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课网
首页
数学
语文
英语
化学
物理
政治
历史
生物
首页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9分)材料1: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高二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9分)材料1: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高二历史
题目简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9分)材料1: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高二历史
题目详情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9分)
材料1: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
——《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
要帝制不再发生,民主共和可以安稳……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
——陈独秀《旧思想与国体问题》
材料2:1912年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国民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即三民主义之民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约法还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1)洋务运动“剪断了一些枝叶”表现在哪些方面?(3分)辛亥革命是如何将“大树”砍断的?(3分)何以见得“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的”?(2分)
(2)陈独秀等人为了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洗刷干净进行了怎样的斗争?(3分)
(3)材料2中为维护民主、反对专制,做了哪些主要规定?(3分)就其实践效果举例说明。(3分)《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实行哪种政体形式?(2分)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中档
来源:不详
答案
(1) 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化企业;派遣留学生;创办新式海军。
发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和君主专制制度;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并制定了《临时约法》。
袁世凯、张勋复辟帝制,北洋军阀封建统治。
(2)1915年陈独秀发起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两面旗帜;批判旧文化、旧道德,提倡新文化、新道德。
(3)规定:主权在民;民族平等;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等。
效果: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篡夺;临时约法不断被破坏。没有真正起到维护民主、反对专制的作用。民主共和政体。
试题分析:
(1)“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第一小问洋务运动“剪断了一些枝叶”的表现即洋务运动的内容,可以从经济、军事、教育等方面归纳。第二小问“辛亥革命将“大树”砍断”需要答出辛亥革命的主要历史功绩。第三小问列举辛亥革命后复辟帝制的史实论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的”。
(2)本问需要回答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1915年陈独秀等人发起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从而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洗刷干净。
(3)根据材料2归纳《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国民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约法还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临时约法》没有起到维护资产阶级共和制度的作用。第三小问从约法的内容可以看出,《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实行民主共和政体。
点评: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维新变法、追求民主共和、提出民主科学、接受马克思主义;从学造器物、仿行制度到提倡思想解放,不断探求强国之路。这是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过程,也是近代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的过程。
上一篇 :
趋势更新、与时俱进是时代赋予
下一篇 :
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写道
搜索答案
更多内容推荐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刺激了中国的官僚士大夫阶层,“变局论”流行开来,以下属于这一时期“变局论”思想的是A.“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B.“立国之道,尚礼仪-高二历史
时人对中国近代某一著述的评论:“其书罗列甚远之国,指掌形势可谓奇书”;“欲制夷患,必筹夷情,尤为有用之书”。请判断此书应该是-高二历史
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说:“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议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高二历史
近代中国的某爱国者在对他参与的反侵略斗争进行反思总结时,阐明了“器良、技熟、胆壮、心齐”的八字抵抗要言。该爱国者应是A.鸦片战争中抵抗派的代表林则徐B.甲午中日战争中抵-高三历史
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从“天朝上国”的梦幻里惊醒,开始探索新知,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新思想。阅读下列材料:(13分)材料一有好些新的因素推动着人们更新对西方和中国的认识-高二历史
魏源说:“变古愈尽,便民愈甚,虽圣王复作,必不舍条编(明代税制)而复两税(唐代税制)。”与这一思想差异最大的是A.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B.祖宗之法不足守C.变者天下之公理D.-历史
“九州缩地凭挥翰,四海披图当泛槎(木筏)”。这是近代诗人张维屏对一部著述的称赞。这部著作是A.《海国图志》B.《资政新篇》C.《变法通议》D.《孔子改制考》-高三历史
孔子思想主张的很多内容在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甚至到了西方已经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跨入工业化大门的时候,还有很多人在强调:“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历史
据统计,洋务运动时期西方哲学社会科学文献翻译数量占译书总数的22%;到了戊戌变法时期,西方哲学社会科学文献的翻译数量占此期总数的61.4%。近代中国出版内容的变化说明()-历史
徐继畲在《瀛环志略》中介绍了某国的政治制度:每逢国有大事,由“王谕相,相告爵房,聚众公议,参以条例,决其可否”,然后再“转告乡绅房”,最后由“乡绅大众允诺而后行”。据此判-高三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17分)材料一:“是书何以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一《海图图志》材料二:“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一梁启超《变法通议》材料三:(一)…满洲政府穷凶极恶,今已贯-高一历史
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和鸦片战争后新思潮的主要不同之处是A.抛弃陈腐观念,面向世界B.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C.学习西方的科学D.探索新知寻求救国道路-高一历史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同时又认为“万里一朔,莫如中华”。据此可以认为魏源A.推动了东方国家对西方世界的了解B.引发了19世纪40年代中国社会学习西方的热潮-高三历史
19世纪中期,中国思想界最大(新)的变化是A.儒学失去正统思想的地位B.批判专制的思想产生C.师夷制夷思想的形成D.托古改制思想的传播-高三历史
在《海国图志》中“志于英夷特详”。这是因为英国当时是A.中国最主要的敌人B.中国最重要的平等贸易国C.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D.世界上最早的君主立宪国家-高二历史
“随着中国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文化领域也呈现了新旧过渡的特点。”这句话从本质上说明了()A.文化的发展受社会现实的制约B.中国近代文化的特点是新旧交替C-高一历史
1900年张之洞《劝学篇》出版英译本。英国媒体称,这标志着“长期以来习惯于孔夫子的陈词滥调下变得死气沉沉的中国人,终于在时代的现实面前苏醒过来”。评论认为《劝学篇》()A.顺应-历史
同治年间(1861~1875年),清朝统治出现相对稳定的局面,国力有所增长,士大夫阶层将其称为“同治中兴”。然而西方学者对其评论道:“同治中兴只能算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较低层次的复-历史
中国社会的近代化在循序渐进中不断深化,其中“知有兵事而不知有民政……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民”的思想状况得到改变的根本原因在于A.西学东渐成为时代潮流B.清政府创办了先进的军-历史
魏源认为“五帝不袭礼,三王不沿乐。”这说明他A.主张革故鼎新B.提倡师夷长技C.强调中体西用D.否定礼乐制度-高三历史
1853年,宁波知府毕永绍为美国华盛顿纪念塔赠送石碑,碑文摘自原福建巡抚徐继畲的《瀛环志略》:“华盛顿……开疆万里,乃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清-高三历史
鸦片战争中萌发的新思想的核心内容和实质是()A.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之路B.了解西方,发展资本主义C.启迪人民觉醒,摆脱封建束缚D.仿制西式武器,振兴清朝-高一历史
对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解释较为全面的是A以传统的封建制度为立国之本B.以“师夷长技”为富国强兵之路C.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技术D.对西方先-高二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20分)材料一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如其心圣人之心,行圣人之行,以孝悌忠信为德,以尊主庇民-高三历史
李鸿章自嘲“一生风雨裱糊匠”,他裱糊的“屋子”及所用的“材料”分别是A.清朝封建制度西方先进科技B.清朝封建统治君主立宪制度C.清朝封建制度民主共和制度D.清朝封建统治养兵练兵-高三历史
“中国最重三纲,而西人首言平等;中国亲亲,而西人尚贤;中国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中国尊主,而西人隆民……其予为学也,中国夸多识,而西人恃人力。”以下对该观点评-历史
(30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纵观人类历史,海权对国家盛衰乃至文明兴替的重要影响,无论如何形容都是不过分的……整个一部近现代大国兴衰史,从某-高三历史
张之洞在戊戌变法期间撰写的《劝学篇》,在知识分子中产生了极大影响,行销百万册。这反映出A.保守势力转而支持改革B.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已过时C.清政府成为变革的主导者D.洋-历史
英国大炮轰开了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使一些爱国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惊醒,一股新思想萌发了。这一新思想的核心是()A.改革内政,振兴清朝B.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高二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魏源在《海国图志•序》中指出:“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又说,“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高二历史
(2008届广东四校联考)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犹若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兴思及此,能无股栗。夫财者亿兆养命之原,自当为亿兆惜之-历史
政府一面让出洋幼童学习西方语言、文化、科技等知识,一面要求幼童学习汉语和四书五经、天朝例律、圣谕广训,向他们灌输三纲五常等中国传统道德观念。这表明政府主张A.西学中-高三历史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请于广东虎门外之沙角、大角二处,置造船厂一,火器局一。行取佛兰西、弥利坚二国各来一二-高二历史
梁启超在评价清代学术时说,清初之学“大”,乾嘉之学“精”,道咸(1821~1861年)以后之学“新”。这里的“新”指的是A.反对君主制度B.介绍研究西学C.宣传民主政治D.传播社会主义-高三历史
晚清民间教科书关于近代政治知识的介绍日见增多。商务印书馆1910年初版陆费逵的《修身讲义》中有:“立法、行政、司法三权,由一机关行之者,曰专制政体;三权各有独立之机关者,-高三历史
康熙因西洋历与中国传统历法之争,命钦天监官员与西洋历代表、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辩论。经验证,证明西洋历法更为准确,遂“复用西洋历法”,并任命南怀仁为钦天监副监。这一事-高二历史
“对传统文化心态的挑战,迈出近代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指的是近代中国人提出了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B.“师夷长技以制夷”C.“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D.“民主与科学”-历史
(16分)史学家陈旭麓指出,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过程中前后相接的三个重要环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创深病巨唤起了改革旧物的-高三历史
下列文献中,最能说明近代中国学习西方先声的是:A.B.C.D.-高二历史
1839年《澳门新闻报》报道:“中国官府完全不晓得外面的政事,又不询问考求……只有林总督行事与其他官员相反”。“林总督相反的行事”是指A.抗击英国侵略者B.设立译馆,翻译西学C.虎-高二历史
林则徐和魏源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最重要的贡献是()A.翻译了外国书籍B.提出了建立新式海军的主张C.启迪人们去认识世界形势,探索救国之路D.主张仿行西方的民主制度-高二历史
图中的三幅图是近代前期中国先进阶级提出的不同的救国方案。三者的相同之处有①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②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③抵御外国侵略,富强中国④依法治国,由公众选举-高三历史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内容,经历了诸多的变化。下列四幅图片中,反映学习内容根本性变化的是A.①B.②C.③D.④-历史
从鸦片战争前后到19世纪90年代,中国思想界的发展历程是A中体西用—开眼看世界—维新变法B开眼看世界—维新变法—中体西用C开眼看世界—追求民主共和—维新变法D开眼看世界—中体西-高二历史
(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李鸿章认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得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中国文武制度,事事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高三历史
下列图片反映的历史主题是A.抗争B.探索C.屈辱D.复兴-高二历史
中国近代由守旧到革新的历程非常艰难,几乎每走一步都会经历新旧文化的激烈交锋,如在由“夷务”到“洋务、西学”的演变过程中就曾经出现了激烈对抗的两个派别,他们分别是A.抵抗-历史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1850年到1899年,中国人翻译的自然科学、尤其是应用科学方面的著作在数量上超过了社会科学和古典文学方面的著作,比例为4:1;1902年到190-高三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14分)材料一: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四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佐行贾以行兵,兵贾相资,遂雄。——《海国图志》材-高二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材料一:“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夫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器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劝学篇》材料二-高二历史
返回顶部
题目简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9分)材料1: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高二历史
题目详情
材料1: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
——《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
要帝制不再发生,民主共和可以安稳……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
——陈独秀《旧思想与国体问题》
材料2:1912年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国民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即三民主义之民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约法还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1)洋务运动“剪断了一些枝叶”表现在哪些方面?(3分)辛亥革命是如何将“大树”砍断的?(3分)何以见得“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的”?(2分)
(2)陈独秀等人为了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洗刷干净进行了怎样的斗争?(3分)
(3)材料2中为维护民主、反对专制,做了哪些主要规定?(3分)就其实践效果举例说明。(3分)《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实行哪种政体形式?(2分)
答案
(1) 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化企业;派遣留学生;创办新式海军。
发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和君主专制制度;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并制定了《临时约法》。
袁世凯、张勋复辟帝制,北洋军阀封建统治。
(2)1915年陈独秀发起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两面旗帜;批判旧文化、旧道德,提倡新文化、新道德。
(3)规定:主权在民;民族平等;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等。
效果: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篡夺;临时约法不断被破坏。没有真正起到维护民主、反对专制的作用。民主共和政体。
试题分析:
(1)“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第一小问洋务运动“剪断了一些枝叶”的表现即洋务运动的内容,可以从经济、军事、教育等方面归纳。第二小问“辛亥革命将“大树”砍断”需要答出辛亥革命的主要历史功绩。第三小问列举辛亥革命后复辟帝制的史实论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的”。
(2)本问需要回答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1915年陈独秀等人发起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从而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洗刷干净。
(3)根据材料2归纳《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国民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约法还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临时约法》没有起到维护资产阶级共和制度的作用。第三小问从约法的内容可以看出,《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实行民主共和政体。
点评: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维新变法、追求民主共和、提出民主科学、接受马克思主义;从学造器物、仿行制度到提倡思想解放,不断探求强国之路。这是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过程,也是近代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