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课网
首页
数学
语文
英语
化学
物理
政治
历史
生物
首页
> 阅读下列材料:(17分)材料一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或专设一科取士……───《同-高一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17分)材料一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或专设一科取士……───《同-高一历史
题目简介
阅读下列材料:(17分)材料一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或专设一科取士……───《同-高一历史
题目详情
阅读下列材料:(17分)
材料一 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或专设一科取士……
───《同治朝筹办夷务始末》
材料二 欲自强必先浚饷,欲浚饷源,莫如振商务……微臣创设招商局之意,本是如此。 ───《李文忠公全集•奏稿》
材料三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
───《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
材料四 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以足恃欤?
───郑观应《盛世危言•自序》
请回答:
(1)材料一提出的“自强”的途径是什么?(4分)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李鸿章有何新认识?(2分)
(3)李鸿章和郑观应在探索中国富强之路的问题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6分)
(4)郑观应对洋务运动提出了怎样的批评?你认为他的批评是否有道理?为什么?(5分)
题型:综合题
难度:偏易
来源:不详
答案
略
上一篇 :
中国近代思想家郑观应在其《易
下一篇 :
李鸿章认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
搜索答案
更多内容推荐
鸦片战争后,林则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高三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魏源提出:“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窃其所长,夺其所恃”。他又强调“势变道不变”,“乾尊坤卑,天地定位……是以君令臣必共,父命子必-高二历史
口号通常是某种政治思想主张的高度概括。符合口号提出的时间顺序的选项是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②“师夷长技以制夷”③“民主与科学”④“三民主义”⑤“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高二历史
根据图片材料提供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图一所示的历史人物是近代中国第一批主张向西方学习的代表人物之一。该人物是谁?其代表作是什么?书中的哪一思想成为近代-高一历史
林则徐、魏源等人主张学习的西方“长技”,指的是A.外国先进科学技术B.西方的政治制度C.西方的思想文化D.了解外国历史地理知识-高二历史
在洋务运动中教育领域呈现出一番新景象。对此评价正确的是①传播西方科学知识、培养实用型人才②加速了旧教育体制解体③奉行“中体西用”的教育思想构架④中国近代高等教育诞生A.①-高三历史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说:“天方教之事天,同于儒之事上帝,而袭取释教礼拜斋戒、持诵施舍、因果浅近之说以佐之,大旨亦无恶于世教”。其中的“天方教”是指A.佛教B.伊斯兰教C.儒教-高三历史
某学生要以“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及其影响”为主题撰写小论文,他可以选择的研究对象有A.商务印书馆、利玛窦B.《几何原本》、冯如C.商务印书馆、冯如D.同文馆、利玛窦-历史
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夷者,外夷制之”。作为时代强音,它①是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先声②提出了强国御敌的方法③成为近代中国思想变革的主要思潮④表达了对西方列强侵略的-高二历史
国学大师王国维在《观堂集林》中,用一句话精辟地概括了清代的学风:“国初之学大,乾嘉之学精,而道咸以降之学新。”材料中的“道咸以降之学新”,主要“新”在:A.注重经典考证B.针砭-高三历史
魏源和梁启超思想主张的共同作用是A.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B.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C.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D.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高二历史
“欧罗巴人天文推算之密,工匠制作之巧,实愈前古,其议论夸诈迂怪,亦为异端之光。国朝节取其技能,禁传其学术,其存深意矣。”(《四库全书》)以下最得其“深意”真传的是A.王韬B-高三历史
历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那时候,天下滔滔,多是泥古而顽梗之人……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他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高三历史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部的“体用之争”的焦点是:A.要不要维护封建的政治制度B.要不要维护封建伦理纲常C.要不要学习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D.要不要抵抗列强的侵略-高三历史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部开始发生分化,出现了洋务派和顽固派,他们之间的意见分歧主要在于A.是否继续实行闭关锁国政策B.是否对外采取妥协退让政策C.是否学习西方国家的先进-高三历史
(13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大学士倭仁”认为“立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主张“以忠信为甲胄,礼仪为干橹”。抵御外侮。材料二奕䜣称:“查-高二历史
中国近代史上,强调“欲求制胜必求之忠信之人,欲求自强必谋礼仪之士。”的派别是A.顽固派B.洋务派C.维新派D.革命派-高二历史
材料一:善师西夷者,能制西夷;不善师西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佐行贾以行兵,兵贾相资,遂雄。——《海国图志》材料二:1898年,《孔子-高二历史
19世纪四五十年代林则徐、魏源等人提倡的新思想,其基本特征是A.讲究训话考据B.提倡“经世致用”C.主张重新认识世界D.力主变革“祖宗之法”-高二历史
材料一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四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佐行贾以行兵,兵贾相资,遂雄。——《海国图志》材料二1898年,康有为-高二历史
鸦片战争后出版的《海国图志》和《瀛环志略》对开阔人们眼界、重新认识世界起了积极作用。它们的主要内容是介绍A西方各国政治制度B西方兵器制造知识C西方历史地理知识D西方先进科-历史
李鸿章自称“一生风雨裱糊匠”,他裱糊的屋子和所用的材料是()A.清朝封建统治西方先进科技B.清朝封建统治君主立宪制度C.清朝封建统治民主共和D.清朝封建统治火药、枪炮、养兵练-高二历史
“中体西用”思想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表现在①指导了洋务运动的开展②客观上启迪了维新思想的产生③继承并发扬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④为西学的传入创造了条件A.①②B.①②③C.-高三历史
洋务派官员说:“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下列各项对洋务派的主张理解不正确的是A.提倡学习西方科技B.“中体西用”C.不变革封建制度D.君主立宪-高二历史
在汉语中,外来事物名称常加有夷、胡、番、西、洋等字,以上诸字中“洋”字出现最晚,但其构成的词语却是最多,鼎盛时期有400多个。如“洋布”、“洋钉”、“洋楼”、“洋车”等。可是-高三历史
对中国近代史上“西学东渐”现象理解正确的是①反映了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②是中国走向近代化的重要动力之一③阻断了中国的独立发展道路和社会进步④本质是封建文化与资本主义-高二历史
“幕府时代晚期的日本学者文化人等,经由中国输入的文献所学到的两学情形与一般近代文化,并不比经过荷兰所学到的有何逊色。”体现了日本学者所说的“经由中国输入的文献”中的主-高三历史
洋务派主张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含义是()①不改变中国固有的制度和纲常礼教②只有采用西方近代科学技术才能“自强”“求富”③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来维护清朝的统治④用西方资-历史
(2008全国著名重点中学领航高考冲刺广东模拟卷六23题)19世纪60年代以前,西方人被中国人称为“夷”,而从60年代开始,中国人又将西方人改称为“洋”,这种变化从实质上反映了A.中-历史
中国教育近代化起步于A.鸦片战争时期B.洋务运动时期C.百日维新时期D.辛亥革命时期-高三历史
近代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以改变中国,经历了“变器-变事-变政-变道”演进。据此回答20~22小题小题1:“变器”主张出现的原因A.西方工业革命,中国鸦片战争失败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高二历史
“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四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佐行贾以行兵,兵贾相资,遂雄。”材料主张出自ABCD-高一历史
下列人物中,最早主张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度的是()A.姚莹B.郑观应C.康有为D.梁启超-高三历史
(13分)“中体西用”思想是近代以来,中国学习和借鉴西方文明的一种政治文化理念。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今欲强中国,存中学,则不得不讲西学。然不先以中学固其根柢,端其识趣,-高三历史
“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文”(张之洞《劝学篇》)下列四项中符合上述观点的是1)“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2)“立国根本,尚-高三历史
英国大炮轰开了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使一些爱国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惊醒,一股新思想萌发了。这一新思想的核心是()A.改革内政,振兴清朝B.向西方学习,寻求救国御侮-历史
“非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机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这种说法应属于A.西学东渐B.西学中源C.中体西用D.西体中用-高二历史
下面是人们对某一著述的评论:“欲制夷患,必筹夷情,尤为有用之书。”据此推断此书应该是A.《海国图志》B.《资政新篇》C.《四洲志》D.《瀛环志略》-高一历史
(14分)阅读以下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高二历史
在下列文献中,最早打出“民主、科学”旗号,从而推动中国思想解放与自然科学发展的是()-历史
1848年徐继畲在《瀛环志略》中详尽地介绍了欧美近代资本主义民主制度,这说明()A.当时西学东渐发展到了新水平B.要求改变中国政治体制成为知识界的主流意识C.徐继畲是中国早期维-高三历史
19世纪四五十年代,许多中国人在诗文中将西方人称为“夷”。过了二三十年,这些人的诗文再版发行时,“夷”都改为“洋”了。这个变化反映了A.中国社会普遍接受了西方文化中的平等观-高二历史
某大臣力排众议,主张积极改革,强调:“文明输入国不必自傲,文明输出国也不必自卑,某一个文化为别国所吸收,这种输入品即为吸收者所拥有。譬如人吃猪肉,消化后变成人的血肉-高三历史
“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该书指的是()-高一历史
下列对“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一主张理解正确的是()①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②仍然以天朝上国自居③其中的“技”重点是指军事技术④开始认识到西方船坚炮利的先进A.①②④B.①③④C.①-历史
鸦片战争中萌发的新思想之所以“新”是因为它的代表人物主张A.关心时局B.抵抗外敌入侵C.向西方学习D.推翻腐朽的清王朝-高一历史
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把中国人通过向西方学习“然后知不足”的过程分为三期: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高二历史
当时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详备的世界史地著作是()A.《四洲志》B.《海国图志》C.《天演论》D.《华事夷言》-高一历史
林则徐是道光时期一位很有见识的大臣。他高于同代官僚之处,除主张严禁鸦片外,最重要的是他()A.为官清廉正直B.关心人民疾苦C.坚决抗击外来侵略D.主张开眼看世界-历史
称林则徐是近代睁眼看世界第一人”,主要是因为他A.认识到清朝国势日趋衰弱B.认识到发展对外贸易的重要性C.认识到列强侵华的必然性D.主张突破传统观念,学习西方-高一历史
返回顶部
题目简介
阅读下列材料:(17分)材料一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或专设一科取士……───《同-高一历史
题目详情
材料一 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或专设一科取士……
───《同治朝筹办夷务始末》
材料二 欲自强必先浚饷,欲浚饷源,莫如振商务……微臣创设招商局之意,本是如此。 ───《李文忠公全集•奏稿》
材料三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
───《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
材料四 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以足恃欤?
───郑观应《盛世危言•自序》
请回答:
(1)材料一提出的“自强”的途径是什么?(4分)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李鸿章有何新认识?(2分)
(3)李鸿章和郑观应在探索中国富强之路的问题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6分)
(4)郑观应对洋务运动提出了怎样的批评?你认为他的批评是否有道理?为什么?(5分)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