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课网
首页
数学
语文
英语
化学
物理
政治
历史
生物
首页
>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好?”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为政》-高二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好?”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为政》-高二历史
题目简介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好?”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为政》-高二历史
题目详情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好?”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为政》
材料二 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避之说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以矣。”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朱熹《行官便殿奏礼》
材料四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夫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2概括孔子与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指出两种主张的不同结局并分析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3、4分析朱熹与李贽的观点有何不同?说明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以上材料,谈一下你对儒家思想地位和作用(变化)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材料题
难度:中档
来源:0106 同步题
答案
(1)孔子主张以德治民,在当时诸候争霸连年战乱的背景下不可能实现,因而没有人采纳;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由于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这一主张被采纳。
(2)朱熹坚持儒家学说,认为儒家思想不可改变;李贽提出不以孔子的言论为衡量是非的标准,认为时代不同了,是非观念也应该变化。说明儒家思想受到了怀疑和挑战,统治地位开始动摇。
(3)儒家思想在初期不断丰富和完善,逐渐确立起统治地位,对维护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起了很需要作用;但是,后来僵化保安,禁锢了人民的思想,阻碍了文化的进步。
上一篇 :
历史上的社会转型期,在政治、经
下一篇 :
国学大师文怀沙在接受记者的专
搜索答案
更多内容推荐
以下历史人物在思想上不具有继承性的是[]A.孔子——朱熹B.孟子——董仲舒C.墨子——二程D.陆九渊——王阳明-高二历史
读图,下列哪一思想家不是儒家的代表人物[]A、董仲舒B、程颐C、孟子D、庄子-高二历史
智者学派所反映的指导思想与我国孟子的“民本”思想的相似点是[]A.反对封建制度B.突出现实社会中“人”的重要作用C.维护当时统治阶级的利益D.要求统治阶级爱惜民力-高三历史
孔子、孟子、程颐、朱熹、王阳明等人思想的共同点是[]A.“仁”B.“心外无物”C.“理”D.“格物致知”-高三历史
季路问事鬼神,(孔)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这段材料反映了我国的早期儒家思想[]A.极为强调等级名分制度B.密切关注社会现实人事C.极力提倡古典民本思想D.对鬼神敬而远之-高三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儒,最早章太炎认为是求雨的巫师,胡适在《说儒》里指出儒是从事“治丧相礼”的“殷民族的教士”,葛兆光先生根据马王堆汉墓帛书《易传》之《要》篇所引孔子言“吾与-高三历史
以孔子思想为核心的儒家文化受到广泛关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他(孔子)知道,古代传统的重建,并不仅仅是指外表上的同一。这里所倡导的是对永恒真理的温习,而不是对-高三历史
2010年5月15日,孟子故里邹城市在孟庙隆重举行纪念孟母孟子大典,来自海内外的孟氏宗亲和社会各界人士l000余人参加了这一活动,百名少年儿童在亚圣殿前诵读《孟子》名言。《孟子-高二历史
阅读春秋战国时期,一些思想流派的言论:材料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材料二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材料三不尚贤,使民不争-高三历史
2009年9月18日《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公报》强调:“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一指示精神与下列哪一中国古代思想相一致[]A、“礼之用,和为贵”B、“-高二历史
生活中处处包含着历史。在山东某旅游点,导游在一处为“杏亭”的景点讲解:“春秋时期,此人在这里大办教育,讲学授课,培养了大批人才。”你联想到此人的政治主张是[]A.兼爱非攻-高二历史
北京孔庙(见下图)始建于元朝,院内碑林中现存3块元代进士题名碑。这些信息可以佐证元朝时期[]A、科举制度开始形成B、殿试成为科举定制C、科举开始采用八股文体D、统治者继承-高三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研究课题一春秋战国的思想材料一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论语·为政》材料二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高三历史
孔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材料反映的孔子的财富观是[]A.重义轻利、安-高三历史
2010年5月8日,第三届中国(滕州)国际墨子文化节举行2010年祭墨大典。在祭奠仪式上,万名学生朗诵墨子名言警句。其中朗诵的名言包括[]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民为贵,社稷次之-高二历史
孔子“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所体现的进步意义主要是①有利于抑制统治者的暴政②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③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④有利于调解社会人际关系[]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高二历史
儒家思想体系中包含许多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思想,这些优秀传统思想包括下列①以德治国②以法治国③轻徭薄赋④仁政[]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④-高二历史
书籍承载文化,传播知识,是人类的精神食粮和社会进步的阶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孟子者,七篇-高三历史
从孔子到孟子再到苟子,始终贯穿的一条思想主线是[]A.从个人的道德修养人手,建设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B.人不分贫富贵贱都有受教育的资格C.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高二历史
孔子在担任鲁国大司寇期间,大力打击市场上的假冒伪劣行为,羊贩子吴狱氏再“不敢朝饮其羊”(早上卖羊前先让羊多喝水以增加重量)。对此理解错误的是[]A、孔子依靠法制维护市场-高三历史
孔子和苏格拉底是同时代的东西方先哲。他们思想的最大相似之处是[]A、侧重对宇宙本源的研究B、强调人的自由与平等C、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D、重视道德教化的作用-高三历史
2010年是孔子诞辰2561年,上海世博会山尔馆设计推出高2.56lm的铸铜贴金孔子雕像,辅以由39句《论语》经典名句设计的文宁浮雕墙,以“孔于厚德仁爱的文化胸怀铸造城市灵魂”提升了-高三历史
人类文明在交流中相互借鉴,不断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伏尔泰在谈及孔子思想时叹言道:“欧洲的王族同商人发现东方,只晓得求财富,而哲学家则在那里发现了一个新的-高三历史
2009年3月30日,长达104集的动画片《孔子》卡通主角形象在深圳亮相,讲述的是孔子从一个贫贱少年成长为万世师表的励志故事。该片将于2009年9月28日孔子诞辰2560周年纪念日前后-高二历史
人类文明在交流中相互借鉴,不断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伏尔泰在谈及孔子思想时叹言道:“欧洲的王族同商人发现东方,只晓得求财富,而哲学家则在那里发现了一个新的-高三历史
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苏格拉底也认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为了扩充人的善性,他们认为最重要的方式分别是实行[]A、“仁政”和道德教育B、王道和民主政治C、专制和自我-高三历史
孔子受到国君的召见,不等备好车子,就徒步前往。体现了他的哪一主张[]A、仁者爱人B、克已复礼C、无为而治D、已所不欲,勿施于人-高二历史
实施救济是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举措。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汝之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显示)君之无惠,而见己之-高三历史
柏拉图和孔子所倡导的社会具有的共同特征是[]A、道德约束B、理性制约C、等级秩序,互不越位D、反对财产私有-高二历史
与四大发明促进了欧洲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转变一样,儒家思想也曾在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备受启蒙思想家的推崇,他们主要是挖掘和改造了儒家思想中的[]A.躬行有教无类的教育观-高二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2005年9月28日为孔子2556岁诞辰日,世界各地举行了隆重的祭孔仪式。除山东曲阜外,还有我国上海、浙江衢州、云南建水、甘肃武威、-高二历史
中国古书《礼记·礼运篇》中有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春秋战国时期“-高三历史
在长达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儒家学说几经变迁,试简要概述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的演变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评论秦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此处孟子的-高三历史
有一家父母得知其孩子在外偷了东西,如果他们相信荀子的理论,可能对孩子采取的态度是[]A、认为孩子的本性是恶的,但只要好好教育,孩子会改正错误B、认为孩子的本性是善的,-高三历史
“孔子聚徒讲学,弟子三千。其中不少学子贫且贱,没有社会地位。”材料反映了孔子的教育主张是[]A.因材施教B.有教无类C.不耻下问D.当仁不让-高二历史
西方学者常常将中国称为“孔子的中国”。其实,在中国历史上,孔子的形象历经嬗变,他所开创的儒家思想也在传承中被不断地改造和重塑,从而呈现出不同的形态。问题:(1)孔子思想-高二历史
董仲舒对儒学进行改造,西汉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主要区别是:[]A.神化封建统治B.宣扬“仁政”思想C.宣扬“民本思想”D.反对苛政刑杀-高二历史
德国学者雅斯贝斯在分析世界历史的结构时提出了广为流行的“轴心时代”理论。主要指公元前800年至前200年,人类文明由质朴宁静的神话时代的远古文明进入到人性的、伦理的、理性-高三历史
济宁是伟大思想家孔子的故乡,孔子的思想历经两千多年,直到今天还对世界产生着广泛深远的影响。下面对孔子思想的认识,正确的是[]A、孔子思想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B、“-高二历史
《唐律疏议》记载:“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这表明[]A、德礼是刑罚的本体B、刑罚是德礼的体现C、德礼相较于刑罚无足轻重D、德礼和刑罚对政-高三历史
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尚书》中最早提到“民主”一词,认为:“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休命于成汤。”意思是说暴君夏桀残民以逞,不配做民之主,推翻夏桀的成汤才是民主。对此理解不正-高三历史
孔子思想中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是①“仁者,爱人”②贵贱有“序”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④有教无类[]A、①②B、②④C、①④D、①③-高二历史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是儒学发展的重要阶段,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A.“为政以德”“民贵君轻”“君舟民水”都体现了朴素的民本思想B.荀子的“仁政”思想是对孔子核心思想的继承和发展C-高二历史
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苏格拉底也认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为了扩充人的善性,他们认为最重要的方式分别是[]A、仁政和道德教育B、王道和民主政治C、加强专制和自我节-高二历史
法国学者维吉尔·比诺说:“当人们翻阅18世纪法国思想家、经济学家撰写的作品、邮件或报刊文章时,会惊讶地发现中国的名字是如此频繁地出现,激起了那么多的赞誉之词。”上述现象-高三历史
《荀子·君道》:“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引文认为,君主应当[]A.建立上传下达的邮驿制度B.经常巡-高一历史
某校举行《儒学是进步作用大,还是消极作用大》的辩论赛,在陈述环节中有一方出现了知识性错误,请你指出它是哪一项?[]A、早期儒学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B、汉武帝时期儒家学说开-高二历史
伏尔泰在《礼俗论》谈及中国古代一思想流派时叹言道:“欧洲的王族同商人发现东方,只晓得求财富,而哲学家则在那里发现了一个新的精神与物质的世界。”“新的精神……世界”是指[]A.-高三历史
下列各项中,发挥和光大儒家思想的是①“制天命而用之”②“焚书坑儒”③“天人感应”④“存天理,灭人欲”[]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高二历史
返回顶部
题目简介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好?”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为政》-高二历史
题目详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2)朱熹坚持儒家学说,认为儒家思想不可改变;李贽提出不以孔子的言论为衡量是非的标准,认为时代不同了,是非观念也应该变化。说明儒家思想受到了怀疑和挑战,统治地位开始动摇。
(3)儒家思想在初期不断丰富和完善,逐渐确立起统治地位,对维护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起了很需要作用;但是,后来僵化保安,禁锢了人民的思想,阻碍了文化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