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课网
首页
数学
语文
英语
化学
物理
政治
历史
生物
首页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芋老人者,慈水祝渡人也。子佣出①,独与妪居渡口。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老人延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老人略知书,-高三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芋老人者,慈水祝渡人也。子佣出①,独与妪居渡口。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老人延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老人略知书,-高三语文
题目简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芋老人者,慈水祝渡人也。子佣出①,独与妪居渡口。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老人延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老人略知书,-高三语文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芋老人者,慈水祝渡人也。子佣出
①
,独与妪居渡口。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老人延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老人略知书,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尽一器,再进,生为之饱,笑日:“他日不忘老人芋也。”雨止,别去。
十馀年,书生用甲第为相国。偶命厨者进芋,辍箸叹曰:“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之香而甘也!”使人访其夫妇,载以来。丞、尉闻之
②
,谓老人与相国有旧,邀见,讲钧礼
③
,子不佣矣。
至京,相国慰劳曰:“不忘老人芋,今乃烦尔妪一煮芋也。”已而,妪煮芋进,相国亦辍箸曰:“何向者之香而甘也!”老人前曰:“犹是芋也,而向之香且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相国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日堂有炼珍
④
,朝分尚食
⑤
,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老人老矣,所闻实多:村南有夫妇守贫者,织纺井臼,佐读勤苦,幸获名成,遂宠妾媵,弃其妇,致郁郁死,是芋视乃妇也。城东有甲乙同学者,一砚、一灯、一窗、一榻,晨起不辩衣履,乙先得举,登仕路,闻甲落魄,笑不顾,交以绝,是芋视乃友也。更闻谁氏子,读书时,愿他日得志,廉干如古人某,忠孝如古人某,及为吏,以污贿不饬罢
⑥
,是芋视乃学也。然则世之以今日而忘其昔日者,岂独一箸间哉。!”
老人语未毕,相国遽惊谢曰:“老人知道者!”厚资而遣之。于是芋老人之名大著。(节选自周容《芋老人传》)
【注】①佣:受雇打工。②丞、尉:知县的佐职。③钧礼:平等之礼。④炼珍:烹制精美的食品。⑤尚食:这里指朝廷赏赐的食品。⑥不饬:不守规矩,行为不端。
1.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人
延
入坐/延:邀请
B.书生
用
甲第为相国/用:由于
C.厚
资
而遣之/资:钱财
D.于是芋老人之名大
著
/著:显著,显扬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何向
者
祝渡老人之芋之香而甘也/亚父
者
,范增也
B.今
乃
烦尔妪一煮芋也/而陋者
乃
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C.无不同于芋
焉
/于是余有叹
焉
D.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之香
而
甘也/吾尝终日
而
思矣
3.下列各项中全都表现了“时位移人”的一项是( )
①谓老人与相国有旧,邀见讲钧礼
②相国亦辍箸曰:“何向者之香而甘也!”
③今日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
④乙先得举,登仕路,闻甲落魄,笑不顾,交以绝
⑤于是芋老人之名大著
⑥老人能于倾盖不意,作缘相国
A.①③⑤
B.②③⑥
C.②③④
D.④⑤⑥
4.下列叙述和分析与原文意思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
A.十年后,书生身居相国之位,回想起芋老人的一饭之恩,感恩图报,让芋老人的儿子不再当佣工了。
B.芋老人认为,相国在饥寒交迫之时,饥不择食,故觉得芋头很香;而当上相国之后,美味佳肴享用不尽,自然就觉得芋头不如十年前那样香了。
C.文章由相国十年前后食芋而味道不同引发议论,说明了“时位移人”的道理,并批评了富而弃其妇,贵而绝其交,为吏而背其所学等社会现象。
D.芋老人虽然只是乡下一个粗陋的老百姓,但深明事理,擅长言辞,将许多达官显贵不能讲明的道理,用生活中浅显的例子表述清楚。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相国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则世之以今日而忘其昔日者,岂独一箸间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相国遽惊谢曰:“老人知道者!”厚资而遣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难度:中档
来源:山东省模拟题
答案
1.C
2.C
3.C
4.A
5.(1)相国(您)以前从郡城跑了几十里路(到这里),被大雨困住,(所以)不挑食。
(2)这么说来(或者译成“既然这样,那么”)世人由于眼前(的遭遇)而忘掉了昨天,哪里只是在一双筷子之间呢!
(3)宰相赶紧向他道谢说:“老人家您真是个明白道理的人啊!”宰相就优厚地赏赐芋老人,派人护送他回去。
上一篇 :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吾友龙仲房
下一篇 :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夜缒
搜索答案
更多内容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夫朝无贤人,犹鸿鹄之无羽翼也,虽有千里之望,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故绝江海者托于船,致远道-高二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荆轲者,卫人也。其先乃齐人,徒于卫,卫人谓之庆卿。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荆卿好读书击剑,以术说卫元君,卫元君不用。其后秦伐魏,置东郡-高一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郭嘉字奉孝,颍川阳翟人也。初,北见袁绍,谓绍谋臣辛评、郭图曰:“夫智者审于量主,故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高一语文
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谑之曰:“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及览诗卷,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高一语文
阅读选段,完成下面的题。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高一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黄门监魏知古,本起小吏,因姚崇引荐,以至同为相,崇意轻之。无何,知古拜吏部尚书,知东都选事,崇遣吏部尚书宋于门下过官;知古衔之。崇二子-高三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人之性恶,其善伪①者也。令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高一语文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伐树记欧阳修署之东园,久茀不治。修至始辟之,粪瘠溉枯,为蔬圃十数畦,又植花果桐竹凡百本。春阳既浮,萌者将动。园之守启曰:“园有樗注焉,-高一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梅圃君,长沙人,周氏,讳克开,字乾三,梅圃其自号也。以举人发甘肃,授陇西知县,调宁朔。其为人明晓整理,敢任烦剧,耐勤苦。宁朔属宁夏府,-高三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读《江南录》王安石故散骑常侍徐公铉奉太宗命撰《江南录》,至李氏亡国之际,不言其君之过,但以历数①存亡论之。虽有愧于实录,其于《春秋》之义②,箕-高三语文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回答问题。汝阴侯夏侯婴,沛人也。为沛厩司御。每送使客还,过沛泗上亭,与高祖语,未尝不移日也。婴已而试补县吏,与高祖相爱。高祖戏而伤婴,人有告高-高一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宋人使乐婴齐告急于晋,晋侯①欲救之。伯宗曰:“不可。古人有言曰:‘虽鞭之长,不及马腹。’天方授楚,未可与争。虽晋之强,能违天乎?谚曰:‘高-高一语文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下面的题。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高一语文
阅读下面《论语》有关选段的内容,回答问题。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①?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高一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胡励,字元化,磁州武安人。少嗜学。天会间,大军下河北,励为军士所掠,行至燕,亡匿香山寺,与佣保杂处。韩昉见而异之,使赋诗以见志,励操笔-高二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李白传李白字太白。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白之生,母梦长庚星,因以命之。十岁通诗书。既长,隐岷山,州举有道,不应。-高一语文
赤壁赋苏轼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高一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李时勉,名懋,以字行,安福人。成童①时,冬寒,以衾裹足纳桶中,诵读不已。中永乐二年进士。选庶吉士,进学文渊阁,与修《太祖实录》。授刑部主-高三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举乡试,署南平教谕,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①,令老仆艺蔬自给。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都御-高三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相州①昼锦堂记欧阳修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此人情之所荣,而今昔之所同也。盖士方穷时,困厄闾里,庸人孺子,皆得易而侮之。若季子不礼-高二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冬月,山之叟担一牡丹,高可隐人,枝柯鄂榉[注],蕊丛丛以百数。主人异目视之,为损重赀。虑他处无足当是花者,庭之正中,旧有数本,移其位让焉-高二语文
阅读《项脊轩志》(节选),完成问题。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高二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丞相公孙弘者,齐菑川国薛县人也,字季。少时为薛狱吏,有罪,免。家贫,牧豕海上。年四十余,乃学春秋杂说。元光五年,有诏征文学,策奏,天子-高三语文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问题。钟离意字子阿,会稽山阴人也。少为郡督邮。时部县亭长有受人酒礼者,府下记案考之。意封还记,入言于太守曰:“《春秋》‘先内后外’,《诗》云‘刑-高一语文
文言文阅读。穆宁,怀州河内人。父元休,有名开元间,献书天子,擢偃师丞,世以儒闻。宁刚正,气节自任。以明经调盐山尉。安禄山反,署刘道玄为景城守,宁募兵斩之,檄州县并-高一语文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薛仁贵,绛州龙门人。贞观末,太宗亲征辽东,仁贵谒将军张士贵应募,请从行。至安地,有郎将刘君昂为贼所围甚急,仁贵跃马径前,手斩贼将,贼皆慑-高一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黥布者,六人也,姓英氏。秦时为布衣。少年,有客相之曰:“当刑而王。”及壮,坐法黥。布欣然笑曰:“人相我当刑而王,几是乎?”人有闻者,共俳笑之-高三语文
阅读《伶官传序》,完成1-7题。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高一语文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回答问题。元德秀,字紫芝,河南人。少孤,事母孝,举进士,不忍去左右,自负母入京师。既擢第①,母亡,庐墓侧,食不盐酪,藉无茵席。服除,以窭困调南和-高二语文
文言文阅读。杜纯传杜纯,字孝锡,濮州鄄城人。以荫为泉州司法参军。泉有蕃舶之饶,杂货山积。时官于州者私与为市,价十不偿一,惟知州关咏与纯无私买,人亦莫知。后事败,狱-高三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苦斋记刘基苦斋者,章溢先生隐居之室也。室十有二楹,覆之以茆,在匡山之巅。匡山在处①之龙泉县西南二百里,剑溪之水出焉。山四面峭壁拔起,岩-高二语文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木华黎,札剌儿氏,世居阿难水东。父孔温窟洼。有五子,木华黎其第三子也。生时有白气出帐中,神巫异之,曰:“此非常儿也。”及长,沈毅多智略,猿-高三语文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季康子问政-高一语文
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高三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钱塘六井记苏轼潮水避钱塘而东击西陵,所从来远矣。沮洳斥卤①,化为桑麻之区,而久乃为城邑聚落,凡今州之平陆,皆江之故地。其水苦恶,惟负山-高三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唐论曾巩成、康殁而民生不见先王之治,日入于乱,以至于秦,尽除前圣数千载之法。天下既攻秦而亡之,以归于汉。汉之为汉,更二十四君,东西再有-高三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阿房宫赋(节选)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成阳。二川溶溶,流入官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高二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与韩荆州①书李白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何令人之景慕,一至于此耶?岂不以有周公之风,躬吐握之事,使海内豪-高二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魏兰根,巨鹿下曲阳人也。兰根身长八尺,仪貌奇伟,泛览群书,机警有识悟。起家北海王国侍郎。丁母忧,居丧有孝称。将葬常山郡境,先有董卓祠,-高三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智伯伐赵智伯率韩、魏二国伐赵。围晋阳,决晋水而灌之。城下缘木而处,县釜而炊。襄子谓张孟谈曰:“城中力已尽,粮食匮乏,大夫病,为之奈何?”张-高三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曾鲁,字得之,新淦人。年七岁,能暗诵《五经》,一字不遗。稍长,博通古今。凡数千年国体人才,制度沿革,无不能言者。以文学闻于时。元至正中,-高二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帆山子传(清)袁枚真州有逸人曰帆山子,姓员,名燉,字周南。帆山子,其别号也。性逋宕不羁。读经书悉通晓,卒不为先儒所囿。尝曰:“汉儒泥器而忘-高三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太祖孝慈高皇后马氏,宿州人,仁慈有智鉴,好书史,勤于内治,暇则讲求古训。帝前殿决事,或震怒,后伺帝还宫,辄随事微谏。虽帝性严,然为缓刑-高三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李昭德,雍州长安人。父李乾祐,贞观初为殿中侍御史。郐令裴仁轨私役门卒,太宗欲斩之,乾祐曰:“法令与天下共之,非陛下独有也。仁轨以轻罪致极-高三语文
阅读课外文言文语段,回答问题。田叔者,赵陉城人也,叔为人刻廉自喜,喜游诸公。赵王张敖以为郎中。汉七年,高祖过赵,赵王张敖自持案进食,礼恭甚,高祖箕踞骂之。是时赵相-高一语文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问题,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高一语文
遥襟俯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高二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5题。大铁椎,不知何许人。北平陈子灿省兄河南,与遇宋将军家。宋,怀庆青华镇人,工技击,七省好事者皆来学,人以其雄健,呼宋将军云。宋弟子高信之-高二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悠然亭记(明)归有光余外家世居吴淞江南千墩浦上。表兄淀山公,自田野登朝,宦游二十馀年,归始僦居①县城。嘉靖三十年,定卜于马鞍山之阳、娄水-高二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叶颙,字子昂,兴化军仙游人。登绍兴元年进士第,为广州南海县主簿,摄尉。盗发,州檄巡、尉同捕,巡检获盗十余人,归其劳于颙,颙曰:“掠美、欺-高三语文
返回顶部
题目简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芋老人者,慈水祝渡人也。子佣出①,独与妪居渡口。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老人延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老人略知书,-高三语文
题目详情
芋老人者,慈水祝渡人也。子佣出①,独与妪居渡口。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老人延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老人略知书,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尽一器,再进,生为之饱,笑日:“他日不忘老人芋也。”雨止,别去。
十馀年,书生用甲第为相国。偶命厨者进芋,辍箸叹曰:“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之香而甘也!”使人访其夫妇,载以来。丞、尉闻之②,谓老人与相国有旧,邀见,讲钧礼③,子不佣矣。
至京,相国慰劳曰:“不忘老人芋,今乃烦尔妪一煮芋也。”已而,妪煮芋进,相国亦辍箸曰:“何向者之香而甘也!”老人前曰:“犹是芋也,而向之香且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相国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日堂有炼珍④,朝分尚食⑤,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老人老矣,所闻实多:村南有夫妇守贫者,织纺井臼,佐读勤苦,幸获名成,遂宠妾媵,弃其妇,致郁郁死,是芋视乃妇也。城东有甲乙同学者,一砚、一灯、一窗、一榻,晨起不辩衣履,乙先得举,登仕路,闻甲落魄,笑不顾,交以绝,是芋视乃友也。更闻谁氏子,读书时,愿他日得志,廉干如古人某,忠孝如古人某,及为吏,以污贿不饬罢⑥,是芋视乃学也。然则世之以今日而忘其昔日者,岂独一箸间哉。!”
老人语未毕,相国遽惊谢曰:“老人知道者!”厚资而遣之。于是芋老人之名大著。(节选自周容《芋老人传》)
【注】①佣:受雇打工。②丞、尉:知县的佐职。③钧礼:平等之礼。④炼珍:烹制精美的食品。⑤尚食:这里指朝廷赏赐的食品。⑥不饬:不守规矩,行为不端。
1.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人延入坐/延:邀请
B.书生用甲第为相国/用:由于
C.厚资而遣之/资:钱财
D.于是芋老人之名大著/著:显著,显扬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之香而甘也/亚父者,范增也
B.今乃烦尔妪一煮芋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C.无不同于芋焉/于是余有叹焉
D.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之香而甘也/吾尝终日而思矣
3.下列各项中全都表现了“时位移人”的一项是( )
①谓老人与相国有旧,邀见讲钧礼
②相国亦辍箸曰:“何向者之香而甘也!”
③今日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
④乙先得举,登仕路,闻甲落魄,笑不顾,交以绝
⑤于是芋老人之名大著
⑥老人能于倾盖不意,作缘相国
A.①③⑤
B.②③⑥
C.②③④
D.④⑤⑥
4.下列叙述和分析与原文意思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
A.十年后,书生身居相国之位,回想起芋老人的一饭之恩,感恩图报,让芋老人的儿子不再当佣工了。
B.芋老人认为,相国在饥寒交迫之时,饥不择食,故觉得芋头很香;而当上相国之后,美味佳肴享用不尽,自然就觉得芋头不如十年前那样香了。
C.文章由相国十年前后食芋而味道不同引发议论,说明了“时位移人”的道理,并批评了富而弃其妇,贵而绝其交,为吏而背其所学等社会现象。
D.芋老人虽然只是乡下一个粗陋的老百姓,但深明事理,擅长言辞,将许多达官显贵不能讲明的道理,用生活中浅显的例子表述清楚。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相国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则世之以今日而忘其昔日者,岂独一箸间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相国遽惊谢曰:“老人知道者!”厚资而遣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2.C
3.C
4.A
5.(1)相国(您)以前从郡城跑了几十里路(到这里),被大雨困住,(所以)不挑食。
(2)这么说来(或者译成“既然这样,那么”)世人由于眼前(的遭遇)而忘掉了昨天,哪里只是在一双筷子之间呢!
(3)宰相赶紧向他道谢说:“老人家您真是个明白道理的人啊!”宰相就优厚地赏赐芋老人,派人护送他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