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课网
首页
数学
语文
英语
化学
物理
政治
历史
生物
首页
> 历史上,许多国家在民族和种族问题上形成了不同观念,这些观念对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材料一唐太宗李世民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这里“夷”主要指我-历史
历史上,许多国家在民族和种族问题上形成了不同观念,这些观念对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材料一唐太宗李世民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这里“夷”主要指我-历史
题目简介
历史上,许多国家在民族和种族问题上形成了不同观念,这些观念对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材料一唐太宗李世民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这里“夷”主要指我-历史
题目详情
历史上,许多国家在民族和种族问题上形成了不同观念,这些观念对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材料一 唐太宗李世民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这里“夷”主要指我国少数民族)
材料二 1793年,乾隆皇帝在致英国国王的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材料三 1842年5月,道光帝向疆吏大臣打听:“究竟该国(英国)地方周围几许?……又英吉利至回疆各部(新疆天山以南地区)有无旱路可通?”
材料四 魏源说:“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夷者,外夷制之。”
材料五 19世纪末,欧洲诗人吉卜林写道:“承担起白人的责任,将你们培育的最好的东西传播开来,让你们的子 孙离家远去,去满足你们的俘虏的需要。”
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唐太宗怎样的“华夷”观?对唐代社会有何影响?
(2)材料二反映了乾隆怎样的“华夷”观?结合材料三分析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3)材料四与材料二相比观念上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4)材料五反映了当时西方人的什么观念?分析这种观念产生的历史背景并指出其实质。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中档
来源:不详
答案
(1)①民族和睦相处,华夷一体。
②加强了民族交往,丰富了中华文明,促进了社会繁荣。
(2)①天朝上国(华夏至上)。
②闭关锁国,愚昧无知,发展落后;鸦片战争失败,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①由鄙夷到师夷。
②萌发新思潮,开眼看世界,探索救国之路;学习西方工艺、科学技术;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思想观念。
(4)①白人优越,欧洲中心,自认为是传播文明。
②背景: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国家资本主义发展并进行殖民扩张;经过两次工业革命,列强扩大商品和资本输出,要求瓜分世界。
③实质:用种族、文化优越论为侵略扩张辩护。
(1)唐朝是我国历史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阶段,唐太宗李世民推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朕独爱之如一”,虽然有点贬低前人和自我夸奖的味道,但基本符合史实。他这种开明的民族致策加强了民族交往,促进了民族融合,既加速了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又丰富了中华文明,也成为唐朝前期盛世出现的原因之一。
(2)由材料中的“天朝”、“外夷”等可知清朝——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的“华夷”观是天朝至上、华夏至上、华夷有别。这种落后甚至是愚昧的思想及不断下降的国力使清朝在外交上奉行闭关锁国政策,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与近代欧洲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拉大,从而导致更加愚昧无知、更加落后直至被动挨打。而被动挨打的结果就是鸦片战争失败,《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签订,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本题解题的技巧在于多列举 一些要点,防止不必要的丢分。
(3)材料二对“夷”不屑一顾,而材料四则是“师夷”,虽然仍把外国谓之为“夷”,但“鄙夷”已经发展为“师夷”,不再谓外国人先进的技术为奇技淫巧,而准备去学习外国人先进的军事科学技术。第二问必须把握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中的“近代社会” 时间提示和分值的提示作用,充分认识这个影响是多方面的、深层次的,而不能仅仅局限于19世纪四五十年代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这种“师夷”的观念不仅包括“师夷长技以制夷”, 还包括“师夷长技以自强”、“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直至“民主、科学”等政治制度、思想观念的内容。还可以列出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内容。
(4)材料五中的“白人的责任”表达了白人优越、白人先进、白人高人一等的观点。材料五中“欧洲诗人”、“传播开来”、“离家远去”表达了欧洲是世界文明中心的观点。材料五中的“去满足俘虏的需要”表达了美化殖民侵略活动,把殖民扩张等同于传播文明的错误观点。上述观点的背景从宏观上讲是资本主义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对外侵略扩张,具体地讲是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早期殖民扩张开始了。工业革命后,列强抢占市场、输出商品,东方开始从属于西方。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加紧资本输出、瓜分世界的步伐。诗人观点的实质就是用传播文明掩盖侵略扩张。产生这种错误的根源是他颠倒了因果关系。我们不能因为西方殖民者客观上传播了近代文明而否认其主观上罪恶的侵略目的及侵略本质。
命题思路:本题综合性较强,对比了近代中西方不同的民族观念,并从中体现了中国在民族思想上的变化,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以及归纳概括的能力。
上一篇 :
材料一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
下一篇 :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林则徐在广
搜索答案
更多内容推荐
(12分)材料一: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四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佐行贾以行兵,兵贾相资,遂雄。——《海国图志》材料二:1898年,-高二历史
中国近代先进人物在向西方学习方面,呈现出不断深入的趋势。导致这种趋势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A.中国社会的变化和逐步转型B.西方文化成果的先进性C.中国知识分子提倡和传播西学-历史
梁启超留下一幅挽联:“保障共和,应与松坡同不朽;宣传欧化,不因南海让当仁。”其中“南海”是指康有为,那么联中的“松坡”最有可能是[]A.严复B.康有为C.蔡锷D.袁世凯-高三历史
材料一:梁启超在1923年写的《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指出:“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所-高三历史
下列思潮在中国社会产生了较大影响,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①民主和科学②实业救国③民主共和④君主立宪()A.④③②①B.③①④②C.①②③④D.②④③①-历史
有学者认为,西方近代的变革首先是精神层面的变革,然后是制度方面的变革,最后才是器物方面的变革,而中国近代的变革顺序却是正好相反的。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联系-高二历史
“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该言论出自()A.激进派B.革命派C.维新派D.洋务派-历史
1919年孙中山在演讲中指出:“八年以来的中华民国,政治不良到这个地位,实因单破坏地面,没有掘起地底陈土的缘故。”“地底陈土”指的是[]A、清朝皇室B、资产阶级保皇派C、地痞、-高三历史
“前年杀吴禄贞,去年杀张振武,今年又杀宋教仁;你说是应桂馨,他说是洪述祖,我说确是袁世凯。”这副挽联中提及的事件最终引发了[]A.护国运动B.武昌起义C.五四运动D.二次革命-高三历史
一般认为,西学东渐是指西方学术思想和文明成果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这种潮流不断加强,期间涌现了许多代表性人物,例如下表中的几位人物:人物及编-高二历史
中国近代社会的主流思想,主要经历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及“马克思主义”的演进过程。这些思想反映的共同主题是A.发展资本主-高二历史
鸦片战争后,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掀起了向西方学习、寻求变革的思潮。下列在中国思想界引起巨大震动的是()A.太阳中心说B.相对论和量子理论C.进化论D.经典力学-历史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文化的传播是双向的,指的是两种文化之间的沟通、交流、交往,但是在一定时期内,总是表现为比较高级的文化处于传播的主导地位,而比较低级-高三历史
抗日战争胜利后到新中国成立前,中国有三种政治势力,即中国共产党、国民党和民主党派。请回答:(1)上述三种政治势力在中国前途问题上的基本主张是什么?(2)三个派别实践结果不-历史
一战期间,陈独秀等人在上海出版一份以青年为对象的刊物,发刊辞有这样两句话“笃古不变之族,日就衰亡;日新求进之民,方兴未已”。作者“求变”主要针对()A.思想观念B.军事技术-历史
在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中,涌现出众多的思想家。观察下列图片:请回答下列问题:⑴上幅图片中的人物分别是、、、。(4分)⑵提出“民与君势不两立,自由与专制也不能并存”观点的-高二历史
(9分)材料一:“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材料二:变-高二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材料二若中御外之策,惟有忠义号召天下心,以朝廷威灵合九州之力-历史
1911年,从英国留学归国的丁文江参加了清政府组织的“游学毕业考试”,获“格致科进士”,并在京师大学堂开讲地质学。这表明当时的中国()A.教育近代化起步B.去英国留学人数最多C-高三历史
近代中国仁人志士从学造西方器物、仿行西方政治制度到提倡思想解放,不断探求强国之路,与此同时近代西学地位不断提高,而以儒家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中学地位不断下降。造成“西-高二历史
电影《知音》描述的是反袁复辟斗争中名将蔡锷的故事,下列哪一历史事件与其相关[]A.推动二次革命B.发表《讨袁宣言》C.组织“筹安会”D.领导护国运动-高二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材料一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四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海国图志》材料二东西各国之强,皆以-高二历史
近代先进中国人在探索救国救民道路上,经历了艰辛、曲折。阅读下面图片,回答:(1)分别指出以上四幅图所代表的政治派别及其代表人物。(4分)(2)概括指出这些政治派别的思想主张-高二历史
近代史学家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说:革命过后的社会民众心理“呼唤一个能迅速结束动乱、稳定政局的人物……。”还说:“袁世凯是选举出来的,于法有据。”陈旭-高三历史
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轨迹正确的是A.师夷-器物-制度-思想B.器物-师夷-思想-制度C.师夷-器物-思想-制度D.器物-制度-师夷-思想-高二历史
章太炎说“长素(康有为)以为‘革命之惨,流血成河,死人如麻,而其事卒不可就’。……然则立宪可不以兵刃得耶?即知英、奥、德、意诸国,数经民变,始得自由议政之权。……公理未明-历史
清朝官员李圭参加费城世博会后,大声疾呼“机器正当讲求”。其主张属于()A.顽固派B.洋务派C.早期维新派D.资产阶级革命派-历史
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下列几位是里程碑式的人物,他们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到的共同作用是()A.改变了社会性质B.B.促进了中国近代化发展C.发动了社会变革运动D.是掀起近代-高二历史
在新文化运动中,首先提出“民主”与“科学”口号的是()-历史
孙中山对民主革命的一个重要贡献是[]A.辛亥革命中对袁世凯进行了不妥协的斗争B.辛亥革命后为维护民主共和制度进行了武装斗争C.向共产国际建议实行国共合作D.领导了北伐战争-高三历史
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1898年春在上海刊行,后曾三次被清政府下令毁版。此书遭毁版的原因是()A.宣扬经学B.批判儒家思想C.借“经学”之名,行“改制”之实D.否定孔子的权威-历史
回到1917年的北京,你不会看到的是()A.学校的进步青年热切期盼着下一期的《新青年》B.北京郊区多了不少浓烟滚滚的工厂C.一些学堂的孔子画像被涂抹D.报摊上出现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
“当凡尔赛的调停人没有将这个丢失的省份归还中国时,在北京的学生与知识分子中爆发了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事实证明,这场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民族感情最强烈、最普遍的表露。-历史
20世纪初,中国有学者指出“现实有时是残酷的:人们在做出那样大的奋斗和牺牲以后,换得的竟不是当初所期待的。国家的情况一天一天坏,环境迫使人们活不下去。怀疑产生了,增长-高三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10分)材料一“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外国利器,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用其人。”材料二变法之本,在育人-高二历史
史学界认为:“任何文化都由外在物质、中间理论与制度、内部心态三个层次构成的有机体。当两种文化接触时,首先容易相互发现的,是外在的物质层面;习之既久,渐可认识中间的理-高二历史
先进思想是引领社会前行的先导和旗帜。请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1861年冯桂芬提出: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李鸿章也认为:中国文武制度-高二历史
儒家文化不仅对我国,而且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10分)材料一:(汉武帝)和他的近臣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以至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种种理论与实-高三历史
为实现中华民族独立与富强,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一系列艰难的探索。A组:李鸿章和曾国藩B组:梁启超和孙中山C组:李大钊和陈独秀D组:毛泽东和邓小平请回答:小题1:指出A、B两组人-高二历史
袁世凯就任大总统后,拜孔子,祀孔庙,倡读经,这主要是由于[]A、儒学优于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B、孔子思想符合时代发展潮流C、孔子、孔庙和儒家经典都是国粹D、迎合袁世凯复-高三历史
从讨袁斗争的结局看,二次革命、护国运动的成败主要取决于[]A.孙中山是否参加领导工作B.帝国主义是否支持袁世凯C.革命党人是否采取武装斗争的形式D.讨袁斗争是否具有广泛的群-高二历史
某思想家在1925年提到世人对他的评价:“自戊戌以来,旧则攻吾太新;新则攻吾太旧。”该思想家是()A.康有为B.梁启超C.严复D.胡适-历史
如果把魏源、张之洞、梁启超、孙中山、李大钊作为共同专题来研究,能够确定的最佳主题是()A.近代思想探索主要解决中国向何处去B.政治变革是多种历史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C.经济-高二历史
鲁迅先生曾对中国近代某一时期的主流思想给以这样的概括:“西哲的本领虽然要学,‘子曰诗云’也要昌明,换句话说,便是学习了外国本领,保存中国旧习,本领要新,思想要旧。”-高二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自1938年8月至1943年,陕甘宁边区政府先后制定了《惩治贪污暂行条例》《惩治贪污条例》等有关廉政建设的法规。1943年2月,边区政府对王震等2-高三历史
1944年,美国总统特使赫尔利访问延安后认为,中国共产党“正在为民主原则而奋斗”,这是因为他在延安看到[]A、政协会议B、整风运动C、土地革命D、“三三制”和人民普选-高三历史
有学者指出:“民国三四年的时候,复古主义披靡一时。什么忠孝节义、什么八德的建议案,连篇累牍的披露出来,到后来便有□□的结果。可见这种顽旧的思想,与恶浊的政治,往往相因-高二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汉武帝和他的近臣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以至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须的种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孔子所提倡的自身之约束,待人之宽厚,-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传教士一踏上中国的土地,就面临如何处理基督教与中国本土信仰与文化的关系问题。英国传教士杨格非驴非1877年说:“我们来华不是为了开发资源,不是为-高二历史
在近代“西学东渐”的过程中,中国的政治思想经历了下列哪一演变过程A.英日式—美法式—俄国式B.英日式—俄国式—美法式C.美法式—英日式—俄国式D.俄国式—美法式—英日式-高二历史
返回顶部
题目简介
历史上,许多国家在民族和种族问题上形成了不同观念,这些观念对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材料一唐太宗李世民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这里“夷”主要指我-历史
题目详情
材料一 唐太宗李世民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这里“夷”主要指我国少数民族)
材料二 1793年,乾隆皇帝在致英国国王的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材料三 1842年5月,道光帝向疆吏大臣打听:“究竟该国(英国)地方周围几许?……又英吉利至回疆各部(新疆天山以南地区)有无旱路可通?”
材料四 魏源说:“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夷者,外夷制之。”
材料五 19世纪末,欧洲诗人吉卜林写道:“承担起白人的责任,将你们培育的最好的东西传播开来,让你们的子 孙离家远去,去满足你们的俘虏的需要。”
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唐太宗怎样的“华夷”观?对唐代社会有何影响?
(2)材料二反映了乾隆怎样的“华夷”观?结合材料三分析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3)材料四与材料二相比观念上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4)材料五反映了当时西方人的什么观念?分析这种观念产生的历史背景并指出其实质。
答案
(1)①民族和睦相处,华夷一体。
②加强了民族交往,丰富了中华文明,促进了社会繁荣。
(2)①天朝上国(华夏至上)。
②闭关锁国,愚昧无知,发展落后;鸦片战争失败,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①由鄙夷到师夷。
②萌发新思潮,开眼看世界,探索救国之路;学习西方工艺、科学技术;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思想观念。
(4)①白人优越,欧洲中心,自认为是传播文明。
②背景: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国家资本主义发展并进行殖民扩张;经过两次工业革命,列强扩大商品和资本输出,要求瓜分世界。
③实质:用种族、文化优越论为侵略扩张辩护。
(2)由材料中的“天朝”、“外夷”等可知清朝——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的“华夷”观是天朝至上、华夏至上、华夷有别。这种落后甚至是愚昧的思想及不断下降的国力使清朝在外交上奉行闭关锁国政策,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与近代欧洲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拉大,从而导致更加愚昧无知、更加落后直至被动挨打。而被动挨打的结果就是鸦片战争失败,《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签订,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本题解题的技巧在于多列举 一些要点,防止不必要的丢分。
(3)材料二对“夷”不屑一顾,而材料四则是“师夷”,虽然仍把外国谓之为“夷”,但“鄙夷”已经发展为“师夷”,不再谓外国人先进的技术为奇技淫巧,而准备去学习外国人先进的军事科学技术。第二问必须把握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中的“近代社会” 时间提示和分值的提示作用,充分认识这个影响是多方面的、深层次的,而不能仅仅局限于19世纪四五十年代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这种“师夷”的观念不仅包括“师夷长技以制夷”, 还包括“师夷长技以自强”、“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直至“民主、科学”等政治制度、思想观念的内容。还可以列出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内容。
(4)材料五中的“白人的责任”表达了白人优越、白人先进、白人高人一等的观点。材料五中“欧洲诗人”、“传播开来”、“离家远去”表达了欧洲是世界文明中心的观点。材料五中的“去满足俘虏的需要”表达了美化殖民侵略活动,把殖民扩张等同于传播文明的错误观点。上述观点的背景从宏观上讲是资本主义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对外侵略扩张,具体地讲是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早期殖民扩张开始了。工业革命后,列强抢占市场、输出商品,东方开始从属于西方。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加紧资本输出、瓜分世界的步伐。诗人观点的实质就是用传播文明掩盖侵略扩张。产生这种错误的根源是他颠倒了因果关系。我们不能因为西方殖民者客观上传播了近代文明而否认其主观上罪恶的侵略目的及侵略本质。
命题思路:本题综合性较强,对比了近代中西方不同的民族观念,并从中体现了中国在民族思想上的变化,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以及归纳概括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