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课网
首页
数学
语文
英语
化学
物理
政治
历史
生物
首页
> 材料一时间王韬的主要活动1849年受英国传教士邀请,入英人所办墨海书馆工作1862年因上书太平天国一事被清廷发现并追缉,在英国驻沪领事帮助下逃亡香港。滞港期间,协助英华书-历史
材料一时间王韬的主要活动1849年受英国传教士邀请,入英人所办墨海书馆工作1862年因上书太平天国一事被清廷发现并追缉,在英国驻沪领事帮助下逃亡香港。滞港期间,协助英华书-历史
题目简介
材料一时间王韬的主要活动1849年受英国传教士邀请,入英人所办墨海书馆工作1862年因上书太平天国一事被清廷发现并追缉,在英国驻沪领事帮助下逃亡香港。滞港期间,协助英华书-历史
题目详情
材料一
时间
王韬的主要活动
1849年
受英国传教士邀请,入英人所办墨海书馆工作
1862年
因上书太平天国一事被清廷发现并追缉,在英国驻沪领事帮助下逃亡香港。滞港期间,协助英华书院将十三经译为英文,兼任香港《华字日报》主笔
1867年
漫游法英等国,应邀前往牛津大学、爱丁堡大学作学术演讲
1874年
在香港集资创办《循环日报》,评论时政
1879年
应日人邀请,前往日本考察四个月,写成《扶桑游记》
1886年
主持上海格致书院,推行西式教学
1894年
孙中山拜见王韬,王韬为孙中山修改《上李傅相(李鸿章)书》
(1)据材料一,说明王韬生活的时代背景并概括其主要贡献。(9分)
材料二 由本以治末,洋务之纲领也。欲明洋务必自此始。——王韬《弢园文录外编》
(2)概括材料二中的观点并作简要评价。(5分)
材料三 顾论者徒夸其水师之练习,营务之整顿,火器之精良,铁甲战舰之纵横无敌,为足见其强;工作之众盛,煤铁之充足,商贾之转输负贩及于远近,为足见其富,遂以为立国之基在此。不知此乃其富强之末而非其富强之本也。
英国之所恃者,在上下之情通,君民之分亲,本固邦宁,虽久不变……——王韬《纪英国政治》
(3)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中王韬的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材料一,指出原因。(6分)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中档
来源:不详
答案
(1)背景:民族危机严重;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西学东渐。贡献:传播西方思想,促进中西文化交流,推动社会变革。
(2)观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评价: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但不能使中国真正走上富强的道路。
(3)变化:由主张中体西用到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原因:对西方社会的了解,使王韬认识到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是政治制度问题。
本题主要考查早期维新派的思想主张、社会活动及其历史贡献。第(1)问,可结合表格中的时间信息,从社会政治、经济、思想状况等方面概括出当时的“时代背景”;然后依据王韬的活动概括出他的贡献。第(2)问,结合材料二中的“由本以治末,洋务之纲领”等信息即可推理出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结合所学知识客观地评价洋务运动即可。第(3)问,需要结合材料三中对洋务运动的批评及对英国政治制度的介绍等总结出王韬思想的变化;然后结合材料一中王韬的活动即可总结出原因。
上一篇 :
“诡计本多端,使小朝廷设同文之
下一篇 :
下图记录了1833~1915年“共和”
搜索答案
更多内容推荐
19世纪八九十年代,李鸿章在为格致书院所出考题中,曾问到西方测温、测热、测电的方法,问到西方平弧三角与《周髀算经》的关系,问到西方关于64种化学物质在中国语言为何物……。-历史
阅读材料20世纪早期,陈独秀认为:“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之下,若舟车之有两轮焉,------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高二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学西艺西史为新学,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张之洞《劝学篇》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高二历史
下列关于洋务派和以林则徐为代表的抵抗派的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洋务运动从某种程度上讲可看作是对抵抗派主张的一次具体实践B.洋务派和抵抗派的阶级属性、根本目的都-高二历史
“师夷长技以制夷”与“师夷长技以自强”的主要区别在于()①根本目的完全不同;②思想向实践转化的程度不同;③提出者的阶级立场完全不同;④影响不同;A.①②B.②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高二历史
1870年清朝大臣崇厚出访法国。他受邀参观巴黎下水道工程后,觉得曾被无数法国人踩在脚下,这是法国政府的蓄意羞辱。事实上,法方为了展示城市建设成果,只安排各国皇室的贵宾-历史
(26分)海洋是地球的“血脉”,一个国家的发展与强大都与海洋的开发和利用有着必不可分的关系,尤其是近代历史上先后兴起的世界强国同时都是海洋强国,建设海洋强国成为立国的根-高三历史
《海国图志》中出现了一些外来词汇,如“西业”(参议院)、“里勃里先好司”(众议院)、“勃列西领”(总统)等。结合所学判断,该书A.主要内容是介绍西方政治体制B.对西方政治体制已有所-历史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在书(《孔子改制考》)中,康有为把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和中国儒家的“三世”说附会在一起,……。他认为时下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统治的中国社会是“据乱世”-高二历史
“中体西用”(7分)清末一思想家在其著作中说到:“西人立国具有本①末虽礼乐教化远逊中华②然其驯致富强具有体③用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国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④谋定而后动此其-高三历史
夫“蛮夷羌狄”之名,专指残虐性情之民……非谓本国而外,凡教化之国皆谓之“夷狄”也。……诚知乎远客之中,有明礼行义,上通天象,下察地理,旁彻物情,贯通今古者,是瀛寰之奇士,-高二历史
李鸿章自称“一生风雨裱糊匠”,他裱糊屋子叫____;“材料”是____。()A.清朝封建统治西方先进科技B.清朝封建统治君主立宪制度C.清朝封建统治民主共和D.清朝封建统治火药、枪炮、-高二历史
抵抗外侮实现民族独立离不开民族的觉醒,中国近代一思想家有感于此率先大声疾呼:“因其所长而用之,即因其所长而制之。风气日开,智慧日出,方见东海之民,犹西海之民。”该思-历史
终晚清之世,国史馆于大臣出任军机处、内阁、部院、疆吏者皆立年表,而于任事总理衙门之人,则独无年表。国史馆的这种偏好从本质上说明A.传统的史家观念几无更新B.旧有的官僚-高三历史
“九州缩地凭挥翰,四海披图当泛槎(木筏)”。这是近代诗人张维屏对一部著述的称赞。这部著述是()A.《海国图志》B.《资政新篇》C.《变法通议》D.《孔子改制考》-高二历史
鸦片战争后萌发的新思想主要“新”在()A.觉察到空谈义理无助于解决实际问题B.面对社会现实呼吁革除弊端C.抛弃“天朝上国”观念,开始关注世界D.主张学习西方,寻求强国御侮之道-高二历史
李鸿章到英国,不惜重金,给西太后购回一台缝纫机;在英国议院旁听了议员们的辩论,觉得那是一窝蜂似的吵架,说“无甚可观”。由此细节说明洋务运动()A.只是学习技术,不愿改革政体-高二历史
林则徐说:“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若我炮不能及彼,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也。彼之放炮如内地之放排炮,连声不断。我放一炮后,须辗转移时,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从材-高三历史
(13分)西学东渐通常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两方自然科学和人文学术等先进文化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泰西诸国原不同于诸-高三历史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19世纪六七十年代,俄英两国相互勾结,支持阿古柏入侵并分裂新疆。当时,清廷出现海防、塞防之争。李鸿章认为“新疆不复,与肢体之元气无伤”;左宗-高三历史
杨宁一在《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中提出:“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民族危机迫在眉睫。朝野士大夫不得不放弃洋务制器兴国的迷梦,开始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这次“思考”的“层次”变化-历史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鸣在《重说中国近代史》中分析说,当时我们只要了白菜,而没有要到种子和种植方法。通商贸易,没有按规则出牌;经济改革,也没有走完该走的路。以下是中国近-高三历史
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大纲》中写道:“近代化的国防不但需要近代化的交通、教育、经济,并且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国民。半新半旧是不中用的。”这一论述主要是针对A.太平天国运动B.-高一历史
历史学家陈旭麓说:“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反思……(则是)何以学了-高三历史
某中学历史研究学习小组学习中国近代史以后,画了一幅漫画(见下图),你认为该漫画反映的历史时代是()A.鸦片战争前B.19世纪四十年代C.19世纪六七十年代D.19世纪九十年代-高二历史
就下列有关历史文献所反映出的信息,其中错误的是()A.文献①的核心思想即洋务派的宗旨B.文献②的核心思想是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C.文献③的核心思想是宣传维新变法D.文献②在社-高一历史
“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该观点主要认为“中体西用”理论A.出发点是在中国实现政治变革B.目的是维护固有的制度和纲-高三历史
维新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严复在《辟韩》一文中说:“秦以来之为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耳。国谁窃?转相窃之于民而已”。“国者,私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这反映了-历史
《中华民族:由衰落走向复兴》中写道:“19世纪70年代以后,欧美国家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将世界最终连成一个统一体。中国试图赶上这次发展的机遇,但最终失败。”与材料相关的历史-高一历史
鸦片战争以后,为强国御侮,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抛弃“贵华夏”“贱夷狄”的传统偏见,向西方学习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思想主流。林则徐、魏源作为这一思想的先行者,他们的主张在当时起到-高二历史
向西方学习是近代中华民族探索救国真理的途径之一,经历了从器物——制度——思想的过程。这一过程开始时期的代表人物是A.李鸿章B.康有为C.林则徐D.洪仁玕-高二历史
魏源曾应林则徐之请,编纂《海国图志》,魏源在书中最向往某国政治制度,提及这个国家“二十七郡,公举一大酋总摄之,匪惟不世及,且不四载即受代,一变古今官家之局,而人心翕-高三历史
中国近代思想主要经历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及“马克思主义”的演进过程。这些思想反映的共同主题是()A.发展资本主义B.救亡图存C.反抗-高二历史
陈旭麓先生说:“人们多注意1840年的划时代含义,实际上1860年同样是一个重要的年份,即社会观念的新陈代谢来说,它比1840年具有更加明显的标界意义。”下列具有“更加明显的标界-高三历史
同文馆之辩(14分)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京师同文馆的设立给当时的士大夫阶层带来了很大冲击。由此,同文馆的办学举措引发清廷内部的争论。1867年,保守派代表人物倭仁上奏道:天-历史
趋势更新、与时俱进是时代赋予发展者的历史使命,在中国近代化的历程中,下列向西方学习的思想主张出现的先后顺序应是①“师夷长技以制夷”②“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9分)材料1: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高二历史
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写道,“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这种做法()A.暴露了思想深处的封建伦理B.是切合实际的理智考虑C.是变法失败的根本-历史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刺激了中国的官僚士大夫阶层,“变局论”流行开来,以下属于这一时期“变局论”思想的是A.“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B.“立国之道,尚礼仪-高二历史
时人对中国近代某一著述的评论:“其书罗列甚远之国,指掌形势可谓奇书”;“欲制夷患,必筹夷情,尤为有用之书”。请判断此书应该是-高二历史
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说:“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议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高二历史
近代中国的某爱国者在对他参与的反侵略斗争进行反思总结时,阐明了“器良、技熟、胆壮、心齐”的八字抵抗要言。该爱国者应是A.鸦片战争中抵抗派的代表林则徐B.甲午中日战争中抵-高三历史
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从“天朝上国”的梦幻里惊醒,开始探索新知,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新思想。阅读下列材料:(13分)材料一有好些新的因素推动着人们更新对西方和中国的认识-高二历史
魏源说:“变古愈尽,便民愈甚,虽圣王复作,必不舍条编(明代税制)而复两税(唐代税制)。”与这一思想差异最大的是A.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B.祖宗之法不足守C.变者天下之公理D.-历史
“九州缩地凭挥翰,四海披图当泛槎(木筏)”。这是近代诗人张维屏对一部著述的称赞。这部著作是A.《海国图志》B.《资政新篇》C.《变法通议》D.《孔子改制考》-高三历史
孔子思想主张的很多内容在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甚至到了西方已经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跨入工业化大门的时候,还有很多人在强调:“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历史
据统计,洋务运动时期西方哲学社会科学文献翻译数量占译书总数的22%;到了戊戌变法时期,西方哲学社会科学文献的翻译数量占此期总数的61.4%。近代中国出版内容的变化说明()-历史
徐继畲在《瀛环志略》中介绍了某国的政治制度:每逢国有大事,由“王谕相,相告爵房,聚众公议,参以条例,决其可否”,然后再“转告乡绅房”,最后由“乡绅大众允诺而后行”。据此判-高三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17分)材料一:“是书何以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一《海图图志》材料二:“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一梁启超《变法通议》材料三:(一)…满洲政府穷凶极恶,今已贯-高一历史
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和鸦片战争后新思潮的主要不同之处是A.抛弃陈腐观念,面向世界B.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C.学习西方的科学D.探索新知寻求救国道路-高一历史
返回顶部
题目简介
材料一时间王韬的主要活动1849年受英国传教士邀请,入英人所办墨海书馆工作1862年因上书太平天国一事被清廷发现并追缉,在英国驻沪领事帮助下逃亡香港。滞港期间,协助英华书-历史
题目详情
材料一
材料二 由本以治末,洋务之纲领也。欲明洋务必自此始。——王韬《弢园文录外编》
(2)概括材料二中的观点并作简要评价。(5分)
材料三 顾论者徒夸其水师之练习,营务之整顿,火器之精良,铁甲战舰之纵横无敌,为足见其强;工作之众盛,煤铁之充足,商贾之转输负贩及于远近,为足见其富,遂以为立国之基在此。不知此乃其富强之末而非其富强之本也。
英国之所恃者,在上下之情通,君民之分亲,本固邦宁,虽久不变……——王韬《纪英国政治》
(3)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中王韬的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材料一,指出原因。(6分)
答案
(1)背景:民族危机严重;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西学东渐。贡献:传播西方思想,促进中西文化交流,推动社会变革。
(2)观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评价: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但不能使中国真正走上富强的道路。
(3)变化:由主张中体西用到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原因:对西方社会的了解,使王韬认识到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是政治制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