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课网
首页
数学
语文
英语
化学
物理
政治
历史
生物
首页
> (15分)近代以来,如何准确认识、评价、吸纳西方文明成为摆在近代中国人面前的一大课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在中国被强行开放的初期,人们视洋货为“奇技淫巧”,视洋人为“夷人-历史
(15分)近代以来,如何准确认识、评价、吸纳西方文明成为摆在近代中国人面前的一大课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在中国被强行开放的初期,人们视洋货为“奇技淫巧”,视洋人为“夷人-历史
题目简介
(15分)近代以来,如何准确认识、评价、吸纳西方文明成为摆在近代中国人面前的一大课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在中国被强行开放的初期,人们视洋货为“奇技淫巧”,视洋人为“夷人-历史
题目详情
(15分)近代以来,如何准确认识、评价、吸纳西方文明成为摆在近代中国人面前的一大课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中国被强行开放的初期,人们视洋货为“奇技淫巧”,视洋人为“夷人”,如果参与“夷务”,马上“为同乡、同列所不齿”,学习西方则是“拜异类为师”。
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东南沿海地区有一部分中国人接受了糖果、点心、汽水、啤酒等西式食品。“几乎没有一个中国人的家庭不用一些进口洋货,——假若不用棉织品。至少要用煤油作室内照明之用,或者欧洲制造的,迎合中国人嗜好的不胜枚举的某些小东西”
回答:(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人对西方文明态度的变化。依据所学知识指出变化的原因。(5分)
材料二 义和团运动不仅“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甚至“洋灯、洋磁杯,见即怒不可遏。必毁而后快。”。经过义和团之后,崇拜外国的心理便一天高过一天。一度出现了“大江南北,奠不以洋为尚”的“盲目崇洋”的风气;但男一方面也引发了国人对这些行为的反思,人们不再是盲目地、简单地排斥西方物质文明,而是在承认西方物质文明优越的前提下。试图将利权从洋人手中夺回,套用当时的话说,就是“文明排外”。
——《西方物质文明与晚清民初的中国社会》载《文史知识》
(2)义和团运动前后,国人对待西方文明有哪几种态度?试选取其中最进步的一种说明其积极意义。(6分)
材料三 孙占元认为,近代中国人对西方文明的追求和实践活动经过了近代观念转换、近代企业创办和近代民主制度的吸纳,中国近代社会发展是沿着这三个层面向纵深延伸的。
——《近代中社会发展脉络纵论》(栽《江西社会科学))
(3)试依据材料一、二,谈谈你对材料三的理解。(4分)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中档
来源:不详
答案
(1)态度变化:由鄙视到接受。(2分)
原因:两次鸦片战争进一步说明西方的强大;外国商品大量进入和使用;洋务派官僚的积极倡导;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创办;西学的传播;早期维新思想的的出现,东南沿海地区开放早。(3分。答出任意三点。)
(2)态度:盲目排外;盲目崇洋;文明排外。(3分)
最进步的态度是文明排外,其积极意义在于: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促成“实业救国”思潮和收回利权运动;推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高潮到来;促进西方近代文明的传播;推动中国社会近代化。(3分。任答三点即可。)
(3)据材料一二可知,近代中国人对西方文明的态度经历了由鄙视到接受、由盲目排外到文明排外的变化,(2分)说明近代社会观念不断走向科学、包容,材料三关于中国近代社会发展脉落的说法是正确的。(2分)
本题是对不同时期不同阶层对西方文明态度的考查,回答时应紧紧结合材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分析说明时注意和时代背景相结合。
上一篇 :
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后,为维护共
下一篇 :
英国工人阶级意识觉醒的标志是
搜索答案
更多内容推荐
为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根据地在政权建设上采取的重要措施是[]A.建立政治协商制度B.实行“三三制”C.实行减租减息D.开展整风运动-高一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九)发展农业生产,实行春耕秋收的群众动员,解决贫苦农民耕牛、农具、肥料、种子的困难,今年开荒六十万亩,增加粮食产量四十万担,奖励外来移民。(十一)发展工-高一历史
为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根据地在政权建设上采取的重要措施是[]A.建立政治协商制度B.实行“三三制”C.实行减租减息D.开展整风运动-高一历史
下列是两则反映中国共产党不同时期民主建设的材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凡居住边区境内之人民,年满十八者,无阶级、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与文化程度之区别,-高二历史
19世纪中后期以来,维新思潮、民主共和、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思潮先后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对它们之间关系的表述最准确的是A.几种思潮先后相继独自存在B.几种思潮同-高三历史
1912年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最能体现“政权机构中权力分配、制约、平衡”这一原则的内容是()A.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全体B.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C.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D.实-历史
历史有因果关系,下列与民国初年讨袁运动相关史事的因果顺序是①二次革命②袁世凯皇帝梦的破灭③暗杀宋教仁④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A.①②③④B.②④③①C.③①④②D.④①③②-高一历史
民国初年,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为争取和维护民主共和制度而采取的斗争方式有①举行双边谈判②采用政党政治③运用法律手段④进行武装斗争[]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高二历史
(2009年3月广州市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一)27题)(15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过去一个半世纪,总体看来,是世界影响中国的时代……2006年,《环球时报》评出对中国近现-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战时(注:抗日战争)共产党暂时放弃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而改为减租减息。地主获许保留土地,可以收取经过削减的地租,同时也有权参加地方选举。与-高二历史
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注重政治文明建设,又能有效的反抗外来侵略者的措施是[]A.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B.建立了“三三制”政权C.制定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D.颁布了-高一历史
下列关于“卢德运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1813年,工人的斗争得到政府的承认B.1811年的工人运动以“卢德将军”的名义展开C.1813年在政府的大力镇压下,卢德运动逐渐停止D.卢德运-历史
一位学者在评价晚清中国思想时说,“先进思想家从西方引进,并以微弱的资产阶级经济关系和职能集团为依托的民主、自由、平等的现代化观念与信息,像油浮在水面上一样漂浮在广-高三历史
(2009年3月深圳市高三第一次调研27题)(14分)1923年,梁启超发表了《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这五十年来中国具体的政治,诚然可以-历史
近代中国的仁人志士不断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建立了东西方文明沟通的桥梁,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主要途径有()①出国留学考察②就读新式学堂③阅读和翻译西方-高三历史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多数党产生。内阁总理对总统要办的事项如不同意,可以驳回。总统颁布命令须由内阁总理附署才能生效。参议院-历史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各国民众争取普选权的斗争()A.采用了大致相同的方式B.都使妇女获得了选举权C.都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D.推动了西方政治的民主化-历史
长江三角洲在近代曾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地区,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A.孙中山领导的临时政府所在地在这一地区B.中国共产党诞生于这一地区C.反对袁世凯的护国战争主要在这一地区D-高一历史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为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而进行的斗争包括①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②发动二次革命③发起护国运动④开展新文化运动[]A.①③④B.②③④C.②③D.③④-高二历史
19世纪初期,英国议会通过《保障治安法案》的直接目的是()A.维护统治秩序B.推进工业革命C.镇压“卢德运动”D.改善工人生活-历史
英国早期工人斗争的形式主要有()①武装起义②请愿③罢工④发动“无印花之战”A.①④B.①②C.③④D.②③-历史
“三三制”原则推行后,陕甘宁边区政权的性质是[]A.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的政权B.社会主义性质的人民政权C.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政权D.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政权-高二历史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不禁止地主、富农、国民党员参选议员”。这说明陕甘宁边区[]A、实行民主选举制度B、接受国民政府直接领导C、实现了国共党内合作D、组建了多党联合政-高一历史
中国近代新思想萌发的特点主要是A.中国社会内部发生的自然结果B.西方列强强加给中国的发展模式C.以军事近代化为开端的畸型发展D.国人在反侵略斗争中抛弃传统观念的主动探索-历史
(广东省六校联合体2009届高三第二次联考27题)(13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世纪以来,外报传入中国后,一些知识分子积极投身报界,引进“西学”,自办报刊。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历史
教育是立国之本,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重视教育的传统。1912年教育部不可能颁布的教育政策是()A.“中小学均加读经一科,按照经书及学校程度分别讲读”B.“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高三历史
康有为和孙中山为挽救民族危机都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他们的共同点不包括()A.晚年在思想和行动上都有了重大的进步B.都建立了全国性的资产阶级政党C.都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D-历史
下列有关美国“黑幕揭发运动”的评述,不正确的是()A.先驱是亨利·乔治B.主体是知识分子阶层C.促进了美国人民觉醒D.与《城市之羞》有关-历史
(2009年1月上海市黄浦区高三期终测评35题)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城市。近代百年的上海史,就是一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历史的缩影。根据所学历史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2分)⑴19世纪-历史
1947年5月,北京、上海、南京等地开展“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运动。该运动属于()A.中共领导的国统区人民民主运动B.知识分子的反蒋爱国运动C.国统区人民自发的争取民主的运-历史
1946年12月,“国民大会”通过的《中华民国宪法》规定实行()A.责任内阁制B.总统独裁制C.三权分立制D.君主立宪制-历史
在1945年5月的国民党“六大”上,蒋介石指出“假借民主名义,僭窃民权,便利私图,陷国事于紊乱无法的状态”。他攻击的是()A.民主党派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主张B.中国共产党建立-历史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这一政策的特点是[]A、限制封建剥削B、解放广大农民C、保护封建剥削D、废除封建剥削-高一历史
“在土地已经分配区域,保证一切取得土地的农民私有土地制。在土地未经分配区域,保证地主的土地所有制及债权……政府对租佃关系及债务关系加以合理的调整。”上述材料反映的政策-高一历史
中国共产党为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采取的政策和措施有①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②在根据地政权中实行“三三制”原则③开展大生产运动④开展整风运动[]A.①②B.②③C-高一历史
材料一各项参政员候选人推出后……报告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国民参政会参政员资格审议会置委员九人,其人选由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指定。国民参政会有听取政府施政报-高三历史
英国1884年进行的第三次议会改革中获得选举权的是()A.新兴工业资产阶级B.城市小资产阶级C.城市工人D.农业工人-历史
1938年毛泽东发表《论诗久战》主要着眼于A.总结正面战场经验教训B.指导敌后战场有效抗战C.分析中日双方基本特点D.揭示抗日战争正确道路-历史
(2009年1月上海市虹口区高三调研33题)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出现了近代出国留学的浪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同治十一年(1872年)至光绪元年(1875年),(清政府)按照-历史
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的反封建思想主张各有何特点?与两者相比,新文化运动中有哪些更进步的思想主张?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分别指出三者在反封建方面最明显的不足之处及其产-历史
(16分)观察图片,回答问题。光荣革命的领导人之一英国工业革命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图片1图片2图片3英国宪章运动1864年圣马丁教堂集会图片4图片5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1.图片1-高一历史
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①欧洲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②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诞生③“共产主义者同盟”建立④“国际工人协会”成立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②C.①③②④D.③①④②-高三历史
第一国际的成立,推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主要是因为A.它是第一个国际工人组织B.它使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更紧密地结合C.马克思是第一个国际的灵魂D.它实现了-高一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自1938年8月至1943年,陕甘宁边区政府先后制定了《惩治贪污暂行条例》、《惩治贪污条例》等有关廉政建设的法规。1943年2月,边区政府对王震等22名刻苦奉公、功-高三历史
国民党独裁统治的主要表现包括()①一党专政②特务统治③领袖制④“文化围剿”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历史
“三三制”原则推行后,陕甘宁边区政权的性质是()A.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的政权B.社会主义性质的人民政权C.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政权D.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历史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评价中国西北部的一个地方“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的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把火焰贯穿着这一切”,这个地方是[]A、延-高一历史
我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不同派别的代表人物在向西方学习的问题上,各持有哪些不同的主张?-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共10分)材料一:“儒者三纲之说,为一切王道政治使大原。”-------陈独秀(1)“三纲之说”和“王道政治”具体指什么而言?(2分)结合时代背景,可以推测出陈独-高三历史
20世纪初,英国上院的政治权力进一步被削弱是由于()A.《阿斯奎斯法案》B.《重新分配议席法》C.《权利法案》D.《取缔选举舞弊及非常行为法》-历史
返回顶部
题目简介
(15分)近代以来,如何准确认识、评价、吸纳西方文明成为摆在近代中国人面前的一大课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在中国被强行开放的初期,人们视洋货为“奇技淫巧”,视洋人为“夷人-历史
题目详情
(15分)近代以来,如何准确认识、评价、吸纳西方文明成为摆在近代中国人面前的一大课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中国被强行开放的初期,人们视洋货为“奇技淫巧”,视洋人为“夷人”,如果参与“夷务”,马上“为同乡、同列所不齿”,学习西方则是“拜异类为师”。
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东南沿海地区有一部分中国人接受了糖果、点心、汽水、啤酒等西式食品。“几乎没有一个中国人的家庭不用一些进口洋货,——假若不用棉织品。至少要用煤油作室内照明之用,或者欧洲制造的,迎合中国人嗜好的不胜枚举的某些小东西”
回答:(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人对西方文明态度的变化。依据所学知识指出变化的原因。(5分)
材料二 义和团运动不仅“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甚至“洋灯、洋磁杯,见即怒不可遏。必毁而后快。”。经过义和团之后,崇拜外国的心理便一天高过一天。一度出现了“大江南北,奠不以洋为尚”的“盲目崇洋”的风气;但男一方面也引发了国人对这些行为的反思,人们不再是盲目地、简单地排斥西方物质文明,而是在承认西方物质文明优越的前提下。试图将利权从洋人手中夺回,套用当时的话说,就是“文明排外”。
——《西方物质文明与晚清民初的中国社会》载《文史知识》
(2)义和团运动前后,国人对待西方文明有哪几种态度?试选取其中最进步的一种说明其积极意义。(6分)
材料三 孙占元认为,近代中国人对西方文明的追求和实践活动经过了近代观念转换、近代企业创办和近代民主制度的吸纳,中国近代社会发展是沿着这三个层面向纵深延伸的。
——《近代中社会发展脉络纵论》(栽《江西社会科学))
(3)试依据材料一、二,谈谈你对材料三的理解。(4分)
答案
(1)态度变化:由鄙视到接受。(2分)
原因:两次鸦片战争进一步说明西方的强大;外国商品大量进入和使用;洋务派官僚的积极倡导;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创办;西学的传播;早期维新思想的的出现,东南沿海地区开放早。(3分。答出任意三点。)
(2)态度:盲目排外;盲目崇洋;文明排外。(3分)
最进步的态度是文明排外,其积极意义在于: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促成“实业救国”思潮和收回利权运动;推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高潮到来;促进西方近代文明的传播;推动中国社会近代化。(3分。任答三点即可。)
(3)据材料一二可知,近代中国人对西方文明的态度经历了由鄙视到接受、由盲目排外到文明排外的变化,(2分)说明近代社会观念不断走向科学、包容,材料三关于中国近代社会发展脉落的说法是正确的。(2分)
本题是对不同时期不同阶层对西方文明态度的考查,回答时应紧紧结合材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分析说明时注意和时代背景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