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课网
首页
数学
语文
英语
化学
物理
政治
历史
生物
首页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古代的“选举”与源自西方、现在流行的“选举”虽然中文字面相同,但在实质内容方面无疑是有着根本性的差别的。——[英]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高三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古代的“选举”与源自西方、现在流行的“选举”虽然中文字面相同,但在实质内容方面无疑是有着根本性的差别的。——[英]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高三历史
题目简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古代的“选举”与源自西方、现在流行的“选举”虽然中文字面相同,但在实质内容方面无疑是有着根本性的差别的。——[英]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高三历史
题目详情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选举”与源自西方、现在流行的“选举”虽然中文字面相同,但在实质内容方面无疑是有着根本性的差别的。
——[英]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诺《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
材料二 中国进入近代以前,人们心目中所指的“选举”又与现在人们心目中所指的“选举”不同,它不是指人们投票选举代表、议员或者自基层到最高层的各级领袖,而完全是指另外的、令人已经相当陌生却正是我们现在所要叙述的东西。而由此一个古代概念的完全更新,也正好可以从一个侧面见出天翻地覆的百年世变。
——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秦汉至晚清历史的一种社会学阐释》
材料三 人道进化,皆有定位。……由君主而渐为立宪,由立宪而渐为共和。……进化有渐,因革有由,验之万国,莫不同风。
——康有为《论语注》
孙中山提出革命进化的观点。他说,欲救亡图存……共和制度是当今世界上最好的制度,中国应当取法乎上,直接建立共和制度,“方才是人力的进步”。
——汤奇学《孙中山的社会进化思想述评》
材料四 美国1787年建立宪政民主制度,经历了……共180多年,才真正实现公民普选权不受种族、性别、财产、年龄限制。英国经历的时间更长一些,从1688年建立君主立宪政体到1928年取消选举权的男女不平等经历了240年。……中国从第一部宪法颁布就规定,除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之外,我国“年满18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陈红太《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共识和民主现代化的实现》
(1)简要说明材料一中“源自西方”的“选举”制度主要指什么。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它与中国古代的“选举”制度的根本区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二,指出现在“人们心目中所指的‘选举’”是什么选举制度。这一制度与处于起源阶段的西方“选举”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材料三,概括康有为、孙中山的思想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他们宣传进化论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依据材料四,比较美英两国宪政民主制度下的选举制度与中国第一部宪法规定的选举制度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材料题
难度:偏难
来源:专项题
答案
(1)古代希腊、雅典等城邦国家推行的直接民主制度。中国的“选举”是指选拔官员的制度,这是建立在王(皇)权基础上的奴隶主或地主阶级的选举制度。
(2)代议制度。不同:①起源阶段的选举是直接民主;现代西方的选举是间接民主。②起源阶段的选举实质是奴隶主阶级的民主;现代西方的选举实质是资产阶级的民主。
(3)康有为:从君主专制到君主立宪,再发展为民主共和,是历史的必然。人类历史的发展当循序渐进,不可跳跃。孙中山:人类历史可以跳跃发展,以暴力革命的方式推翻清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制。原因: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专制统治阻碍社会进步,进化论适应了当时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的需要。
(4)不同:西方民主制度中选举权的进步经历了很长的历程,但相对完善;中国民众的选举权规定起点高,但基础较低。
上一篇 :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大体可
下一篇 :
有学者认为:“科举考试的终结并
搜索答案
更多内容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汉武帝时,董仲舒建议:“臣愚以为使诸侯、郡守、二千石各择吏民之贤,岁贡各二人。”其中要求地方郡国每年推举二人。汉成帝元延元年,诏公卿、博-高一历史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古代中国许多知识分子的追求,隋唐以后他们实现这一理想的主要途径是[]A、参加科举考试B、等待朝廷察举C、投笔从戎戍边D、投作官吏幕僚-高一历史
据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等记述,唐代科举考试主要科目及内容如下,以下材料说明唐代科举制①实行分科考试选拔官员②测试考生记诵儒家经典的能力③检测考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高三历史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古代中国许多知识分子的追求。隋唐后,他们实现这一理想的主要途径是[]A.等待朝廷察举B.投笔从戎戍边C.依靠门第做官D.参加科举考试-高二历史
雅典梭伦改革、秦朝实行郡县制和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在历史上发挥的共同作用是[]A.加强了中央集权B.缓和了社会矛盾C.打破了世袭特权D.奠定了民主政治基础-高二历史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为政之要,惟在用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下列制度中能极大提高关员“学识”的是[]A.九品中正制B.科举制C.征辟制-高三历史
隋代以前地方长官可以自选僚属组成行政机构,但隋代以后“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由此可见,隋代[]A.实行了科举制度B.加强了君主专制C.加强了中央集权D.三-高三历史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下列各项中,确切反映唐朝科举制情况的是[]A.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B.采用八股考试方式C.分进士等科目考试D.要求应试士人熟读四书五经-高三历史
历史学家李洵认为:“明代江南地区的‘士大夫’是十六世纪以来中国历史上有特点的社会势力。他们凭借着江南地区发达的经济文化有利条件,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政治上的功名,然后扩-高三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问题。材料一食禄之家,不得与下人争利;工商杂类,不得预于士伍。——《旧唐书·百官志》材料二(吕向)强志于学,每卖药,即市阅书,遂通古今。玄宗开元十-高一历史
中国隋唐科举制、雅典梭伦的财产等级制、罗马的万民法,其相似的作用是[]A.拓宽了官吏选拔途径B.扩大了统治基础C.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D.实现了选贤任能-高二历史
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纂的文学总集《文选》在唐代备受青睐,宋初仍有“《文选》烂,秀才半”之说。这一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是[]A.儒学丧失了独尊地位B.进士科主考诗赋策论C.社会上书-高三历史
下列诗句中反映古代选官制度的是[]A.“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遍长安花”B.“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C.“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D.“金多众中为上客,夜夜算缗-高三历史
苏东坡在《论养士》中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进行了总结:“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以下各项是对苏东坡这—总-高三历史
西汉时期,文人司马相如由于很有名望,被汉武帝直接任命为政府官员。这一选官制度是[]A.察举制B.征召制C.举孝廉D.九品中正制-高三历史
历史学家李洵认为:“明代江南地区的‘士大夫’是t六世纪以来中国历史上有特点的社会势力。他们凭借着江南地区发达的经济文化有利条件,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政治上的功名,然后扩-高三历史
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减食与之。”巨谓妻日:“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郭巨因此而被荐举为孝廉。这一材料反映的是[]A.刺史制B.科举制C.九品中正制D.察举制-高一历史
在宋代的官员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来自平民家庭,这是因为当时推行的选官制度是[]A.军功爵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高一历史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按“官有能而禄有功”的原则,废除血缘世袭的贵族制,建立起官僚行政制度。秦至汉初,秉承法家理念,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儒生-高二历史
下图反映的选官制度是[]A.奖励军功,按军功授官B.察举制C.科举制D.九品中正制-高一历史
“学而优则仕”、“鱼跃龙门”、“金榜题名”等术语打上了中国古代哪种制度的烙印[]A.科举制B.宗法制C.察举制D.九品中正制-高一历史
历史记载:明、清朝的商人如因经商而留居其地,其子孙户籍得以附于行商之省份参加科举考试。这一事件①是政府对资本主义萌芽的暂时让步②对传统的政治理念、科举制度产生了强烈-高三历史
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提出的“唐宋变革说”认为,自唐朝开始,中国社会发生深刻的变化,宋朝以后进入到“近世”时期,中国历史的方方面面都呈现出新的特征。以下关于唐宋时期中国社会-高三历史
假设你生活在宋神宗熙宁三年,若参加科举考试,怎样才能被录取[]A.背诵诗赋词章B.学习“四书五经”C.联系实际,学习经义策论D.依靠"恩荫-高二历史
钱穆在自己的著作中描述了一种选官的过程:一个青年跑进大学求学,毕业后,派到地方服务。待服务地方行政有了政绩,再经长官察选到中央,又须经过中央一番规定的考试,然后才-高三历史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这段话充分反映了[]A.两汉时期察举制的弊端B.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的腐朽C.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影响D.明清时-高三历史
元代科举只考一科,但分成左右榜,右榜供蒙古人、色目人(元朝时中国西部民族的统称)应考;左榜供汉人(原金朝统治下的汉族、女真等民族)、南人(淮河以南的原南宋境内的人民)应-高三历史
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认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材料所述现象的出现与宋代哪一国策有密切关联[]A.创设科举B.印刷技术改进C.重文轻武D.鼓励海外-高三历史
史学家钱穆指出:“此制用意,在于用一个客观的考试标准,来不断地挑选社会上优秀分子,使之参与国家的政治。”下列文献、史料与“此制”直接相关的是[]A.三代用人,世族之弊,贵-高三历史
下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A.为选拔土族子弟而设立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高三历史
唐诗《及第谣》写道:“水国寒消春日长,燕莺催促花枝忙。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该诗反映的制度[]A.稳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体制B.促成持久的读书风尚C.充实古代科-高三历史
就加强中央集权而言,科举制的作用主要体现在[]A、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B、扩大了官吏的来源C、把选拔任用官吏的权力集中到了中央D、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高三历史
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中说:“1977年后的中国改变了方针。为了现代化,国家视专甚于红,重新建立了为国选拔人才的传统制度”。这种“制度”借鉴了古代科举制中的①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高二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世官制是先秦时期在选官用人方面实行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春秋以来,宗法世族的削弱,动摇了世官制的根基;其时士阶层的崛起与私学的产生为-高一历史
孙中山曾于《五权宪法》中指出:“自世卿贵族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以下-高三历史
有学者在评论中国某一制度时说,它“导致……获取官职的机会对任何人开放,只要他们能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学养”,并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这一制度是指[]A.郡县制B.科举-高三历史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和法国国王路易十四都曾发出这样的感叹:“中国科举制度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选取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甚至称之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从时代发展的角度-高三历史
下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A.为选拨士族子弟而设立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C.缩小了人才选拨的范围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高三历史
隋王朝国祚短促,但在制度建设上却多有建树,既有继承发展,又有开拓创新。其中,由隋开创并为唐所继承的制度有[]A.府兵制、三省六部制B.府兵制、科举制C.三省六部制、科举制-高二历史
余秋雨在《十万进士》中认为,科举制度选拔的“十万进士”,“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说明科举制度[]A、是行之有效的选官用人-高一历史
从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中,你看出了怎样的发展轨迹①门第族望;②世卿世禄;③考试选拔;④举才荐能[]A.②①③④B.②④①③C.④①②③D.②①④③-高一历史
到淳安千岛湖旅游,一般都会走走状元桥,知道淳安历史上有一位“三元宰相”商辂。他是明代近三百科举考试中唯一的“三元及第”者。杭州为了纪念他,在位于中山中路西侧,建起了“-高三历史
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政治观念与政治理论,偏重在政府的职分与责任,要求政府能尽职胜任,选贤与能。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到战国之世,世变益亟,……古代的贵族,其地位,是与-高三历史
《剑桥中国史》中写道:“在唐代,科举考试不过产生一批官僚精英分子而已。其数量可能略多于全部官僚集团的10%。总之,其中大部分人出身于名门望族,都来自书香门第。在唐朝灭亡-高三历史
就加强中央集权而言,科举制的作用主要体现在[]A、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B、扩大了各级官吏的来源C、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D、把选拔任用官员的权力集中到中央-高一历史
唐朝贞观时增加了考试科目,其中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人数,还首创了武举和殿试。这是对下列哪一制度的描述[]A、察举制B、九品中正制C、科举制-高一历史
人才问题关乎国家盛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人之所能不可兼备,弃其所短,取其所长。有谠(正直)言直谏,可以施于政教者,当拭目以师友待之。-高三历史
《唐摭言》载:“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以至岁贡(注:“岁贡”指由地方贡入国学监的生员)常不减八九百人。“此则材料主要-高三历史
自隋唐以来科举制度就成为封建王朝的主要选官制度。对此,唐太宗说:“天下英雄,入吾彀(喻牢笼,圈套)中”。顾炎武说:“八股之害……败坏人才”。康有为说:“变法之道……莫先于改科举-高二历史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经历了“世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演变过程。下列描述与“科举制”相关的是[]A.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B.金榜高悬姓字真,分明折得一枝春C.龙生龙-高一历史
返回顶部
题目简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古代的“选举”与源自西方、现在流行的“选举”虽然中文字面相同,但在实质内容方面无疑是有着根本性的差别的。——[英]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高三历史
题目详情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选举”与源自西方、现在流行的“选举”虽然中文字面相同,但在实质内容方面无疑是有着根本性的差别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二,指出现在“人们心目中所指的‘选举’”是什么选举制度。这一制度与处于起源阶段的西方“选举”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材料三,概括康有为、孙中山的思想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他们宣传进化论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依据材料四,比较美英两国宪政民主制度下的选举制度与中国第一部宪法规定的选举制度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2)代议制度。不同:①起源阶段的选举是直接民主;现代西方的选举是间接民主。②起源阶段的选举实质是奴隶主阶级的民主;现代西方的选举实质是资产阶级的民主。
(3)康有为:从君主专制到君主立宪,再发展为民主共和,是历史的必然。人类历史的发展当循序渐进,不可跳跃。孙中山:人类历史可以跳跃发展,以暴力革命的方式推翻清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制。原因: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专制统治阻碍社会进步,进化论适应了当时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的需要。
(4)不同:西方民主制度中选举权的进步经历了很长的历程,但相对完善;中国民众的选举权规定起点高,但基础较低。