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课网
首页
数学
语文
英语
化学
物理
政治
历史
生物
首页
> (11分)17世纪,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向正统思想发起挑战;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把欧洲启蒙运动推向高潮。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高三历史
(11分)17世纪,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向正统思想发起挑战;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把欧洲启蒙运动推向高潮。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高三历史
题目简介
(11分)17世纪,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向正统思想发起挑战;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把欧洲启蒙运动推向高潮。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高三历史
题目详情
(11分)17世纪,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向正统思想发起挑战;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把欧洲启蒙运动推向高潮。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二 社会公约可以简化为如下的词句: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而且我们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于是,这一结合行为立刻就产生了一个道德的与集体的共同体,以代替每个订约者的个人。
——卢梭
材料三 在伏尔泰的心目中,“奉行儒学的中国是开明专制君主制的典范,那里有真正的信仰自由,政府……从不规定国民的宗教信仰”。“中国的政治体制又是和儒家道德原则结为一体的。这种政治与道德的统一,也为对现实不满的法国人提供了一种榜样。”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请回答:
(1) 分别概括材料一和材料二的主要观点,并指出两者的相同之处。这两者在政治、经济方面有何相似的时代背景?(5分)
(2) 据材料三并结合伏尔泰所处的社会环境,分析伏尔泰高度赞赏中国儒学的原因。结合材料一指出伏尔泰的认识有何局限。(4分)
(3) 18世纪法国的进步思想推动了法国大革命的迅速爆发,而17世纪中国的进步思想却很快沉寂下去。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两种不同状况的根本原因。(2分)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中档
来源:不详
答案
(1) 观点:材料一,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材料二,社会契约论。相同:都反对君主专制,具有民主性。时代背景:封建社会日趋衰落或专制统治强化;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或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5分)
(2) 原因:认为儒学文化具有自由、平等的精神;法国处于封建专制时代,认为儒学可以作为抨击天主教神学思想和封建等级制度的理论武器。(2分)局限:没有认识到传统的儒家思想对封建专制统治的维护,没有认识到儒学思想与启蒙思想的本质区别。(2分)
(3) 法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自然经济占据统治地位。(2分)
试题分析:(1)概括材料一和材料二的主要观点,把握材料的关键语句,提取材料信息。黄宗羲认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指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材料二“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是卢梭提出的社会契约论。然后分析明清之际的儒学和启蒙思想的异同。
(2)伏尔泰是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他认为儒学具有自由、平等的精神,可以作为反对封建等级制度的理论武器,所以伏尔泰高度赞赏中国儒学。但儒学是维护中国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而启蒙思想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理论武器,他没有认识到两者的本质区别
(3)根本原因要从两种思想产生的经济基础进行分析。
点评:关于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和启蒙运动,还可以考查两者的不同影响:明清之际的儒学继承了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对近代民主革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启蒙思想主张用理性的力量建立自由和平等的理想社会,成为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理论武器,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上一篇 :
“仲尼虽圣,效之则颦,学之则步,丑
下一篇 :
白寿彝先生在论述明代空疏学风
搜索答案
更多内容推荐
李贽被称为“明代第一思想犯”,他的著作中有《焚书》《续焚书》,之所以这样命名,是因为他认为这些著作将来一定会被焚毁,这主要是由于书中A.对正统思想进行了大胆批判B.反对盲从-高二历史
王夫之是明清时期我国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主张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历史,提出在政治上要“趋时更新”,他认为“天下惟器”,“无其器则无其道”,这里的“器”是指A.客观存在的事物-高二历史
明末清初三位进步思想家的思想实质是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儒家思想,他们使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体现这一特征的思想是A.经世致用思想B.君主批判思想C.自由-高二历史
学者林贤治说:“真正的思想者,就其本质来说都是异端。”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李贽的悲观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黄仁宇《万历十五年》材-高三历史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有亡国,有亡天下……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亡国者,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必有责焉耳矣”-高三历史
明清之际是一个“天崩地裂”的时代.“一些最敏锐的心灵”进行了一场痛定思痛的反思。下列哪项属于其反思后的主张A.“天人感应”B.“工、商皆民生之本”C.“存天理,灭人欲”D.“以法为本-高二历史
黄宗羲说:“有明主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该论点实际强调宰相制度下:A.不可能产生明君贤吏B.容易形成极端的君主专制C.宰相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D.宰相制度有-高三历史
中国明清时期的黄宗羲和近代欧洲启蒙运动思想家们主张的共同之处是A.反对君主专制B.提倡科学,反对愚昧C.提倡自由、平等D.要求获得人的彻底解放-高二历史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源于下列哪部著作A.《明夷待访录》B.《日知录》C.《天下郡国利病书》D.《船山遗书》-高二历史
(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请回答:(3)西方启蒙思想家的思想成为近代中国先进分子用来启迪民智、传播西学的武器。根据材料二提供的历史信息,说明其理论宣传的各自特点和-高二历史
明清之际三位进步思想家的思想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的活跃,他们使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由此形成什么思想:A.经世致用思想B.批判君主专制思想-高三历史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是明清之际著名的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实质上是A.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B.宋明理学的深化和发展C.前秦儒家民本思想的复兴D.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高二历史
导致明清时期产生带有民主色彩思想的主要原因是A.封建制度的衰落B.商品经济及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C.西方思想的影响D.儒学传统的民本思想的影响-高二历史
以下是一份不完整的某历史人物表,据信息判定此人是()姓名称号思想家籍贯福建泉州主要思想主张“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抨击道学,反对礼教生卒年1527—1602年A.黄宗羲B.顾-高二历史
明清时期著名的唯物论思想家是A.李贽B.黄宗羲C.顾炎武D.王夫之-高二历史
黄宗羲是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他的思想主张不包括A.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B.提倡“法制”,反对“人治”C.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D.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高二历史
梁启超在评价一位儒学大师的著作时说,“实为刺激青年最有力之兴奋剂。我自己的政治活动,可以说是受这部书的影响最早而最深。”他评价的这部书应是()A.董仲舒的《春秋繁露》B.朱-高二历史
(30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顾炎武认为“王(阳明)学末流不习六艺,-高二历史
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一文中说过:“梁启超、谭嗣同辈倡民权共和之说,则将其书节抄,印数万本,秘密散布,于晚清思想之骤变,极有力焉。”材料中的“其书”最可能是下列哪本著-高二历史
把“亡国”与“亡天下”区别开来,后人据此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古代思想家是()A.李贽B.顾炎武C.王夫之D.梁启超-高二历史
五四运动时期进步的思想家把李贽当作反孔的先驱,冯元仲称赞他“手辟洪蒙破混茫,浪翻古今是非场。通身是胆通身识,死后名多道益彰。”以下哪一项观点最有可能是他的主张()A.民-高二历史
“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他们使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这里“新的历史条件”是指①蓬勃发展的商品经济②新的生产因素和-高三历史
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重视对社会实际情况的了解,倡导经世致用。()-高二历史
与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的产生有关的是()①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②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衰落③八股取士的因循守旧④程朱理学对人们思想的束缚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高二历史
(12分)参阅下列图片,简要说明明清时期中国古代文化各个领域发展的概貌及特征。-高二历史
顾炎武主张“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这种主张:A.是当时世界上最进步的政治主张B.具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色彩C.与当时的社会实际背道而驰D.否定了封建君主的绝对权威-高二历史
《明夷待访录》中载:“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这从根本上体现出()A.农民反封建的强烈愿望B.知识分子参与政权的愿望C.封建社会末期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D.资产阶级对民主政治的-高二历史
16至17世纪的中国正经历着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悄然变革.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文化反思和批判创新的新现象.对这种”新现象”理解正确的是()A.使传统儒家思想得到发展,焕发-高二历史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一个非同寻常的时期。而黄宗羲在明清思想史上,非预期地“结束了一个时代,开启了另一个‘新’的时代”(刘述先)。这里的“新”时代是指()A.彻底结束了-高二历史
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有亡国,有亡天下……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高二历史
中国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没有发展成为改造社会的强大思想武器,而西方启蒙思想则成为“近代社会的宣言书”。与中国明末清初进步思想相比,西方启蒙思想所具有的特点是()①描绘了-高二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夫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夫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高三历史
明清时期产生进步思想的社会根源是:A.面临着外来侵略的危险B.西方资本主义思想传入C.封建社会由盛转衰D.人民反封建斗争此起彼伏-高二历史
下列观点,体现了明末清初儒家思想的新发展的是A.“天下为主,君为客”B.“心外无物,心外无理”C.“宇宙便是吾心,吾心既是真理”D.“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高一历史
《齐民要术》说:“舍本逐末,贤者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下列人物中,提出与此针锋相对观点的是A.范缜B.王充C.黄宗羲D.王夫之-高三历史
顾炎武决心做到:“凡文之不关乎六经之旨、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由此可见他A.强调实地调查B.反对君主专制C.维护儒家正统D.主张经世致用-高二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智者学派代表人物普罗泰戈拉思想观点的中心内容是:“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材料二-高一历史
顾炎武在《日知录》一书中提出了“亡国”和“亡天下”两个概念,其中“亡天下”的确切含义是A.封建王朝的更替B.国家危难和整个民族的沦亡C.统治者不施仁政,民不聊生D.统治阶级内部纷-高一历史
“我喜欢黄宗羲著作,在于这位学问家的许多思想有着朴素的科学性和民主性……”作者之所以这样评价黄宗羲是因为其()A.批判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B.提倡人性,反对神性C.批判-高二历史
温家宝总理曾在一封私人信件中高度评价明清时期黄宗羲(1610~1695)的学术思想:“我喜读黄宗羲的著作,在于这位学问家的许多思想有着朴素的科学性和民主性……”。温家宝总理称赞黄-高二历史
《齐民要术》说:“舍本逐末,贤者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提出与此针锋相对观点的历史人物是A.王祯B.徐光启C.李贽D.黄宗羲-高三历史
下列对这两位思想家的共同之处分析正确的是()A.都批判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B.都是工业革命之后在思想意识领域的反映C.都主张通过改革推翻君主制D.都促成本国不久爆发一场声势浩-高二历史
此等论调,由今日观之,固甚普通甚肤浅,然在二百六七十年前,真极大胆之创论也,故顾炎武见之而叹,谓“三代之治可复”。尔后此梁启超谭嗣同辈倡民权共和之说,则将其书节抄,-高二历史
梁启超将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视为“播送民主思想的工具”,主要是因为该著作A.主张君主立宪制B.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C.提倡“法治”,反对“人治”D.提出“以天下之权,寄-高三历史
明朝思想家王艮(1483-1514)曾提出“百姓日用条理处,即是圣人条理处”的观点,从儒学世俗化的角度看,与之传承关系最密切的思想家是A.程颐B.陆九渊C.李贽D.顾炎武-高三历史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思想的深远影响在于A.动摇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B.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C.激发了中华民族的社会责任感D.推动了民主革命思想的形成-高二历史
龚自珍在《病梅馆记》中曰“呜呼,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以下理解正确的是A.表明作者渴望优雅恬淡的生活,寄情于-高二历史
中国古代某思想家说:“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为万民,非为一姓也。。”这表明该思想家()反对君主专制B、倡导经世致用C、具有唯物思想D、批判道学家-高二历史
对封建专制集权深恶痛绝,指出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已,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的思想家是()A.黄宗羲B.李贽C.顾炎武D.王夫之-高二历史
(10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仪抑之”;顾炎武提出要因地制宜,振兴工商业;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高三历史
返回顶部
题目简介
(11分)17世纪,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向正统思想发起挑战;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把欧洲启蒙运动推向高潮。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高三历史
题目详情
材料一 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二 社会公约可以简化为如下的词句: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而且我们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于是,这一结合行为立刻就产生了一个道德的与集体的共同体,以代替每个订约者的个人。
——卢梭
材料三 在伏尔泰的心目中,“奉行儒学的中国是开明专制君主制的典范,那里有真正的信仰自由,政府……从不规定国民的宗教信仰”。“中国的政治体制又是和儒家道德原则结为一体的。这种政治与道德的统一,也为对现实不满的法国人提供了一种榜样。”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请回答:
(1) 分别概括材料一和材料二的主要观点,并指出两者的相同之处。这两者在政治、经济方面有何相似的时代背景?(5分)
(2) 据材料三并结合伏尔泰所处的社会环境,分析伏尔泰高度赞赏中国儒学的原因。结合材料一指出伏尔泰的认识有何局限。(4分)
(3) 18世纪法国的进步思想推动了法国大革命的迅速爆发,而17世纪中国的进步思想却很快沉寂下去。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两种不同状况的根本原因。(2分)
答案
(2) 原因:认为儒学文化具有自由、平等的精神;法国处于封建专制时代,认为儒学可以作为抨击天主教神学思想和封建等级制度的理论武器。(2分)局限:没有认识到传统的儒家思想对封建专制统治的维护,没有认识到儒学思想与启蒙思想的本质区别。(2分)
(3) 法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自然经济占据统治地位。(2分)
试题分析:(1)概括材料一和材料二的主要观点,把握材料的关键语句,提取材料信息。黄宗羲认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指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材料二“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是卢梭提出的社会契约论。然后分析明清之际的儒学和启蒙思想的异同。
(2)伏尔泰是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他认为儒学具有自由、平等的精神,可以作为反对封建等级制度的理论武器,所以伏尔泰高度赞赏中国儒学。但儒学是维护中国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而启蒙思想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理论武器,他没有认识到两者的本质区别
(3)根本原因要从两种思想产生的经济基础进行分析。
点评:关于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和启蒙运动,还可以考查两者的不同影响:明清之际的儒学继承了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对近代民主革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启蒙思想主张用理性的力量建立自由和平等的理想社会,成为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理论武器,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