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课网
首页
数学
语文
英语
化学
物理
政治
历史
生物
首页
> (江苏省扬州中学2009届高三12月月考22题)中华文明经历了一个吸收世界文明、日益丰富发展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白马寺云冈石窟胡旋舞材料二不同文明的-历史
(江苏省扬州中学2009届高三12月月考22题)中华文明经历了一个吸收世界文明、日益丰富发展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白马寺云冈石窟胡旋舞材料二不同文明的-历史
题目简介
(江苏省扬州中学2009届高三12月月考22题)中华文明经历了一个吸收世界文明、日益丰富发展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白马寺云冈石窟胡旋舞材料二不同文明的-历史
题目详情
(江苏省扬州中学2009届高三12月月考22题)中华文明经历了一个吸收世界文明、日益丰富发展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白马寺 云冈石窟 胡旋舞
材料二 不同文明的相遇必然涉及到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理解。从15世纪的大航海时代到19世纪中叶的鸦片战争,中外文明的交往变化起伏,中国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也随之发生变化。
郑和七次下西洋,沿途到过30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进行物品和人员的交流。徐光启与利玛窦合译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所著《农政全书》包含了一部分西方新知识,还同汤若望合作修订历法。林则徐虎门销烟,编写《四洲志》,购置西方大炮加强防务。
材料三 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
——摘自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公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
——摘自《孙中山全集》第一卷
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赞誉俄国革命为“世界的新文明之曙光和世界的新潮流”,并且预言20世纪的文明将以俄国革命为契机而发生巨变。
——摘自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第一卷
请回答:
(1)透过材料一,你能获得中华文明发展的哪些重要历史信息?(2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郑和、徐光启、林则徐对外部世界认识或态度的不同。(3分)
(3)概括指出材料三体现的三种基本主张。(3分)归纳这一时期中国在学习世界文明方面的突出特点。(2分)
(4)根据上述材料,简要谈谈你对“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关系的认识。(2分)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中档
来源:不详
答案
(1)历史信息:建筑、雕塑、乐舞深受外来文明影响;(1分)
佛教与中华文明的融合(中华文明具有包容性)。(1分)
(2)郑和:展示明朝的强大和富有;加强中国同亚非国家的联系、增进了解。
徐光启:与西方传教士交往,认识到中国科技落后,了解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
林则徐:学习西方“长技”,睁眼看世界,反对侵略,平等交往,探索救国救民道路。(3分)
(3)主张: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社会主义。(3分)
特点:侧重社会政治思想学说;学习外来文化与救亡图存相结合(先进中国人探索救国道路);不同的政治派别采纳不同的思想主张。(多种学说交织、交替;从学习欧美到以俄为师等) (2分,任答其中2点)
(4)认识: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世界先进文明促进中华文明的发展;吸收世界文明要与中国国情相结合。 (2分,任答其中2点)
第一问从图片反映的领域与外来文明的关系角度入手。第二问从郑和、徐光启、林则徐对外部世界认识的内容与目的或作用来回答。第三问从“立宪法、开国会”、“ 中华民国”、“ 李大钊”等信息中可以归纳出基本主张。特点可以从学习的目的与学习内容的变化来归纳。第四问要世界文明的组成和世界文明对中华文明的影响来回答。
上一篇 :
伴随着西方的侵略和西学的浪潮
下一篇 :
(2008年10月广东省五校高三第二
搜索答案
更多内容推荐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不禁止地主、富农、国民党员参选议员”。这说明陕甘宁边区[]A.实行民主选举制度B.接受国民政府直接指导C.实现了国共两党党内合作D.组建了多党联合政-高三历史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材料一第一条中华民国基于三民主义,为民有民治民享之民主共和国。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第七条中华民国人民,无分男女、宗教-高三历史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材料1939年2月,在国民参政会一届三次会议上,周览等50名参政员提出《请确立民主法治制度以奠定建国基础案》。该案提出确立民主法治制度的理-高三历史
(10分)【历史——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他(马克思)撰写《法兰西内战》的目的,是为了教育未来的革命者……但是当巴黎公社正在进行的时候,他却保持了-高三历史
民国初年,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为争取和维护民主共和制度而采取的斗争方式有①举行双边谈判②采用政党政治③运用法律手段④进行武装斗争[]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高三历史
为巩固和扩大抗日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根据地在政权建设上采取的重要措施是[]A.建立政治协商制度B.实行“三三制”C.实行减租减息D.开展整风运动-高二历史
“然而欧美强矣,其民实困,吾国纵能媲迹于欧美,犹不能免于第二次革命”,据此孙中山强调通过一次革命完成()A.民族革命和政治革命B.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C.民族革命和社会革命D-历史
与晚清时期相比,在民国时期的西学东渐中扮演了“盗火者”角色的是:A.回国留学生B.传教士C.开明士大夫D.政府官员-高三历史
鲁迅先生在《阿Q正传》里这样写道:“据传来的消息,知道革命党虽然进了城,倒还没有什么大异样。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而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这些名目,未庄-历史
陕甘宁边区延川县开明绅士李丹生曾作诗赠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林公崛起宰边区,民主维新众口誉;选政三三行伟制,名扬何让古唐虞。”诗中称赞的政权性质是[]A.统一战线性质的-高三历史
法国大革命前,第三等级代表把三级会议改为制宪会议表明A.资产阶级决心背叛劳动人民B.资产阶级决心推翻封建君主制C.资产阶级已经掌握了国家政权D.资产阶级试图通过法律手段改-高二历史
阅读材料:(12分)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高二历史
(11分)17—18世纪的世界正处在急剧的变革之中,东西方几乎同时产生了反映此种变革的启蒙思想。在西方,伏尔泰、孟德斯鸠以及卢梭是代表;在中国,主要代表人物是黄宗羲、顾炎-历史
(2008年10月启东市高三调研25题)(12分)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16世纪以后,人类文明进程发生明显变化……在这些世纪里,一个生气勃勃的新欧洲正在崛起……安逸自在、-历史
(金山中学08-09上高三摸底考试21题)(9分)康有为、孙中山、陈独秀是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们对中国近代化起来积极的推动作用。(1)简述三位历史人物在旧民主主-历史
有学者指出:“民国三四年的时候,复古主义披靡一时。什么忠孝节义、什么八德的建议案,连篇累牍的披露出来,到后来便有□□的结果。可见这种顽旧的思想,与恶浊的政治,往往相因-高三历史
《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规定:“边区各少数民族,在居住集中地区得划定民族区,组织民族自治政权,在不与省宪抵触的原则下,得订立自治法规。”由此可知[]A、陕甘宁边区是新中国成-高三历史
材料同一天下午他们打进了一家在桑尔附近的大工厂……工人们捣毁了价值一万镑的机器……他们不只是要捣毁这个地方的机器,还准备去捣毁全英国的机器。——《兰开夏事件》请回答:(1)材-历史
(2009年1月上海市青浦区高三期末29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中国士大夫沉浸于章句小楷之积习,武夫悍卒又粗蠢而不加细心,以致所用非所学。无事则嗤外国利器为奇技淫巧,以为-历史
中国的近代化之路和西学东渐有着密切的关系,下列有关二者关系表述不正确的是A.西学东渐促进了中国近代化进程B.二者都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C.中国的近代化在时间上早-高二历史
、下列关于新式学堂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最早出现在洋务运动时期B.以自然科学为主要教学内容C.以培养从事实际业务的有用人才为目标D.导致了1000多年科举制的废除-高三历史
毛泽东说:“……使阶级斗争服从于今天的抗日民族斗争,这是统一战线的根本原则。”下列中共的举措中,体现这一“根本原则”的有①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②实行整风运动③建立“三三制”政权-高一历史
帝国主义拒绝承认南京临时政府的真实意图是A.阻止中国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B.促成南北和谈,谋求中国统一C.避免中国出现南北两个政权D.“严守中立”,博得好感-历史
(10分)如图,人们认为,思想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民族,才能拥有不断前进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1)请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表格。从对“西学-高二历史
(10分)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不少-高二历史
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后,为维护共和制度,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先后发动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其中的“国”、“法”分别是指:[]A、中华民国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B、-高二历史
(15分)近代以来,如何准确认识、评价、吸纳西方文明成为摆在近代中国人面前的一大课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在中国被强行开放的初期,人们视洋货为“奇技淫巧”,视洋人为“夷人-历史
英国工人阶级意识觉醒的标志是()A.卢德运动B.议会改革C.“无印花之战”D.宪章运动-历史
为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根据地在政权建设上采取的重要措施是[]A.建立政治协商制度B.实行“三三制”C.实行减租减息D.开展整风运动-高一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九)发展农业生产,实行春耕秋收的群众动员,解决贫苦农民耕牛、农具、肥料、种子的困难,今年开荒六十万亩,增加粮食产量四十万担,奖励外来移民。(十一)发展工-高一历史
为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根据地在政权建设上采取的重要措施是[]A.建立政治协商制度B.实行“三三制”C.实行减租减息D.开展整风运动-高一历史
下列是两则反映中国共产党不同时期民主建设的材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凡居住边区境内之人民,年满十八者,无阶级、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与文化程度之区别,-高二历史
19世纪中后期以来,维新思潮、民主共和、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思潮先后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对它们之间关系的表述最准确的是A.几种思潮先后相继独自存在B.几种思潮同-高三历史
1912年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最能体现“政权机构中权力分配、制约、平衡”这一原则的内容是()A.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全体B.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C.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D.实-历史
历史有因果关系,下列与民国初年讨袁运动相关史事的因果顺序是①二次革命②袁世凯皇帝梦的破灭③暗杀宋教仁④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A.①②③④B.②④③①C.③①④②D.④①③②-高一历史
民国初年,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为争取和维护民主共和制度而采取的斗争方式有①举行双边谈判②采用政党政治③运用法律手段④进行武装斗争[]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高二历史
(2009年3月广州市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一)27题)(15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过去一个半世纪,总体看来,是世界影响中国的时代……2006年,《环球时报》评出对中国近现-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战时(注:抗日战争)共产党暂时放弃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而改为减租减息。地主获许保留土地,可以收取经过削减的地租,同时也有权参加地方选举。与-高二历史
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注重政治文明建设,又能有效的反抗外来侵略者的措施是[]A.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B.建立了“三三制”政权C.制定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D.颁布了-高一历史
下列关于“卢德运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1813年,工人的斗争得到政府的承认B.1811年的工人运动以“卢德将军”的名义展开C.1813年在政府的大力镇压下,卢德运动逐渐停止D.卢德运-历史
一位学者在评价晚清中国思想时说,“先进思想家从西方引进,并以微弱的资产阶级经济关系和职能集团为依托的民主、自由、平等的现代化观念与信息,像油浮在水面上一样漂浮在广-高三历史
(2009年3月深圳市高三第一次调研27题)(14分)1923年,梁启超发表了《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这五十年来中国具体的政治,诚然可以-历史
近代中国的仁人志士不断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建立了东西方文明沟通的桥梁,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主要途径有()①出国留学考察②就读新式学堂③阅读和翻译西方-高三历史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多数党产生。内阁总理对总统要办的事项如不同意,可以驳回。总统颁布命令须由内阁总理附署才能生效。参议院-历史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各国民众争取普选权的斗争()A.采用了大致相同的方式B.都使妇女获得了选举权C.都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D.推动了西方政治的民主化-历史
长江三角洲在近代曾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地区,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A.孙中山领导的临时政府所在地在这一地区B.中国共产党诞生于这一地区C.反对袁世凯的护国战争主要在这一地区D-高一历史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为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而进行的斗争包括①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②发动二次革命③发起护国运动④开展新文化运动[]A.①③④B.②③④C.②③D.③④-高二历史
19世纪初期,英国议会通过《保障治安法案》的直接目的是()A.维护统治秩序B.推进工业革命C.镇压“卢德运动”D.改善工人生活-历史
英国早期工人斗争的形式主要有()①武装起义②请愿③罢工④发动“无印花之战”A.①④B.①②C.③④D.②③-历史
“三三制”原则推行后,陕甘宁边区政权的性质是[]A.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的政权B.社会主义性质的人民政权C.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政权D.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政权-高二历史
返回顶部
题目简介
(江苏省扬州中学2009届高三12月月考22题)中华文明经历了一个吸收世界文明、日益丰富发展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白马寺云冈石窟胡旋舞材料二不同文明的-历史
题目详情
(江苏省扬州中学2009届高三12月月考22题)中华文明经历了一个吸收世界文明、日益丰富发展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白马寺 云冈石窟 胡旋舞
材料二 不同文明的相遇必然涉及到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理解。从15世纪的大航海时代到19世纪中叶的鸦片战争,中外文明的交往变化起伏,中国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也随之发生变化。
郑和七次下西洋,沿途到过30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进行物品和人员的交流。徐光启与利玛窦合译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所著《农政全书》包含了一部分西方新知识,还同汤若望合作修订历法。林则徐虎门销烟,编写《四洲志》,购置西方大炮加强防务。
材料三 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
——摘自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公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
——摘自《孙中山全集》第一卷
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赞誉俄国革命为“世界的新文明之曙光和世界的新潮流”,并且预言20世纪的文明将以俄国革命为契机而发生巨变。
——摘自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第一卷
请回答:
(1)透过材料一,你能获得中华文明发展的哪些重要历史信息?(2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郑和、徐光启、林则徐对外部世界认识或态度的不同。(3分)
(3)概括指出材料三体现的三种基本主张。(3分)归纳这一时期中国在学习世界文明方面的突出特点。(2分)
(4)根据上述材料,简要谈谈你对“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关系的认识。(2分)
答案
(1)历史信息:建筑、雕塑、乐舞深受外来文明影响;(1分)
佛教与中华文明的融合(中华文明具有包容性)。(1分)
(2)郑和:展示明朝的强大和富有;加强中国同亚非国家的联系、增进了解。
徐光启:与西方传教士交往,认识到中国科技落后,了解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
林则徐:学习西方“长技”,睁眼看世界,反对侵略,平等交往,探索救国救民道路。(3分)
(3)主张: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社会主义。(3分)
特点:侧重社会政治思想学说;学习外来文化与救亡图存相结合(先进中国人探索救国道路);不同的政治派别采纳不同的思想主张。(多种学说交织、交替;从学习欧美到以俄为师等) (2分,任答其中2点)
(4)认识: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世界先进文明促进中华文明的发展;吸收世界文明要与中国国情相结合。 (2分,任答其中2点)
第一问从图片反映的领域与外来文明的关系角度入手。第二问从郑和、徐光启、林则徐对外部世界认识的内容与目的或作用来回答。第三问从“立宪法、开国会”、“ 中华民国”、“ 李大钊”等信息中可以归纳出基本主张。特点可以从学习的目的与学习内容的变化来归纳。第四问要世界文明的组成和世界文明对中华文明的影响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