罢工次数增多,规模变大-历史
(2009年1月济宁市高三期末质检32题)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拜占庭(东罗马帝国)灭亡时抢救出来的手稿,罗马废墟中发掘出来的古典古代雕像,在惊讶的西方面-历史
近代中国思想界从学习西方的“器物”演进到学习西方的制度,出现这种演变的主要原因A.民族危机日益加深B.国内阶级矛盾激化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D.“西学东渐”局面开始形成-高二历史
19世纪末20世纪初,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立宪救国、革命救国等各种社会思潮不断兴起,这反映出①民族危机的加剧②救国思想的成熟③民族意识的觉醒④共和观念的普及A.①②B.③④C.①③D-高二历史
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总统后发布《通令尊崇孔圣文》中指出:“天生孔子为万世师表……所谓反之人心而安,放之四海而皆准者。”这表明其根本目的是[]A.压制民主科学思想B.恢复儒家思想-高三历史
在《临时约法》制定前后,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对中华民国的政体形式作出了重大改动,由最初预想的总统制转变为贵任内阁制,进行这一改动的最主要的原因是:[]A、革命党人进行政-高二历史
孙中山先生在1924年的演说中提到“由于我们的革命,只有革命党的奋斗;因为没有革命军的奋斗,所以一般官僚军阀把持民国,我们的革命便不能完全成功。”从中可以分析出:A.孙中-历史
1901年梁启超在新闻报刊上有这样一段描述:“吾闻数月以来,京师及各省都会,其翻译与通事之人,身价骤增,势力极盛,于是都会人士,咸欣而慕之。昔之想科第者,今皆改而从事此-高三历史
(08-09上临沂市高二期末考试样题28题)(14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明朝简明学制图注①:专门为贵族子弟设立的贵胄学校注②:以民间子弟为教育对象的一种属于社会基层的地方官学材料-历史
中国在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20年代思想潮流更迭快,冲突激烈,说明()①中国这一时期产生了许多新的政治力量②中国人民不怕失败,勇于探索救国真理③中国的民族危机严重,国内政-高二历史
民国期间,一位诗人写下了这样的挽联:“假冒共和虚名,别具肺肠同路易;倘讲君臣大义,有何面目见德宗?”这副挽联写的是[]A.蒋介石B.李鸿章C.慈禧太后D.袁世凯-高三历史
1922年4月,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说:“近五年来,中国人渐渐的知道自己的不足了。这点觉悟,一方面是学问进步的原因,一面也算是学问进步的结果。第一期,先从器物-高二历史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民国成立后,各种政治势力和利益集团,纷纷结党,一时政党林立,民国政党政治大张旗鼓地开幕了,以后不断演化。……在1912年8月国民党成立时,-高三历史
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历史
(浙江省五校2009届高三第一次联考26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利玛窦(1552-1610),极端聪颖、能干,博闻强记,又勤奋好学,为人随和。他不但精通神学,熟悉近代自然科学知识-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陕甘宁边区的“豆选诗”金豆豆,银豆豆,豆豆不能随便投,选好人,办好事,投在好人碗里头。材料二下图:农民们正慎重地投豆选举自己信得过的干部材料三194-高二历史
下图是1912年中国初中的课程表,下面说法正确的是()①中国的教育内容和思想观念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②这一时期的教育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学以致用”观念③造成这种课程变化的主要原-历史
袁世凯得以篡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的根本原因是:[]A、帝国主义国家的支持B、革命政府内部立宪派和旧官僚的支持C、清政府的支持D、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高二历史
下图是1912年4月上海《民权报》刊发的部分文章。类似的报刊在京、沪还有很多,类似的文章也层出不穷。这不能说明[]A.辛亥革命促进了人们思想解放B.袁世凯改制称帝遭到强烈反对-高三历史
(26分)近代以来,中学与西学、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和斗争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变化一从“夷务”到“洋务”传统文化认为“中国”是“天朝上国”,周围各-高二历史
17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大量涌入中国,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发生了尖锐的冲突。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思想界进行了激烈的争论。-高二历史
梁启超在《欧游心影录》里号召东方青年为了“人类全体的幸福”振作起来“去超拨”“大海对岸那边”“愁着物质文明破产”而“哀哀欲绝地喊救命”的“好几万万人”。表明他由传统文化的掘墓人-高二历史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这一政策的特点是[]A.限制封建剥削B.解放广大农民C.保护封建剥削D.废除封建剥削-高三历史
(2008年12月兴化市高三期中调研25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梁任公曾指出:“我们可说,研究儒家哲学,就是研究中国文化,……若把儒家抽去,中国文化恐怕没有多少东西了。”——摘自《-历史
从中国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说,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都:A.有利于中国近代化B.全面改造了旧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C.阻止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D.建立起新型的政治经济制度-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金豆豆,银豆豆;豆豆不能随便投;选好人,办好事;投在好人碗里头。——陕甘宁边区的“豆豆”诗材料二1941年,陕甘宁边区进行“三三制”政策的普选。这次选举-高二历史
(10分)【历史—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本党愿与各党派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并在候选名单中确定共产党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党派及无党派人-高三历史
“宋案”从本质上看,反映了[]A、权力之争B、美日在华的矛盾C、国民党与北洋军阀的矛盾D、共和与专制的矛盾-高二历史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中国近现代以来留学生情况统计简表——据周棉著《近代中国留学生群体的形成、发展、影响之分析与今后趋势之展望》(1)表格作者把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时期称为留-高三历史
1911年10月,黄兴发电报给袁世凯,希望他能赞成共和:“明公之才,高出兴万万。以拿破仑、华盛顿之资格出而建拿破仑、华盛顿之事功,即南北各省当局,亦无不拱手听命者。”事实-高三历史
1903年有人指出:“选官之祈以神,断案之祈以神……以重要家国大事而轻付虚空无凭,泥塑木雕之一掷,迂愚如斯。”这反映作者A.抨击迷信思想B.痛斥君主专制C.批判宗法制度D.回击复-高二历史
伴随着西方的侵略和西学的浪潮,中国文化也艰难的迈上近代化之路。回答下列问题。(18分)(1)如图,依据图片信息,分别指出它们各自在中国近代思想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作用。(6分-高二历史
(江苏省扬州中学2009届高三12月月考22题)中华文明经历了一个吸收世界文明、日益丰富发展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白马寺云冈石窟胡旋舞材料二不同文明的-历史
(2008年10月广东省五校高三第二次调研27题)材料一法国百科全书派著名撰稿人,西方“重农学派代表人物魁奈在《中国的专制政体》国家的目的在谋人民的“和平及幸福”。孔子“是中华帝-历史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不禁止地主、富农、国民党员参选议员”。这说明陕甘宁边区[]A.实行民主选举制度B.接受国民政府直接指导C.实现了国共两党党内合作D.组建了多党联合政-高三历史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材料一第一条中华民国基于三民主义,为民有民治民享之民主共和国。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第七条中华民国人民,无分男女、宗教-高三历史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材料1939年2月,在国民参政会一届三次会议上,周览等50名参政员提出《请确立民主法治制度以奠定建国基础案》。该案提出确立民主法治制度的理-高三历史
(10分)【历史——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他(马克思)撰写《法兰西内战》的目的,是为了教育未来的革命者……但是当巴黎公社正在进行的时候,他却保持了-高三历史
民国初年,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为争取和维护民主共和制度而采取的斗争方式有①举行双边谈判②采用政党政治③运用法律手段④进行武装斗争[]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高三历史
为巩固和扩大抗日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根据地在政权建设上采取的重要措施是[]A.建立政治协商制度B.实行“三三制”C.实行减租减息D.开展整风运动-高二历史
“然而欧美强矣,其民实困,吾国纵能媲迹于欧美,犹不能免于第二次革命”,据此孙中山强调通过一次革命完成()A.民族革命和政治革命B.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C.民族革命和社会革命D-历史
返回顶部
题目简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传教士一踏上中国的土地,就面临如何处理基督教与中国本土信仰与文化的关系问题。英国传教士杨格非驴非1877年说:“我们来华不是为了开发资源,不是为-高二历史
题目详情
传教士一踏上中国的土地,就面临如何处理基督教与中国本土信仰与文化的关系问题。英国传教士杨格非驴非1877年说:“我们来华不是为了开发资源,不是为了促进商业,也不仅仅是为了促进文明的发展,我们来到这里,是为了同黑暗势力进行斗争,拯救世人摆脱罪恶,为基督征服中国。”事实上,传教士的确把传教事业视为“文明”对“野蛮”、“福音”对“异教”的征战
令传教士没有想到的是,中国文化的式微并没有带来基督教在中国的胜利。由于启蒙运动所倡导的理性主义在20世纪随着科学的发展和工业化浪潮的推进,越来越深入人心。理性主义倡导以理性的态度和怀疑的精神对待一切,反对迷信和盲从,对宗教构成巨大挑战。特别是现代科学的发展展现了理性的巨大力量,动摇了基督教神学的根基。
20世纪初期中国知识和政治精英也把理性主义的成果——科学——视为拯救中国的良方,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等新文化运动的知识分子都以科学为武器批判宗教蒙昧,坚信基督教代表落后和保守的力量。理性主义的胜利还带来世俗主义思想的盛行。世俗主义的盛行使人们失去对彼岸世界的兴趣,只关心现实的生活,削弱了宗教的影响力。
与此同时,现代民族主义在中国的兴起则冲击着传教运动所预设的东西方不平等的关系,引发了1920年代的非基督教运动和收回教育主权运动。一些传教团体日益感受到东方民族主义兴起的冲击,认识到“任何地区的基督教传教士都不可能继续奉行自己在种族上比其宣教对象优越的立场”。
此外,第一次世界大战打击了西方人,包括教会人士,对西方文明和基督教的信心。正如威廉·里尔牧师1919年指出的,“如果基督教国家不能像基督徒绅士那样和平共处,我们就不要谈论什么基督教文明”。无论在美国国内,还是在东方,西方优越和福音正义的观念,都因一战受到一定程度的质疑。
1919年来华的美国传教士葛德基在《亚洲》杂志上撰文指出,一个回美国度假的传教士在远东居住一段时间后,他却开始向美国人介绍远东的文化遗产,并在远东文化的影响下修正自己的建议。1925年世界基督教学生同盟的华盛顿会议上,与会5000名代表表达了融合所有文明中优秀成分来建立基督秩序的愿望:所有这些现象被称为“改宗”。“改宗”不是指传教士改变宗教信仰,而是指传教思想,特别是对中国文化的看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文化征服者变成了文化合作者;从一个敌视儒家传统,企图把基督教强加给中国的文化帝国主义变成了欣赏中国文化的伟大和优秀,并积极倡导宗教合作和文化交流的人。
——摘自王立新《美国传教士对中国文化态度的演变》
结合上述材料,论证“传教士在中国的失败”这一结论。(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准确,多层次、多角度。)
答案
试题分析:本次提供的材料具有较大的阅读量,字数达到1000字,试题主要考查概括整理能力。材料层次清晰,阅读没有难度,但论证的主题需要解读,这是区分度的设置,既然是“失败”就一定有预定的“目标”,所以评分要点中有“结论”这一记分点。
点评:此题较难,一个方面是阅读量比较大,概括中心思想比较难。另一个方面是对于文明的交流等内容,学生普遍的较难理解。在明朝以后,东西方之间进行了不同文明的交流和学习。在明朝末期开始,西方传教士传播西方文化到东方,中国的优秀的文化也传到了西方。这是平等的文明的交流。西方的宗教文明并没有在中国占有支配性的地位。这说明中国的传统文化的抵抗力。也给我们以启示,学习西方文明不要忽视中国的传统文化,应该取长补短,推陈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