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课网
首页
数学
语文
英语
化学
物理
政治
历史
生物
首页
> (15分)概括洋务派、维新派、新文化运动领袖们“向西方学习”的主要主张、社会实践和各自特点(9分),指出他们在目标追求上的共同之处,并分析这一追求过程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产-高二历史
(15分)概括洋务派、维新派、新文化运动领袖们“向西方学习”的主要主张、社会实践和各自特点(9分),指出他们在目标追求上的共同之处,并分析这一追求过程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产-高二历史
题目简介
(15分)概括洋务派、维新派、新文化运动领袖们“向西方学习”的主要主张、社会实践和各自特点(9分),指出他们在目标追求上的共同之处,并分析这一追求过程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产-高二历史
题目详情
(15分)
概括洋务派、维新派、新文化运动领袖们“向西方学习”的主要主张、社会实践和各自特点(9分),指出他们在目标追求上的共同之处,并分析这一追求过程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6分)
题型:综合题
难度:偏易
来源:不详
答案
特点:洋务派学习西方技术(或中体西用),举办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器物、技术;
维新派要求变法维新(或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进行戊戌变法运动,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新文化运动领袖提倡民主与科学,开展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思想文化。(9分)
共同之处:挽救民族危亡。(2分)
影响:①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现)代化;②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人们的觉醒。(如答救亡与启蒙相辅相成也可)(4分)
试题分析:本题实际上是比较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新文化运动。
1.主张和作用:
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自强,主张利用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作用: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工业,培养了一批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了一些抵制作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戊戌变法: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作用:①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在经济上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②它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时刻维新派希望通过变法使中国走向强大,从而摆脱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激发人民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③戊戌变法也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潮流的解放。资产阶级接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新文化运动:科学与民主;作用:民主和科学思想的弘扬,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并且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后期传播的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接受,成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到了宣传动员作用,也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2.特点:
洋务运动是学习西方器物,戊戌变法是学习西方制度。这两者都是自上而下的改良维新运动。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思想文化。
3.评价:这些都是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探索过程,它从学器物的表面到学思想的深度,无疑对当时人民的思想观念上是冲击和警醒。
点评:比较题的解题宜从审题和答题两个方面入手。
1.审题。正确审题是答好比较题的前提。审题包括以下步骤:第一,审比较对象。比较对象即命题要求所比较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迄今为止,高考比较题的比较对象以二个居多,最多的为三个;应注意比较对象的共同属性及其特殊性, 其时空位置是纵向关系还是横向关系,作好破题准备。第二,审比较项。从历史事件发展的整体倾向考虑,可以从背景、原因、性质、经过、结果和影响着手;从比较对象的类别属性考虑,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着手;从比较对象因果关系考虑,又可以从主观和客观、历史和现实 、直接和间接等方面深入。第三,审限制条件。限制条件一般有时间限定、角度限定、频率限定等,这些对于考生组织答案、确定比较内容要点的取舍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第四,审与课本知识的关系。问答题考查的绝大多数都是课本的主体内容,因此,课本上有关的“蛛丝马迹”往往会是解题的重要依托;考生应尽可能把题目与课本对照,诱发联想,启迪思维,考虑答题的选点和突破口。至此,审题方告结束。
2.答题。答题的第一步是草拟提纲。就是把答题的要点、顺序简明扼要列出,根据题问的范围和时限按部 就班作答。草拟提纲的好处很多,切不可省略。它可以使答题条理清楚,要点突出,完整全面,且省时省力,还可以整洁卷面,给阅卷者以良好的印象分。第二步是组织答案。依据提纲,以历史基本理论为统率,以史实为论据,史论结合,如此答题方显水准和实力,才能取得高分。答题中还要处理好以下细节问题:其一要简明扼要,言简意赅,详略得当;主答部分应详,兼答部分应略。其二是全面准确,不能顾此失彼。其三要适时检 查,注意审题是否有偏差,答案是否有遗漏,史论结合是否确切,有无语病和错字等。
上一篇 :
马克思说:“看起来奇怪的是,鸦片
下一篇 :
从16世纪开始,中国社会兴起了“
搜索答案
更多内容推荐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的归宿点是[]A.筹夷事B.知夷情C.师夷技D.终制夷-高三历史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18世纪和19世纪中后期我国所译西书变化图》,从中得出的推断是①自然科学书籍增长显著②学习西方成为社会思潮③维新变法思想兴起④马克思主义成为社会思潮的-高三历史
下列著作中最可能出现蒸汽机示意图的是A.《农政全书》B.《海国图志》C.《天朝田亩制度》D.《各国律例》-高二历史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的“中学为体”根本目的是()A.维护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的纲常礼教的权威B.维护封建专制制度和清朝的统治C.维护传统的政治文化的延续性D.抵御外侮,-高二历史
新式学堂与旧式学校教育相比,其主要“新”在A.允许教会办学B.普遍聘任外国教习C.改变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向D.废止科举考试-历史
“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四夷者,外夷制之。”这种思想最早提出来的是A.魏源《海国图志》B.洪仁玕《资政新篇》C.张之洞《中体西用论》D.康有为《孔子改制考》-高二历史
“中国学术精致,纲常名教,以及经世大法,无不毕具,但取西人制造之长、补我不逮足矣。其礼教政俗,已不免予夷狄之陋,学术义理之微,则非彼所能梦见矣。”该观点的核心是A.抨-高二历史
(32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数千年来,中国人都以“中国”与“四夷”(即周围世界)相对称,也就是用“中国中心”的世界坐标轴来认识世界,并而构成自己的自足发展的大陆帝国体系。……-高三历史
魏源编纂《海国图志》,在书中最向往某国政治制度,提及这个国家“二十七郡,公举一大酋总摄之,匪惟不世及,且不四载即受代,一变古今官家之局,而人心翕然。”魏源最向往的是哪-高三历史
19世纪60、70年代,清王朝内部的顽固派与洋务派的根本分歧在于A.要不要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B.要不要镇压人民反抗斗争C.要不要“师夷长技”D.要不要抵抗外侮,维护天朝上国-历史
林则徐、魏源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其本质意义在于A.使中国人了解了世界的形势B.在军事上引进了先进技术,增强了抵抗外来侵略的实力C.启迪人们去认识世界,探索救国之路D.引起清-高一历史
下列各项主张中,与洋务派的实践活动相一致的是A.“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B.“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C.“设议院,大用之则-高三历史
“故自昔惟意大利亚足以纲纪西洋,自意大里(意大利)裂为数国,教虽存而富强不竞,于是佛郎机(法兰西)、英吉利代兴。而英吉利尤炽,不务行教而专行贾,且佐行贾以行兵,兵贾相-高三历史
《海国图志》是一部关于世界地理、历史及西方政教国情的总集,魏源在书中最向往某国政治制度,提及这个国家“二十七部(州)公举一大酋总摄之,匪惟不世袭,且不四载即受代,一变-高三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解答问题(15分)材料一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指出:“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材料二1898年,张之洞发表的《劝学篇》中-高二历史
从《国闻报》的发行到《国民报》的发行,主要反映了当时A.报纸因文化专制而发行十分困难B.民族企业生存环境恶劣C.思想解放不断走向深入D.民族危机不断加深-高三历史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中指出:“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德孵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高三历史
魏源最重要的历史贡献是A.编译《四洲志》B.编成《海国图志》C.介绍西方史地科技及政治制度D.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高二历史
《海国图志》《康辅纪行》《瀛环志略》三部著作都涉及的内容是()A.西方近代科学技术B.外国历史地理C.介绍西方研制的新式兵器D.各国的政治法律制度-历史
1897年,安徽巡抚邓华熙上奏朝廷,创办“求是学堂”,推行新式教育,培养“既通西学,又切时务”的人才,促成了安徽教育的变革。据此判断,当时该学堂A.宣告了安徽文人苦读经书以-高三历史
下列著作,反映了中国人最早睁眼看世界的是[]A.B.C.D.-高三历史
“中体西用”主张认为A.为维护清朝的统治,传统的“三纲、五常”可以稍改B.器械工艺之类尽可改进C.外国的科技和政治制度都比中国先进D.“中学其本也,西学其末也”,外来东西不可轻-高二历史
林则徐和魏源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最重要的贡献是A.翻译外国书籍B.提出建立新式海军的主张C.启迪人们去认识世界形势,探索救国之路D.主张仿行西方的民主制度-高二历史
近代中国翻译的外国著作以上译著重点变化的主要相关历史背景是A.中国人的宗教意识逐渐淡薄B.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深化C.中国沦为资本主义经济附庸D.清政府自救运动的开展-高三历史
历史学习是一个积累历史知识,感知体验历史,再到理解感悟历史的过程。请根据提示,完成“中国近代前期思想解放潮流”活动素材表。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第四组背景图片⑤(只填写杂-历史
鸦片战争后萌发的新思想起的作用是()A.资产阶级思想启蒙作用B.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C.使一些爱国知识分子开始注目世界D.掀起了学习西方技术的新高潮-高二历史
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详备的世界史地著作,也是探寻、学习西方富国强兵道路的启蒙书是A、《四洲志》《华事夷言》C、《海国图志》D、《瀛环志略》-高二历史
下列文献中最早使国人扩展了视野并介绍了西方政治制度的是A.《海国图志》B.《资政新篇》C.《瀛环志略》D.《康輶纪行》-高一历史
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世俗理性的觉醒”是指A.明末清初提出的“工-高二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乾隆皇帝材料二“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夷者,外夷制之。”——魏源材料三这个世界几乎已分配-历史
史学家陈旭麓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出:“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的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文中的“他们”是()A.洋务派B.顽固-高三历史
“夫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器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这种言论应属于A.西学东渐B.西学中源C.中体西用D.西体中用-高二历史
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下列人物中,其主张与冯桂芬的观点相似的是A.龚自珍B.洪仁玕C.李鸿章D.严复-高三历史
(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中国应设)造船厂……火器局,……尽得西洋之长技为中国长技……(使)中国水师可以驶楼船于海外-高二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10分):“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高二历史
魏源在19世纪50年代写到:“西方人讲礼貌、正直、有知识,根本不应该称之为‘夷”’。四五十年代的许多著作把西方人称为“夷”,但在七八十年代这些著作再版时都改作“洋”了。该变-高三历史
法国史学家布罗代尔在《文明史纲》中写道:“所有文明都通过贸易和外来者的激励作用得到了丰富。”以下历史现象支持上述观点的是A.希腊民主政治的形成B.罗马万民法的出现C.隋唐科-高三历史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介绍某国的制度时说:“事无大小,必须各官合议,然后准行:即不成允,亦须十人中有六人合意,然后可行。本省之官,由本省之民选择公举。”这一国家应是()A.美-高二历史
中国近代史上,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我国思想领域先后发生了几次大规模的思想分化,下列几种思想主张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①“师夷长技以制夷”②“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高二历史
明清以来,书籍翻译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观察下图,导致19世纪中后期我国翻译西方书籍新趋势的主要原因是A.魏源等人的倡导B.“中体西用”思想付诸实践C.新式学堂的开设-高二历史
林则徐被誉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严复被称作中国“精通西学第一人”,他们都A.重视通过书籍报刊了解西方B.认识到了专制制度的腐朽性C.主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D.侧重-高三历史
马克思指出:“鸦片不曾产生催眠作用,反倒产生了惊醒作用,历史的发展好像首先要麻醉这个国家的人民,然后才能把他们从历史的麻木状态唤醒似的。”以下能证明马克思所说的“唤醒-高二历史
与“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这一观点不同的是A.“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B.“早一日变计,早一日转机”C.“以礼义为干橹,以忠信为甲胄”D.“变法之本,在育-高二历史
魏源编著《海国图志》的主要资料来源于A.《四洲志》B.《各国律例》C.《华事夷言》D.《澳门月报》-高二历史
中国近代思想家郑观应在其《易言公法》一文中说:“夫地球圆体,既无东西,何有中边。同居覆载之中,奚必强分夷夏。”这段言论反映了郑观应:A.主张学习西方B.以自我为中心的文明优-高三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17分)材料一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或专设一科取士……───《同-高一历史
李鸿章认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西方利器,欲学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上述认识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不包括()A.引进了西方一些近代生产技-高一历史
鸦片战争后,林则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高三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魏源提出:“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窃其所长,夺其所恃”。他又强调“势变道不变”,“乾尊坤卑,天地定位……是以君令臣必共,父命子必-高二历史
口号通常是某种政治思想主张的高度概括。符合口号提出的时间顺序的选项是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②“师夷长技以制夷”③“民主与科学”④“三民主义”⑤“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高二历史
返回顶部
题目简介
(15分)概括洋务派、维新派、新文化运动领袖们“向西方学习”的主要主张、社会实践和各自特点(9分),指出他们在目标追求上的共同之处,并分析这一追求过程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产-高二历史
题目详情
概括洋务派、维新派、新文化运动领袖们“向西方学习”的主要主张、社会实践和各自特点(9分),指出他们在目标追求上的共同之处,并分析这一追求过程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6分)
答案
维新派要求变法维新(或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进行戊戌变法运动,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新文化运动领袖提倡民主与科学,开展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思想文化。(9分)
共同之处:挽救民族危亡。(2分)
影响:①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现)代化;②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人们的觉醒。(如答救亡与启蒙相辅相成也可)(4分)
试题分析:本题实际上是比较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新文化运动。
1.主张和作用:
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自强,主张利用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作用: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工业,培养了一批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了一些抵制作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戊戌变法: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作用:①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在经济上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②它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时刻维新派希望通过变法使中国走向强大,从而摆脱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激发人民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③戊戌变法也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潮流的解放。资产阶级接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新文化运动:科学与民主;作用:民主和科学思想的弘扬,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并且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后期传播的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接受,成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到了宣传动员作用,也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2.特点:
洋务运动是学习西方器物,戊戌变法是学习西方制度。这两者都是自上而下的改良维新运动。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思想文化。
3.评价:这些都是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探索过程,它从学器物的表面到学思想的深度,无疑对当时人民的思想观念上是冲击和警醒。
点评:比较题的解题宜从审题和答题两个方面入手。
1.审题。正确审题是答好比较题的前提。审题包括以下步骤:第一,审比较对象。比较对象即命题要求所比较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迄今为止,高考比较题的比较对象以二个居多,最多的为三个;应注意比较对象的共同属性及其特殊性, 其时空位置是纵向关系还是横向关系,作好破题准备。第二,审比较项。从历史事件发展的整体倾向考虑,可以从背景、原因、性质、经过、结果和影响着手;从比较对象的类别属性考虑,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着手;从比较对象因果关系考虑,又可以从主观和客观、历史和现实 、直接和间接等方面深入。第三,审限制条件。限制条件一般有时间限定、角度限定、频率限定等,这些对于考生组织答案、确定比较内容要点的取舍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第四,审与课本知识的关系。问答题考查的绝大多数都是课本的主体内容,因此,课本上有关的“蛛丝马迹”往往会是解题的重要依托;考生应尽可能把题目与课本对照,诱发联想,启迪思维,考虑答题的选点和突破口。至此,审题方告结束。
2.答题。答题的第一步是草拟提纲。就是把答题的要点、顺序简明扼要列出,根据题问的范围和时限按部 就班作答。草拟提纲的好处很多,切不可省略。它可以使答题条理清楚,要点突出,完整全面,且省时省力,还可以整洁卷面,给阅卷者以良好的印象分。第二步是组织答案。依据提纲,以历史基本理论为统率,以史实为论据,史论结合,如此答题方显水准和实力,才能取得高分。答题中还要处理好以下细节问题:其一要简明扼要,言简意赅,详略得当;主答部分应详,兼答部分应略。其二是全面准确,不能顾此失彼。其三要适时检 查,注意审题是否有偏差,答案是否有遗漏,史论结合是否确切,有无语病和错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