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课网
首页
数学
语文
英语
化学
物理
政治
历史
生物
首页
> 阅读下列材料:(17分)材料一:“是书何以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一《海图图志》材料二:“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一梁启超《变法通议》材料三:(一)…满洲政府穷凶极恶,今已贯-高一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17分)材料一:“是书何以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一《海图图志》材料二:“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一梁启超《变法通议》材料三:(一)…满洲政府穷凶极恶,今已贯-高一历史
题目简介
阅读下列材料:(17分)材料一:“是书何以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一《海图图志》材料二:“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一梁启超《变法通议》材料三:(一)…满洲政府穷凶极恶,今已贯-高一历史
题目详情
阅读下列材料:(17分)
材料一:“是书何以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一《海图图志》
材料二:“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一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三:(一)…满洲政府穷凶极恶,今已贯盈,义师所指……。
(二)……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
(三)……今者由平民革命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共举。
(四)……核定天下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所有;其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盟会宣言》
材料四:“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民主)并重。”
一陈独秀《敬告青年》
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
(1)材料一的作者是谁?(2分)
(2)材料二的作者同康有为在光绪皇帝支持下掀起了哪次改良运动?(2分)
(3)材料三提出的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是什么?(4分)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哪三大主义?(3分)它表明中国同盟会是一个什么性质的政党?2分)
(4)材料四中运动的口号是什么?2分)这次运动兴起的标志是什么?(2分)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中档
来源:不详
答案
(1)魏源(2分) (2)戊戌变法(或维新变法、资产阶级变法)(2分)
(3)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4分)
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3分)
资产阶级的革命政党(或资产阶级政党)(2分)
(4)民主与科学 (2分)
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 (2分)
试题分析:(1)从材料“师夷长技以制夷”等信息可以看出这是魏源的著作《海国图志》。(2)此题也是比较简单,康有为领导了戊戌变法运动。(3)材料三中的(一)说的是驱除鞑虏;(二)说的是恢复中华;(三)说的是创立民国;(四)说的是平均地权。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十六字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主义。这些都表明同盟会是资产阶级的革命政党。(4)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与科学,也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内容。标志是陈独秀1915年创办《新青年》。
点评:鸦片战争后开始了西学东渐的征程。鸦片战争后一些先进的士大夫认识到与西方的差距,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主要的代表人物有林则徐、魏源等。由李鸿章等人学习西方的科技到康有为、孙中山陈独秀等分别主张学习西方的制度和思想,主张维新改良、共和,反对儒家伦理道德。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由排斥西方先进制度和思想文化到全盘西化,再到正确认识西方文化过程。
上一篇 :
徐继畲在《瀛环志略》中介绍了
下一篇 :
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和鸦片战
搜索答案
更多内容推荐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同时又认为“万里一朔,莫如中华”。据此可以认为魏源A.推动了东方国家对西方世界的了解B.引发了19世纪40年代中国社会学习西方的热潮-高三历史
19世纪中期,中国思想界最大(新)的变化是A.儒学失去正统思想的地位B.批判专制的思想产生C.师夷制夷思想的形成D.托古改制思想的传播-高三历史
在《海国图志》中“志于英夷特详”。这是因为英国当时是A.中国最主要的敌人B.中国最重要的平等贸易国C.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D.世界上最早的君主立宪国家-高二历史
“随着中国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文化领域也呈现了新旧过渡的特点。”这句话从本质上说明了()A.文化的发展受社会现实的制约B.中国近代文化的特点是新旧交替C-高一历史
1900年张之洞《劝学篇》出版英译本。英国媒体称,这标志着“长期以来习惯于孔夫子的陈词滥调下变得死气沉沉的中国人,终于在时代的现实面前苏醒过来”。评论认为《劝学篇》()A.顺应-历史
同治年间(1861~1875年),清朝统治出现相对稳定的局面,国力有所增长,士大夫阶层将其称为“同治中兴”。然而西方学者对其评论道:“同治中兴只能算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较低层次的复-历史
中国社会的近代化在循序渐进中不断深化,其中“知有兵事而不知有民政……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民”的思想状况得到改变的根本原因在于A.西学东渐成为时代潮流B.清政府创办了先进的军-历史
魏源认为“五帝不袭礼,三王不沿乐。”这说明他A.主张革故鼎新B.提倡师夷长技C.强调中体西用D.否定礼乐制度-高三历史
1853年,宁波知府毕永绍为美国华盛顿纪念塔赠送石碑,碑文摘自原福建巡抚徐继畲的《瀛环志略》:“华盛顿……开疆万里,乃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清-高三历史
鸦片战争中萌发的新思想的核心内容和实质是()A.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之路B.了解西方,发展资本主义C.启迪人民觉醒,摆脱封建束缚D.仿制西式武器,振兴清朝-高一历史
对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解释较为全面的是A以传统的封建制度为立国之本B.以“师夷长技”为富国强兵之路C.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技术D.对西方先-高二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20分)材料一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如其心圣人之心,行圣人之行,以孝悌忠信为德,以尊主庇民-高三历史
李鸿章自嘲“一生风雨裱糊匠”,他裱糊的“屋子”及所用的“材料”分别是A.清朝封建制度西方先进科技B.清朝封建统治君主立宪制度C.清朝封建制度民主共和制度D.清朝封建统治养兵练兵-高三历史
“中国最重三纲,而西人首言平等;中国亲亲,而西人尚贤;中国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中国尊主,而西人隆民……其予为学也,中国夸多识,而西人恃人力。”以下对该观点评-历史
(30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纵观人类历史,海权对国家盛衰乃至文明兴替的重要影响,无论如何形容都是不过分的……整个一部近现代大国兴衰史,从某-高三历史
张之洞在戊戌变法期间撰写的《劝学篇》,在知识分子中产生了极大影响,行销百万册。这反映出A.保守势力转而支持改革B.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已过时C.清政府成为变革的主导者D.洋-历史
英国大炮轰开了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使一些爱国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惊醒,一股新思想萌发了。这一新思想的核心是()A.改革内政,振兴清朝B.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高二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魏源在《海国图志•序》中指出:“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又说,“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高二历史
(2008届广东四校联考)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犹若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兴思及此,能无股栗。夫财者亿兆养命之原,自当为亿兆惜之-历史
政府一面让出洋幼童学习西方语言、文化、科技等知识,一面要求幼童学习汉语和四书五经、天朝例律、圣谕广训,向他们灌输三纲五常等中国传统道德观念。这表明政府主张A.西学中-高三历史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请于广东虎门外之沙角、大角二处,置造船厂一,火器局一。行取佛兰西、弥利坚二国各来一二-高二历史
梁启超在评价清代学术时说,清初之学“大”,乾嘉之学“精”,道咸(1821~1861年)以后之学“新”。这里的“新”指的是A.反对君主制度B.介绍研究西学C.宣传民主政治D.传播社会主义-高三历史
晚清民间教科书关于近代政治知识的介绍日见增多。商务印书馆1910年初版陆费逵的《修身讲义》中有:“立法、行政、司法三权,由一机关行之者,曰专制政体;三权各有独立之机关者,-高三历史
康熙因西洋历与中国传统历法之争,命钦天监官员与西洋历代表、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辩论。经验证,证明西洋历法更为准确,遂“复用西洋历法”,并任命南怀仁为钦天监副监。这一事-高二历史
“对传统文化心态的挑战,迈出近代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指的是近代中国人提出了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B.“师夷长技以制夷”C.“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D.“民主与科学”-历史
(16分)史学家陈旭麓指出,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过程中前后相接的三个重要环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创深病巨唤起了改革旧物的-高三历史
下列文献中,最能说明近代中国学习西方先声的是:A.B.C.D.-高二历史
1839年《澳门新闻报》报道:“中国官府完全不晓得外面的政事,又不询问考求……只有林总督行事与其他官员相反”。“林总督相反的行事”是指A.抗击英国侵略者B.设立译馆,翻译西学C.虎-高二历史
林则徐和魏源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最重要的贡献是()A.翻译了外国书籍B.提出了建立新式海军的主张C.启迪人们去认识世界形势,探索救国之路D.主张仿行西方的民主制度-高二历史
图中的三幅图是近代前期中国先进阶级提出的不同的救国方案。三者的相同之处有①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②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③抵御外国侵略,富强中国④依法治国,由公众选举-高三历史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内容,经历了诸多的变化。下列四幅图片中,反映学习内容根本性变化的是A.①B.②C.③D.④-历史
从鸦片战争前后到19世纪90年代,中国思想界的发展历程是A中体西用—开眼看世界—维新变法B开眼看世界—维新变法—中体西用C开眼看世界—追求民主共和—维新变法D开眼看世界—中体西-高二历史
(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李鸿章认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得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中国文武制度,事事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高三历史
下列图片反映的历史主题是A.抗争B.探索C.屈辱D.复兴-高二历史
中国近代由守旧到革新的历程非常艰难,几乎每走一步都会经历新旧文化的激烈交锋,如在由“夷务”到“洋务、西学”的演变过程中就曾经出现了激烈对抗的两个派别,他们分别是A.抵抗-历史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1850年到1899年,中国人翻译的自然科学、尤其是应用科学方面的著作在数量上超过了社会科学和古典文学方面的著作,比例为4:1;1902年到190-高三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14分)材料一: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四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佐行贾以行兵,兵贾相资,遂雄。——《海国图志》材-高二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材料一:“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夫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器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劝学篇》材料二-高二历史
(17分)一般认为,西学东渐是指西方学术思想和文明成果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这种潮流不断加强,期间涌现了许多代表性人物,例如下表的几位人物:编号-高三历史
李鸿章认为:“吾中国之政教文风俗,无不优于他国,所不及者,唯枪耳,炮耳,铁路耳,机器耳,吾但学此,而洋务之能事毕矣。”这段话体现了李鸿章的什么思想A.实业救国B.中体西-高二历史
在纪念馆内,檐柱上挂着一幅楹联“禁毒冲云霄,正气壮山河之色;挥旗抗敌寇,义征夺鬼魂之心。”下列著作与此馆纪念的人最为密切的的应是()ABCD-高二历史
“天演”、“物竞”、“淘汰”、“天择”等术语,渐成报纸文章的熟语和爱国志士的口头禅。许多人用这些名词做自己或女儿的名字。原名胡洪骍的胡适,也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中取“适”字-高二历史
按照中国近代思想演变过程排列以下思想主张的顺序()①“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②“师夷长技以制夷”③“世道必进,后胜于今”A.①③②B.②①③C.①②③D.②③①-高二历史
1875年,郭嵩焘奏称:“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强,又末中之一节也……将谓造船、制器,用其一旦之功,遂可转弱为强,其余皆可-高三历史
1839年《澳门新闻纸》报道:“中国官府完全不晓得外国的政事,又不询问考求……只有林总督行事与其他官员相反。”“林总督相反的行事”是指A.抗击英国侵略者B.设立译馆,翻译西学C.虎-高二历史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写道:“国中有大事,王及官,民俱至巴里满衙门,公议乃行……事无大小,必须各官合议,然后准行,即不咸允,亦须十有六人合意,然后可行。”这一介绍反映了魏-高三历史
在中英两国进行的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而现代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激于道义”的代表在决战后提出的思想主张是A.“师夷长技以制夷”B.“师-历史
中体西用的实质是()A.维护封建统治B.寻求强国御侮之道C.学习西方物质文化D.维护清王朝统治-高二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高二历史
魏源曾应林则徐之请,編纂《海国图志》,是一部关于世界地理、历史及西方政教国情的总集。魏源在书中最向往某国政治制度,提及这个国家“二十七部(州)公举一大酋总摄之,匪惟不-高三历史
返回顶部
题目简介
阅读下列材料:(17分)材料一:“是书何以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一《海图图志》材料二:“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一梁启超《变法通议》材料三:(一)…满洲政府穷凶极恶,今已贯-高一历史
题目详情
材料一:“是书何以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一《海图图志》
材料二:“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一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三:(一)…满洲政府穷凶极恶,今已贯盈,义师所指……。
(二)……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
(三)……今者由平民革命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共举。
(四)……核定天下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所有;其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盟会宣言》
材料四:“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民主)并重。”
一陈独秀《敬告青年》
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
(1)材料一的作者是谁?(2分)
(2)材料二的作者同康有为在光绪皇帝支持下掀起了哪次改良运动?(2分)
(3)材料三提出的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是什么?(4分)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哪三大主义?(3分)它表明中国同盟会是一个什么性质的政党?2分)
(4)材料四中运动的口号是什么?2分)这次运动兴起的标志是什么?(2分)
答案
(3)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4分)
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3分)
资产阶级的革命政党(或资产阶级政党)(2分)
(4)民主与科学 (2分)
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 (2分)
试题分析:(1)从材料“师夷长技以制夷”等信息可以看出这是魏源的著作《海国图志》。(2)此题也是比较简单,康有为领导了戊戌变法运动。(3)材料三中的(一)说的是驱除鞑虏;(二)说的是恢复中华;(三)说的是创立民国;(四)说的是平均地权。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十六字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主义。这些都表明同盟会是资产阶级的革命政党。(4)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与科学,也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内容。标志是陈独秀1915年创办《新青年》。
点评:鸦片战争后开始了西学东渐的征程。鸦片战争后一些先进的士大夫认识到与西方的差距,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主要的代表人物有林则徐、魏源等。由李鸿章等人学习西方的科技到康有为、孙中山陈独秀等分别主张学习西方的制度和思想,主张维新改良、共和,反对儒家伦理道德。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由排斥西方先进制度和思想文化到全盘西化,再到正确认识西方文化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