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课网
首页
数学
语文
英语
化学
物理
政治
历史
生物
首页
> (22分)不同的史书呈现不同的世界,也体现了世界史观的发展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4世纪基督教神学家圣·奥古期丁关于历史的终极是“上帝之国”在人间实现的思想-高三历史
(22分)不同的史书呈现不同的世界,也体现了世界史观的发展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4世纪基督教神学家圣·奥古期丁关于历史的终极是“上帝之国”在人间实现的思想-高三历史
题目简介
(22分)不同的史书呈现不同的世界,也体现了世界史观的发展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4世纪基督教神学家圣·奥古期丁关于历史的终极是“上帝之国”在人间实现的思想-高三历史
题目详情
(22分)不同的史书呈现不同的世界,也体现了世界史观的发展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4世纪基督教神学家圣·奥古期丁关于历史的终极是“上帝之国”在人间实现的思想,支配着中古时代的西欧史学。基督教史学的世界,等于基督教传播所及的世界。这个世界以欧洲为主体,外于此者,按基督教教理,除了圣地巴勒斯坦,都是应受天谴的异教土壤,理应排斥在洒受神忍的这个世界之外。
材料二 司马迁的《史记》所记史事的地理范围被笼统地称为“天下”,东起朝鲜,西迄大夏、安息,几乎是亚欧大陆的一半,扩及公元前2世纪中国人所知道的世界,历代史家大都继承了司马迁的传统,在撰写本国史的同时,虽然薄于“蛮夷”,但毕竟包括了同时代已知的世界。
——以上材料摘编自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上卷
材料三 《海国图志》六十卷,何所据?一据前两广总督林尚书所译西夷之《四洲志》,再据历代史志及明以来岛志及近日夷图、夷语。钩稽贯串,创榛辟莽,前驱先路。大都东南洋、西南洋增于原书者十之八,大小西洋、北洋、外大西洋增于原书者十之六。又图以经之,表以纬之,博参群议以发挥之。何以异于昔人海图之书?曰:彼皆以中土人谭(注:通“谈”)西洋,此则以西洋人谭西洋也。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魏源《海国图志》序
材料四 19世纪和20世纪初叶是一个由西方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霸权的时代。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接着发生的殖民地革命很快就结束了这种霸权……我们渐渐不情愿地认识到,在今天这个世界上,传统的以西方为导向的历史观已不合时宜,且具有误导性。为了理解变化了的情况,我们需要一个新的全球视角。尽管伴有种种精神求索的阵痛,但世界却完成了自己从旧到新的转变。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五 中国自1840年开始现代化进程以来,……中国的现代化之路不会一帆风顺。现在的问题是中国将如何通过深化改革,跨越……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的(现代化)的陷阱。
——何清涟《现代化的陷阱》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古代史书在认知世界方面存在的局限。(2分)
(2)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在对世界的认知视野上有何重大变化?结合中外历史发展进程,分析其变化原因。(4分)
(3)根据材料四指出西方史学家世界史观的发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析。(6分)
(4)综合上述材料,从世界史观的发展变化中,可以得出什么认识?(4分)
(5)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五中“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的(现代化)的陷阱”的含义。(3分)面对这种形势,我国政府在改革的过程中应该如何应对?(3分)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中档
来源:不详
答案
(1)仅限于局部世界的认知;受宗教神学思想的影响;以本民族为中心。
(2)变化:从局部地区扩大到整个世界。 原因:新航路开辟,使世界各地形成有机整体;汉朝以来,中国对外交往范围的不断扩大; 鸦片战争结束闭关锁国的状态; 军事实力的差距和抵御外侮的需要, 迫使先进的中国人将眼 光投向世界。
(3)变化:由西方中心史观发展到全球史观。评析:世界史观的发展变化是进步的,符合世 界历史的发展趋势。二战后欧洲丧失霸权地位;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和发展;第三世界国家 兴起(或不结盟运动兴起); 这些因素使得以西方为中心的史观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 多极化 趋势的出现与加强, 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扩展, 信息时代的到来, 也论证了全球史观的正确性。
(4)世界史观带有主观性;世界史观的发展变化受到宗教思想、民族意识、科技水平、交往 程度等方面的影响;世界史观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5)含义: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挑战;贫富差距加大所带来的社会问题;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等问题。(3分)
应对措施: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生产力,以实现共同富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4分,答对3点即可得4分)
试题分析:本题从史观研究角度考查对世界历史发展演变的认识。第(1)题依据材料一、二从对世界认识的范围、神学观念、民族观念等角度说明其局限。第(2)题抓住“认知视野”,根据材料说明变化;结合世界和中国有关史实分析变化的原因。第(3)题依据材料说明西方史学家的世界史观的变化,从二战以来世界两极格局和多极化趋势分析史观变化的依据。第(4)题综合材料,说明影响史观的主要因素。(5)回答经济全球化的消极影响。应对措施从深化改革、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经济体制改革等角度思考。
上一篇 :
近代中国主张或赞同学习西方先
下一篇 :
近代思想界的“西学东渐”经历
搜索答案
更多内容推荐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面临着“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危难的时局中,中国人艰难地实践着社会转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材料一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接受外国公使-高三历史
鸦片战争前后萌发的新思潮,其核心内容和实质是A.“贵华夏,贱夷狄”,维护中国传统文化B.“贵华夏,贱夷狄”,维护清朝统治C.向西方学习,发展本国资本主义D.向西方学习,寻求强-高二历史
现代日本学者井上靖说过:“幕府末期日本学者文化人等,……例如,横井小楠的思想起了革命,倾向开国主义,其契机是读了中国的《海国图志》。”这反映出《海国图志》()A.主张倡导发动-高三历史
魏源对英国的政治制度作了这样的描述:“国立宰辅大臣,共商事务。国家费用,先与乡绅会议,而后征纳。……有要务则国王召议事百十三员会议,与中国军机、都察院无异”。对此评论-高三历史
由洋务派创办的《两国近事汇编》(1873年—1900年)在介绍某国情况时,提及其“各工会会议,藉境内高室积产,按名公晰,以赡贫困,其工值所得亦公晰,以均有无”。该记载反映了A.“中-高三历史
洋务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是A.林则徐魏源B.曾国藩李鸿章C.康有为梁启超D.张謇荣宗敬-高一历史
鸦片战争期间,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救国主张;19世纪60年代以后,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继承了抵抗派的“师夷长技”思想,提出了“自强-历史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摆脱隔绝状况,逐步踏上蜕变与新生的近代思想文化历程。如何向西方学习,向西方学习什么成为近代思想家讨论的焦点。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高二历史
下列图片反映的共同历史主题是[]A.发展资本主义B.反对专制统治C.反抗外来侵略D.救亡图存-高二历史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意义包括①开始冲破“贵华夏,贱夷狄”的旧观念②是对几千年来传统心态的一次挑战③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④使“开眼看世界”发展成为社会思潮A.①-高二历史
1866年奕訢新驳斥倭仁反对增设天文算馆,称:“查西术之借根,实本于中术之天元,彼西土犹目为东来法。特其人情性缜密,善于运思,遂能推陈出新,擅绝海外耳。其实法固中国之法-高三历史
郑观应在谈到当时的社会风气时说:“今之自命正人者,动以不谈洋务为高,见有讲求西学者,则斥之曰名教罪人、士林败类。”下列选项不能为此话提供依据的是A.驻英公使郭嵩焘在日-高二历史
清朝末年,曾有诗云:“西夷制器虽奇巧,半是中华旧制来。”这种观点反映了A.中华文化影响深远B.西方善于学习东方文化C.清末士大夫盲目自大D.“西学中源”证据充分-高二历史
某历史学家说:“那时候,天下滔滔,多是泥古而顽梗之人……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他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该学着评价历史事物的标准是A.科学-高二历史
萧功秦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指A.明-高三历史
“他如学校建而智士日多,议院立而下情可达,其制造、军旅、水师诸大端,皆其末焉者也”。这一言论最有可能出自()A.封建顽固派B.地主阶级洋务派C.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D.资产阶级-高二历史
一部思想解放史,就是一部互融交流的文明发展史,也是一部除旧布新的改革史。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问题(17分)材料一政治界虽经三次革命,而黑暗未尝稍减。其原因之小部-高二历史
英国大炮轰开了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一些爱国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惊醒,新思想萌发了,林、魏“新思想的萌发”之“新”的主要含义是()A.批判程朱理学,提倡“经世致用”B-高二历史
《申报》为近代中国发行时间最久、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报纸,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报纸开端和标志。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申报》的创办人是同治初年来华经营茶叶和布匹-高三历史
“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四夷者,外夷制之。”这种思想是谁在什么书中最早提出来的:A.魏源《海国图志》B.康有为《孔子改制考》C.容闳《西学东渐记》D.洪仁玕《资政新篇》-高二历史
“九州缩地凭挥翰,四海披图当泛槎(木筏)”。这是近代诗人张维屏对一部著述的称赞。这部著述是()A.《海国图志》B.《资政新篇》C.《变法通议》D.《孔子改制考》-高一历史
鸦片战争后,西方的思想文化不断涌入,形成了“西学东渐”局面,其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中国入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发展生产力B.先进的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对落后的封建文化的冲击-高二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自(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凡谈时务、讲西学者,无分朝野,皆不出“中体西用”一途。……李鸿章在派学生出洋的“应办事宜”中说:“考查中学西学.分别教导,将来-高二历史
时人曾对当时的某一著述作如此评论:“其书罗列甚远之国,指掌形势可谓奇书”;“欲制夷患,比筹夷情,尤为有用之书”。据此推断该书最有可能是-高二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高二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意大利在欧罗巴洲南境……元以前未通中国。明万历九年(1581年)。有利玛窦者始泛海抵广州。……崇祯初历法疏舛,礼部尚书徐光启请以其国新法-高二历史
鲁迅先生曾对中国近代某一主流思想这样概括:“西哲的本领虽然要学,‘子日诗云’也要昌明,换句话说,便是学了外国本领,保存中国旧习,本领要新,思想要旧。”下列各项中,属-高二历史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同时又认为“万里一朔,莫如中华”。据此可以认为魏源:A.推动了东方国家对西方世界的了解B.引发了19世纪40年代中国社会学习西方的热-高二历史
"夫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器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该言论应出自A.郑观应《盛世危言》B.张之洞《劝学篇》C.康有为《孔子改制考》D.梁启超《变法通议》-高三历史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人物,史学界对他的褒贬不一。有史学家指出,对中国历史发展来说,李鸿章仍有值得肯定之处。最能证明这一结论的是()A.掀起“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高二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四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佐行贾以行兵,兵贾相资,遂雄。——《海国图志》材料二变-高二历史
对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要”的思想解释教为全面的是()A把传统封建制度作为立国根本,发扬光大B.在不触动封建制度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技术C.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来抵抗外来侵-高二历史
“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发展成一股社会思潮的原因不包括()A.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结加剧B.中西方之间的联系加强C.先进分子研究并介绍世界知识所致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高二历史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他所说的“长技”在当时不可能包括[]A.蒸汽机B.火车C.电灯D.轮船-高二历史
下列著作、报刊反映了中国人开眼看世界的历史过程。其中对中国民众的求学、婚姻等社会观念的影响最大、最深的是()-高三历史
魏源曾应林则徐之请,编纂《海国图志》,是一部关于世界地理、历史及西方政教国情的总集。魏源在书中最向往某国政治制度,提及这个国家“二十七部(州)公举一大酋总摄之,匪惟不-高二历史
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其中“制夷“的本质是[]A.学习西方的科技B.摆脱天朝上国的迷梦C.维护清朝的统治D.抵御外国的侵略-高二历史
魏源在19世纪50年代介绍西方时写到,“西方人讲礼貌、正直、有知识,根本不应该称之为‘夷’”。四五十年代的许多著作把西方人称“夷”,但在七八十年代这些著作再版时都改作“洋-高二历史
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下列人物中,其主张与冯桂芬的观点相似的是()A.龚自珍B.洪仁玕C.李鸿章D.严复-高二历史
“以忠刚慑泰西之魄,而以精思窃制器之术,国耻足兴……。”该观点应该出自A.曾国藩B.康有为C.孙中山D.陈独秀-高一历史
近代中国主张或赞同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人物有①魏源②光绪帝③赵三多④陈独秀[]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高三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题后问题:材料一魏源在《海国图志·叙》中指出:“不善师四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又说:“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高二历史
“西学东渐”过程中出现的下列思潮,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民主与科学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③君主立宪制④马克思主义A.①②③④B.②④③①C.③④①②D.②③①④-历史
(10分)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从“天朝上国”的梦幻里惊醒,开始探索新知,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新思想。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世界力图“改变中国”,而我们-高二历史
下列图片反映了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寻找“出路”的轨迹,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①上海轮船招商局②中华民国成立③《新学伪经考》④《新青年》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③①②④D.③④①②-高二历史
明确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主张的著作是A.《四洲志》B.《各国律例》C.《海国图志》D.《变法通议》-高二历史
1867年美国传教士赫利在江西九江创办同文书院,书院开设耶教三字经、圣经、教会史、三字经、百家姓、英文、地理、代数、植物学、动物学等,这是长江流域洋人创办的最早的新式-高二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世纪30年代林则徐主编的《四洲志》和魏源的《海国图志》最早着墨于西方的议会制度,其中对美国国会的介绍最为详细。与议会思想率先传入形成反差的是,宪法-高二历史
鸦片战争时期,魏源编撰的《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该书在序言中阐述的主要思想是A.师夷长技以制夷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C.提倡民主与科学D.实业救国-高二历史
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下列各项与这一主张最为相近的是()A.“以忠信为甲胄,以礼义为干橹”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C.“军机-高二历史
返回顶部
题目简介
(22分)不同的史书呈现不同的世界,也体现了世界史观的发展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4世纪基督教神学家圣·奥古期丁关于历史的终极是“上帝之国”在人间实现的思想-高三历史
题目详情
材料一 4世纪基督教神学家圣·奥古期丁关于历史的终极是“上帝之国”在人间实现的思想,支配着中古时代的西欧史学。基督教史学的世界,等于基督教传播所及的世界。这个世界以欧洲为主体,外于此者,按基督教教理,除了圣地巴勒斯坦,都是应受天谴的异教土壤,理应排斥在洒受神忍的这个世界之外。
材料二 司马迁的《史记》所记史事的地理范围被笼统地称为“天下”,东起朝鲜,西迄大夏、安息,几乎是亚欧大陆的一半,扩及公元前2世纪中国人所知道的世界,历代史家大都继承了司马迁的传统,在撰写本国史的同时,虽然薄于“蛮夷”,但毕竟包括了同时代已知的世界。
——以上材料摘编自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上卷
材料三 《海国图志》六十卷,何所据?一据前两广总督林尚书所译西夷之《四洲志》,再据历代史志及明以来岛志及近日夷图、夷语。钩稽贯串,创榛辟莽,前驱先路。大都东南洋、西南洋增于原书者十之八,大小西洋、北洋、外大西洋增于原书者十之六。又图以经之,表以纬之,博参群议以发挥之。何以异于昔人海图之书?曰:彼皆以中土人谭(注:通“谈”)西洋,此则以西洋人谭西洋也。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魏源《海国图志》序
材料四 19世纪和20世纪初叶是一个由西方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霸权的时代。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接着发生的殖民地革命很快就结束了这种霸权……我们渐渐不情愿地认识到,在今天这个世界上,传统的以西方为导向的历史观已不合时宜,且具有误导性。为了理解变化了的情况,我们需要一个新的全球视角。尽管伴有种种精神求索的阵痛,但世界却完成了自己从旧到新的转变。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五 中国自1840年开始现代化进程以来,……中国的现代化之路不会一帆风顺。现在的问题是中国将如何通过深化改革,跨越……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的(现代化)的陷阱。
——何清涟《现代化的陷阱》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古代史书在认知世界方面存在的局限。(2分)
(2)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在对世界的认知视野上有何重大变化?结合中外历史发展进程,分析其变化原因。(4分)
(3)根据材料四指出西方史学家世界史观的发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析。(6分)
(4)综合上述材料,从世界史观的发展变化中,可以得出什么认识?(4分)
(5)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五中“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的(现代化)的陷阱”的含义。(3分)面对这种形势,我国政府在改革的过程中应该如何应对?(3分)
答案
(1)仅限于局部世界的认知;受宗教神学思想的影响;以本民族为中心。
(2)变化:从局部地区扩大到整个世界。 原因:新航路开辟,使世界各地形成有机整体;汉朝以来,中国对外交往范围的不断扩大; 鸦片战争结束闭关锁国的状态; 军事实力的差距和抵御外侮的需要, 迫使先进的中国人将眼 光投向世界。
(3)变化:由西方中心史观发展到全球史观。评析:世界史观的发展变化是进步的,符合世 界历史的发展趋势。二战后欧洲丧失霸权地位;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和发展;第三世界国家 兴起(或不结盟运动兴起); 这些因素使得以西方为中心的史观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 多极化 趋势的出现与加强, 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扩展, 信息时代的到来, 也论证了全球史观的正确性。
(4)世界史观带有主观性;世界史观的发展变化受到宗教思想、民族意识、科技水平、交往 程度等方面的影响;世界史观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5)含义: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挑战;贫富差距加大所带来的社会问题;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等问题。(3分)
应对措施: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生产力,以实现共同富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4分,答对3点即可得4分)
试题分析:本题从史观研究角度考查对世界历史发展演变的认识。第(1)题依据材料一、二从对世界认识的范围、神学观念、民族观念等角度说明其局限。第(2)题抓住“认知视野”,根据材料说明变化;结合世界和中国有关史实分析变化的原因。第(3)题依据材料说明西方史学家的世界史观的变化,从二战以来世界两极格局和多极化趋势分析史观变化的依据。第(4)题综合材料,说明影响史观的主要因素。(5)回答经济全球化的消极影响。应对措施从深化改革、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经济体制改革等角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