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课网
首页
数学
语文
英语
化学
物理
政治
历史
生物
首页
>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历史文物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信息。图一中国最早的文凭图二50年代中央税务学校颁发的结业证书和北京市魏家胡同业余学校颁发的识字证书提-高三历史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历史文物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信息。图一中国最早的文凭图二50年代中央税务学校颁发的结业证书和北京市魏家胡同业余学校颁发的识字证书提-高三历史
题目简介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历史文物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信息。图一中国最早的文凭图二50年代中央税务学校颁发的结业证书和北京市魏家胡同业余学校颁发的识字证书提-高三历史
题目详情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文物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信息。
图一 中国最早的文凭
图二 50年代中央税务学校颁发的结业证书和北京市魏家胡同业余学校颁发的识字证书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角度进行比较说明。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中档
来源:不详
答案
信息一:图一反映了清末新式学堂建立和近代教育的发展。
说明: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近代工业兴起并发展;随着西学不断传入,洋务教育和维新思潮的冲击,科举制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为了巩固统治实行新政,废科举,兴办新式学校。新式学堂的广泛建立培养了大批人才,推动了近代教育的发展和中国社会转型。
信息二:图二反映了建国初期大众新教育(或专业培训和扫盲教育)发展。
说明:新中国成立之初,文盲占到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各类专业人才缺乏;为巩固政权、恢复经济,适应国家建设的需要,人民政府确立了建立人民教育的方针,把工农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展开了全国范围的扫盲教育和职工业余教育。建国初期的大众教育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培养了大批各类专业人才,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
试题分析:此题属于说明类型的题,说明就要就题干中的表示范围的答题项目进行认真审题。说明的内容是教育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包括要说明问题和内容的原因背景、概况、影响等。教育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式教育推动社会发展,反过来社会发展又会推动教育的发展进步。图一中国最早的文凭是广东官立女子师范学堂的见证。背景包括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西学不断传入,洋务运动教育近代化和维新思潮的冲击,科举制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清政府为了巩固统治废科举,兴办新式学校。影响包括,培养的人才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图二 50年代中央税务学校颁发的结业证书和北京市魏家胡同业余学校颁发的识字证书,反映的是新中国教育发展情况。背景是新中国成立之初,各类专业人才缺乏,文盲多。原因目的包括为巩固政权、恢复经济,适应国家建设的需要,新中国发展教育事业。内容包括首先确立了建立人民教育的方针,把工农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展开了全国范围的扫盲教育和职工业余教育。影响提高了文化水平培养两外人才,推动了社会发展。
上一篇 :
林则徐是影响中国近代化进程的
下一篇 :
下列是人们的日常生活现象,其中
搜索答案
更多内容推荐
(13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王国维在提到龚自珍、魏源所代表的学术转型时,就精辟地概括说:“龚魏二氏实际上承乾嘉专门之学,而有清初诸老经世之志”,不过,从根本上-高二历史
清末有舆论说:“中兴名臣曾国藩仅赏侯爵,李鸿章不过伯爵,其余百战功臣,竟有望男爵而不可得者,今乃以子、男等爵奖创办实业之工商……斯诚稀世之创举。”此“创举”反映了()A.资-高一历史
(它)毕竟使中国人看到了另一个陌生的世界,看到了那个世界的部分,并设法把这部分引进到中国来,而成为中西文化频繁接触后的当时两者可能结合的一种形式……给僵化的封建文化打-高三历史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中指出:“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高三历史
林则徐、魏源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A.打破了封建纲常B.形成了思想解放的潮流C.启迪着人们挣脱闭关锁国的牢笼D.探索出了一条救国之路-高一历史
1861年,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说:“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对此评述不正确的是()A.发展了传统“经世致用”思想B.承袭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C.体现了-历史
“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四夷者,外夷制之。”这种思想是谁在什么书中最早提出的A.魏源《海国图志》B.康有为《孔子改制考》C.林则徐《四洲志》D.顾炎武《日知录》-高一历史
中国近代思潮的演进轨迹可概括为A.派系斗争十分尖锐B.政权更替相当频繁C.抗争、变革和启蒙D.忧患、抗争和共和-高三历史
对“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评价,错误的是[]A.地主阶级开明知识分子对西方侵略的积极回应B.促使人们关注现实,重新认识世界C.地主阶级开明知识分子完全摆脱了天朝上国、虚骄自大的-高三历史
林则徐被称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主要是因为他①在广东禁烟期间,设立译馆,翻译外国书籍②在鸦片战争期间,仿制西方战舰③提出了建设一支新式海军的主张④领导了轰轰-高一历史
著名历史学家蒋廷黻先生撰文指出:“林则徐仅仅只是旧时代的精英”,“是中国旧文化最好的产品。”此观点意在说明()A.林则徐仍然是“闭关锁国”政策的代表B.林则徐的思想主张着眼点-历史
以下是博希同学整理的“晚清时期翻译西学书籍简表”。从表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学习西学的趋势是()类别1860~1899年1902~1904年数量比重数量比重哲学、社会科学123种22%327种61-高二
下列各项所倡导的道德观不能反映近代中国发展潮流的是A.“中国言义,虚文而已。西洋言利,却自有义在。……鹜其实则两全。”(《郭嵩焘日记》)B.“君臣父子,上下尊卑,秩然如冠履之-高三历史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曾经把子午线从世界地图中央向西移动170度,使中国正好出现在《坤舆万国全图》的中央。他这样做A.大大开拓了中国知识分子眼界B.打破了中国传统“天圆地方”观-高三历史
“开眼向洋第一人”的林则徐在中国近代首开学习西方的先河,他提出的思想主张主要是[]A.严禁鸦片,反抗英国侵略B.“师夷长技以制夷”C.“师夷长技以自强”D.与魏源合著《海国图志》-高三历史
为新思想的萌发奠定思想基础的是[]A.“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传播B.龚自珍、林则徐、魏源等提倡“经世致用”C.程朱理学的盛行D.资本主义民主思想的传播-高一历史
中国近代历史上出现了代表不同阶层利益的政治派别。下表中的言论反映了当时不同政治派别的思想倾向,他们的共同诉求是()人物言论李鸿章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历史
有史家评论道:“须知那个时候的中国,要在充斥封建主义旧文化的天地里容纳若干资本主义的新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更好的宗旨来。”此观点强调了“中体西用”A.符合-高二历史
“泰西各国,一切政事皆无足取法,唯武备则力求讲求,武备也无足取法,唯船坚炮利四字则精益求精。”这一观点最有可能是谁提出的A.魏源B.林则徐C.李鸿章D.康有为-高三历史
陈旭麓:“把‘西用’放在‘中体’的轨道上,使它有个晋身之阶,有个‘用武’之地,这就是一个进步。而新事物在旧体内总是较有活力的因素,人们虽想把它限制在原先许可的范围之-高三历史
1840年1月18日,正在广州主持禁烟的林则徐向英国女王发出一封《谕英国国王书》,说:“窃喜贵国王深明大义,感激天恩,是以天朝柔远绥怀,倍加优礼”。这表明当时的林则徐A.是近代-高三历史
下图是中国近代一部著名的思想文著。它A.编者为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B.体现了中国草书的传统艺术特色C.提出了“师夷长技以自强”口号D.迈出了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第一步-高三历史
下列图片中,体现20世纪第一个十年间中国社会发展方向的是()-高二历史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鸦片战争并没有促使中国人惊醒,中国人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落后。……他们拒不承认中国人在军事上的劣势和政治上的衰退,这样他们-高三历史
19世纪四五十年代新思想的基本特征之一是[]A、讲究训诂考据B、提倡经世致用C、主张重新认识世界D、力主变革祖宗之法-高二历史
《海国图志》是中国第一部介绍西方历史地理、社会风俗的著作,但在当时的中国此书的印数不超过一千,后被列为禁书。但在后来的日本,此书被翻印几十万册,成为当时日本学习西方-历史
1839年《澳门新闻报》报道说:“中国官府完全不晓得外国的政事,又不询问考求,至今仍不知西洋。只有林总督行事与其他官员相反。”其“林总督行事”应是指A.虎门销烟B.抗击英国侵略-高三历史
材料一多年来对洋务运动持否定论者强调,洋务派的动机“很坏”,结局是“彻底破产”。史运芹等人认为,“中体西用”理论存在深刻的矛盾。本来“体”和“用”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洋务-历史
张之洞在《劝学篇》说:“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下列观点突破了张之洞主张的是()A.“师夷长技以自强”B.“以中国之-历史
李之藻(1565-1630)序利玛窦(著名的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天主实义》重刻本说:“尝读其书,往往不类近儒,而与上古《素问》、《周髀》、《考工记》、《漆园》诸篇默相勘印。顾粹然不诡于-高二历史
有人评价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是“跪着造反”,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他敢于挑战传统思想②他向西方学习,寻求变革③他要求发展资本主义④他不敢与封建文化彻底决裂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高二历史
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新思潮产生的重大影响是[]A、标志着闭关锁国政策的结束B、奠定了维新变法运动的思想基础C、推动了中国人重新认识世界D、传播了以法治国的思想-高二历史
学者陈旭麓认为:“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突出地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新的取代旧的,如戊戌维新运动,如民国取代清朝;一是新与新的递嬗,前一种新的褪色了,后一种新的跟上来-高三历史
魏源说:“变古愈尽,便民愈甚,虽圣王复作,必不舍条编(明代税制)而复两税(唐代税制)。”与这一思想差异最大的是A.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B.托古改制C.变者天下之公理D.祖宗之-高二历史
林则徐是道光时期一位很有见识的大臣。他和魏源高于同代官僚之处,除主张严禁鸦片外,最重要的是他们林则徐魏源[]A.为官清廉正直B.关心人民疾苦C.坚决抗击外来侵略D.主张开眼-高三历史
徐继畬在《瀛环志略》中对华盛顿有如下评述:“呜呼!可不谓人杰矣哉:米利坚合众国以为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泰西-高三历史
阅读以下材料:(16分)材料一李鸿章在派学生出洋的“应办事宜”中说:“考查中学西学,分别教导,将来出洋后,肄习西学,兼讲中学,课以孝经、小学、五经及国朝律例等书,随资高下-高二历史
“外夷奇技,其始皆出中华,久之中华失其传,而外夷袭之”,有诗云:“西夷制器呈奇巧,半是中华旧制来。”这种“西学中源”说的解释目的在于A.反对学习西方B.为变法作解释C.宣传中-高二历史
1919年,陈独秀在《立宪政治与政党》中指出:“立宪政治在19世纪总算是个顶时髦的名词,在20世纪的人看起来,这种敷衍不彻底的政制,无论在君主国、民主国,都不能够将人民的信仰-高二历史
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指出:“师夷……实支配百年来之人心,直至今日犹未脱离净尽,则其在中国历史上关系不得谓细也。”又赞誉说:“中国士大夫之稍有地理知识,实自此始-历史
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A、林则徐B、魏源C、洪仁干D、姚莹-高二历史
魏源的《海国图志》说:“机房织造不用手足,其机动以火烟,可代人力。以羊毛与棉花纺成洋布、大呢、羽毛皆自然敏速。……其广推贸易之法,有火轮船航河驶海,不待风水。用火车往来-高三历史
下图所示为1904年驻日大使杨枢的一则奏折(部分),造成该情况的主要原因是()A.甲午战争后国人的救国思潮由物质层面转向制度层面B.甲午战败后,国人救国求速成,学习文科较易入-高二历史
(2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一般认为,西学东渐是指西方学术思想和文明成果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这种潮流不断加强,期间涌现了许多代表人物,-高二历史
日本学者岩谷宕阴感叹道:“呜呼,忠智之士,忧国著作。未为其君所用,反落他邦,吾不独为默深(魏源的字)悲矣,亦为清帝悲矣”。“未为其君所用”的最主要原因是A.清帝的识人不明-高二历史
王富仁教授认为中国近代以来每30年就有一个文化周期:1859-1889-1919-1949-1979-2009,每一阶段都有文化的具体特征。其中对1889-1919年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从学制度到学思
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探索救国之路始于[]A、鸦片战争期间B、太平天国运动期间C、洋务运动期间D、维新运动期间-高二历史
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一文中指出,“可惜中国太难改变了……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以下“鞭子”与“动弹”的对应关系中,正确的是A.鸦片战争——“中学为体-高三历史
“古代中国相对稳定的传统秩序一直延续到19世纪,此时它遇到了一种截然不同的而且更为强大的文明——西方文明,西方的冲击改变了中国的社会和政治,注入了引起现代化并永久性变-高三历史
清末某著名官员谈到铁路修建时说:“内开未尽之地宝,外收已亏之利权。是铁路之利,首在利民,民之利既见,而国之利因之。利国之大端,则征兵转饷是矣。”这一言论的含义是A.“求-历史
返回顶部
题目简介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历史文物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信息。图一中国最早的文凭图二50年代中央税务学校颁发的结业证书和北京市魏家胡同业余学校颁发的识字证书提-高三历史
题目详情
图一 中国最早的文凭
图二 50年代中央税务学校颁发的结业证书和北京市魏家胡同业余学校颁发的识字证书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角度进行比较说明。
答案
说明: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近代工业兴起并发展;随着西学不断传入,洋务教育和维新思潮的冲击,科举制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为了巩固统治实行新政,废科举,兴办新式学校。新式学堂的广泛建立培养了大批人才,推动了近代教育的发展和中国社会转型。
信息二:图二反映了建国初期大众新教育(或专业培训和扫盲教育)发展。
说明:新中国成立之初,文盲占到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各类专业人才缺乏;为巩固政权、恢复经济,适应国家建设的需要,人民政府确立了建立人民教育的方针,把工农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展开了全国范围的扫盲教育和职工业余教育。建国初期的大众教育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培养了大批各类专业人才,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
试题分析:此题属于说明类型的题,说明就要就题干中的表示范围的答题项目进行认真审题。说明的内容是教育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包括要说明问题和内容的原因背景、概况、影响等。教育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式教育推动社会发展,反过来社会发展又会推动教育的发展进步。图一中国最早的文凭是广东官立女子师范学堂的见证。背景包括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西学不断传入,洋务运动教育近代化和维新思潮的冲击,科举制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清政府为了巩固统治废科举,兴办新式学校。影响包括,培养的人才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图二 50年代中央税务学校颁发的结业证书和北京市魏家胡同业余学校颁发的识字证书,反映的是新中国教育发展情况。背景是新中国成立之初,各类专业人才缺乏,文盲多。原因目的包括为巩固政权、恢复经济,适应国家建设的需要,新中国发展教育事业。内容包括首先确立了建立人民教育的方针,把工农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展开了全国范围的扫盲教育和职工业余教育。影响提高了文化水平培养两外人才,推动了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