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课网
首页
数学
语文
英语
化学
物理
政治
历史
生物
首页
> (2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世界各民族在自身的发展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随着世界各地联系的加强,各种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是不可避免的。这种交流、碰撞,-高三历史
(2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世界各民族在自身的发展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随着世界各地联系的加强,各种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是不可避免的。这种交流、碰撞,-高三历史
题目简介
(2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世界各民族在自身的发展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随着世界各地联系的加强,各种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是不可避免的。这种交流、碰撞,-高三历史
题目详情
(2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世界各民族在自身的发展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随着世界各地联系的加强,各种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是不可避免的。这种交流、碰撞,有时表现为激烈的状态,有时表现为平和的状态。早在明朝以前,中外文化就有了交流、碰撞。
材料二 明清之际,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传教士先后来华,与徐光启等合作开展翻译活动,把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等著作介绍到中国,同时把中国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欧洲学者称之为“一次相互的启蒙”。
到了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陆续设立培养翻译人才的学校和译书机构。90年代,梁启超收集部分已译西书目录,按西学、西政等类别编成《西学书目表》,并指出:“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
材料三 在历史的不同阶段,国家的对外政策往往决定着文化的交流广度与深度。……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中国的长期孤立、封锁,造成了中国文化与世隔绝。直到中国重新融入主流世界后,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文化扮演了重要角色,并成为中西交流的桥梁。
问题: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对外交流的主要途径是什么?请结合所学知识试举两例史实说明“早在明朝以前中外文化就有了交流、碰撞。”(8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所翻译书籍的内容和作用是什么?(4分)
(3)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后期中国翻译活动出现的新变化及其原因。(10分)
(4)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推动(或阻碍)中外文化交流的因素。(4分)
题型:综合题
难度:偏难
来源:不详
答案
(1) 丝绸之路(或商业活动,中外贸易)。( 2分)
史实:①佛教传入中国与儒学发生冲突,结果佛教逐渐中国本土化,儒学吸收佛教精神而有新发展。
②中国四大发明传入欧洲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促进欧洲社会转型。(6分。学生列举其他史实只要符合题意并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内容:欧洲自然科学,中国儒家经典。(2分)
作用: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或:东西方相互启蒙)。(2分)
(3)新变化:有专门机构,译书范围广数量多;译书为自强图存服务;翻译的内容从西方科技发展到西方政治制度。(6分)
原因:中国近代民族危机加剧;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启蒙思想的影响;“向西方学习”新思想影响。(4分,任二点即可)
(4)说明:本小题学生可任选推动因素或阻碍因素作答。
推动因素:国家政策的推动;社会发展的需要;科技的进步;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等。(4分,任二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阻碍因素:文化的差异;国家利益的冲突;国家政策的影响;意识形态的矛盾等。(4分,任二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试题分析:(1)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汉代张骞通西域后开通了著名的丝绸之路,推动了中外交流。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如佛教传入中国后与儒学发生冲突,但是宋明理学也吸收佛教思想而使得儒学有了新发展;中国四大发明传入欧洲后,促进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信息“明清之际,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传教士先后来华,与徐光启等合作开展翻译活动,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等著作介绍到中国,同时把中国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可以得出明清之际所翻译书籍的内容是欧洲自然科学以及中国儒家经典。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根据材料信息“一次相互的启蒙”可以得出作用是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或:东西方相互启蒙)。
(3)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信息“清政府陆续设立培养翻译人才的学校和译书机构”“梁启超按西学、西政等类别编成《西学书目表》”“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概括19世纪中后期中国翻译活动出现的新变化。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从当时中国(政治上)近代民族危机加剧;(经济上)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思想上)启蒙思想的影响,“向西方学习”新思想影响等就角度回答。
(4)首先选择一个角度回答,即推动因素或阻碍因素。再展开论述,如推动因素:国家政策的推动;社会发展的需要;科技的进步;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等。阻碍因素:文化的差异;国家利益的冲突;国家政策的影响;意识形态的矛盾等。
上一篇 :
甲午战后,清政府开始组建新军。
下一篇 :
20世纪初,中国出现“负留洋”热
搜索答案
更多内容推荐
下图是1908年《申报》上刊登的一幅反映清末立宪的漫画,作者的意图是[]A.立宪制度与君主专制一脉相承B.立宪制度与君主专制性质相同C.立宪制度与君主专制不能相容D.立宪制度与君-高三历史
有学者认为,电视台“名家讲座”虽然办得好,但内容过于偏重帝王将相的活动和宫廷琐事。离一百多年前梁启超倡导的“新史学”宗旨相去甚远。这里所说的“新史学”宗旨是[]A.充当帝王-高三历史
《申报》在某一时期陆续报道了几篇新闻,其标题分别是:“宋教仁上海遇刺身亡”、“世界大战中的华工”“还我青岛”、“公共汽车开始运行”。由此判断,该时期是[]A.晚清时期B.南京国民-高三历史
孙中山先生曾写一副挽联:“作公民保障,谁非后死者;为宪法流血,公真第一人。”这副挽联是为谁而作?[]A.黄兴B.康有为C.郑观应D.宋教仁-高二历史
以下是选自1911年11月2日的《神州日报》的一段文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救亡之策,惟泯汉满,和革党,调新旧,速建联邦共和大国。……条乞亿兆同胞,军民一心,速迎天机,各守-高三历史
梁启超说:“我国蚩蚩四亿之众,数千年受制于民贼政体之下,如盲鱼生长黑壑,不知天地间有□□二字。”省略的两字最可能是[]A、君主B、民权C、西学D、科学-高三历史
辛亥革命后为反对袁世凯专权,革命党人进行了一系列斗争,下列选项正确的是:①将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②在国会选举中成为第一大党③成功组织了国民党的责任内阁④领导发动了“二次革-高一历史
(3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是时(战国),李悝为魏文侯作尽地力之教(充分利用土地的教令)。以为地方百里,提封(国内)九万顷,除山泽、邑居参分(三分)去一,为田六百-高三历史
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搜集到了以下言论或主张,请你帮助其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整理一下()①“夷之长技三,……师夷长技以制夷”②“物竞天择,适者生存”③“兼容并包,思想自由”④“试看-高二历史
有学者指出:“民国三四年的时候,复古主义披靡一时,什么忠孝节义,什么八德的建议案,连篇累牍地披露出来,到后来便有□□的结果。可见这种顽旧的思想,与恶浊的政治,往往相因-高二历史
“前年杀吴禄贞,去年杀张振武,今年又杀宋教仁,你说是应桂馨,他说是洪述祖,我说确是袁世凯。”这幅挽联中提及的事件最终引发了[]A、护国运动B、武昌起义C、五四运动D、二次-高一历史
(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西学东渐这个名目随民国四年(1915)上海商务印书馆将容闳的英文回忆录的中文节译本,该题《西学东渐记》,开始流行。但在晚明,“西学”已-高二历史
1913年2月,一位国民党领导人在国民党湖北支部举行的欢迎会上说:“我们此时要致力于选举运动……要在国会里头,获得过半数以上的议席,进而在朝,就可以组成一党的责任内阁。”这-高三历史
如果把魏源、张之洞、梁启超、孙中山、李大钊作为共同专题来研究,能够确定的最佳主题是A.近代思想探索主要解决中国向何处去B.政治变革是多种历史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C.经济结-高三历史
二十世纪初,《浙江潮》载文《民族主义论》有“三十年来之制造派,十年来之变法派,五年来之自由民主派”之说。这一说法反映了当时中国A.政党力量多元化B.政权更替频C.社会思潮演进-高二历史
“随着20世纪的来临,对过去几个世纪的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的热情转到了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方面。新的着重点对以后几年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发展起着重大影响。”这里对“影响”的理解-高三历史
洋务思潮、维新思潮和共和思潮的兴衰反映了近代前期的历史主流,下列关于中国近代前期历史主流的表述,最为确切的是A.推翻清朝统治,发展资本主义B.发动民主革命,反抗外来侵-高二历史
材料一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请于广东虎门外之沙角、大角二处,置造船厂一,火器局一。行取佛兰西、弥利坚二国各来一二人,分携西洋工匠至粤,司造-高二历史
历史上,许多国家在民族和种族问题上形成了不同观念,这些观念对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材料一唐太宗李世民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这里“夷”主要指我-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林则徐在广东主持军务期间,积极探求西方军事技术科学,引进西方先进船舰大炮并加以仿制。他主张建立一支“器良、技熟、胆壮、心齐”新式水师。材料二:魏-高二历史
(12分)材料一: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四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佐行贾以行兵,兵贾相资,遂雄。——《海国图志》材料二:1898年,-高二历史
中国近代先进人物在向西方学习方面,呈现出不断深入的趋势。导致这种趋势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A.中国社会的变化和逐步转型B.西方文化成果的先进性C.中国知识分子提倡和传播西学-历史
梁启超留下一幅挽联:“保障共和,应与松坡同不朽;宣传欧化,不因南海让当仁。”其中“南海”是指康有为,那么联中的“松坡”最有可能是[]A.严复B.康有为C.蔡锷D.袁世凯-高三历史
材料一:梁启超在1923年写的《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指出:“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所-高三历史
下列思潮在中国社会产生了较大影响,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①民主和科学②实业救国③民主共和④君主立宪()A.④③②①B.③①④②C.①②③④D.②④③①-历史
有学者认为,西方近代的变革首先是精神层面的变革,然后是制度方面的变革,最后才是器物方面的变革,而中国近代的变革顺序却是正好相反的。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联系-高二历史
“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该言论出自()A.激进派B.革命派C.维新派D.洋务派-历史
1919年孙中山在演讲中指出:“八年以来的中华民国,政治不良到这个地位,实因单破坏地面,没有掘起地底陈土的缘故。”“地底陈土”指的是[]A、清朝皇室B、资产阶级保皇派C、地痞、-高三历史
“前年杀吴禄贞,去年杀张振武,今年又杀宋教仁;你说是应桂馨,他说是洪述祖,我说确是袁世凯。”这副挽联中提及的事件最终引发了[]A.护国运动B.武昌起义C.五四运动D.二次革命-高三历史
一般认为,西学东渐是指西方学术思想和文明成果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这种潮流不断加强,期间涌现了许多代表性人物,例如下表中的几位人物:人物及编-高二历史
中国近代社会的主流思想,主要经历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及“马克思主义”的演进过程。这些思想反映的共同主题是A.发展资本主-高二历史
鸦片战争后,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掀起了向西方学习、寻求变革的思潮。下列在中国思想界引起巨大震动的是()A.太阳中心说B.相对论和量子理论C.进化论D.经典力学-历史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文化的传播是双向的,指的是两种文化之间的沟通、交流、交往,但是在一定时期内,总是表现为比较高级的文化处于传播的主导地位,而比较低级-高三历史
抗日战争胜利后到新中国成立前,中国有三种政治势力,即中国共产党、国民党和民主党派。请回答:(1)上述三种政治势力在中国前途问题上的基本主张是什么?(2)三个派别实践结果不-历史
一战期间,陈独秀等人在上海出版一份以青年为对象的刊物,发刊辞有这样两句话“笃古不变之族,日就衰亡;日新求进之民,方兴未已”。作者“求变”主要针对()A.思想观念B.军事技术-历史
在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中,涌现出众多的思想家。观察下列图片:请回答下列问题:⑴上幅图片中的人物分别是、、、。(4分)⑵提出“民与君势不两立,自由与专制也不能并存”观点的-高二历史
(9分)材料一:“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材料二:变-高二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材料二若中御外之策,惟有忠义号召天下心,以朝廷威灵合九州之力-历史
1911年,从英国留学归国的丁文江参加了清政府组织的“游学毕业考试”,获“格致科进士”,并在京师大学堂开讲地质学。这表明当时的中国()A.教育近代化起步B.去英国留学人数最多C-高三历史
近代中国仁人志士从学造西方器物、仿行西方政治制度到提倡思想解放,不断探求强国之路,与此同时近代西学地位不断提高,而以儒家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中学地位不断下降。造成“西-高二历史
电影《知音》描述的是反袁复辟斗争中名将蔡锷的故事,下列哪一历史事件与其相关[]A.推动二次革命B.发表《讨袁宣言》C.组织“筹安会”D.领导护国运动-高二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材料一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四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海国图志》材料二东西各国之强,皆以-高二历史
近代先进中国人在探索救国救民道路上,经历了艰辛、曲折。阅读下面图片,回答:(1)分别指出以上四幅图所代表的政治派别及其代表人物。(4分)(2)概括指出这些政治派别的思想主张-高二历史
近代史学家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说:革命过后的社会民众心理“呼唤一个能迅速结束动乱、稳定政局的人物……。”还说:“袁世凯是选举出来的,于法有据。”陈旭-高三历史
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轨迹正确的是A.师夷-器物-制度-思想B.器物-师夷-思想-制度C.师夷-器物-思想-制度D.器物-制度-师夷-思想-高二历史
章太炎说“长素(康有为)以为‘革命之惨,流血成河,死人如麻,而其事卒不可就’。……然则立宪可不以兵刃得耶?即知英、奥、德、意诸国,数经民变,始得自由议政之权。……公理未明-历史
清朝官员李圭参加费城世博会后,大声疾呼“机器正当讲求”。其主张属于()A.顽固派B.洋务派C.早期维新派D.资产阶级革命派-历史
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下列几位是里程碑式的人物,他们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到的共同作用是()A.改变了社会性质B.B.促进了中国近代化发展C.发动了社会变革运动D.是掀起近代-高二历史
在新文化运动中,首先提出“民主”与“科学”口号的是()-历史
孙中山对民主革命的一个重要贡献是[]A.辛亥革命中对袁世凯进行了不妥协的斗争B.辛亥革命后为维护民主共和制度进行了武装斗争C.向共产国际建议实行国共合作D.领导了北伐战争-高三历史
返回顶部
题目简介
(2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世界各民族在自身的发展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随着世界各地联系的加强,各种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是不可避免的。这种交流、碰撞,-高三历史
题目详情
材料一 世界各民族在自身的发展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随着世界各地联系的加强,各种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是不可避免的。这种交流、碰撞,有时表现为激烈的状态,有时表现为平和的状态。早在明朝以前,中外文化就有了交流、碰撞。
材料二 明清之际,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传教士先后来华,与徐光启等合作开展翻译活动,把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等著作介绍到中国,同时把中国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欧洲学者称之为“一次相互的启蒙”。
到了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陆续设立培养翻译人才的学校和译书机构。90年代,梁启超收集部分已译西书目录,按西学、西政等类别编成《西学书目表》,并指出:“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
材料三 在历史的不同阶段,国家的对外政策往往决定着文化的交流广度与深度。……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中国的长期孤立、封锁,造成了中国文化与世隔绝。直到中国重新融入主流世界后,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文化扮演了重要角色,并成为中西交流的桥梁。
问题: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对外交流的主要途径是什么?请结合所学知识试举两例史实说明“早在明朝以前中外文化就有了交流、碰撞。”(8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所翻译书籍的内容和作用是什么?(4分)
(3)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后期中国翻译活动出现的新变化及其原因。(10分)
(4)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推动(或阻碍)中外文化交流的因素。(4分)
答案
(1) 丝绸之路(或商业活动,中外贸易)。( 2分)
史实:①佛教传入中国与儒学发生冲突,结果佛教逐渐中国本土化,儒学吸收佛教精神而有新发展。
②中国四大发明传入欧洲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促进欧洲社会转型。(6分。学生列举其他史实只要符合题意并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内容:欧洲自然科学,中国儒家经典。(2分)
作用: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或:东西方相互启蒙)。(2分)
(3)新变化:有专门机构,译书范围广数量多;译书为自强图存服务;翻译的内容从西方科技发展到西方政治制度。(6分)
原因:中国近代民族危机加剧;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启蒙思想的影响;“向西方学习”新思想影响。(4分,任二点即可)
(4)说明:本小题学生可任选推动因素或阻碍因素作答。
推动因素:国家政策的推动;社会发展的需要;科技的进步;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等。(4分,任二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阻碍因素:文化的差异;国家利益的冲突;国家政策的影响;意识形态的矛盾等。(4分,任二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试题分析:(1)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汉代张骞通西域后开通了著名的丝绸之路,推动了中外交流。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如佛教传入中国后与儒学发生冲突,但是宋明理学也吸收佛教思想而使得儒学有了新发展;中国四大发明传入欧洲后,促进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信息“明清之际,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传教士先后来华,与徐光启等合作开展翻译活动,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等著作介绍到中国,同时把中国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可以得出明清之际所翻译书籍的内容是欧洲自然科学以及中国儒家经典。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根据材料信息“一次相互的启蒙”可以得出作用是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或:东西方相互启蒙)。
(3)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信息“清政府陆续设立培养翻译人才的学校和译书机构”“梁启超按西学、西政等类别编成《西学书目表》”“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概括19世纪中后期中国翻译活动出现的新变化。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从当时中国(政治上)近代民族危机加剧;(经济上)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思想上)启蒙思想的影响,“向西方学习”新思想影响等就角度回答。
(4)首先选择一个角度回答,即推动因素或阻碍因素。再展开论述,如推动因素:国家政策的推动;社会发展的需要;科技的进步;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等。阻碍因素:文化的差异;国家利益的冲突;国家政策的影响;意识形态的矛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