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课网
首页
数学
语文
英语
化学
物理
政治
历史
生物
首页
> (10分)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从“天朝上国”的梦幻里惊醒,开始探索新知,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新思想。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世界力图“改变中国”,而我们-高二历史
(10分)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从“天朝上国”的梦幻里惊醒,开始探索新知,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新思想。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世界力图“改变中国”,而我们-高二历史
题目简介
(10分)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从“天朝上国”的梦幻里惊醒,开始探索新知,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新思想。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世界力图“改变中国”,而我们-高二历史
题目详情
(10分)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从“天朝上国”的梦幻里惊醒,开始探索新知,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新思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世界力图“改变中国”,而我们不能只是仇恨和愤怒,我们不能狭隘地站在爱新觉罗家族政权的立场上,而是应该站在文明中国的立场上。“清代中国”需要改变,封闭和孤立的,腐朽和没落的,我们自己也在内部改变,无论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还是辛亥革命;无论是李鸿章、康有为,还是孙中山,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都在尝试利用各种方法,内部改变着“清代中国”,不断催生着一个崭新的中国。
——据【裴钰《改变中国》】相关内容整理
材料二 图文材料:
……中国不可能只从我们这里引进知识、科学和工业资源模式而不引进那些带有病毒性质的政治上的改革。否则,她将什么也得不到。
——1881年7月23日《纽约时报》社论
材料三 中国人从林则徐“开眼看世界”开始,进而“中体西用”,进而自由平等博爱,进而民主和科学。在这个过程中,每一步都伴随着古今中西新旧之争。
——陈旭麓(历史学家)《中国近代史》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据材料一,说明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促使中国“内部改变”的指导思想分别有哪些?(3分)概括指出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在“改变中国”中的作用。(2分)
(2)透过材料二中的图片,从中可以获取哪些有效的历史信息?(3分)
(3)举一例能佐证材料三观点的史实。(2分)
题型:综合题
难度:偏易
来源:不详
答案
(1)指导思想:“中体西用”;维新思想(实行君主立宪);三民主义(实行民主共和)。(3分)作用:推动了救亡图存的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有助于中国社会的转型。(2分)
(2)信息:清政府开始重视海洋权,建立比较强大的近代海军;清政府把受挫的原因归结为不利的外部环境;清政府政治制度腐败,没能实现国家的强大。(3分)
(3)任选一史实作答。如:“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的主张遭到清政府的冷遇”;“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思想与封建顽固势力的交锋”;“民主共和观念与尊孔复古逆流的冲突”。(2分)
略
上一篇 :
“西学东渐”过程中出现的下列
下一篇 :
下列图片反映了近代先进的中国
搜索答案
更多内容推荐
明确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主张的著作是A.《四洲志》B.《各国律例》C.《海国图志》D.《变法通议》-高二历史
1867年美国传教士赫利在江西九江创办同文书院,书院开设耶教三字经、圣经、教会史、三字经、百家姓、英文、地理、代数、植物学、动物学等,这是长江流域洋人创办的最早的新式-高二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世纪30年代林则徐主编的《四洲志》和魏源的《海国图志》最早着墨于西方的议会制度,其中对美国国会的介绍最为详细。与议会思想率先传入形成反差的是,宪法-高二历史
鸦片战争时期,魏源编撰的《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该书在序言中阐述的主要思想是A.师夷长技以制夷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C.提倡民主与科学D.实业救国-高二历史
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下列各项与这一主张最为相近的是()A.“以忠信为甲胄,以礼义为干橹”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C.“军机-高二历史
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新思想中“新”的核心是()A.揭露腐败现象,呼吁革除时弊B.编写《海国图志》,介绍海外史地情况C.批判程朱理学,远离社会现实D.“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高二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以魏源为代表的中国地主阶级改革派,对阿里改革评价很高。《海国图志》一书对埃及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作了全面介绍,对阿里内政和对外扩张作了评述。-高二历史
鸦片战争中萌发的新思潮的核心和实质是A.帮助人们冲破封建思想的樊篱B.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的进步探索C.介绍西方地理历史,开眼看世界D.抵御外国侵略,寻求强国之路-高一历史
针对右图社会现实,中国有识之士提出的最早的应对主张是()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B.“师夷长技以制夷”C.“民主,科学”D.“伸民权,设议院,行立宪”-高二历史
“中国擅长的是道,西方擅长的是器。中国原来也包括器的,但是后来这套科学技术“器”的研究没有被重视,失传了,传到西方去了。我们现在向西方学习,学的即是我们传过去的东西-高三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材料一梁启超批评他们说:知有兵事而不知有民政,知有外交而不知有内治,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民,知有洋务而不知有国务,以为吾中国之政教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高二历史
国学大师王国维在《观堂集林》中,用一句话精辟地概括了清代学风:“国初之学大,乾嘉之学精,而道咸以降之学新。”材料中的“道咸以降之学新”,主要“新”在A.注重经典考证B.针砭社-高二历史
魏源在19世纪50年代写到:“西方人礼貌、正直、有知识,根本不应该称之为‘夷’。”四五十年代的许多著作也把西方人称为“夷”,但在七八十年代这些著作再版时都改“夷”为“洋”了,-高三历史
李鸿章自称“一生风雨裱糊匠”,他裱糊屋子叫________,材料是________()A.清朝封建统治西方先进科技B.清朝封建统治君主立宪制度C.清朝封建统治民主共和D.清朝封建统治火药、枪-高二历史
魏源有首诗这样描写鸦片战争前的状况:为问海夷何自航?或云葱岭可通大西洋,或云括尔咯印度可窥乌斯藏;或云弥夷佛夷鄂夷辈,思效回纥之助唐;或云诸国狼狈叵测不可防,使我议-高三历史
鸦片战争惊醒了先进的中国人。此后,他们开始睁眼看世界,不断向西方学习。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面对鸦片战争后的国内形势,图中所示著作明确提出了什么主张?(1分-高二历史
“百年喜读樽前兆,万里惊看海外文”“欲制夷患,必筹夷情,尤为有用之书”,上述言论评论的对象应是A.《海国图志》B.《康輶纪行》C.《孔子改制考》D.《瀛环志略》-高三历史
“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即有小风小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对-高二历史
该图为洋务派创办的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1879年列出的课程计划。该课程①体现“中体西用”思想②重在培养翻译人才③要求学生文理兼修④注重近代思想启蒙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高二历史
美籍华人学者张馨保在《林钦差与鸦片战争》一文中指出:“在所有19世纪的中国政治家中,林则徐的形象和影响都超过了其他人。……比曾国藩、李鸿章早二、三代人的时间,林则徐就已提-高二历史
《海国图志》曾在中国和日本19世纪中期的知识界产生了较大的震动。这部著作A.作者为林则徐B.使人们开阔视野,摆脱闭塞保守的思想C.介绍中国地理的专著D.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高二历史
向西方学习,解放思想,救亡图存,是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孜孜不倦地追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4分)材料一在近代中国文明的转型中,世界力图“改变中国”,而我们不能只是-高二历史
《海国图志》在中国没有广泛流传,但是传播到日本后却大受欢迎,重刻、翻译,各取所需的版本很多。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中国渎书人忙于科举B.日本对西方的了解太少C.中-高二历史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在当时并没有被付诸实施,主要是因为[]A、林则徐等人不掌握实权B、全社会对外国势力认识不深刻C、封建经济尚未解体D、外国侵略尚不深入-高二历史
书评“百年喜读樽前兆,万里惊看海外文”“欲制夷患,必筹夷情,尤为有用之书”等评论的对象应是[]A.《海国图志》B.《天演论》C.《孔子改制考》D.《新青年》-高三历史
以下是某同学整理的“晚清时期翻译西学书籍简表”。从表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学习“西学”的趋势是()A.从侧重科技到侧重人文B.从持续高涨到趋于停滞C.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追求D.从全-高二历史
下列刊物问世于近代中国,其中对辛亥革命的发生起到推动作用的是-高二历史
魏源编撰的《海国图志》明确系统阐述的思想是A.天不变,道亦不变B.师夷长技以制夷C.中学为体,西学为用D.实行君主立宪制度-高二历史
“欲吾中国童叟皆习见闻,知彼虚实,然后徐图制夷。是诚喋血饮恨而为此书,冀雪中国之耻,重边海之防,免胥沦于鬼域。”体现这种意图的著作是()A.《海国图志》B.《变法通议》C.《新-高三历史
清政府在20世纪初实施了一系列教育改革措施:1901年6月复开经济特科,命内外大臣保荐1901年8月废八股1901年9月各地书院改为大学堂、中学堂,并在各地设立蒙养学堂(即小学)190-高三历史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他所说的“长技”在当时不可能包括()A.蒸汽机B.火车C.汽车D.轮船-高二历史
2011年为林则徐虎门销烟172周年。毛泽东曾明确指出,我们的民主革命"从林则徐算起,一直革了一百多年"。但毛泽东也曾说过,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说起来-高三历史
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下列各项与这一主张最为相近的是A.“以忠信为甲胄,以礼义为干橹”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C.“军机无-高三历史
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兴起,下列对“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一主张理解正确的是()①向西方寻求强国御侮之道②仍然以天朝上国自居③其中的“技”重点是指军事技术④要求改革中国-高二历史
下列对“师夷长技以制夷”理解正确的是①向西方寻求强国御侮之道②仍然以天朝上国自居③其中“技”重点是指军事技术④已经对中国的落后有了初步认识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高二历史
下列著作、杂志中,反映了中国人最早睁眼看世界的是[]A、B、C、D、-高三历史
近代中国百年历史表明,西学东渐先后呈现不同的主题。下列排序正确的是()①求强求富②民主共和③变法图强④了解世界A.①②③④B.④③①②C.④①③②D.①④②③-高三历史
一般认为,西学东渐是指西方学术思想和文明成果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这种潮流不断加强,期间涌现了许多杰出的代表性人物,例如下表的几位人物:人物-高二历史
(21分)大型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是央视第一部全面、系统地梳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系列节目。《复兴之路》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首过去,展望未来,揭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艰辛-高二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2分)材料一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并认为“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材料二曾国藩说:“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高二历史
“中体西用”是晚清时期流行一时的思想观点,它主要阐述如何处理中西文化关系,也涉及到政治思想领域。下面哪一主张不能明确体现这一思想A."器物取诸西国,道则备自当躬”B.“以-高三历史
王韬认为:“当默深先生时,与洋人交际未深,未能洞见其肺腑,然‘师长’一说,实倡先声。”文中的“默深先生”是指A.林则徐B.魏源C.曾国藩D.李鸿章-高三历史
历史学家陈旭麓说:“那时候,天下滔滔,多是泥古而顽梗之人。……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他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这则材料实质()A.批判近代洋-高二历史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使用了很多新语词,如政治(politics)、进口(import)、出口(export)、新闻纸(newspaper)、铁路(railway)、铁辙(track)、火轮机(lite
近代中国仁人志士从学造西方器物、仿行西方政治制度到提倡思想解放,不断探求强国之路,与之同时近代西学地位不断提高,而以儒学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中学地位不断下降。造成“西-高三历史
冯桂芬在《制洋器议》中指出,“今者诸夷互市,聚于中土,适有此和好无事之间隙,殆天与我以自强之时也”。材料中“自强之时”的说法主要源于.A.诸夷侵略要求得到满足。B.诸夷与清-高三历史
在近代中国,将“向西方学习”的内容由器物层面扩展到制度层面的较早提倡者是()A.魏源B.张之洞C.王韬D.梁启超-高二历史
该图是近代中国人的著述或创办的报刊,其主张不能够反映当时人类社会政治文明前进方向的是-高三历史
下图为洋务派创办的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1879年列出的课程计划。该课程①体现“中体西用”思想②重在培养翻译人才③要求学生文理兼修④注重近代思想启蒙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高二历史
林则徐和魏源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最重要的贡献是A.翻译了外国书籍B.提出了建立新式海军的主张C.启迪人们去认识世界形势,探索救国之路D.主张仿行西方的民主制度-高二历史
返回顶部
题目简介
(10分)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从“天朝上国”的梦幻里惊醒,开始探索新知,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新思想。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世界力图“改变中国”,而我们-高二历史
题目详情
材料一 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世界力图“改变中国”,而我们不能只是仇恨和愤怒,我们不能狭隘地站在爱新觉罗家族政权的立场上,而是应该站在文明中国的立场上。“清代中国”需要改变,封闭和孤立的,腐朽和没落的,我们自己也在内部改变,无论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还是辛亥革命;无论是李鸿章、康有为,还是孙中山,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都在尝试利用各种方法,内部改变着“清代中国”,不断催生着一个崭新的中国。
——据【裴钰《改变中国》】相关内容整理
材料二 图文材料:
……中国不可能只从我们这里引进知识、科学和工业资源模式而不引进那些带有病毒性质的政治上的改革。否则,她将什么也得不到。
——1881年7月23日《纽约时报》社论
材料三 中国人从林则徐“开眼看世界”开始,进而“中体西用”,进而自由平等博爱,进而民主和科学。在这个过程中,每一步都伴随着古今中西新旧之争。
——陈旭麓(历史学家)《中国近代史》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据材料一,说明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促使中国“内部改变”的指导思想分别有哪些?(3分)概括指出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在“改变中国”中的作用。(2分)
(2)透过材料二中的图片,从中可以获取哪些有效的历史信息?(3分)
(3)举一例能佐证材料三观点的史实。(2分)
答案
(2)信息:清政府开始重视海洋权,建立比较强大的近代海军;清政府把受挫的原因归结为不利的外部环境;清政府政治制度腐败,没能实现国家的强大。(3分)
(3)任选一史实作答。如:“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的主张遭到清政府的冷遇”;“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思想与封建顽固势力的交锋”;“民主共和观念与尊孔复古逆流的冲突”。(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